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4.58 KB
- 文档页数:2
增强 CT检查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增强CT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多种疾病的常用手段,在开展增强CT检查过程中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一旦出现造影剂外渗,轻者则会出现程度较轻的红斑、肿胀、压痛,程度较重者则会出现组织坏死、溃疡、进行性水肿,从而导致患者遭受较大的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发生,因此,如何做好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也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
为此,本文就增强CT检查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护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增强CT检查;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CT诊断技术是临床诊断多种病症的常用方式,且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了改进,CT技术水平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增强CT检查,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1]。
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在增强CT检查过程中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从而影响诊断效果和预后,为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2]。
1造影剂外渗的危险因素1.1.患者自身因素: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群体往往对造影剂外渗没有较高的意识,且往往不能通过语言详细的阐述主观感受;对于老年群体患者而言,其静脉血管具有较高的脆性,并往往合并有皮下组织、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等现象,从而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并且由于患者对疼痛敏感度较低,导致了造影剂外渗后未能及时发现;从而导致外渗加重;女性住院患者也会因为荷尔蒙的关系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3]。
1.2.护理人员因素:例如一些护理人员未能全面的评估患者的情况,如年龄、静脉血管情况,一些护理人员没有预先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选择使用的留置针规格不恰当,导致造影剂外渗风险加大[4]。
2造影剂外渗的护理评估通常情况下,临床将渗出范围直径低于2cm的定义为轻度外渗;渗出范围直径超过2cm且低于5cm且合并有疼痛、表面红肿的定义为中度外渗[5];渗出范围直径在5cm以上且合并剧烈疼痛、明显肿胀的定义为重度外渗[6]。
一般情况下,超过97.4%的外渗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2%的外渗会导致患者出现中度不良反应,另外0.4%的外渗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造影剂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在外渗后1天或2天达到高峰[7]。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造影剂血管外渗是指在CT增强扫描时被注射的浅静脉血管破裂,造影剂漏出血管渗入邻近组织间隙,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表现。
作者回顾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间在我科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0例,有18例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其中严重的有3例,现将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时的处理方法及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8例造影剂血管外渗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的45岁,最大的79岁;其中因肝脏占位来我科检查的有17例。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机,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0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2.0ml 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2.5~3.5ml/s,注射时间25~40s。
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本组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和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
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
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
由于造影剂浓度高,又系异物,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力争不留任何后遗症。
2 护理措施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师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
(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求患者及时向操作护士反应,相互间及时沟通。
比如:在推注造影剂时,穿刺处出现疼痛,表示造影剂可能外渗,这时要及时向护士反应,争取在最短的时间给予处理。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我们常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如下:(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吸外渗液,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漏的临床护理要点及体会目的:研究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外渗时的护理方法。
方法:200例CT 增强的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通道注入造影剂。
结果:200例患者中发生外渗4例,其中大量外渗l例(造影剂渗出大于50ml),中等量外渗3例(造影剂渗出大于20 m1)。
4例外渗患者处理及时,无进一步发展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使患者检查得到成功,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
标签:造影剂外渗;护理;体会C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CT增强扫描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扫描中造影剂的用量过大,所以临床的护理工作就变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护理方面[1,2]。
对我院收入的200例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临床护理,预防造影剂外漏,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CT增强扫描患者200例,男患109例,女患91例,年龄7-65岁,平均年龄32.5+5.9岁。
检查部位:头部、胸腹部、盆腔例数分别为106例、27例、67例。
1.2方法1.2.1准备工作:穿刺前应认真复习病史,如有禁忌,及早处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解释检查原理、步骤,细心而耐心,消减患者紧张不安情绪。
1.2.2静脉选择:高压造影剂的使用使得静脉穿刺成为是否外渗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常选择上肢肘部正中静脉、桡静脉、手背静脉等。
宜选择较粗、直、弹性好的静脉。
对于静脉炎及反复穿刺过的动脉要注意避开。
1.2.3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如果为少量外渗,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3日常可渐消退[3]。
如果是大量的造影剂外漏,就需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①局部红肿:使用50%的硫酸镁,行间断性冷敷,同时将患肢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
②出现水泡:可以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的液体抽出,然后运用酒精棉球对周围进行清洁。
预防CT造影剂外渗及外渗后护理新进展摘要: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发展,CT增强造影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式,造影剂是该诊断方式的必用药物,是让血管显影的一种物质。
在造影剂注射到受检者体内后,可由于压力过大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不良影响,检查安全性不高。
因此,选取合适护理方式预防CT造影剂外渗十分重要。
本文是对CT造影剂外渗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进行阐述,并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外渗后护理内容进行总结,为日后护理相关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CT造影剂外渗;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治疗与护理内容造影剂外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影剂并没有进入到血管,而注入到血管之外的周围组织的情况。
患者一般表现为剧烈疼痛、皮肤瘙痒、红斑、灼烧感等症状,如未进行有效处理,可并发急性筋膜室综合征,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
