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德国馆构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959.00 KB
- 文档页数:14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一、概述1929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
建于1929 年。
占地1250 平方米。
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
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
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建筑赏析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
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 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
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展馆对20 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流动空间流线角部入口的处理使人们可以选择一是沿长边进入二是顺短边进入空间进一步划分产生了直接穿越空间以及在其中停留的不同可能。
如何评价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2017.10.28更新。
从风格派谈起风格派是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
主要领袖是大名鼎鼎的蒙德里安。
没听过这个名字的人总看过这些画吧。
其实以上几张画说明了一个问题。
风格派不喜欢画具象的风景啊,人像的东西,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low。
上面的第一张你还能看出来是树,后面两张越来越抽象,先去掉了颜色,后来连树干与树枝的关系都去掉了,只剩下一些弧线保留些许的交接关系。
这也就是说,风格派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
只有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然而对密斯影响最大的不是伟大领袖蒙德里安,而是大家没怎么听说过的风格派创始人凡·杜斯堡。
杜斯堡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新建筑应是反箱体的,也就是说,它不企图把不同的功能空间细胞冻结在一个封闭的立方体内。
相反,他把功能空间细胞从立方体的核心离心式地甩开。
通过这种手法,高度、宽度、深度与实践就在开放空间中接近于一种全新的塑性表现,并赋予建筑一种或多或少的漂浮感,反抗了自然界的重力作用。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说传统的建筑都是封闭的盒子,然后加个门,但是我不这样干,我希望中的建筑是靠着一片一片的墙体穿插错动而形成的有趣而流动的空间。
所有的构件都被简化成了平行或者竖直的板片,是不是和蒙德里安的画很像呢?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巴塞罗那馆的平面图看到图里面几道穿插的墙面了吗?完全继承自风格派的理论。
没错,这就是密斯所竭力营造的流动空间。
建筑一下子被打开,空间与空间相互渗透,犹抱琵琶半遮面,视线一会开阔一会又收紧。
简直不要太天才!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从平面图里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巴塞罗那馆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对称性。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于基地的回应。
实际上基地是有着轴线和对称关系的,它就在一条很长的广场的尽头。
看起来作为轴线的收束,巴塞罗那馆应该采取具有纪念性的古典对称构图,而实际上密斯有意消除了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