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特殊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3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1、判断句。
例、(2004年全国卷四考题)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而且“者”前面的内容应在判断动词“是”之前,“者”后面的内容应在“是”之后。
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
2、被动句。
例、(2004年江苏卷考题)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解析:本句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为……所”表示的被动与“惜”字的为动用法能否译出。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倒装句。
例1、(2004年广东卷考题)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例2、(2004年湖南卷考题)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解析:此句中“于斯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翻译时应将它提到动词“饮酒”之前。
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3)……者,……(4)……者也(2)……,……也①“......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亚父者,范增也。
②“......,......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于是,匡人益围之,夫子笑曰:“吾闻之,君子之乐,非乐富贵也,乐道也。
吾之道,仁也,义也,礼也。
今匡人围吾,吾不以为忧,盖吾道所乐也。
”匡人闻夫子之言,不解其意,乃问曰:“夫子之乐,既非乐富贵,又非乐道,吾人固不知其所乐何事也。
”夫子答曰:“吾乐在山水之间,乐在与人相与之中。
山水之间,清静无为,可以养吾心性;与人相与之中,可以广吾德行。
此吾之所以乐也。
”匡人曰:“然则夫子乐山水,乐与人相与,何以不惧匡人之围也?”夫子曰:“吾之所以不惧者,盖吾知天命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吾性仁,吾道义,吾教礼。
匡人围吾,吾固知其非吾道也,故不惧。
”匡人闻夫子之言,心中敬服,乃解围而去。
夫子于是遂游于匡之外,心无挂碍,乐亦无穷。
夫孔夫子,圣人也,其言简而意赅,其行高而不可及。
故其文虽古,而其义甚明。
今试译夫子之言,以晓后世:孔子游于匡地,匡人将之围困数重。
夫子不忧不惧,言曰:“天生斯民,以养其性。
吾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吾性好山水,故游于此。
今匡人围我,我不惧,盖吾性所好也。
”于是,匡人围困更甚,夫子笑曰:“吾闻君子之乐,非乐富贵,乐道也。
吾之道,仁义礼也。
今匡人围我,吾不以为忧,盖吾道所好也。
”匡人闻夫子之言,不解其意,乃问:“夫子之乐,非乐富贵,非乐道,吾人固不知其所乐何事也。
”夫子答曰:“吾乐在山水之间,乐在与人相与之中。
山水之间,清静无为,可以养吾心性;与人相与之中,可以广吾德行。
此吾之所以乐也。
”匡人曰:“然则夫子乐山水,乐与人相与,何以不惧匡人之围也?”夫子曰:“吾之所以不惧者,盖吾知天命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吾性仁,吾道义,吾教礼。
匡人围我,吾固知其非吾道也,故不惧。
”匡人闻夫子之言,心悦诚服,乃解围而去。
夫子于是游于匡地之外,心无挂碍,乐亦无穷。
孔子之言,虽古而不失其义,其文虽简而意深。
译者谨以文言文译之,以传之后世,使后人得以领悟夫子之道。
文言语法之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
(一)……者,……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翻译: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也。
1.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翻译: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翻译: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丽的人。
(五)用“为”表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辞别什么?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翻译: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大功劳(六)利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翻译:应当被立为太子的人是公子扶苏。
2、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翻译: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翻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4、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七)“非”表否定判断。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翻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八)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一、判断句1.原文: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2.原文:此非所以跨海内也。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并不是用来统一天下的方法。
二、疑问句1.原文:何以异于刺人而杀之?(《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这与刺人杀人有什么不同?2.原文: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梁惠王下》)翻译:请问先生擅长什么?三、省略句1.原文:孟施舍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离娄上》)翻译:孟施舍知道不可能还去尝试。
2.原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人与禽兽的区别几乎很少。
四、倒装句1.原文:是亦不可以已已乎?(《孟子·梁惠王上》)翻译:这难道不是也应该停止吗?2.原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孟子·离娄上》)翻译:君子的恩泽,五世之后就会断绝。
五、宾语前置句1.原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孟子·离娄上》)翻译: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2.原文:此所谓失其本心者也。
(《孟子·告子下》)翻译: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他的本心。
六、定语后置句1.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得道的人得到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得到很少帮助。
2.原文: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孟子·梁惠王下》)翻译: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百姓听到大王钟鼓的声音,都皱着眉头,互相告诉。
以上列举了孟子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及其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这些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句子。
其特点是句末用“也”字或不用“也”字。
