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哲学唯物论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6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导学案(34)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习目标:详读《金版新学案》之“高考导航”部分p201课前自主预习:1.熟读课本p60—p662.完成《金版新学案》201-p203“课前预习回顾”和“易错警示”部分。
3.熟记重点(1)发展的含义(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3)发展的实质(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课内合作探究: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一)展示背诵成果,展示第八课知识体系。
(二)请你判断并说明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2.量变一定引起质变。
( )3.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 )4.质变就是发展。
( )二、合作探究深化提升详见《金版新学案》之“核心考点讲练”p202—p203三、体验典例详见《金版新学案》之“走进社会生活”p204四、课堂训练(一)、完成《金版新学案》P202-p203“命题研究”。
(二)1、“手机养鱼种菜”这是2012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上展示的一项新技术。
该技术只需在农场或者鱼塘安装一个无线终端和传感器,就能和手机实现互联互通。
当土壤出现干涸、鱼塘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时,用户不管身在何方,都可以通过手机遥控田地或者鱼塘里的传感器,水龙头就会自动开启。
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忽视事物的间接联系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重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即科学实验活动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2、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
一个年轻人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或“2+6”模式。
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故事告诉我们()①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3、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唯物论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唯物论知识点教学重难点: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具体流程:一.高考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和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二.考情预测从近两年的高考来看,主要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理、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三.知识梳理考点1.世界的本质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的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
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讲座第二讲 唯物论复备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2)理解:(3)运用: 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本讲重点】(1) 物质的概念(2) 规律的理解(3)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讲难点】(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基础知识巩固】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 的 。
它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概括了宇宙间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和。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部分第二单元认识论(6课)【考纲展示】考向导航1.实践的概念、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本课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
从题型上讲,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考查的知识看,重点有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
从考查材料看,多以当前重大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考点的理解与运用2.在2013年备考中要多关注当前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既关注实践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要关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各种精神成果,关注学习贯彻这些优秀精神及重大理论成果的意义。
例如:运用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分析党的一系列决议、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这些都是党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审时度势获得的新认识;运用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原理,分析中国航天工程的推进、探月工程的进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2)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的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是说()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③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一切智慧都源于对哲学的学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好,①③入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②入选;④观点错误。
答案:A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人们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这说明() A.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B.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哲学是一门生活的艺术D.哲学就是爱智慧解析:人们面对严峻的现实而思考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哲学智慧源于生活实践,故选B项;A项夸大了哲学的外延;C、D 两项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B3.频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理性思考。
这主要说明()A.源于生活的哲学都是科学的B.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D .对世界的思考是正确改造世界的根本保证解析:题干体现了哲学的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C项与题干无关;A、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B4.下列说法不属于世界观的是()A.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太阳东升西落解析:A、B两项属于对“人与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项属于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项是自然现象,也是人们对太阳这一具体事物的认识,故选。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四学案1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唯物论(14页)【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本课内容,把握知识体系,掌握重点内容,区分易混易错点,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讨,研究探究题思路,充分展示,互相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考纲要求】(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考点梳理】(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一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5.哲学与具体科学。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一、高考考点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唯物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唯物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唯物论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中一部分,是《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特别是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内容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常考点。
因此能否掌握好这部分的知识对整本书的复习以及高考的备考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辩证唯物论部分的重要原理及其方法论(2)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4)运用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设计有机结合,既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再现生活真实的优势,又通过板书,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学情分析及学法】本节课是以学生初步掌握辩证唯物论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二轮复习课,一课时。
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准确调动本部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全书基本框架】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
(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怎么样?(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2)价值观。
(3)人生观。
【全书基本框架图】【全书基本框架图说明】什么。
在以前的高考中,本单元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频繁考查的知识有: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等。
前瞻2010年高考,考生需要注意:1、对于古今中外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经典论断,能够准确辨别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2、结合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时代精神【考点扫描】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
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P25)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
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唯物论专题复习学案一、考点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构建知识网络(结合考点梳理基础知识,自我构建)三、走出误区(判断并改正)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改正:2、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改正: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改正: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改正:5、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改正: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改正: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改正:8、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改正:四、经典演练1.(2009·上海,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2.(2009·江苏,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3.(2009·江苏,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4.(20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5.(2009·全国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唯物论预习案骆秀静一、明确考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考情分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能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
从题型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灵活,各种题型均有显现。
三、必需牢记并默写: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秘)原理及方法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8、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四:区分:1、物质决定意识: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从…中得到经验指导实践;从……中总结教训。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材料中的标志性词语: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弘扬……精神,坚持……方针;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抵制错误的错误意识等。
五:异错点:判断并改正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六:过关试题:1.2014年5月,云南省民政厅统计:由于2014年降水少、河道来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导致目前楚雄、保山等7个州市34个县遭受旱灾,共119.97万人受旱,31.73万人因旱需救助、21.07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89.44千公顷、绝收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3亿元。
这说明()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首次公布其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之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据此回答2—3题。
2.丁肇中团队发现宇宙中“暗物质”存在新线索进一步佐证了()①暗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可知性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③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暗物质不发光,也就是不发出电磁波,所以看不见,但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有引力作用。
由此可见()①暗物质同“物质”是一种特殊与普遍的关系②人的意识能反映暗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③暗物质同“物质”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④暗物质颠覆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防止灾害发生②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③地理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④突破地质地貌的复杂条件是科学防灾减灾的关键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黑格尔和柏格森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7.2014年8月2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下半年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原则下,货币政策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这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8.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 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
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下列与“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②伏虎要知虎性③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①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做到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③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11.2014年3月29—31日,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抢抓有利天气时机,实施了今年甘肃省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实际增加降水约0.36亿吨。
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B.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12.大家认为,今年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稳中向好,实属不易。
面对复杂形势,不搞短期刺激,统筹当前长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收到积极成效。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制约③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3、人脑是一个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的极其精细的神经机构这些神经细胞,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如看书、写字、绘画等,都有相应的神经细胞来负责。
当你挥手拍打乒乓球时,球来往如梭,眼睛看准了球的方位,视神经以每秒120米的速度把情况报告给大脑,大脑迅速在千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判断,又通过运动神经把命令传达到胳膊、手和腿,于是球被准确地打了回去。
这表明(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④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15.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
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体内就会分泌出具有活跃脑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6.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地命中目标。
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①电脑也会产生意识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7.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18.我们说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因为()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④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9.对于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七夕节”味道丰富,各不相同。
对“80后”白领孙小姐来说,七夕是一种甜蜜的期盼;对“60后”妈妈张女士来说,七夕是一份温馨的团圆;对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红娘”徐奶奶来说,七夕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是一份份深深的祝福。
这说明()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人们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③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受生活环境等主观因素影响④由于自身经历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20.为了完成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航天壮举,我国科学家做了长期、精心的准备,制订了周密的方案。
这说明()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③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1.下边漫画《自信》告诉我们()A.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C.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A.坚持实事求是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要使客观符合主观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从哲学层面上,对下列漫画《乘车心态》(作者石松涛)中该名乘客的言行变化分析正确的有()乘车心态①该名乘客对事物的反映受立场、观点等因素影响②该名乘客一切从主观需要出发,脱离了客观实际③该名乘客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源于其自身道德素养④该名乘客实事求是的有选择性地反映了客观现实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探究案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宋·陈与义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探究二: 2014山东文综42(1).(6分)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