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7《迟到》课堂实录 人教版(新疆专用).doc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师:(师范读课题)让我们深情一些,深沉一些,再读课题。
(学生再读)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幻灯片出示空白表格)生:我发现了一个表格。
师:是的,这是一份空白表格。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不断去充实它,丰富它,建构它。
要想把表格填好,我们必须把课文读好。
现在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会儿,老师要请你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吧。
(学生读)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人,你们读懂这个故事了吗?生:课文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
生:最后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很快乐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师:你把“快乐”改成“乐观”就更好了。
在他的发言中,关注到了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和谁呢?生:母亲和“我”。
师:对了,就是文中的母亲和“我”。
(出示课件表格中的部分文字)母亲“我”师:课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生:三次。
(出示课件表格中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师: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生:母亲提了两次,都没看成。
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哥哥到北海看菊花。
点评:这是一篇散文,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填写表格理出两个人物、三次写到“看菊花”的线索是很准确、也是很巧妙的,有利于学生形成把握整体的阅读能力。
另一方面从阅读过程看,阅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螺旋式推进的过程。
所以这一步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绕过的。
这个环节教师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安排的,假如再点明,阅读还要从表达的角度理出文章思路,那就更好了。
师:请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
(师板书:瘫痪、憔悴)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读到这两个词,你又想到了课文中的谁和谁?生:母亲和“我”。
师:就是这母子俩。
这两个词的四个字,还是本课要求我们认识的生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师指导识字。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21岁的小伙子呀,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何其艰难啊!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人生的——生:灾难啊!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课文中有一个词,一起说出来。
《迟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迟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守时守纪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迟到》2. 重点词汇:late, apologize, excuse, punctual, responsibility等。
3. 重点句型:How do you like? I think is a good idea. It's important to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让学生分享自己迟到的经历,以及迟到带来的后果。
(2)引导学生谈论守时的重要性,导入新课《迟到》。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迟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让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通过造句、互动游戏等方式,巩固新词汇的使用。
4. 句型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句型进行口语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和情景。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课文《迟到》,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守时的小短文,发表自己对守时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迟到》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迟到》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迟到》第二课时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迟到》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8课。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
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共16自然段,可分五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交代父亲既疼“我”,又对“我”管教很严。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我”有赖床、上学常迟到的坏习惯,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3至12 自然段)详细叙述“我”赖床不想上学而遭到父亲痛打一事。
第四部分(13至15自然段)写父亲在“我”挨打后来到学校看“我”,为“我”送衣服,并给“我”两块钱。
第五部分(16自然段)写“我”从此改掉了迟到的坏习惯,变成一个早起、勤奋的学生。
文中的第三、四部分值得品味,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发怒打了“我”;二是父亲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送钱。
这两件事很鲜明地刻画了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形象。
因为父亲的爱,也因为作者对这份爱的理解,所以才会改掉迟到的习惯,才会有了将来的所为。
根据上述课文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3、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说设计思想:(一)注重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有机结合。
《迟到》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课文,认真品味有关词句,体会中丰富的情感。
迟到说课稿(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迟到说课稿迟到说课稿一、说教材《迟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面对错误”中的一篇讲读课,作者是着名作家林海音。
本文通过记叙了作者在父亲的管教下,改正了上学迟到的毛病这件童年往事,表现了作者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父亲对作者严厉而深沉的爱,本文是进行阅读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的好材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我设置了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互助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父亲严厉而深沉的爱,学习作者知错能改的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把学习作者知错能改的品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培养互助学习能力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虽然他们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但他们积极乐观,渴望学习正直、善良、坚毅的品格,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建议,语文课堂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因此,我将主要以提问启发为主,同时辅以朗读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等方法。
