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特殊表达方式的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695.52 KB
- 文档页数:2
成语大全及翻译成语是指用简洁、形象的词语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语境义。
它是中国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成语及其翻译,以供参考。
1. 好事多磨(Good things are hard to come by)意义:好事往往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
例句:他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这真是好事多磨。
2. 一鸣惊人(To make a surprising success)意义:指一时突然出众或有重大成就。
例句:他在比赛中一鸣惊人,赢得了冠军。
3. 亡羊补牢(Mend the fold after losing the sheep)意义:指事情出了问题后补救措施。
例句:虽然出了一些错误,但我们可以亡羊补牢。
4. 杯弓蛇影(Groundless fears)意义:形容人多疑,容易受骗。
例句:他老是杯弓蛇影,不相信别人的善意。
5. 功亏一篑(To fail to complete a task at the last moment)意义:形容做事情快成功时却失败了。
例句:他最后失败了,功亏一篑。
6. 跳梁小丑(A buffoon)意义:指某人一时得势,但并没真实实力。
例句:他是个跳梁小丑,实际并不具备什么才能。
7. 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意义:指自己的话或行为自相矛盾。
例句:他说的话自相矛盾,让人难以理解。
8. 背道而驰(To run counter to)意义:指行动和目标相反。
例句:他的做法背道而驰,没有考虑到大局。
9. 口是心非(To say one thing but mean another)意义:指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例句:他口是心非,没有实际行动。
10. 守株待兔(To wait idly for opportunities)意义:指人不去努力争取而等待机会。
例句:守株待兔是没有出息的做法。
以上是常用的一些成语及其翻译,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一)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翻译形式,需要资深的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以下介绍了6个基本方法供参考:1. 逐字翻译逐字翻译是最基础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用于词语和词组的翻译。
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理解,将每个字都找到对应的现代汉语表达。
逐字翻译可能会使得翻译结果的语序不够通顺,但有助于保留原文的古典韵味。
2. 词语置换翻译词语置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部分词语或短语用其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形式进行替换。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词语,可以使翻译结果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文言文特色。
3. 句式倒换翻译句式倒换翻译方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句子结构调整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结构。
倒换句式有助于减少表达上的歧义,提高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要注意保留文言文的特点,不过度进行结构转换。
4. 补充解释翻译文言文中常含有一些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具备明确含义的词语和短语。
在翻译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的补充,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这可以通过添加括号注释、脚注等方式实现。
5. 上下联结翻译上下联结翻译是指通过掌握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注意衔接前后句子和段落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还原原文的逻辑思路,提高整体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6. 诗意再现翻译文言文中常有富有诗意和修辞效果的表达方式,用现代汉语进行直译可能会失去原文的韵味。
在翻译时,可以尝试利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重新表达出原文中的诗意或情感。
以上6个基本方法不是孤立的,实际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综合运用其中的多种方法。
创作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使译文更易理解和接受。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语也。
其辞简而意深,其法严而义精。
然自秦汉以来,世变日新,语言亦随时代而变迁。
今之人读古文,往往感到艰涩难懂,故翻译之法,实为必要。
以下,余将述文言文翻译之方法,以供学者参考。
一、理解原文1. 阅读原文,反复揣摩,力求理解其大意。
2. 查阅相关注释、字典,了解古代用语、典故、地理、历史等背景知识。
3. 分析句子结构,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二、翻译技巧1. 直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忠实原文。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意译法:在不违背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发挥。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为:“青青的衣领,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3. 调整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进行调整。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删减法:对于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虚词、重复的词语,可适当删减。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5. 补充法: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例如:“子路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翻译为:“子路问:‘请问:怎么样才能称为士呢?’”6. 转换法: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为:“青青的衣领,让我思绪万千。
