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一前磨牙外形雕刻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14
实验三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描绘学习时间:20分钟一、实验内容:1.描绘参照线。
2.描绘牙体轮廓线。
3.描绘标志线和标志点。
4.完成描绘。
二、目的要求:1.根据牙体测量的数值,对右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描绘,以掌握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形态。
2.熟悉上颌第一前磨牙类的大小和比例关系,为雕塑牙体打好基础。
3.熟悉牙体描绘的方法步骤。
4.掌握外形高点的确定方法。
三、实验器材:透明三角尺、直尺、绘图铅笔、橡皮、白纸(或坐标纸)、牙体标本、模型、三倍大牙体线图、三倍大牙体投影薄膜、三倍大牙体浮雕图。
四、方法和步骤:1.根拯牙体测量的数值,熟悉上颌第一前磨牙各部分尺寸并放大三倍,掌握各•部位比关系。
(表5-1-3)2.描绘颊而形态(1)在三倍大牙体线图根据图中所标示的画出冠根分界线al以及中线bl,然后在中线bl上隔lcm做平行冠根分界线的cl、dl、el线。
根据三倍大牙体线图在纸上用铅笔画出一长为2. 2cm、宽为6. 2cm的长方形,模拟石膏棒的大小,然后根据冠长和根长做岀冠根分界线a2以及中线b2。
然后在中线b2上隔lcm做平行冠根分界线的c2、d2、e2线。
(图5-1-18, 19)表5-1-3 上颌第一前磨牙各部位尺寸平均值(mm)放大三倍值(mm)冠长8.525.5根长12.236.3冠宽7.221.6颈宽 4.914.7冠厚9.528.5颈厚8.425.2近中颈曲度1.0 3.0远中颈曲度0.00.0图5-1-18, 19 颊而的描绘(2)在三倍大牙体线图上cl与牙体轮鄭线有2个交点,测量2个交点距离中线al的近远中向的2个数值,并将该2个交点转移到c2上。
用同样的方法将dl、el 线与牙体轮廓线的交点转移到纸上。
(3)根据三倍大牙体线图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和牙尖的位置、形态在纸上确立出来。
(4)根据表中的数值,结合三倍大牙体线图的图形,描绘岀颊而的颈缘线。
(5)将上述所画的各点连起来就描绘出颊面的冠根外形轮廓。
[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以及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中切牙[实验用品]上颌石膏模型,红蜡片(50mm8mm),雕刻刀,酒精灯,火柴[方法和步骤]1.刮去上颌模型上右上颌中切牙。
2.制蜡卷:取红蜡片,置酒精灯上烤软,卷成实心,压在石膏模型上中切牙的位置。
3.初步形成轮廓:逐步去除近中面、远中面、唇面、舌面及切端多余之蜡,初步形成中切牙的轮廓;将各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轴面的合适外形高度。
4.完成颈部雕刻:形成圆钝、连续、光滑的颈缘线。
5.完成切缘:使切缘平直,远中略倾舌侧,切嵴不宜太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梢圆钝。
6.雕刻牙冠唇面形态:在颈1/3形成外形高点,在切1/3雕出两条发育沟,注意不宜雕得太深。
7.雕刻牙冠舌面形态:画出舌窝的位置和形态,先将舌面雕刻成凹面,然后雕出舌窝、舌隆突及边缘嵴。
8.修整完成:仔细检查各部形态,精修完成。
[实验结论][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上颌尖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以及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雕刻左上颌尖牙[实验用品]上颌石膏模型,红蜡片(50mm8mm),雕刻刀,酒精灯,火柴[方法和步骤]1.刮去上颌模型上左上颌尖牙。
2.制蜡卷:取红蜡片,置酒精灯上烤软,卷成实心,压在石膏模型上尖牙的位置。
3.初步形成轮廓:逐步去除近中面、远中面、唇面、舌面及牙尖多余之蜡,初步形成尖牙的轮廓;将各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轴面的合适外形高度。
4.完成颈部雕刻:形成圆钝、连续、光滑的颈缘线。
5.完成牙尖:使牙尖稍偏近中,远中斜缘长于近中斜缘。
6.雕刻牙冠唇面形态:在颈1/3处形成外形高点,在唇面由牙尖顶至颈1/3雕出近远中两个斜面及唇轴嵴,并在唇轴嵴的两侧各雕出一条发育沟。
7.雕刻牙冠舌面形态:使舌面略小于唇面,画出近、远中舌窝的位置和形态,然后雕出舌窝、舌轴嵴、舌隆突及边缘嵴。
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实验报告小结
上颌第一磨牙是人类口腔中最大的牙齿,其形态和功能对于咀嚼和咬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雕刻上颌第一磨牙的模型,了解其形态结构,并熟悉牙齿的解剖特征。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模型制作材料和工具,如石膏和牙科雕刻刀。
我们根据上颌第一
