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doc 10页)
- 格式:doc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11
1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公司生产的集箱、蛇形管中的铁磁性材料表面或近表面的裂纹和其他缺陷的检查,对于本公司铁磁性材料的设备及部件年检也可参照本规程检测。
2引用标准《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8290-1998 磁粉探伤机XH/QC08-2010 无损检测设备检定规程3 磁粉检测人员资格磁粉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无损检测资格,各级别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离视力和远距离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并且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4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4.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必须满足JB/T8290中的要求。
本规程采用主要采用Y1-AC型磁粉探伤仪。
4.2 磁粉采用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的黑色或红色磁粉.(必要时使用反差增强剂)。
且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磁粉的粒度不小于300目,磁粉性能的其它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4.3 载液载液通常使用洁净的可饮用水并可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其性能要求如下:a)良好的湿润性,即可湿润全部被检区域;b)良好的可分散性,既彻底分散磁粉颗粒而没有明显的磁粉凝结;c)不起化学反应,不应造成磁粉悬液变质;d)呈碱性,但PH值不应过10.5;e)无泡沫、无异味4.4 湿磁粉悬浮液的浓度非荧光磁悬液的浓度:配制浓度为10~25g/L,沉淀浓度为1.2~2.4ml/100ml。
4.5设备校验和系统灵敏度评价4.5.1 磁粉检测用设备应按无损检测设备检定规程进行定期校验。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1. 0目的及适用范围1.1目的为保证磁粉检测的工作质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特制定本规程。
1.2适用范围1.1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磁导率≥1)制成的设备及其零部件之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等级评定;1.2 本规程适用于连续电磁轭式磁粉检测和线圈磁化法的方法和要求。
2.0编制依据2.1本程序依据JB/T4730-2005.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编制;2.2本程序参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编写的《磁粉检测》编制。
3.0检测设备和材料3.1 本工艺规程选定的设备为:3.1.1交流电磁轭式磁粉检测仪3.1.2线圈磁化法;3.2 为保证磁粉检测结果的可靠,磁粉探伤仪要进行定期校验,必要时可进行随机校验;3.3 磁轭提升力的校验:便携式交流磁轭式磁粉探伤仪(磁轭间距≤200mm),其提升力至少为45N(约4.5kg);3.4 磁粉及磁悬液3.4.1 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和低剩磁性质,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通常有Fe3O4和Fe2O3二种。
本公司采用喷罐式黑油磁悬液和湿式荧光磁粉;3.4.2 磁粉粒度应均匀,湿磁粉的平均粒度为2~10μm,最大粒度应不大于45μm。
本公司采用喷罐式黑油磁悬液、荧光磁粉;3.4.3 磁粉的颜色选定,是以工件表面与磁粉颜色形成有较高的对比度而定。
通常非荧光磁粉的颜色有:黑色、白色和红色几种,非荧光磁粉本公司采用黑色;3.4.4 当出现特殊情况下非荧光磁粉或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采取现场自行配制,但必须满足如下要求:a). 湿式非荧光磁粉的配制:是以煤油做分散剂,另加适当的变压器油配制而成。
通常煤油和变压器比例各50%。
其磁悬液的浓度为每升磁悬液施加10~20g磁粉;b). 湿式荧光磁粉的配制:是以煤油做分散剂,另加适当的变压器油配制而成。
通常煤油和变压器比例各50%。
其磁悬液的浓度为每升磁悬液施加1~3g荧光磁粉;c).对配制的磁悬液须进行浓度测试,其方法为:以每100ml磁悬液盛入浓度测定管内,非荧光磁粉沉淀30min后观察磁粉沉淀体积为1.2~2.4ml为合格。
焊缝磁粉检测工艺规程一、适用范围1.1该工艺规程适用于图号A、B、C、D类焊缝(包括热影响区)以及向外宽展至少25mm范围内的表面及近表面缺欠的磁粉检测技术及验收等级。
1.2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非荧光湿磁粉的连续法磁化技术。
检测工艺卡内容是本工艺规程的补充(由II级探伤资格人员按本工艺规程等要求编写),其参数规定的更具体。
二、引用标准和法规本工艺规程按JB/T4730.5-2005和所给图纸技术要求(图号)编写,要求焊缝检验等级为级,其合格级别为级。
其他引用标准如下:GB/T9445—2008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JB/T6061—2007 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JB/T6063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材料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5097—2005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JB/T8290 无损检测磁粉探伤机三、人员资格3.1焊缝的磁粉检测及最终验收结果的评定由具有中国无损检测学会(执行GB/T9445-2008/ISO9712-2005)相应方法和工业门类的II级资格的磁粉检测资格人员来完成。
焊缝的磁粉检测的评定报告的审核和批准有Ⅲ级(相应方法和工业门类)资格的磁粉检测资格人员来完成。
3.2 从事焊缝的磁粉检测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和焊接方面基础知识和焊缝磁粉检测经验。