课文的教授,我将通过提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来进行,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体。
朗读对小学语文非常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像《迟到》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讨论法主要用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版(新疆专用)7《迟到》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懂得要正确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学习小“金钥匙”。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3、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生(齐答):有(或没有)师:有迟到过的同学请举手,(巡视全班学生)有赖过床的同学请举手,(巡视全班学生)有逃过学的同学请举手。
(巡视全班学生)生:(举手)师:现在改过来了吗?生:改过来了。
师:真好。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63页,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读的过程中,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音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课文,划词语。
师巡视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有一天下雨了,她不想去上学,爸爸叫她也不起,就打了她,后来上学就没迟到过。
师:你很认真在读课文,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生:作者小时候有赖床的坏习惯,有一天下雨了,她想逃学。
师:是的,经过呢?生:爸爸打了她。
师:说得很准确,后来呢?生:爸爸到学校为我送来了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师:结果呢?生:作者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师: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把这件事概括了下来。
爸爸究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书中有那么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到以后,勾画下来。
生:“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好!找到这句话的孩子,看大屏幕。
《迟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迟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时间的重视,明白迟到的不良后果。
(2)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理解迟到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迟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迟到》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迟到的含义和后果。
(2)引入课文《迟到》的主题。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迟到》。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呈现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生词和短语造句。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避免迟到。
(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共同总结避免迟到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迟到》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自己迟到的经历,以及迟到给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引导学生思考迟到的后果,培养他们对时间的重视和他人的尊重。
作业布置方面,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写短文,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继续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及课堂实录合集(315页可下载)内容预览:(文章尾页有下载地址)1 在山的那边3合案2 走一步,再走一步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初步感知①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7《迟到》课堂实录人教版(新疆专用)教材简析:《迟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
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散文是写父爱的,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十分简练,突出一个“严”字,三个“很严,很严,很严”,强调了这一点。
叙“我”赖床,写“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父亲严得似很无情。
接着写父亲打“我”,逼“我”上学,打得“鞭痕鼓起”“红肿”,真是又严又狠。
后来父亲又送花夹袄、铜板给我,也很简单,没有笑容,没有安慰的话。
可是细细品读,心中会一次次涌动起一股股的热来。
父爱无言,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有时是严厉的,有时又是深沉的。
因为父亲的爱,也因为作者对这份爱的理解,所以才会改掉迟到的习惯,才会有了将来的所为。
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严和疼,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知错就改,从小养成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知体会父亲对我的严和疼的具体事例,并从中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2.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师: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不是圣人,谁能不犯错?意思指每个人都会犯错。
)同学们知道它的意思吗?生:畅所欲言师:是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是人,总会犯错误的。
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犯过这样一个错误――迟到(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是啊,当年的小英子如今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很多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消失,但在她七十来岁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七十多岁了,一生中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课件)师:她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用上一个词语——刻骨铭心(师指)生(齐读):刻骨铭心师:这个词什么意思?生:这件事令她一生都不能忘记,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师:岂止是印在了心里,你看,这件事情像刀一样深深的刻在了?生(齐答):心里师:爸爸究竟给了她怎样的影响,让她刻骨铭心啊,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请大家翻到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希望大家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思考:爸爸究竟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让“我”刻骨铭心?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好!回到刚才的问题,爸爸究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刻骨铭心呢?生: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我很严,很严很严。
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师:好!找到这句话的孩子,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哪位同学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