”三、注意事项1. 保持原文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 避免误解:对于一些有歧义的词语,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避免误解。
3. 注重语言规范: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要符合语言规范,避免出现病句、歧义等问题。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丰富的词汇积累。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翻译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汉语古籍英译方法汉语古籍的英文翻译是学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汉语古籍英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指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加任何修改和解释。
这种方法适用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有深刻了解,目标语言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直译法缺点是容易产生语义错误和语言不通顺的问题。
直译法只适用于单词或短语的情况,对于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翻译,应该采用其他方法。
二、词汇替换法词汇替换法是指将原文中的单词或短语替换成目标语言的对应词汇或短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或段落。
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需要通过其他翻译方法来解决。
中国古诗中常用“桃花”、“杏花”等花卉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无法表达出中国诗歌中的意境。
可以使用其他翻译方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三、提炼归纳法这种翻译方法是针对整个句子或段落进行的,通过提取和归纳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这种翻译方法中,需要把握原文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全人类都应该是兄弟,彼此友爱,没有国界的限制。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句话提取出主旨和核心思想,并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四、情景描述法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含义。
如果要将这个故事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情景描述的方式来表达原文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和情感。
汉语古籍英译不仅需要对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以上介绍的翻译方法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目标语言读者的背景和文化差异进行选择。
互文、变文、互训与文言翻译作者:李仁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古汉语中的互文、变文、互训知识,学生认识比较模糊,应引起重视,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翻译,需要交代清楚。
一、互文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文见义、互文对举。
是古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古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唐朝的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言互文。
”古时写作由于表达的需要或受某方面限制(如字数,格律,对仗,音韵等),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既结构上是独立完整的一句话,有意拆开“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个句子或者两个词语中,在理解释义时必须使前后两部分“参互”合一,互为补充,交互解释“才可见义”语意才通畅,明白而完全。
运用这种修辞方式,可使行文简洁明快,气势畅达连贯,收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喜”与“悲”互文,翻译时在前后两句分别各加进“悲”与“喜”,即“不以物喜,悲”,“不以己悲,喜”。
这两句互文的完整意思是不以物与己而喜悲-(他们)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忧戚悲伤。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对于这个句子,也是互文。
意思:花径,蓬门因客人不曾造访而没有打扫,也没有打开,今天打开柴门,打扫花径迎接客人”文章意思应更通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如果局限前后语序,遵循字面上的对号直译,抵牾牵强,其实,这组句子是互文,应译为“东南西北买骏马,辔头,长鞭”是说走遍城市的东南西北(指各处)去购买木兰从军物品,这样解释即顺乎文意而通畅了。
二、变文变文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所谓变文,清朝王筠在《说文句读》中说“变词以成文”。
就是在连续的几个句子中,变换一组分置与各句(多处于对应位置)的同义词来表达一个意思。
“变文”修辞格可以避免词语重复单调,使文章语句华美,音响和谐,在铺陈变化中增强语言气势。
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动词的翻译方法探究
汉英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语法、语义和文化背景都有深入的了解。
其中,汉语动词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汉语动词的特点与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探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动词的翻译方法。
第一种翻译方法是直接翻译。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直接翻译就是将汉语动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动词。
