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40年代新诗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40年代现代诗歌五篇范文第一篇:40年代现代诗歌40年代现代诗歌冯至和穆旦等一、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 入北大预科,1927 本科毕业,去哈尔滨教中学,1930 留学德国,1935 回国,1938 到昆明,进西南联大任教授。
他的早期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蛇》《迟迟》等。
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41 写27首,集为《十四行集》,为中国最优秀的哲理诗。
• 《十四行集》是“沉思的诗”。
诗人从日常生活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哲理,加以吟诵,把现代哲理诗推向高峰。
诗人在村童农妇、飞虫小草、树木小狗等被忽视的日常事物中融入独特的生命体验,表达出达观的宇宙和人生观。
• 十四行诗歌形式早已进入中国,冯至加以改造,使其“可以在中国诗里活下去”,“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朱自清语)。
二、穆旦40年代初在昆明活跃着一群现代派诗人,穆旦(查良铮1918-1977)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后来成为中国新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后因出国而辍笔。
1976 又写出最优秀的抒情诗。
他也是最好的诗歌翻译家• 中国新诗派“综合” 是这一诗派的核心观念,指的是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
• 其中“现实”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包括人的内心世界;“玄学”是指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象征则表现于暗示含蓄。
此一诗派惯常将意象与思想凝合,传统的主观抒情让位于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
• 穆旦诗用冷酷的笔调深入心灵做严峻的自我拷问,揭露出现代人“丰富的痛苦”,显得异常深刻。
《出发》是这方面的代表。
《诗八首》从恋爱中也看出“火灾”。
他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令人读之发颤!• 穆旦又是能够在最困苦的时刻看到了曙光的人,《赞美》通过对老农的劳作的描写欢呼:“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穆旦诗难于理解,理解了则意味无穷。
曹禺及其话剧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四十年代的新诗一、抗战初期:民族的心音和战斗的鼓点(1937、7——1938、10)1、写实性、战斗性;宣传性、鼓动性。
2、性式:通俗化、散文化二、相持阶段:沉思的诗(1938、10——1944、9)1、对诗歌艺术的探索——①《诗论》的大量出现②诗歌散文美的追求。
2、对诗的个性的自觉追求—①诗人:艾青、穆旦②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7)政治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本章重点:●名词: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艾青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点p296-300艾青——对“土地”和“太阳”的热情礼赞一、生平及创作分期诗人艾青青年像与周红兴《艾青的跋涉》A(1933——1937)诗歌创作的准备期、成名期。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B(1937——1945)抗战时期,“向太阳”时期,其中1938——1941是创作高潮。
代表作: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
C(1945——1957)为新的共和国的到来而欢呼、歌唱。
代表作《艾青诗选》、《欢呼集》、《春天》、《海钾上》,并多次出访南美智利、巴西等国。
D(1958——1978)沉寂二十年;在“反右”、“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在黑龙江、新疆等国营农场生活、劳动。
E(1978——1996)复出期。
代表作《归来之歌》,深沉地吟唱着“人生之歌”。
二、艾青的历史地位忧郁的沉思1、影响深远。
开一代诗风,影响40年代后期的诗界。
2、诗歌的民族性、世界性。
3、诗歌艺术的历史“综合”。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艺术整合。
三、艾青的诗歌创作艾青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尘封50年的《旅行日记》手稿(1)早期创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1933年)——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座雕像。
(2)长诗:《向太阳》(1938年)——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
(3)《火把》(1940年)——抗战时期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
四十年代诗歌1937年7月6日,艾青《复活的土地》第一个抗战诗歌刊物《高射炮》(上海):发刊词:(郭沫若《前奏曲》)发表诗歌的主要刊物:《大公报文艺》、《文汇报新文艺》、《文艺复兴》、《华北文艺》、《东北文艺》概貌:现实主义诗人高歌凯进“泥土”诗群(臧克家)根据地的泥土诗人群(辛劳)浪漫主义诗人激情洋溢七月诗派张扬生命强力,召唤战争,鼓动战斗(田间《给战斗者》、牛汉《鄂尔多斯高原》)高张旗帜,投入战斗(胡风《为祖国而歌》、邹荻帆《风雪篇》)胸怀光明,礼赞战斗青春(艾青《向太阳》)现代主义诗人汇入洪流沉思生命,拷问灵魂西南联大诗人群冯至《十四行诗》诗性内涵:表现意义词语指称—意蕴生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梨花一枝春带雨丁香姑娘田横五百人安在意象—意象群—意境(相似—相关——连类——生发)古典诗歌意象具象:自然物、神话人物现代诗歌意象抽象:上帝、人民、沉思现代主义诗人的变奏诗歌的时代性与现代性辨析幽玄之思皈依土地现实情怀张弛玄想现实主义诗歌浑融厚朴泥土诗人群扬其波长篇叙事诗宏其远政治讽刺诗露其锋新诗的短暂春天与多种可能性不幸的人们(穆旦)我常常想念不幸的人们,如同暗室的囚徒窥伺着光明,自从命运和神祗失去了主宰,我们更痛地抚摸着我们的伤痕,在遥远的古代里有野蛮的战争,有春闺的怨女和自溺的诗人,是谁安排荒诞到让我们讽笑,笑过了千年,千年中更大的不幸。
诞生以后我们就学习着忏悔,我们也曾哭泣过为了自己的侵凌,这样多的是彼此的过失,仿佛人类就是愚蠢加上愚蠢——是谁的分派?一年又一年,我们共同的天国忍受着割分,所有的智慧不能够收束起,最好的心愿已在倾圮下无声。
像一只逃奔的小鸟,我们的生活孤单着,永远在恐惧下进行,如果这里集腋起一点温暖,一定的,我们会在那里得到憎恨,然而在漫长的梦魇惊破的地方,一切的不幸汇合,像汹涌的海浪,我们的大陆将被残酷来冲洗,洗去人间多年山峦的图案——是那里凝固着我们的血泪和阴影。
而海,这解救我们的猖狂的母亲,永远地溶解,永远地向我们呼啸,呼啸着山峦间隔离的儿女们,无论在黄昏的路上,或从碎裂的心里,我都听见了她的不可抗拒的声音,低沉的,摇动在睡眠和睡眠之间,当我想念着所有不幸的人们。
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政治、哲学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承载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