磨牙的解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形态设计。
然后,我们将石膏块浸泡在水中,使其变得柔
软易刻,并将其堆积在模具中,待其自然凝固成型。
在模型制作完成后,我们使用牙科雕刻刀进行精细的雕刻。
通过观察真实的上颌第一
磨牙和解剖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牙齿的形态特征和细节,例如牙尖、尖峰、窝沟等。
在雕刻过程中,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地进行,以避免对牙齿模型造成损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上颌第一磨牙的形态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习到了牙
齿模型的制作方法,掌握了牙齿雕刻的技巧。
这对于今后研究牙齿形态发育、疾病诊治和
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这次实验使我们对上颌第一磨牙的形态结构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高了我们的实际
操作能力。
我们也认识到了牙齿的微小细节对于其功能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在牙科领域
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实验报告小结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实验,探究牙齿解剖结构,加深对牙齿组织和功能的理解。
通过实时反馈、操作评价和团队合作,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实验操作,成功绘制出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和根部结构,并成功模拟了牙冠表面的解剖结构与牙髓腔内的神经血管分布,达到了实验目的。
首先,本次实验根据教材所示的牙齿结构图,确定上颌第一磨牙的主要解剖结构。
根据解剖学知识指导,将牙齿牙冠分为近中面、远中面、近唇面和远唇面,并在口内牙面上端用钻头钻出相应的标记点。
同时,在牙冠的颈部位置绘制出纵列沟和横列沟,并确定了具体的切缘线和拱形线。
其次,通过使用解剖器械,按照确定的标记点、沟槽线和拱形线,进行切割、切磨、雕刻等操作,最终完成了牙冠和根部的形态绘制。
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剖器械,例如钻头、刀片、切割锉等。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手部稳定、力度适中,并及时清理碎骨、清洗工具,确保操作效果和安全性。
再次,通过对牙冠表面的雕刻,模拟了牙齿的解剖结构。
根据牙冠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尖峰、峡部、沟槽等,利用解剖器械进行雕刻和切割,使牙冠的形态更加真实可信,并能够触摸到不同的结构特征。
同时,还需根据不同的牙齿类型,考虑到不同牙尖的形态和位置的差异,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
最后,通过解剖牙冠的过程中,了解到牙髓腔内部的结构和神经血管分布。
在牙冠的最高点,可观察到金属针的刺激作用下,牙髓腔内的神经反应。
实验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控制刺激强度,避免伤害牙髓腔内的血管和神经。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实验,详细了解了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结构和相应操作技巧。
实验过程中,需要结合解剖学知识,合理选取解剖器械,并注意细节操作,最终成功完成牙齿雕刻。
通过对牙冠的解剖操作,深入了解了牙冠的形态特征,并了解到牙髓腔内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这次实验对于加深对牙齿组织和功能的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牙齿领域提供了基础。
实训四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雕刻(4学时)【目的与要求】1.掌握前磨牙雕刻的方法、步骤。
2.通过对前磨牙的雕刻,牢固掌握前磨牙的解剖形态及生理特点。
3.进一步训练雕刻的基本方法,达到能自如地运用握笔式和掌拇指握式方法进行雕刻,并能自如地运用支点。
【实验内容】雕刻上颌第一前磨牙【实验用品】蜡块(大约85mm×40mm×35mm长方体)、上颌前磨牙雕刻标本一套、雕刻刀、游标卡尺、玻板或硬纸板、笔、坐标纸、白细布。
【方法与步骤】1.了解上颌第一前磨牙各部位尺寸(附表1-3)。
3.初步形成颊面(附图1-20)选取蜡光滑的一面为颊面,按放大3倍的数据.画出冠、根颊面外形图,要求标出冠宽、颈宽的尺寸。
从垂直方向逐步消除牙冠和牙根近中面和远中面多余之蜡。
留下的蜡形,可比颊面稍大1mm,以便将来修改。
4.画出并初步形成近中面(附图1-21)画出近中面外形线,在近中面上,根据附表1-3尺寸画出放大3倍值的冠厚、颈厚及颈曲线高度,描出其近中面的牙体外形线。
用雕刻刀将近中面牙体外形线以外多余1mm蜡垂直切下,形成近中面的大致轮廓。