例如,汉语动词“吃饭”可以直接翻译成英语动词“eat”。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动词,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词,可能会造成翻译不准确或者理解上的困难。
第二种翻译方法是借助副词或介词来翻译。
这种方法是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通过加上副词或介词来强调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例如,汉语动词“跑步”可以翻译成英语动词“run”或者“go for a run”,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动作的方式和状态。
第三种翻译方法是使用英文习惯表达法来翻译。
这种方法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来翻译汉语动词。
例如,汉语动词“喝茶”可以翻译成英语动词“have tea”,这是一种英语习惯表达法,可以更加自然地表达出动作的含义。
第四种翻译方法是通过比喻和类比来翻译。
这种方法是将汉语动词与英语中类似的动作进行比较,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来翻译。
例如,汉语动词“想”可以翻译成英语动词“think”,这是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出动作的含义。
总之,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动词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出动作的含义。
古代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研究古代文言文并进行翻译,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古代文言文的翻译时,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古代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意译法意译法是对古代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强调将原文的意义准确传递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通过理解古代文言文的上下文和语境,译者可以使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使用意译法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贴近原文的意义。
二、拆字法拆字法是古代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由多个单独的字组成,通过拆分这些字,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字的含义和功能。
同时,拆字法也有助于揭示古代文言文中隐含的象形意义或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使用拆字法时,译者需要了解每个字的基本意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适当的解释。
三、注解法注解法是指在古代文言文翻译中添加注解或注释,以解释原文中的生僻词汇或独特用法。
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或不常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解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
注解可以包括对词汇的解释、背景知识的补充等内容,以增加读者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四、转换法转换法是指将古代文言文中特殊的语法结构或句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
古代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使用转换法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读者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接受度,使译文更易读。
五、变通法变通法是指译者在古代文言文翻译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通和调整。
这种方法允许译者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某些调整和变化。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熟悉原文的内容和背景,并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汉译英的8种翻译技巧,⾼分来得就是这么直接~~毫⽆疑问,翻译讲究扎实的基本功,但肯定是有技巧的,汉译英当然也是!都有哪些呢?增译减译(省译)重复转译语序(词序/句序)调整(倒置)拆句与合并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语态变换…………学会了,你就666了!⼀.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不同的思维⽅式、语⾔习惯和表达⽅式,在翻译时增添⼀些词、短句或句⼦,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式多半⽤在汉译英⾥。
汉语⽆主句较多,⽽英语句⼦⼀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英语⽆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完整。
英语中代词使⽤频率较⾼,凡说到⼈的器官和归某⼈所有的或与某⼈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加上物主代词。
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在英译汉时⼜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
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与句⼦的逻辑关系⼀般⽤连词来表⽰,⽽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和语序来表⽰这种关系。
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
英语句⼦离不开介词和冠词。
另外,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些原⽂中暗含⽽没有明⾔的词语和⼀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意思完整。
总之,通过增译,⼀是保证译⽂语法结构的完整,⼆是保证译⽂意思的明确。
例1.读史使⼈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周密,科学使⼈深刻,伦理使⼈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善辩。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例2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权。