从战争年代中悲壮抗争的题材到解放后的文艺教育,40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由于中国大地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有大量的抗战题材创作,如《暂别江南》、《红岩》等,描写了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和质疑过去的旧思想、旧文化,倾向于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鲁迅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对文学表达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40年代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和创作手法。
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基础上,冯唐、石泰峰等作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注重情感和感官的表达。
此外,代表作家迪话徐笛、徐朗、郁达夫等在作品中运用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
鲁迅的文学理念对4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强调批判和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他的文笔简练、生动的创作风格也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精神和思想对40年代的作家们起着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作品既承载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光荣,又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它们既表达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勇气和创造力。
4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第五章 40年代新诗教学要点:1、七月诗派2、九叶诗派3、艾青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及理论主张第一节概述一、同声歌唱七七事变后,30年代两大派别的对峙消失,诗人们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
具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不同流派诗人的创作趋向。
但多就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加入大量议论性陈词,易产生鼓动效果,却易流于空泛,形式简单粗陋。
此时期,取得成就的诗人有: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蒲风;现代主义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现实主义方面取得的成就:国统区以臧克家为首的“泥土”诗群,臧写了《泥土的歌》、《三代》等农村题材的朴素诗歌;根据地“新歌谣创作”进行火热,在传统歌谣中注入革命内容,宣传、普及革命思想。
例如:革命的势力大无边,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
《东方红》就就是陕北民间诗人用传统“白马调”编的《移民歌》中的一节。
解放区的民歌体叙事诗取得了较高成就,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的《漳河水》等著名叙事长诗。
二、七月诗派1、关于“七月派”“七月派”就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
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就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1)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与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就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
就是30年代新月派、现代派的历史对立物。
针对徐志摩《我不知道风就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迷失、惆怅、悲叹,七月派诗人宣告“我知道风的方向/风打从冬天走向春天”。
(2)发掘与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强调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反对只描摹现象、冷淡模写生活。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实践绿原就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
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她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她在诗艺上的进步。
《终点,又就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您就是谁》都就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
她的诗大多就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
《泥土》就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她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与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就是充满力度与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
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田间,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时代鼓手”,抒情长诗《给战斗者》。
鼓点式的诗,暴风雨般的感情+疾驰、强烈的节奏,喜用宏大的拟喻性意象,想象丰富。
还有《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赶车传》等。
三、校园诗人战争中的精神家园。
在西南联大,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特聘的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诗人燕卜荪,加上周围热情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讨论诗、写诗,眼光开放,与当代世界诗潮交流。
在诗创作上达到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既有个体性,又有普遍、超越的生命体验。
代表:老诗人冯至《十四行集》,有东方哲学底蕴,将形而上的东西进行形象的表现,将外来诗体运用自如。
对其学生穆旦等影响深刻。
四、九叶诗派1、概况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
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
《文聚》、《诗创造》与《中国新诗》等刊物,就是其主要阵地。
《中国新诗》等刊物就是她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艺术主张:“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与“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在诗歌艺术上,她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与“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与玄学的融汇。
