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建筑分析-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 格式:pptx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21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一、概述1929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
建于1929 年。
占地1250 平方米。
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
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
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建筑赏析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
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 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
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展馆对20 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流动空间流线角部入口的处理使人们可以选择一是沿长边进入二是顺短边进入空间进一步划分产生了直接穿越空间以及在其中停留的不同可能。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L.密斯·范·德·罗设计,建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拆除。
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几道围墙组成。
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
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这一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成果之一。
它突破了传统砖石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
主厅用 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支承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
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
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人展览空间之后,沿隔断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
设计师在该馆在空间处理上,采用灵巧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以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导向,使整个空间的展示形式流畅、有节奏,让人们在不断变换的视觉构图中欣赏到全方位的空间。
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一、概述1929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
建于1929 年。
占地1250 平方米。
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和几道围墙组成。
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
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
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建筑赏析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
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 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
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展馆对20 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流动空间流线角部入口的处理使人们可以选择一是沿长边进入二是顺短边进入空间进一步划分产生了直接穿越空间以及在其中停留的不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