He who makes n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has noright to speak. (No investigation, no right to speak.)例3. 虚⼼使⼈进步, 骄傲使⼈落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夫介词,言其介乎动词与名词之间,以联缀其词者也。
介词短语,则由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用以表达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关系。
翻译介词短语,非易事也。
然熟谙其法,则可游刃有余。
兹就介词短语翻译方法,略述如下: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依照原文的语序和结构,直接翻译成汉语。
此法适用于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代词较为简单,且与汉语中的介词短语结构相似者。
例如:1. 原文:彼人于昨日来矣。
翻译:那个人昨天来了。
2. 原文:子路闻之,喜而不寐。
翻译:子路听说了,高兴得睡不着觉。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的意思,灵活运用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此法适用于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代词较为复杂,或与汉语中的介词短语结构不相似者。
例如:1. 原文:彼人之心,吾所不能测也。
翻译:那人的心思,我无法揣测。
2. 原文:吾闻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我听说君子行事,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三、转换法转换法,即将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转换成汉语中的其他表达方式。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介词短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或需强调某种特定意义者。
例如:1. 原文:吾欲一睹君之风采。
翻译:我想见一见您的风采。
2. 原文:此物非比寻常,吾不敢妄动。
翻译:这东西非同小可,我不敢轻举妄动。
四、增减法增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中的介词短语进行适当的增减。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的介词短语在汉语中难以表达,或需强调某种特定意义者。
例如:1. 原文:吾辈之志,不在一城一池之得失。
翻译:我们这些人的志向,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
2. 原文:彼人年幼无知,吾辈当以礼待之。
翻译:那个人年纪小,不懂事,我们应当以礼相待。
总之,翻译介词短语,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然熟谙其法,则可游刃有余,使译文通顺、准确、生动。
吾辈学海无涯,翻译之路漫漫,唯有不断探索、实践,方能提高翻译水平。
夫文言文,古之文也,其句式繁多,结构严谨,然于今人读之,往往晦涩难懂。
是以翻译文言文,非仅字义之转,更需句式之变通,以达意明理。
兹就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略述如下: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直译。
直译者,依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翻译。
然文言文句式特殊,直译有时难以达意,此时宜采用意译。
意译者,以现代汉语表达文言文之内涵,虽失之字面,而意犹未尽。
故直译与意译,宜结合运用,以求文意之通顺。
二、留白与补充相结合文言文多含蓄,意犹未尽,留白之处,往往蕴含深意。
翻译时,宜保留部分留白,以彰显古人之含蓄之美。
然而,若过分留白,则会使读者难以理解。
故翻译时,宜在适当之处进行补充,以使文意更加明确。
三、增删与调整相结合文言文句式复杂,有时需要增删字词,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增删者,非随意为之,而应遵循文意,使句子更加通顺。
调整者,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转换,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增删与调整,宜适度进行,以免破坏原文意境。
四、以意逆志,揣摩作者意图翻译文言文,需揣摩作者意图,以意逆志。
所谓“以意逆志”,即以现代汉语理解文言文,逆推作者原意。
翻译时,应关注作者情感、观点,力求准确传达。
五、注重语境,把握全文大意文言文翻译,需注重语境,把握全文大意。
翻译时,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个句子,而应将句子置于全文之中,分析其上下文关系,以准确翻译。
六、遵循语法规则,保持句子通顺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使句子通顺。
例如,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句式,在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七、注重修辞,彰显文言之美文言文修辞手法丰富,翻译时宜注重修辞,以彰显文言之美。
例如,文言文中的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可通过现代汉语表达方式,尽量保留其韵味。
总之,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需遵循上述原则,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兼顾文言文之美。
翻译者当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方能游刃有余,翻译出高质量的文言文作品。
几种特殊表达方式的文言句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要求是“信”,也就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错译,不漏译。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对译,原文的字字句句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直译”。
但文言中有些特殊的表达形式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的意蕴,这就要在“规范、清晰、连贯”的基础上酌情采用“意译”的方法,才能保证译得“雅”和“达”。
当然意译不是臆测大意,随心所欲的翻译的,尤其是那些采用了修辞手法来表达的文言句的翻译就更要讲究技巧了。
