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2011-2
- 格式:ppt
- 大小:8.80 MB
- 文档页数:75
初中地理《地壳运动》练习题(附答案)1.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 )。
- [ ] a. 随时间改变- [ ] b. 漂浮在地幔上- [ ] c. 不断运动变形- [ ] d. 覆盖在地心上答案:c. 不断运动变形2. 大地震通常会发生在( )。
- [ ] a. 极寒地区- [ ] b. 平原地区- [ ] c. 沿海地区- [ ] d. 高山地区答案:c. 沿海地区3. 积雪最常见的形态是( )。
- [ ] a. 雪片- [ ] b. 雪块- [ ] c. 雪花- [ ] d. 雪山答案:c. 雪花4. 火山爆发时,火山口会( )。
- [ ] a. 打开释放岩浆- [ ] b. 收缩形成火山锥- [ ] c. 变得更加平缓- [ ] d. 释放大量烟雾答案:a. 打开释放岩浆5. 抚仙湖是一座( )。
- [ ] a. 火山口湖- [ ] b. 人工湖- [ ] c. 黄土湖- [ ] d. 淤泥湖答案:a. 火山口湖6. 我国汶川地震是发生在( )年。
- [ ] a. 2005- [ ] b. 2008- [ ] c. 2011- [ ] d. 2014答案:b. 20087. 长江三峡是以( )为代表的地质景观。
- [ ] a. 峡谷- [ ] b. 高原- [ ] c. 海岸- [ ] d. 平原答案:a. 峡谷8. 断层是指地壳中两块岩石( )。
- [ ] a. 平稳相连- [ ] b. 天然分离- [ ] c. 移动滑动- [ ] d. 摩擦磨损答案:c. 移动滑动9. 大气的垂直运动主要有( )。
- [ ] a. 水平流动- [ ] b. 上升流动- [ ] c. 旋转流动- [ ] d. 下降流动答案:b. 上升流动10. 风的真实名字是( )。
- [ ] a. 科学名- [ ] b. 假名- [ ] c. 英文名- [ ] d. 戏称答案:a. 科学名。
寒假教辅之自然地理高一地壳作用【命题趋向】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本专题可分为六个部分:一部分是岩石圈组成与结构;二部分是三大类岩石形成、特点和代表性岩石;三部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其意义;四部分是板块构造学说;五部分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六部分是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要注意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三要注意各种内、外力作用结果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
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测试要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褶皱: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
下降岩层会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岩层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华山、庐山和泰山)。
3.外力作用的几种情况: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和内部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主要概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涉及课标14.5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5.3 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材分析本课为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地球表面地形和火山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之后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表雕刻师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这种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借助模型理解、建构地震形成过程,学习避灾基本知识,树立维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以现象为线索、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研究意识。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和成因,通过富有冲击力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震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海啸冲毁港口等。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形成,借助四个模拟实验探究褶皱形成、岩层断裂和岩层错动等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观察并体验能量积聚及释放时会产生震动。
第三部分是认识科学避震方法,借助视频、诵读避震口诀,初步了解科学避震的基本方法。
第四部分是课后拓展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震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四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相关对现象的猜测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小学生对地震这种不同寻常的地质现象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地震产生过程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
因此,本课通过使用模型模拟相关地表变化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地震)与地球内部神秘的运动(地壳运动)建立起对应关系,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学习目标●通过视频和阅读,学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地表的变化,意识到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壳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