科学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规避危险因素,降低CT造影剂外渗风险。
另外,对造影剂外渗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可有效消除不适症状,加快病情恢复。
本文是对CT造影剂外渗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进行阐述,并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外渗后护理内容进行总结,为之后的相关研究作参考。
1.造影剂外渗的临床表现轻微造影剂外渗患者可无不适症状,严重造影剂外渗患者会出现肢体明显肿胀、疼痛、变色、感觉异常等症状[2]。
1.造影剂外渗的危险因素在患者方面,儿童血管较细,在注射后极易出现外渗情况;老年人由于缺乏相关认知,熟悉度不高,对造影剂注射的配合度不高,易出现外渗情况;意识障碍、营养不良以及化疗患者的淋巴循环不良,也易出现造影剂外渗。
在注射方面,选取穿刺血管时,管径小、分流小的血管易发生造影剂外渗;医护人员穿刺经验也是影响造影剂外渗的常见因素,若操作不当、注射速度过快也易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
1.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在健康宣教方面:医护人员需要面带微笑服务患者,增加患者信任感,形成友好护患关系;向患者简单讲解造影剂注射内容,耐心答疑解惑,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患者配合度[3]。
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或0.5%的碘伏持续湿敷,红肿会很快消失。
4.2 大范围外渗: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2],钙剂。
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4.3 化疗药物外渗:外渗时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肿痛、肿胀。
4.4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4.5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制剂有六神丸、黑墨草等药物局部外敷;或用芦荟外敷于药物外渗处;也可用马铃薯片贴敷于药物外渗处[3]。
因马铃薯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6 联合疗法:对于输液性渗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者,采取局部用药,外科换药法换药,局部联合辅助红外线灯照射、频谱治疗及超短波理疗,以促进组织修复,必要时行植皮手术。
5 小结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在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肖金平,陈奇志,肖清秋等.肿瘤病人使用浅静脉套管针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15(7):420-421.[2]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0-11.[3]丘燕.生马铃薯片与硫酸镁治疗输液渗出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04,26(11):1701-1702.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雍亚兰* 李雪梅*(通讯作者) 谭兰英*关键词: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5-0177-02 CT增强扫描是诊疗数据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1]。
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分析摘要】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目前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中。
CT增强扫描就是在血管内注入对比剂而进行的扫描技术,主要是经静脉快速注入含碘造影剂,使血中含碘量维持一定水平,增强器官和病灶的影像效果;可以发现平扫未发现的病灶,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膈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以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增加病灶的信息量,以便于对病灶定性分析甚至明确诊断。
造影剂属于药物的一种,主要用于介入放射学操作中,用来显示血管、体腔的内部结构或状态。
造影剂种类多样,目前含碘制剂较为多用。
造影剂渗漏可引起局部组织水肿、疼痛等症状,严重降低了CT增强扫描的成功率及效果。
为此本研究中分析了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并探讨了预防和护理方法,旨在提高CT增强扫描的成功率、降低造影剂渗漏的发生率。
【关键词】CT;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178-02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analysis of the leakage of contrast agent in CT enhanced scanning【Abstract】CT is the use of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X-ray beam, gamma ray, ultrasonic, and highly sensitive detectors with around the body of a site as a after a section scanning with scanning time fast, clear image features, is currently being usedin a variety of diseases examination. CT Enhanced Scan in intravascular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 and scanning technology, mainly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the blood iodine content to maintain a certain level, enhance organand lesion image effect; can be found on plain CT found no lesions, mainly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lesions of vascular and non vascular, clear mediastinal lesions and cardiac vascular Relationship, understanding disease of blood supply to assis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etc.; increas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of the lesion, in order to focus on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diagnosis. Contrast agent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edicine a, mainly used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 used to display the vascular, cavity internal structure or state. Contrast agents are diverse, the iodine preparation is more than. Leakage of contrast agents can cause local tissue edema,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severely reducing the CT Enhanced Scan success rate and effect.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sis the CT Enhanced Scan contrast agent leakag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of prevention and nursing and to improve CT Enhanced Scan success Rat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ntrast agent leakage.【Key words】CT; CT enhanced scan; Contrast agent leakage1.分析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原因(1)造影剂的药理作用:①渗透压:造影剂的渗透压高于血液渗透压的2~5倍,因此易产生内皮和血-屏障损害、红细胞损害、高血容量、肾毒性、心脏毒性、疼痛与血管扩张等症状。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时,注入的造影剂发生渗漏,导致造影剂泄漏到外部组织或器官中。
造影剂外渗可能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或处理CT 造影剂外渗的重要措施如下: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针头和穿刺地点:使用适合的针头和穿刺地点可以减少针头穿刺时对血管或组织的损伤,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2.监测注射压力:在注射造影剂时,应该密切观察注射压力,避免过大的注射压力,以免造成血管损伤和造影剂外渗。
3.避免过大的注射速度:注射速度过快也容易引起造影剂外渗,因此在注射造影剂时要以适宜的速度注射。
4.控制患者的体位:正确控制患者的体位有助于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在进行CT检查时,可以采用下肢提高的体位,减少造影剂向上部组织扩散的可能性。
5.术前评估:在进行CT检查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病史及过敏史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肾功能、过敏反应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减少造影剂外渗的风险。
处理措施:1.停止注射: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以避免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改变注射位置:可以尝试改变注射位置,寻找其他合适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造影剂继续外渗。