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如:A、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冯婉贞》)------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B、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三国演义》)------船像箭一样往前冲(2) 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没用比喻词,译为明喻。
如: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去来兮辞》)-------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他所代替的人或事。
如: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B、意北亦尚有口舌动也。
--------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三、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如: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然后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互相覆盖,交叉掩映”。
第三章汉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学生用)(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三章汉语被动语态的翻译(学生用)(一)汉语被动语态的三种表达方式第一、显性被动1.(被、叫、给、让 + 及物动词)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A. He who is bitten once by a snake, for ten years will be afraid of a grass rope.B. Once bitten by a snake, he will be afraid of a grass rope for ten years.②他自我感觉总那么好,可这次被冷落了。
He is always full of himself but this time he has been left out in the cold.2.(受、遭受、蒙、蒙受)①龙游浅水遭虾戏了。
A dragon is stranded in shallow water — a gigantic creature is reduced to being teased by shrimps.②翌年楚因战败而蒙辱于秦。
The next year the Kingdom of Chu was humiliated by the Kingdom of Qin due to its military defeat.③公子受宠于君。
You are now in the Emperor’s favour.第二、半隐性被动⑴“为……(所)……”式①茅屋为秋风所破。
The thatched house was destroyed by the autumn storm.②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King You beat the drum to ask the dukes and princes to send their troops to his rescue but they all refused. King You died at the foot of Mount Li, the object of universal ridicule.(turning himself into a laughing stock)⑵“是……的”式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文言文汉语互译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是中国语言的两种不同形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语言,而现代汉语是当代中国人民使用的语言。
尽管二者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汉语互译是将两者相互转换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汉语互译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其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言文互译的方法1. 词语互换法文言文的词汇丰富而古雅,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简洁和实用。
在进行互译时,可以通过词语互换的方式来实现。
例如,文言文中的“吾”可以译为现代汉语中的“我”,“尔”可以译为“你”,“乃”可以译为“是”。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传达文言文的含义,并使现代读者更易理解。
2. 句式调整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互译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文言文句子的结构,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倒装句结构可以改写成正常语序的句子,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3. 翻译注释法对于一些特别难以互译的文言文句子,可以使用翻译注释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添加一些注释,解释一些古词或特殊用法的含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二、汉语互译的方法1. 文白对照法在将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时,可以使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来进行互译。
即将现代汉语版的内容与文言文版进行对比,逐句进行词语和句式的调整,使其更贴近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照,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风格和特点,进而实现准确的互译。
2. 加入文言句式在互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增强翻译的古典味道。
例如,可以使用一些文言文的独特句式,如“时至此日”、“虽有其言”等,使译文更符合文言文的风格。
3. 爱惜字词法在进行汉语互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字词和表达方式,以实现准确的互译。
不宜随意添加、删除或替换词语,以避免失去原文的韵味和含义。
通过爱惜字词,可以更好地传递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三、文言文汉语互译的重要作用1. 保护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文言文汉语互译,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2013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3