例如: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2. 然而好事者必多方以求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然而好事的人必定多方寻求。
二、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位置颠倒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例如:1. 然不自知其昏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然而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昏庸了。
2. 然而天以五十载而一旦断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翻译:然而天意使它经过五十年而突然断绝。
2.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宾语放在谓语之前。
例如:1. 吾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孟子·离娄上》)翻译:我听说君子爱人是以德,小人爱人是以姑息。
2. 虽使普天下之女子,莫不欲以为夫,而吾岂得专此美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即使让普天下的女子,没有不想成为我的妻子的,我怎么能独占这美事呢?3.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如: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而打扮。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等待那些观察民风的人得到它。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指省略了句子成分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主语省略主语省略是指省略了主语。
例如:1. 汤之问棘也是已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汤询问棘的事情也就这样了。
2.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 谓语省略谓语省略是指省略了谓语。
例如: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而打扮。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句式多变。
狼文亦然,其中特殊句式繁多,韵味无穷。
今试以《狼》一文为例,析其特殊句式之妙。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亦狡猾也,然而片刻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只是增加了笑料而已。
析:1. 虚词倒装句:“狼亦黠矣”中,“亦”字作状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狼亦矣黠”,意为“狼也是狡猾的”。
2. 省略句:“而顷刻两毙”中,“而”字省略主语,应为“而狼顷刻两毙”,意为“然而狼片刻之间就被杀死”。
3. 反问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几何”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禽兽之变诈几何”,意为“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反问语气加强语气。
4. 谓语前置句:“止增笑耳”中,“止”字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止增笑”,意为“只是增加笑料而已”。
5. 语气词省略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哉”字省略,表达反问语气。
原文: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大诟天下:“为天下笑者,皆我辈也!”翻译:屠夫于是奔跑过去倚靠在树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大声诟骂天下:“被天下人嘲笑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人啊!”析:1. 介词结构后置句:“为天下笑者”中,“为”字作介词,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天下笑为者”,意为“被天下人嘲笑的人”。
2. 倒装句:“皆我辈也”中,“皆”字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我辈皆也”,意为“都是我们这些人啊”。
3. 语气词省略句:“为天下笑者,皆我辈也!”中,“也”字省略,表达感叹语气。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亦狡猾也,然而片刻之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只是增加了笑料而已。
析:1. 虚词倒装句:“狼亦黠矣”中,“亦”字作状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狼亦矣黠”,意为“狼也是狡猾的”。
2. 省略句:“而顷刻两毙”中,“而”字省略主语,应为“而狼顷刻两毙”,意为“然而狼片刻之间就被杀死”。
夫读书者,所以博闻强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然而,读书之道,非同寻常,其间句式,亦颇为奇特。
今试以文言文之特殊句式,译其大意,以飨读者。
一、倒装句昔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句中,“读书破万卷”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破万卷读书”。
此句意谓:读书若能破万卷,则下笔自如有神。
二、省略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句中,“之”字省略,完整句应为“学而时习之者,不亦说乎?”意谓:学而时常复习之,不亦愉快乎?三、宾语前置句孟子云:“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此句中,“得其所哉”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得所哉得哉。
”意谓:得到你所期望的,得到你所期望的!四、判断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此句中,“也”字为判断句标志,意谓: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五、疑问句屈原问:“吾将何之?”此句中,“何之”为疑问句,意谓:我将去哪里?六、被动句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句中,“传道授业解惑”为被动句,意谓: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教导学业、解答疑惑。
七、并列句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句中,“非……无以……”为并列句,意谓: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八、条件句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此句中,“不如……”为条件句,意谓: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九、转折句墨子曰:“天下莫不以孝悌为重,而我独以廉耻为重。
”此句中,“而”字为转折句标志,意谓:天下没有人不以孝悌为重,而唯独我以廉耻为重。
十、因果句老子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此句中,“以其……是以……”为因果句,意谓:民之所以饥,是因为他们的上级征收的税太多,所以饥。
总之,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丰富多彩,通过上述十种句式,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今,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其词句,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从而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