3.3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1.0),每年应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四、设备、器材、材料和辅助材料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至少半年校验一次,在磁轭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校验。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
4.3试片-30/100, C-15/50型标准试片。
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4.4 磁悬液使用中日合资美柯达探伤器材(苏州-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黑水悬浮液(类型:MT—BW)。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特种设备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特种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其他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与特种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磁粉检测要求,也可参照本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NB/T47013-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606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JB/T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1998 磁粉探伤机3、一般要求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公司培训,掌握焊接基本知识和焊接缺陷种类,并经考核合格,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的规定。
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3.2 磁粉检测程序a) 预处理;b) 磁化;c) 施加磁粉或磁悬液;d)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e) 缺陷评级;f) 退磁;g) 后处理。
3.3 磁粉检测设备3.3.1 设备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的规定。
3.3.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部隙为0.5mm)。
3.3.3 辅助器材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a) 磁场强度计;b) A1型、C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c) 2-10倍放大镜;d) 白光照度计。
3.4 磁粉、载体及磁悬液3.4.1 磁粉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
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1、适用范围1.1 本规程按NB/T47013-2015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阀门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对于Ⅰ、Ⅱ类焊缝进行100%磁粉检测,对Ⅲ类焊缝不要求作磁粉检验,但当外观检验有怀疑时,应补充进行磁粉检验。
1.2 公司一般采用磁轭式磁粉探伤仪进行磁粉检测。
1.3 本规程适用于非荧光和荧光湿磁粉的连续磁化法。
公司一般采用非荧光磁粉检测。
2、引用标准、法规NB/T47013-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JB/T6003-1992 《磁粉探伤用磁粉》JB/T600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8290-1998 《磁粉探伤机》3、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3.2 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不得有色盲。
4、设备、工具和材料磁粉探伤设备必须符合JB/T8290的规定。
4.1 磁化设备及校验4.1.1 磁化设备采用磁轭式的磁粉探伤机,可以是使用交流电的,也可以使用直流电的。
4.1.2 提升力的校验,至少每年或损坏后修复时校验一次,长期停用首次使用前也应校验,应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至少用45N的提升力;直流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4.1.3 紫外线灯:当采用荧光法检测时,所使用的紫外线灯在工作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1000μW/㎝2,紫外线的波长应在320nm~400nm范围内。
4.2 灵敏度试片4.2.1 A型灵敏度试片用于被检测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1-30/100型标准试片,适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测定,公司磁粉检测一般选用A1用于连续磁化法。
4.2.2 灵敏度试片的使用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上,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必要时可用透明胶带将其整体贴在被检面上,但人工缺陷处不得贴覆,试验时边磁化边施加磁悬液,以人工缺陷清晰显示来确定磁化规范。
1. 适用范围1.1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承压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对接接头、T 型接头和角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检测和缺陷等级评定。
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2本规程规定了在磁粉检测过程中,为获得正确的检测结果所必须遵循的程序和要求。
工件质量验收等级应按设计技术条件和有关施工规范确定,并应符合图样规定。
1.3磁粉检测的一般要求还应符合NB/T47013.1及NB/T47013.4的有关规定。
