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共10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3.25 M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结构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要求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三)毫针的分类(图2-2)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视频学习一、针具的基础知识《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毫针作为“九针”中的一种,其针身细、针尖锐,使用时对机体几乎无损伤而又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故在现代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称的“针灸针”。
材质:目前临床上针灸针多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所制的针具针体挺直滑利,不生锈、耐腐蚀,故被临床上广泛采用。
最早的针具多为铜、铁所制,但其易锈、易断后被金、银所替;金银虽然有良好的导热导电及抗菌性能,但其韧性不足、造价昂贵,发展到现代使用数量已很少。
结构: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可分为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等。
其针体结构包括: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毫针的长度多以“寸”为计量单位,目前为了生产的标准化多以25mm为一寸、15mm为半寸。
毫针的粗细过去多以“号”来表示,到目前多用直径来表示粗细。
临床上根据穴位、体格和治疗目的的不同,来选择适合规格的毫针。
二、针刺前准备(一)卫生与消毒环境卫生,治疗环境的卫生及灭菌。
针具的选择和消毒,针尖无勾不钝、针身平滑无折痕、针柄无脱落等。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注意无菌操作,反复使用时注意消毒灭菌要严格。
医者手部清洗、消毒;受术部位消毒。
(二)患者体位基本原则:医者能够正确取穴、便于施术,患者感到自然舒适,能够持久保持。
体位及适用部位:仰卧位:前身部的腧穴(头面、胸腹、四肢)。
俯卧位:后身部的腧穴(后头、肾、腰臂、四肢)。
侧卧位:侧身部的腧穴(侧头、胁肋、臀、四肢)。
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腧穴。
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腧穴。
侧伏坐位:头颞、面颊、颈侧、耳部腧穴。
三、进针手法进针手法是医者采用各种方法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
针灸临床操作时通常把持针施术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刺手具有掌握针具,进行进针、行针等操作的作用。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包括: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刺法灸法中心技术、调整穴位等。
其中,插针法是将灸针刺入指定通道深处的过程;按压法是采用按压或拨摆的方法,以增强针刺效果的方法;拔针法是在经过一定的针推拉后,利用手指上下及左右拍打灸针,使针头能够拔出穴位的过程;刺法灸法中心技术是指通过持续性地刺针,使其收到回输入信号,从而使针灸起到疗效的技术;调整穴位技术是指在插针前,进行针灸穴位的放松及调整,以便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的技术。
针法除了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以及调整穴位技术外,还有推法法、敷药法等。
推法是在针头推动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变化的力量,使外层的肌肉收缩并产生让病人感受到的剧烈刺痛感,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而敷药法则是在插针时,在穴位外层或中层直接依照要求敷入中药或其他物质,达到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叫转刺法的针法,它是以斜向方式插针,从外层至内层,然后从内层慢慢拔出,以促使血液循环,使病灶得以缓解的技术。
最后,还有一种叫销伤法的针法,它是在推法的基础上,将针推至最大深度后,长时间地保持插刺,以促使病灶的活血化瘀,以治疗病灶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毫针操作基本技术,无论是插针法、推法法还是转刺法,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能,比如要控制针头正确的深度、正确的推拉力度及根据身体病状对调整穴位进行调整等。
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十足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