3.局部处理:及时对造影剂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处理,使用冰敷或局部按摩等方法,有助于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
4.观察监测:造影剂外渗后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密切关注有无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
5.迅速处理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应迅速处理,进行紧急抢救,避免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
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的关键在于细致的操作和密切的观察。
医务人员需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同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以降低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红肿、甚至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
预防和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如何预防和处理CT造影剂外渗进行介绍。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关键在于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前,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特别是对造影剂过敏史和肾功能不全的病史。
只有在确认患者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CT造影检查。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前,医务人员还应该告知患者关于CT造影的操作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对CT造影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来执行。
一方面,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注射CT造影剂时需要尽量减少针头在皮下组织内来回移动的次数,从而降低损伤皮下组织的可能性。
医务人员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需要确保注射CT造影剂的速度和流量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同时要防止注射压力过大。
这样可以减少CT造影剂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外的可能性。
选择适当的CT造影剂对预防CT造影剂外渗也非常重要。
在给患者进行CT造影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CT造影剂,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来确定CT造影剂的剂量。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使用不适当的CT造影剂而导致CT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当出现CT造影剂外渗时,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CT造影剂外渗的症状,医务人员需要立即停止给患者注射CT造影剂,并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局部瘙痒、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立即将局部皮肤进行冷敷和压迫,以减轻症状。
医务人员还需要及时通知放射科医师和治疗医师,以便他们可以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CT造影后,患者可能还需要定期观察和随访,以确保CT造影剂外渗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在处理CT造影剂外渗时,医务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全身状况。
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渗漏后的处理方式及护理措施近几天,科室的一位年轻同事因为造影剂渗漏问题挨了患者的一顿骂,并且这件事还差点闹到医务处。
其实这类事件完全属于正常现象,即便遇到也无需过分紧张。
鉴于患者对于这类问题缺少正确的了解,因此笔者针对造影剂渗漏的具体原因、预防措施以及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将其分享给需要的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
一、造影剂泄漏的原因第一,患者主观因素。
在检查诊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因为缺乏专业的CT检查常识,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担忧会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出现肢体抗拒等不配合治疗的行为。
第二,患者自身血管条件。
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血管硬化、变细的情况;肥胖患者还会因为体重原因导致血管不易显露;晚期癌症患者经过多次的化疗治疗后其血管弹性会逐渐变差,且变得越来越狭窄,这些都会增加造影剂泄漏的风险。
第三,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个别医护人员缺少责任心,诊疗前观察不仔细,再加上技术和经验问题,导致其在穿刺熟练度以及对血管的判断上不够精准,且穿刺后没有及时检查针头固定胶布是否牢固。
二、预防造影剂泄漏的有效措施第一,做好患者穿刺诊疗前的告知工作。
正式穿刺前,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造影剂的安全性,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要及时引导患者及家属了解造影剂过敏症状与泄漏之间的本质区别,并说明泄漏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将药物注射过快可能导致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轻微恶心等负面症状告知到患者,让患者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情,配合医护人员完成造影剂注射工作。
当患者注射位置出现疼痛或者针头上方出现轻微肿胀时,要提醒患者及时告知到医护人员,方便其加以处理。
第二,穿刺前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好准确评估,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治疗状况、配合依从度。
静脉炎、严重缺血性疾病、长期接受化疗的患者是造影剂泄漏的高危人群,面对这些患者群体医护人员要提高重视程度,特别是对于肿瘤或长期接受化疗的病人,因其血管弹性较差,且具有一定的脆性,如果穿刺不慎很容易刺破血管,因此需要加强防范。
CT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或处理1. 引言1.1 什么是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外渗是指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注射的造影剂未完全留置在血管内而外渗至周围组织或器官的现象。
造影剂是一种可以增强影像对比度的药物,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如果造影剂外渗,不仅会降低图像质量,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不清,影响诊断准确性。
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甚至造成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
及时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至关重要,可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CT造影剂外渗并不是一个罕见的问题,但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及时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
加强对造影剂外渗的认识,及时识别和处理外渗情况,对于提高CT检查的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预防和处理CT 造影剂外渗,以及如何识别外渗情况和常见的并发症。
1.2 为什么需要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CT造影剂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工具,用于增强CT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有时候在进行CT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可能会外渗,即从血管系统漏入周围组织或腔隙中,导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或及时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显得尤为重要。
CT造影剂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甚至导致感染或溶解组织的情况发生。
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医疗成本。
如果造影剂外渗进入神经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CT造影剂外渗还可能对医疗人员造成健康威胁,因为他们可能接触到外渗的造影剂,从而导致皮肤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预防或处理CT造影剂外渗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处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CT造影剂外渗带来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预防CT造影剂外渗的措施1. 确认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CT造影检查前,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等,以避免造影剂外渗带来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