2. 引用标准、法规NB/T4730.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一部分:通用要求NB/T4730.4-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四部分:磁粉检测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GB/T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GB/T 23907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TSG G0001-2012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T 16507-2013 锅壳锅炉GB/T 16508-2013 水管锅炉TSG 21-2016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D0001-2009《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名词术语3.1 公称厚度:检测对象名义厚度,不考虑材料制造偏差或加工减薄。
3.2 相关显示:磁粉检测时由缺陷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而形成的磁痕显示,一般也称为缺陷显示。
3.3 非相关显示:磁粉检测时由截面变化或材料磁导率改变等产生的漏磁场吸附磁粉而形成的磁痕显示。
3.4 伪显示:不是由漏场吸附磁粉形成的磁痕显示。
3.5 纵、横向缺陷:缺陷磁痕长轴与工件(轴类或管类)轴线或母线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按纵向缺陷处理。
4.检测人员资格4.1检测人员应按照TSG Z8001-2013《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MT资格证书,方能承担检测工作,无证人员只可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从事辅助工作。
不同技术等级人员,只能从事与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1 目的本工作程序是xxxxxxxxxxxx有限公司在承担磁粉检测工作过程中,指导磁粉检测工作。
2 适用范围2.1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磁粉检测工作。
2.2本部分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2.3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可参照本规程进行磁粉检测。
3 编制依据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GB150 《钢制压力容器》TSG 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NB/T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磁粉检测》DL438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869 《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4 检测人员4.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4.2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弱视。
4.3检验操作由Ⅰ级或Ⅱ级人员进行,审核由Ⅱ级或Ⅲ级人员进行。
5 设备、工具和材料5.1 磁化设备5.1.1磁化设备见表5.1表5.15.1.2 提升力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5.1.3磁化设备的选择5.1.3.1对于表面开口型缺陷宜选用能提供交流电的磁化设备。
5.1.3.2对于近表面缺陷及埋藏缺陷,宜选用能提供直流电的磁化设备。
5.2辅助器材5.2.1辅助器材a)A型、C型、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器;b)磁悬液浓度沉淀管;c)2倍~10倍放大镜;d)光照度计:光照度计用于测量被检工件表面的可见光照度。
1总则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的人员、设备检测方法及缺陷的评定。
适用于本单位对铁磁性材料和焊接接头近表面和表面缺陷采用非荧光湿式磁粉连续磁化法的检测及评定。
2 引用标准GB150 压力容器GB151 管壳式换热器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6065 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3 磁粉探伤用磁粉技术条件TSG R0004-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3 检测人员3.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
3.2 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矫正视力应不低于5.0,并每年检查一次。
3.3 检测人员不得有色盲。
4 磁粉检测设备及器材4.1 磁粉检测设备4.1.1 本单位设备及性能见表14.1.2 电磁扼的提升力每半年校验一次。
在磁扼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校验。
4.2 磁粉检测用标准试片4.2.1 磁粉检测标准试片有A1型和C型,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
4.2.2 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当检测坡口等狭小部位,A1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选用C—15/50型标准试片。
具体见表2。
表2 标准试片的类型、规格和图形4.2.3 连续法检测时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
为了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试片平整的粘贴在被检面上,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人工缺陷。
4.2.4 试片表面有锈蚀、摺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4.3 磁粉(磁膏)和磁悬液4.3.1 一般用磁膏配制磁悬液(磁悬液浓度见表3),磁膏选用上海宏达。
4.3.2 磁悬液一般用水做载液,将磁膏均匀挤出100mm左右,加入1L水搅拌均匀即达到10-25g/L的要求。
表3 磁悬液浓度磁粉类型配制浓度,g/L 沉淀浓度(含固体量),ml/100ml非荧光磁粉10~25 1.2~2.4荧光磁粉0.5~3.0 0.1~0.44.4 其他器材4.4.1 反差增强剂在检测较粗糙的表面时采用,一般为购买成品。
