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病友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isgeo青光眼的分类青光眼是一种导致视神经受损的眼部疾病,主要由于眼内房水排出不畅造成眼压升高而引起。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青光眼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青光眼的分类以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青光眼的分类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1. 基于疾病原因的分类2. 基于病理特征的分类3. 基于临床表现的分类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分类方法。
一、基于疾病原因的分类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多数情况下由于眼前房角度较狭窄而造成房水循环受阻。
这种类型的青光眼发病较缓慢,通常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直到疾病进展到晚期才出现视力减退以及视野缺损等症状。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般由于前房角度过窄而导致房水循环完全阻塞所致。
这种类型的青光眼发病较急性,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眼痛、恶心呕吐以及视力严重下降等症状。
紧急治疗包括使用药物扩张瞳孔以及进行激光或手术疏通狭窄的前房角。
3. 继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是由于其他眼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
例如,眼外伤、眼内炎症、眼部肿瘤、角膜疾病、眼部手术以及糖尿病等都可能引发继发性青光眼。
根据具体的病因,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二、基于病理特征的分类1. 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主要由于眼前房角度较小或房水循环受阻而导致眼压升高。
此类型的青光眼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述已有详细说明。
2. 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角膜和虹膜之间出现闭合而导致前房角度狭窄,最终引起房水循环堵塞。
此类型的青光眼也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述已有详细说明。
3. 低眼压型青光眼:低眼压型青光眼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患者眼内压力常低于正常范围。
然而,虽然眼内压力低,但仍然会导致视神经受损。
这种类型的青光眼一般较难诊断,常常需要进行深入的眼底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三、基于临床表现的分类1. 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是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病较为缓慢,患者常没有任何症状,直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时才寻求医疗帮助。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
一、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青风内障(TCD编码:BYT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ICD-10编码:H40.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眼科学》(曾庆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眼胀头痛,视物模糊,视野缩小,性情急躁或抑郁,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舌红苔薄,脉弦。
脾虚湿泛证:视物昏蒙,头重眼胀,胸闷泛恶,纳食不馨,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肝肾亏虚证:双眼昏花,眼内干涩,视野缩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偏于脾肾阳虚者或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
气阴两虚证:双眼视物昏蒙,双眼干涩,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少苔,脉沉细或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青风内障(TCD编码:BYT030)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ICD-10编码:H40.101.)2.眼压控制,但视功能仍有继续损害趋势者,可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严重视功能损害,住院前门诊非手术治疗视功能仍进一步损害者及需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1.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ICU10:H40.203 ):诊断依据:根据人卫七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原发性青光眼章节教材1.典型的大发作:起病急、眼压急剧上升、明显眼痛头痛。
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角膜水肿、浅前房、瞳孔扩大、虹膜膨隆。
3.眼科辅助检查视野缺损、高眼压、房角关闭和粘连、视力明显减退。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七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原发性青光眼章节教材1.挽救视功能和保护房角式治疗的主要目的。
2.联合应用促进房水引流、减少房水生成和高渗脱水三种手段联合应用。
3.选择合适手术方案,临床经典术式为小梁切除术。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 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U10 H40.203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致闭角发生,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者,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 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三大常规及血型2. 心电图检查3. 视力、眼压4.房角、视野选择用药:抗生素氨基糖苷及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 2 天手术日为入院第 3 天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手术材料:—术中用药:视情况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7 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 视力2. 眼压3. 房角4. 视野术后用药:抗生素头孢霉素类,用药时间 3 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眼部无明显疼痛。
2.手术后结膜滤泡形成稳定。
3.眼前房深度稳定、眼压正常。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手术后部分特殊病例因“睫状体休克”,睫状体水肿致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发生,临床注意术后观察及防治。
2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原发性闭角型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ICU10:H40.203 )拟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女年龄:门诊号:-住院号:3 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原发性闭角型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4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病历号:。
关于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各科室:为了落实临床路径管理,抓好临床路径实施环节质量,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及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经院办公会决定成立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专家组及科室实施小组。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援副主任:张秀芳成员:石军、张海宁、崔洪宝、葛方东、韩海燕、耿静、王丽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张秀芳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职责:1、制订本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计划和相关制度;2、协调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所需要的资源帮助;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病种;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与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5、组织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控制相关的培训工作;6、审核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专家组成员:刘援、张秀芳、石军、崔洪宝、葛方东、韩海燕、王丽专家组职责:1、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2、制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3、负责各临床路径病种执行文本的审核工作;4、对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5、负责临床路径推行过程的技术培训工作;6、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的改进措施三、临床路径科室实施小组白内障组:石军、郭君玉、李宁眼底病组:张海宁、刘丹、崔洪宝准分子组:葛方东、周淑娟、刘霞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1、负责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或单病种)质量控制表;3、结合临床路径(或单病种)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或单病种)质量控制表的修订建议;4、参与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或单病种)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实施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摘要] 目的探讨图文方式的临床护理干预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图文式护理为干预组。
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9.1±2.5)d短于对照组(13.3±3.8)d,住院费用(4219.7±418.8)元少于对照组(4892.4±668.3)元(p均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护理方法1.2.1 对照组给予原发性青光眼疾病的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给予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的图标护理路径干预。
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经过计划准备、制定、实施、评价改进等。
路径表横坐标:分为8个时间段,包括入院当天、入院次日、手术前1天、手术当天术前、手术当天术后、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第2天、手术后第3天、手术后第4天到出院前、出院当天;纵坐标为相关的检查、用药、护理操作、情绪控制、饮食、睡眠、活动、个人卫生。
采用路径表对不同时间段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示教。
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
青光眼患者多有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
向患者讲解情绪激动、疲劳、紧张、睡眠差等均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容易导致复发。
向患者传授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
(2)减轻疼痛。
向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放松心情、深呼吸、听舒缓的音乐、跟家属或朋友聊天等以转移注意力。
(3)防止患者受伤。
使用床边呼叫,鼓励患者如有需要及时寻求帮助,帮助家属进行各项生活护理,经常使用的物品固定位置,活动空间禁止放置物品,按时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并严格查对。
滴眼液滴眼后按压泪囊3 min,对于全身副作用大的药物要按压泪囊5 min。
连续使用2种以上药物时,间隔不少于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