生:严师:还有怎样的印象?生:疼师:好,很会概括,我们看一看“疼”给它换一个说法,什么意思?生(齐答):爱师:放到句子当中去,想想看又该怎么读了。
来“我的父亲……”一、二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这里还有两句话,这边同学读第一句,这边同学读第二句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
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亮眼睛们有没有发现两个句子的不同呢?生: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两个“很严”。
师:多了这么一部分,那作者告诉我们很严,重叠出几次,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反复地说很严,是想告诉我们?生:父亲他对我非常的严格。
三、细读课文感悟品味(一)感悟父亲的严那么在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出父亲管教我很严呢?阅读提示:1.快速读课文,用“——”勾画出描写父亲打“我”时的语句,标注出关键词想一想你体会到什么?2.出示金钥匙。
小组汇报交流。
抓住重点词语读出父亲打我打得很狠?①可引导从父亲打我时的动作来体会,“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②引导从打的过程来体会:“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③引导从打的程度来体会:“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很狠,出乎人的预料。
师:谁能把你在学习中的发现告诉我们?生:请同学们看到第6自然段,“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我挨打了。
”师:你找到了这部分,你从哪些词语或哪些话最能表现出父亲对我很严呢?生:瞪着师:一个眼神“瞪”,让你感受到父亲很严厉,非常好。
他留意到了父亲的眼神——瞪,我们看看父亲就这样瞪着我说了什么,你来读。
生:怎么不起来,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老师给你个建议,如果你在读这番话的时候瞪大眼睛,像父亲那样会更有感情,谁想那样来读一读?生:怎么不起来,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你读出了文字,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人物的神情,非常好。
请全班的男同学,带着这样瞪大了眼睛的神情,读一读爸爸说的话。
生(齐读):怎么不起来,起、快起……怎么可以逃学,起。
师:爸爸的一个眼神,一番训斥都是在告诉我们,他对我的管教?生(齐答):很严,很严很严。
师:很严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表现爸爸的管教严?生: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父亲管得很严的?生:拖起来师:你为什么特意留意到这个“拖”字?生:因为“拖”字表现了爸爸的动作非常的大,力量也大。
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生:抄起师:你是怎么想的,“抄”让你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了爸爸气急败坏的样子。
生:还有“左看右看”生:我从“左看右看”知道了爸爸非常的生气,急着想让我去上学。
师:非常好,看出了爸爸的眼神生:一抡师:“抡”字,你能把这个动作比划比划吗?怎么做的?(师示范动作)师:就这样,就这么一抡,抡得越?生(齐答):高师:打得就越?生(齐答):痛师:就会发出?生(齐答):咻咻的声音师:想想看藤鞭子在空中有声音了,打得会多狠啊,那这段话该怎么读,才能表现爸爸管得严呢?生自由读后,请一生示范读,并点评,另一生再读,生齐读师:正因为这样,我才会说,爸爸对我的管教?生(齐答):很严,很严很严过渡:就一天不去上学,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我呢?可不可以不打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阅读建议读课文、找找原因:父亲为什么那么狠狠地打“我”?(二)探究打“我”的原因。
(1)出示阅读建议:①独立默读课文2——10自然段,思考:当天早上我有什么表现?父亲说了什么?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重点词语。
②同桌交流:抓住父亲的语言及描写“我”的表现的重点词语说一说父亲为什么打得那么狠?(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抓住要害的词句谈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师:当天早上,我有哪些表现?①“当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竟然养成了懒惰的毛病)“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抓住“勇敢”一词体会我的明知故犯。
)②课件出示:“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抓住父亲的催促,而“我”却“硬着头皮”体会我面对自己的错误却还在找借口。
B.抓住父亲可怕的命令,而“我”“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体会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改正,错上加错。
师:凡事都是有因就有果,现在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狠狠地打我了吗?(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是啊,我一次又一次继续犯错,难怪爸爸会气极了,再读读课文11自然段。
(读出此时父亲气极了的状态。
)师小结:原来父亲狠狠地打“我”也是疼爱我的一种表现,他为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
正因为这样,课文一开始就说:“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板书:疼)(三)感悟父亲的疼师:爸爸虽然狠狠地打了我,但还是让我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文中刚才那个挨打的小女孩,爸爸早上狠狠的打了你,现在你像一只狼狈的小狗一样,去到了学校。
来到学校,老师,老师要求孩子们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想想看你是不是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已经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的告别了吗?师:孩子们睁开眼,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生:我此时感到非常的内疚,因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我想逃学,爸爸才打我的,我却让爸爸伤心了。
师:你刚才有一个形容“你”心情的词语用得特别好,你能再说一遍吗?生:内疚师:谁能像她这样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生:懊悔生:难受生:自责生:遗憾师:现在,“我”的心里就充满着自责、懊悔、遗憾,让我们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读一读第15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听到这……”生(齐读)师:就在这个时候,爸爸那瘦高的身影又出现了,爸爸来送什么?谁来读一读?生:我走出了教室……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师:爸来到学校,说什么了吗?生(齐答):没有师:那做了什么?读一读。
生:打开了手中的包袱……给我。
师:此时爸爸来到学校,没说什么,只是打开包袱,拿出了我的花夹袄,看着我穿上,爸爸多么想对我说?生:爸爸会说,女儿对不起,我早上是因为你不想起来,我气极了,所以才打了你。
师:你说明了来意,他还特意带来了花夹袄啊,是想说什么?生:女儿对不起,我早上不该打你,其实我是很疼你的,我得对你管教严一点,因为我是你的爸爸。
师:是你的爸爸,管得严也是为你好,我们再看,爸爸除了表明来意,还特意带来了夹袄,还得看我穿上,爸爸是想说什么呢?生:你要小心点,不要着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生:因为今天早上正下了大雨,爸爸又打了我。
师:说得非常好,你联系课文的上文来理解,这种方法真棒!师:爸爸赶来了,千万个舍不得,又特意送上了?生(齐答):花夹袄师:但是他什么也没对女儿讲,只是掏出两个铜板递给我,他又想对我说什么?生:今天早上你没有吃饭,就拿这两个铜板去随便买点吃的吧。
师:多么好的父亲啊!他还想说?生:女儿,我打了你的脚了,你肯定走不出好远,我给你两个铜板,中午在学校里吃饭吧。
师:吃饭,父母想得多周到啊,我相信此时此刻不光是文中的小女孩感受到了,在座的同学,包括老师,我们都感受到了,其实父亲是——?生:很疼我的。
师:这就是很疼我的父亲,当他打我的时候,听到我痛苦哭嚎,看着我背上红肿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啊,他从家里赶来了,带来夹袄和铜板,可是面对我的那一刻,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此时我接过爸爸手中的夹袄穿在身上,拿着手中沉甸甸的两个铜板,望着父亲,我多么的想跟父亲说,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我此时的心情和想法,就写在插图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