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磁粉检测是一种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下面是一份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
1. 目的磁粉检测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磁场和磁粉的性质来检测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的缺陷,如裂纹、夹杂等,以确保材料的质量。
2. 范围该工艺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磁粉检测的材料和零部件。
3. 设备准备3.1 磁粉检测设备:- 磁粉检测机或电磁吊- 磁粉粉剂和添加剂- 磁场强度计- 磁粉检测灯- 清洁布和化学品3.2 准备被检测材料或零部件:- 清洁表面,确保没有油脂、污垢等杂质- 对于非磁性材料,需对其进行磁化处理4. 检测操作4.1 设定磁场:- 根据被检测材料的特点和尺寸,设定适当的磁场强度- 确保磁场均匀,无死角4.2 准备磁粉混合溶液:- 将磁粉粉剂和添加剂按要求混合,制成磁粉混合溶液4.3 涂敷磁粉混合溶液:- 均匀涂敷磁粉混合溶液于被检测材料表面,确保覆盖整个检测区域4.4 磁化:- 使用磁粉检测机或电磁吊对被检测材料进行磁化- 确保磁场方向和磁场强度符合要求4.5 观察和记录:- 使用磁粉检测灯照射被检测材料- 观察磁粉的聚集情况,标记出缺陷位置- 记录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信息5. 结果评定5.1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缺陷的类型、大小和严重程度5.2 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判定被检材料的合格与否6. 保存和报告6.1 对于合格材料,及时清除磁粉残留,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防腐处理6.2 对于不合格材料,根据要求进行标记或报废处理6.3 保存检测记录,包括磁化参数、磁粉混合溶液配方、检测结果等6.4 编写磁粉检测报告,详细描述检测过程、结果和评定等,并保存备查。
以上是一份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该规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和执行。
续写:7. 安全措施7.1 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眼镜和呼吸器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7.2 磁粉粉剂和添加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远离火源和易燃物。
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doc 10页)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
本工艺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的承压设备原材料、焊接接头及压力管道焊接接头的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和评定。
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2.编制依据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
GB151-1999 钢制换热器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TSG D0001-2009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检测规程-工业管道
GB50235-19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48-1993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3.0一般规定
3.1检测人员
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承压设备无
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操作人员应具有I
级或I级以上检测资格,磁粉检测报告应
由具有II级II级以上检测资格者签发。
3.1.2色盲、色弱及矫正视力低于1.0者不得从事磁分检测工作。
3.2检测设备和材料
3.2.1检测设备
3.2.1.1磁粉检测设备应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3.2.1.2磁粉检测作业前,检测设备应经调试合格。
当磁轭式检测设备磁轭间距为最大时,交流
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
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
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
隙为0.5mm)
3.2.1.3采用剩磁法检测时,交流探伤机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
3.2.1.4黑光辐照度及波长
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黑光灯在
工件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等于
1000μW/cm2,黑光的波长约为
320nm~400nm,中心波长约
365nm 。
黑光源应符合GB/T16673的
规定。
3.2.1.5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
于或等于0.3mT(240A/m) 。
3.2.1.6磁场强度计、标准试片、磁场指示器、黑光
灯等辅助器材应满足磁粉检测的需要。
3.2.2检测材料
3.2.2.1磁粉检测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
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3.2.2.2磁粉应具有高导磁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
磁粉之间不应相互吸引;
3.2.2.3磁粉粒度均匀,颜色与检测工件应有较高
的对比度。
磁粉力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
符合JB/T6063的规定。
3.2.2.4湿法应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
媒介。
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
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
