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 格式:ppt
- 大小:506.0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第一节:寻根文学一、文学的寻根: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
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
分为“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1、作家简介:2、人物:王一生: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
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八章:80年代小说创作第一节小说发展概况80年代小说是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丰富的思想意蕴、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审美素质同17年小说相区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对历史与现实的丰富体验、全面观照和深沉思考。
从历时角度和审美形态来考察,本时期的小说可以明显地以80年代中期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伤痕”、“反思”、“改革”为主潮,接续17年小说创作观念。
后一阶段则以“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为主潮,反映出当代文学转型之后的发展状况。
在1980年前后数年,“伤痕”、“反思”和“改革”三种小说潮流接踵而至,不仅以其浩大的声势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期,还以其风靡全国的“轰动效应”,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辉煌。
这些小说,立足于时代的政治需要,以“真实”的叙事话语和启蒙精神,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了文学上的清障工作。
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学人”,对于那时频频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都会记忆犹新,并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是特殊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
“十年‘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现象,读者饥不择食的迫切需求,渴望缓解的心灵,以及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能够产生相互间心有所通的共鸣,才是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焦点的转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便在不自觉中退潮了。
一、“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由于“伤痕文学”等概念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概念等同。
“伤痕”、“反思”、“改革”等小说虽然各自称谓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创作观念、题材取舍、话语构型等方面和17年小说大体一致。
其共同特点就是切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变动,凸现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的关系。
《当代文学》第八章90年代小说读书笔记还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的关键词。
适合于考试之前的复习看一看就行,第二部分就是需要背的、了解的。
每个学校的考点都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应该是差不多的。
基础的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像《废都》、《浮躁》、《长恨歌》、《小鲍庄》、《白鹿原》、《玫瑰门》等等等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我本来想打出来,想了一下还是不要了。
个人想法是,如果看了作品,自己应该能够复述出来,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还有很多细碎的,在打资料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打出来。
比如,契合“人文精神的危机”的作品是?这毫无疑问是《废都》,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突然不知道一些细碎的明显的知识点。
90年代小说一定要注意区分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
一定要区分且把这四种类型小说各自特征及代表作记牢,不要混淆。
第八章90年代小说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一、新写实小说1.特征:反浪漫、反理想、反激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零度介入、冷漠叙事2.代表作家:池莉:80年代创作《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90年代创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方方:《桃花灿烂》刘恒:《苍河白日梦》、《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调侃(kan)和幽默的方式化解生存的苦难。
“含泪的微笑”新写实小说是先锋创作与传统的写实手法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苏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十九间房》、《红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余华:《鲜血梅花》三、新生代小说欲望化的经验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表征。
哲学:毕飞宇、鲁羊私语:陈染、林白写实:朱文、韩冬、述平诗意:何顿四、女性小说《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铁凝《玫瑰门》徐坤、斯妤(yu)、海男: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陕西作家:贾平凹(陕南)、路遥(陕北)、陈忠实(陕中)第二节贾平凹陈忠实“人文精神的危机“的讨论,是九十年代初期最为热烈的全国范围的论争。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