2第二章毫针操作基本技术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980.00 KB
- 文档页数:13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毫针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目的是通过针刺,激活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理健康的作用。
下面是毫针法的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一、流程
1.检查患者病情:询问病史、观察舌苔、脉象等。
2.准备工具:选择合适的毫针和手术器械,消毒工具。
3.选择穴位:根据病史、舌苔、脉象等,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
4.穴位处理: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遵循穴位的取穴规律。
5.刺入毫针:将毫针慢慢插入穴位,注意尊重疼痛感觉,不宜快速、强力。
6.反复弹毫:将毫针在穴位中反复弹动,激发皮肤、筋膜、经络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
7.拔出毫针:一般来说,毫针的刺激时间不可过长,一般2-3分钟为宜。
8.治疗结束:观察患者反应,帮助患者整理衣物、饮水等。
二、要点说明
1.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选择适合的毫针对于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毫针是从不同材质制作而成,不同的毫针有不同的医疗作用。
2.消毒工具、穴位处理:治疗前需要认真消毒工具,防止交叉感染。
穴位需要规范处理,依照操作标准。
3.注意毫针插入深度:插入毫针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内脏等重要器官,同时不宜过浅,以免无法激活经络。
4.注意针刺力度:针刺力度要掌握好,刺入速度过快、过强对身体有害。
5.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了解治疗效果。
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总之,在进行毫针法操作时,要认真把握操作流程和要点说明,正确使用毫针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包括: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刺法灸法中心技术、调整穴位等。
其中,插针法是将灸针刺入指定通道深处的过程;按压法是采用按压或拨摆的方法,以增强针刺效果的方法;拔针法是在经过一定的针推拉后,利用手指上下及左右拍打灸针,使针头能够拔出穴位的过程;刺法灸法中心技术是指通过持续性地刺针,使其收到回输入信号,从而使针灸起到疗效的技术;调整穴位技术是指在插针前,进行针灸穴位的放松及调整,以便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的技术。
针法除了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以及调整穴位技术外,还有推法法、敷药法等。
推法是在针头推动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变化的力量,使外层的肌肉收缩并产生让病人感受到的剧烈刺痛感,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而敷药法则是在插针时,在穴位外层或中层直接依照要求敷入中药或其他物质,达到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叫转刺法的针法,它是以斜向方式插针,从外层至内层,然后从内层慢慢拔出,以促使血液循环,使病灶得以缓解的技术。
最后,还有一种叫销伤法的针法,它是在推法的基础上,将针推至最大深度后,长时间地保持插刺,以促使病灶的活血化瘀,以治疗病灶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毫针操作基本技术,无论是插针法、推法法还是转刺法,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能,比如要控制针头正确的深度、正确的推拉力度及根据身体病状对调整穴位进行调整等。
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十足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毫针刺激穴位,调整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对于练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毫针刺法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器械和消毒物品。
包括毫针、灸盒、酒精、棉签、手套等。
操作者需保持手部清洁,必要时需要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
毫针刺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等。
3、术前交流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术前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4、消毒穴位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需要对所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穴位周围,保持皮肤的清洁。
5、操作技巧毫针刺法需要掌握准确的插针位置和力道,以避免误伤患者。
插针时要稳健而轻柔,避免过快过猛地插入,以免刺激到患者的神经或血管。
6、调节插入毫针后,需要适当旋转毫针以调节刺激力度,根据患者的反应做出相应调整。
7、拔针在给定的时间内,根据治疗需要逐一拔出毫针,避免过急过快,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刺激。
8、整理术后需将使用的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并将毫针进行分类、整理、包装。
二、毫针刺法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在进行毫针刺法前,必须做好穴位消毒工作,保证穴位周围的皮肤和毫针的清洁。
2、选择适当的毫针毫针的选择要适合穴位的深浅和肥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3、注意力道和深浅在插入毫针时要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适当的插入力道和深浅。
4、避免感染交叉在使用毫针刺法时,要避免感染交叉,每根毫针只能使用一次,并且要严格分类、清洁、消毒,确保下次使用时卫生安全。
5、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进行毫针刺法时,要随时留意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并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
6、术后护理毫针刺法术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如保持穴位清洁、避免感染、注意饮食和休息等。
中医护理毫针法技术操作规程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
(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部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