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小于或等于
3.0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
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
和异味。
3.2.2.5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定期进行测定,测定
前,应对循环系统进行充分的搅拌,搅拌
3.4.2除另有要求,对于紧固件和锻件的磁粉检测
应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3.5灵敏度测试
3.5.1灵敏度的测试应使用A1型试片(或C型、D型、M1型标准试片)和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进行测试。
3.5.1.1 A1型试块适用于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
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
否正确的连续法测定。
测试时,磁化电流应能使
试块上显示清晰的磁痕。
3.5.1.2磁场指示器适用于被检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粗略检测,不能作为磁场强
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
3.5.2灵敏度测试方法及磁化电流的选择
4.6.2.1使用A1型试块进行灵敏度测试时,应将A1型
试块无人工缺陷的一面朝外。
3.5.2.2使用磁场指示器时,应在用连续法对工件磁场
进行检测的同时,将其平放在被检面上,然后
施加磁悬液,以是否出现“*”形来判定工件磁化
适当与否。
3.5.2.3电磁轭磁化工件,磁化电流应根据灵敏度试
片或提升力校验来确定;以试片上能清晰显示
磁痕或提升力达到规定值时的电流作为磁化电
流值。
3.6磁化电流类型及磁化规范的选用
3.6.1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
(全波整流、半波整流)和直流。
磁化规范要求
的电流值为有效值,整流电流值为平均值。
3.6.2磁化规范的选择及检测有效区的范围应符合
JB/T4730.4-2005 中3.8规定。
3.7磁化方向
3.7.1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或等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
纵向磁化方法可用
线圈法、磁轭法获得。
3.7.2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平行或夹角小于45°
的缺陷时,应使用周向磁化方法。
周
向磁化可用轴向通电法、触头法、中心导体法
获得。
3.7.3复合磁化包括交叉磁轭法和交叉线圈法。
4.0检测方法
4.1检测方法的分类可根据不同的条件,磁粉检测方
法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分类条件磁粉检测方法
施加磁粉的载
体干法(荧光、非荧光)、湿法(荧光、非荧
光)
施加磁粉的时
机
连续法、剩磁法
磁化方法轴向通电法、触头法、线圈法、磁轭法、中心导体法、交叉磁轭法
4.2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及选用原则应符合
JB/T4730.4-2005中4条规定。
5.0缺陷痕迹的评定
5.1除认定磁痕确因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
不当造成之外,其它一切磁痕显示均应作为缺
陷磁痕处理。
当辨认细小磁痕时,应用2~10倍放
大镜进行观察。
5.2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应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显示痕迹应按圆形缺陷处理。
5.3缺陷显示痕迹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的夹角大于
或等30°时,应按横向缺陷处理,其他应按纵向
缺陷处理。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显示痕迹在同一
直线上,且间距小于或等于2mm时,应按一条
缺陷处理,其长度为显示痕迹长度之和加间距。
5.4所有小于0.5mm的缺陷显示痕迹可不计。
5.5缺陷等级评定
5.5.1下列缺陷不允许存在:
5.5.1.1.任何裂纹及白点;
5.5.1.2.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5.5.2 磁粉检测质量分级见下表。
等级
焊接接头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
线性
缺陷
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评
定框尺寸为35
mm×100 mm)
线性
缺陷
磁痕
圆形缺陷磁痕(评定
框尺寸为2500
mm2,其中一矩形边
长最大为150 mm)
I 不允
许
d≤1.5,且在评定
框内不大于1个
不允
许
d≤2.0,且在评定框
内不大于1个
II 不允
许
d≤3.0,且在评定
框内不大于2个
L≤4.0
d≤4.0,且在评定框
内不大于2个
III L≤3.0≤4.5,且在评定框
内不大于4个
L≤6.0
d≤6.0,且在评定框
内不大于4个
IV 大于III级
注:L表示线性缺陷磁痕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磁痕长径,mm.
6.0复验与退磁
6.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进行复验:
6.1.1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验证检测灵敏度试片不符合要求;
6.1.2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6.1.3合同双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6.2所有磁痕的尺寸、数量和产生均应记录并图示。
6.3磁痕可采用胶带法、照相法其它适当的方法进行半
永久或永久性记录。
6.4退磁方法、退磁要求和剩磁测定等应符合
JB/T4730.4-2005 中第7条规定。
7.0检测报告
7.1磁粉检测结束后,应及时签发检测报告。
7.2磁粉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7.2.1委托单位、被检工件名称和编号;
7.2.2材质、热处理状态及表面状态;
7.2.3检测设备名称和型号;
7.2.4磁粉种类及施加方法;
7.2.5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7.2.6检测灵敏度校验及标准试片、标准试块名称;7.2.7缺陷记录及工件草图;检测结果和缺陷等级评定
及检测标准名称;
7.2.8检测人员、责任人员签字和技术资格及检测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