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就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
(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2、穆旦的诗歌创作(1)、穆旦就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有诗集《探险队》、《旗》与《穆旦诗集》等。
她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与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与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冀,在她的诗作中交错出现。
前者如《诗八首》、《隐显》等,后者如《在寒冷的腊月的冬里》、《赞美》等。
这二者的交织,使她的诗以痛苦的丰富与感情的严峻著称。
(2)、其她诗人也各擅胜场。
第二节艾青一、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幼年曾由贫苦农村妇女大叶荷养大。
早在1934年就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而闻名诗坛。
在艺术学校学过绘画,赴巴黎勤工俭学三年,扩展了视野,接触了各类文学、艺术流派。
回国后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2年被捕,狱中开始作诗。
经历:抗日、辗转、流亡、乡村——延安,创作、鲁艺任教——进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6,右派,去东北兵团劳动——新时期,《归来的歌》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起点上就与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取得血肉般的联系,坚持“我的姿态”、唱出“我的歌”,有独立意志与自我意识。
早期诗歌便显出世界潮流、民族传统与个人气质的交汇,这也就是中国新诗经二十年发展出现的历史趋向。
进入抗战时期,艾青的诗风有所转变,可概括为从“吹芦笛”(较多受西方现代诗风影响)转为“吹号角”(探索新诗传达民族心声的道路)。
1939年,她的第二本诗集《北方》与长诗《向太阳》发表后,标示着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诗人终于出现了。
艾青的贡献与地位在于完成了新诗不同倾向(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亦即她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并扬弃了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了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
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在:既能走向大众,又能走向世界。
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新诗人之一,第三个十年中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诗人,对七月派、穆旦都有影响。
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意象分析就是把握诗歌艺术的重要方法与角度。
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凝聚了独特的思想、感情、观察、认识。
艾青诗的中心意象:土地与太阳,从这两种意象可以感受与体味艾青诗中所凝聚的诗人的发现、思想与情感;1、在“土地”的意象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以几对她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如《我爱这土地》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劳动者深沉的爱,对普通人民命运的深情关注。
大堰河,既就是善良、不幸的普通农妇,又就是中国农民、人民的化身,就是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于沉默中蕴含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又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痛苦),《复活》(复活),《春雨》(翻身)2、“太阳”的意象则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十年,P558)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火焰,就是艾青诗歌的永恒主题,都就是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美好的、善的。
如《向太阳》(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黎明的通知》(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新的时代来临)等篇章。
3、波浪:抗争型的三、诗的艺术、形式、理论主张1、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与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其中心环节就是“感觉”;艾青的“感觉”,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感觉”,她追求的就是“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出既就是明晰的,又具有广阔意义上的视觉形象。
2、艾青诗作中对“光”与“色”的感受最为敏锐,而光与色不再就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就是一种暗示、象征,亦即这由情感与光色复合的意象,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心理内容;艾青的诗,在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有着对应依存关系。
3、艾青写诗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特别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这使她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但她的诗同时又与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
艾青的诗,之所以就是世界的,同时又就是中国民族的,在艺术表现上,这就是一个根本原因。
4、艾青重新提倡“自由体诗”与诗的“散文美”,她追求更能表现动荡万变时代的诗的形式,以及新鲜、单纯与富于人间味的散文美;但她的诗也颇注意诗歌的形式与节奏,包括诗行、句式、排比、复沓等等。
可以说,她的诗就是在奔放与约束中取得协调,亦即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与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
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1、诗绪即反复回旋在诗中的情感,就是构成诗歌格调的基本要素之一。
浸透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亦即艾青式的忧郁诗绪),就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的的基本要素之一;2、这种诗绪形成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感时愤世,形成“农民的忧郁”;3、艾青的忧郁中浸透的对祖国、民族与人民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
因此,艾青忧郁的诗不会使人绝望,而总就是能给人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