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9(总339期)
Total No .339
收稿日期:2012—12—15
作者简介:涂文莉(1971—),女,湖北武汉人。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中级翻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特殊表达方式的翻译
涂文莉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汉语与日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
此外,汉日语言中还存在着词汇涵盖范围不对应的现象,本文就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一+量词”的翻译以及词汇含义不对应的典型代表“让”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一+量词”;“让”;翻译;表达方式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44—02
汉日两种语言中有许多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大
量含义不对应的现象。
有的日语含义比汉语广泛,如「どうも」,有的汉语含义比日语广泛,如“怕”的含义有害怕,担心,估计等,可以分别对应日语「恐れる」「心配する」「おそらく」等。
这里就汉语“一+量词”的翻译,以及一个汉语词汇对应多种日语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让”的翻译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一+量词”的翻译(一)汉语“一+量词”表达方式中的数词在句中不是说明和强调数量,而只是表示单数的意思时,译成日语时通常省略不译。
1.从这条路向前走五分钟左右,有一条大河。
/この道を5分ぐらい行くと、大きな川があります。
2.一个身穿美丽和服的少女,由穿着华丽和服的母亲领着,正在走廊等候。
/廊下に美しい和服を
着た少女が、きれいに和服を着た母親に連れられて控えていた。
(二)“一+量词”的数词表示强调时,必须翻译
出来。
1.在一片悲观气氛之中,出现了一个人,他主张一定要坚持下去。
/悲観ムードの中で、ぜひ頑張って行きたいと主張する男が一人現れた。
2.我总觉得案子背后有一个谜一般的女人。
/事件の裏には謎めいた女が一人いるような気がしてならない。
(三)“一+量词”修饰动词时,有时要译成拟态词。
1.一头栽倒在床上。
/バッタリとベットに倒れる。
2.一下子捏住喉咙。
/ギュウッと咽喉を締める。
3.汗水一滴一滴地掉下。
/汗がタラタラ落ちた。
4.一跳一跳地疼。
/ズキンズキンと痛む。
二、“让”的翻译汉语“让”的含义十分广泛,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翻译。
下面总结常见的翻译方法。
(一)下面三种情况可以直接用句中的动词翻译
1.“让”表示把有利的条件给他人,或把所有权、使用权给他人,或腾出空间等意思。
(1)上次下棋,我让过你两个马。
この前君と将棋をさした時に「馬」を二枚おろしてあげた。
(2)你能不能把这间屋子让给我。
この部屋を私に譲ってもらえませんか。
2.“让”字译成日语动词时,这个动词本身就带有使役的含义,可以直接用该动词翻译。
(1)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
/窓を開けて空気を通す。
4
41
(2)这个茶很热,让它凉一凉再喝。
/このお茶は熱いから、ちょっと冷やしてから飲んでください。
例句中的「通す」本身有“使……流通”的意思,「冷やす」本身有“使……变凉”的意思。
3.当译成日语时发生视点转移,即句子的主语发生变化,原来的非生物主语变为生物主语,此时也多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
(1)非典疫情让大家认识到了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SARS騒ぎで、みんなが良好な衛生習慣の重要性を認識した。
(2)小学时,他的顽皮让老师伤脑筋。
/小学生の頃、彼のいたずらに先生は手を焼いたものだ。
例句中的主语分别是“非典疫情”“他的顽皮”,译成日语后主语变成了「みんな」「先生」,发生了视点的转移。
(二)汉语部分表示情感的词,如生气、吃惊、讨厌、心痛等,习惯使用“让人生气,让人讨厌”这样的表达方式,译成日语中与之对应的表示情感的词即可
1.他的那句话太让我失望了。
/彼のその言葉にはすっかり失望した。
2.刚刚感到终于暖和起来了,今天早晨突然又下起了春雪,让我吃了一惊。
/やっと暖かくなったかと思うと、今朝は突然の春の雪でびっくりした。
(三)“让”在句中含有使役的意义,而动词本身不带有使役的含义时,译成使役态「せる、させる」1.如果让事情这么发展下去,会出大问题的。
/事態をこのまま発展させておいたら、大問題になるよ。
2.太郎的一句没心没肺的话让大家扫兴。
/心のない太郎の一言で、皆をつまらなくさせた。
(四)“让”用在间接传达句式中表示转达别人的话时,可用「ように伝える」「ように言われる」翻译
1.妈妈让我马上回去。
/母にすぐ家に帰るように言われました。
2.回来的话,请让他给一个叫田中的人打个电话。
/戻ったら、田中という人に電話するようにお伝えください。
(五)“让”表示目的时可用「 ように」「 ために」翻译
1.为了让自己能赶上明天早晨的飞机,我把两台闹钟定好了时。
/翌朝の飛行機に間に合うように、目覚まし時計を二台セットした。
2.为了让城市发展,必须具备种种条件。
/都市が発展するために、いろいろな条件が必要だ。
(六)“让”表示因果关系时可用「 で」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助词翻译
1.新鲜的空气让我恢复了精神。
/新鮮な空気で元気が出た。
2.这件事让我大开眼界。
/このことで私は大いに見聞を広げることができた
(七)“让”表示某种转变或变化时可用「 ようにする(なる)」「 を に(く)する」翻译
1.家用电器的发明让生活变得轻松。
/家電製品の発明は生活を楽にした。
2.打开空调让房间变得暖和。
/エアコンをつけて部屋を暖かくした。
(八)“让”表示请别人做某事时可用「 てもらう」翻译
1.让大家做了各种准备,但又取消了,真对不起。
/いろいろ準備してもらったのに、中止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すみません。
2.让每人拿出一千日元,买了鲜花,祝贺真由美的成功。
/みんなに千円ずつ出してもらって,花束を買って、真由美の成功を祝いました。
(九)“让”译成日语时还可用可能态
1.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いくら考えても理解できません。
2.那件事一直让我无法忘记。
/あのことは長い時間忘れ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
综上所述,汉语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一+量词”的特殊表达方式以及类似“让”这种含义与日语不对应的词汇,在翻译时应该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吴大纲.汉译日翻译问题[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雷鸣.日语翻译理论与实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思佳.简明日语翻译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5]袁清,张叶.汉语中一些特殊词汇的翻译技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