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3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新陈代谢-生命基本特征
祖国医学认为,生命就是生物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化气与成形的对立统一是生命过程之最根本的特殊的矛盾。
这就是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阳化气,阴成形。
即是说,阳是化气过程,即把机体中的形质,化为无形的气(肉眼难辨的精微物质),以为功能活动。
而阴是成形过程,即把外界的物质合成自己的形质。
化气与成形总是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
但在正常生命条件下,又保持其动态的平衡,互为前提,互相转化,是谓相反相成。
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现在看来,化气过程即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包括体内组织成分的分解和能量储备的分解,提供同化作用和有机体其他种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成形过程,即同化作用或合成代谢,即摄取外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储备。
又因物质与能量是密切联系的,生命物质都蕴藏着一定的化学能,故物质交换就意味着能量交换。
新陈代谢实质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正如恩格斯所说: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一般和最显著的现象。
可见,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显著的特[标签:内容]。
生命的法则主要内容
1.生命的本质和目的:生命是指所有生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自我保存和繁衍后代,目的是在生存和繁衍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
2.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复制、适应性和进化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生命能够适应环境和不断进化。
3. 生命的层次结构:生命可以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和种群等层次结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4. 生命的能量转换:生命依赖于能量的转换和利用,能量来源包括光能、化学能、热能等,能量转换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5. 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生命的遗传信息存储在DNA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是生命进化的基础,遗传变异可以产生新的适应性特征和物种。
6. 生命的环境和适应: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适应环境是生命的关键,生命可以通过进化和适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7. 生命的伦理和责任:生命具有尊重、保护和促进的伦理价值,人类需要对生命负起保护和促进的责任,这包括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 1 -。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生命是地球上最为神奇而复杂的现象之一,它表现出了许多与非生命物质不同的特征。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是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自我修复、能量代谢和适应环境。
这些特征使得生命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自我组织是生命活动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内的分子、细胞和组织能够自发地组织成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这种自组织能力,生命体能够构建起自身的组织和器官,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例如,细胞能够自组织成组织和器官,使得生物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自我复制是生命活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
这种自我复制的能力使得生命得以延续,并且使得生物种群能够逐渐演化和进化。
自我复制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会被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自我修复是生命活动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自我修复受损的部分,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使得生命体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侵害,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功能。
例如,人体的皮肤能够自我修复受伤的部分,使得伤口能够愈合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能量代谢是生命活动的第四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通过吸收和利用外界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的过程中,生命体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量,并用于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运行。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合成有机物和维持生命活动。
适应环境是生命活动的第五个基本特征。
生命体能够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生命体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例如,动物能够感知食物和捕食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使得生命体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些特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奥秘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和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生命的本质,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指新陈代谢、生长与发育、繁殖、反应和适应、进化。
这五个特征是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进行的基础,下面将对这五个特征进行详细阐述。
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新陈代谢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通过这两个过程,生物体能够利用外界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有机物的合成是生物体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而有机物的降解是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释放出能量。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能够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础,它使得生物体能够不断适应和对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生长与发育生长与发育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是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而发育则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形成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实现的,细胞的增殖导致了生物体体积的增加,而细胞的分化则使得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得以形成和发育。
生长和发育是生物体不断适应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也是生物体不断进化和变异的基础。
三、繁殖繁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生物体后代的传承和延续。
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无性繁殖是指生物体通过自身的方式繁殖后代,如细菌的分裂、植物的萌发等;而有性繁殖是指生物体通过两个个体之间的配子结合来繁殖后代,如动物的交配、植物的授粉等。
繁殖使得生物体能够不断繁衍后代,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四、反应和适应反应和适应是生命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生物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通过适应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物体的反应是通过感受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经过神经系统传导和处理后,产生相应的反应;而适应则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调整和改变。
生物体的反应和适应使得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中。
五、进化进化是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生物体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七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一、生态环境保护1. 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环境。
2. 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污染会影响生命,导致水、空气、土地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威胁人类的健康。
3.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1)减少污染物排放;(2)垃圾分类,循环利用;(3)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所有动植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 生物需要能量生命需要能量,能量来源于阳光和食物。
3. 生物有自我调节功能生物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多种方式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
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1. 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
2. 生态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生态破坏会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紊乱,进而威胁到生命的安全。
3. 如何保护生态平衡(1)保护自然环境,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3)加强科学研究,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原因。
四、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1. 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危害。
2.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1)加强食品检验,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2)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惩治违法行为;(3)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饮食习惯。
结语生态环境保护、生命的基本特征、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是七年级生命生态安全知识点的重要内容。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保护生命,保护环境,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每一个生命体,无论是茂密的森林中的古老树木,还是宇宙中微小的细菌,都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
这些特征和规律像是生命的基石,支撑着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奥秘。
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长与发育。
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所有生命体都经历了从幼年到成年、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种生长和发育不仅仅是体积的增加,更是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
例如,一颗种子发芽后,会逐渐长成一棵完整的植物,过程中经历了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变化,这一过程就是生长和发育的体现。
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代谢。
代谢是指生命体内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代谢,生命体能够获得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细胞内的各种酶促反应,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是代谢的一部分。
生命体依赖于代谢来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并排除体内的废物,从而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此外,生命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生命体能够通过各种机制调节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种调节能力包括体温的调节、血糖水平的调控等。
以人类为例,当外部气温变化时,体内的温度调节系统会启动,以保持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生命体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并繁衍。
繁殖是生命体延续的重要特征。
所有的生命体都有繁殖的能力,通过繁殖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性繁殖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带来了遗传多样性;无性繁殖则通过一个体直接产生新个体,通常较为高效但遗传多样性较低。
无论哪种方式,繁殖都是生命延续和进化的重要机制。
生命体还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遗传是指将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确保了特征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变异则是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偶然变化,可能导致新特征的出现。
遗传和变异共同作用,使得生命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进化。
例如,某些植物可能由于突变而获得更强的抗病能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
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
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
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
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
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小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
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动物有哪些生命现象?植物有哪些生命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3.现在各小组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吧。
教师:植物需要呼吸吗?
教师明确: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师:说的多好啊!生长发育是生物比较明显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生命的神奇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
)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分析,并完成表格。
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同学再补充。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及时补充,在活动中体会各种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植物也要呼吸。
补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就是植物的繁殖现象。
结合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不同特征,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的生命现象,进而推广到微生物,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在小组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这一名词,学生非常陌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对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表达交流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让学生明确各种生物的繁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过渡语】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课件展示:青蛙的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并补充刚才没有讨论到的问题。
引导全面认识生物所据有的生命现象。
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归纳总结迁移应用
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都有一定的结构。
(7) 能繁殖后代
2.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
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将重点概念进行梳理、归纳、记忆。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概念: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题:
A类:《生物助学》第3页第9 题。
B类:教材第5页第1、2题。
课下作业:
A类:《生物助学》第2页1—8题。
B类:教材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举例有一定的结构。
植物:举例生长发育
微生物:举例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应激性新陈代谢适应并影响环境具有遗传变异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学生物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很实用。
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合拢叶片的实例、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画面,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