附图1-20 初步形成颊面附图1-21 初步形成近中面5.形成轴面雏形完成舌面及远中面的雕刻,使舌面较颊面略小,表面圆突,远中面较近中面略小且突,然后用雕刻刀进行初步修整,使牙冠面形成六边形,各轴面相交线角圆钝,外形高点及接触点适宜。
6.形成颈缘曲线在牙冠各面绘出颈曲线,其中近中颈曲度大于远中颈曲度,并完成颈部雕刻,使牙冠在颈缘处略突于根部。
7.雕刻面(附图1-22)附图1-22 雕刻面(1)初步形成近远中向沟:如图虚线所示,在邻面画出“v”线表示沟形状,沟底约位于至颊、舌侧边缘的距离相等处,沟底深度不超过1/3的2/3长,然后用雕刻刀按标志线雕出两斜面,形成近远中向沟。
(2)形成面轮廓:在面上确定颊尖、舌尖顶的位置,使颊尖顶偏远中,舌尖顶偏近中,然后画出验面外形线。
颊侧宽于舌侧,远中边缘嵴长于近中边缘嵴。
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方法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方法一、石膏框架成形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1. 测量牙体规格摹刻离体牙时,需预先测量并记录牙体规格。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2.描绘框架及标志物把牙体规格及外形高点、邻接点、牙尖根冠分界线,描绘4个轴面的中轴用耐水铅笔转移到石膏棒上。
方法:图1 上颌中切牙五面观要求:上述标志物应尽可能精确。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3.石膏框架切削成形方法:用石膏切刀从唇舌、近远中入手切削均可。
先休整二侧,再修整另二侧。
如有必要,可预先在石膏棒上记录方位(颊、舌、近中、远中)。
底座四周应平整。
要求:切削成形的框架应与牙体规格一致。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4.刻入中轴、根冠分界线方法:为防止后续操作中标志线的消失,现阶段用小雕刻刀在四个轴面沿着尺刻入中轴、根冠分界线。
沟痕浅为好,不宜过深。
要求:刻入的中线需与描记的中线一致。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方法二、二面体形成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1.描绘近中牙体形态方法:参照线图正确描绘近中、远中面牙体形态。
要求:为防止沾水后,铅笔印痕消失,需使用耐水铅笔。
描绘近中牙尖形态后,需用牙形尺检查。
检查时需使尺和石膏牙的中轴和根冠分界线的¡十字¡相吻合。
如出现形态偏差,需立即修改,否则将影响牙的整体平衡感、协调感。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2. 二面体切削成形方法:用石膏切刀上下推拉,切削到线。
为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不用小雕刻刀。
再次用牙形尺检查二面体形态。
要求:近远中牙体形态应与牙形尺一致,不多切,不少切。
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方法三、四面体成形1:1牙体雕刻实训课件1.描绘颊舌面成形及牙合面主沟形态方法:参照线图正确描绘颊侧牙体形态及舌侧牙尖(邻接点以上)形态。
因颊侧大于舌侧,舌侧沿颊侧切削(除舌侧牙尖外),故无需描绘舌侧近远中缘形态。
正确描绘牙合面主沟的形态要求:与前述二面体的成形相似。
各个牙体雕刻之基本形态要求一、切牙类(一)上颌中切牙的特征* 唇面:1.大致形态是梯形。
2.整个牙体稍微丰满。
3.近远中唇面嵴明显。
4.颈缘线呈U字型。
* 舌面:5.大致形态是三角形。
6.有舌面窝。
7. 有舌隆凸。
8.近中边缘嵴大致上是直线,宽度相对狭窄尖锐;远中边缘嵴弯曲,相对粗宽和圆钝。
9.从近远中看边缘嵴的顶点略微靠近边缘嵴中央的内侧。
10.颈缘线呈V字型。
* 邻接面:11.大致形态是等腰三角形。
12.边缘嵴到达切1/3时特别肥厚。
(近中的位置比远中靠近切缘)。
13.边缘嵴和舌隆凸的过渡部呈凹状。
(颈曲线)。
14.从近中看能确定远中边缘嵴的中央部。
* 切缘15.近远中径>唇舌径。
16.切缘稍微靠近唇侧,大致上呈直线走向。
17.唇侧的大致形态是四边形,舌侧三角形。
18.牙颈部水平横断面的形态是圆三角形。
(二)上颌侧切牙的特征(和上颌中切牙比较) 1.牙体要小一些。
2.近远中唇侧嵴发育不明显,轮廓比较圆。
3.切角征明显。
4.牙根征明显。
5.边缘嵴发达。
(比较宽,厚)6.盲孔(畸形舌侧窝)出现的几率比较多。
7.切缘在唇舌向的中央位置, 远中向稍稍向舌侧倾斜。
8.牙颈部的水平横断面的形态是卵圆形。
(三)上颌中切牙和上颌侧切牙的鉴别(位置的鉴别)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大小大小牙颈部水平横断面的形态圆三角行,或近似三角形的卵圆形卵圆形唇面观切缘的走行水平直线弯曲并呈斜线走行牙颈部舌面窝深度浅深面积大小(四)下颌中切牙的特征* 唇面1.细而长。
2.切缘和牙体长轴大致成直角。
.(牙根征基本上看不到)3.近中的一半和远中一半大致同形同大。
(切角征基本上看不到)4.近中和远中边缘到根尖大致呈一条直线。
* 舌面:5.边缘嵴发育不良。
* 邻接面:6.唇侧线角略微呈凸弯形。
* 切缘:7.近远中径<唇舌径。
8.切缘大致在唇舌向的中央。
9.弯曲征基本上没有。
10.牙颈部的水平横断面形态是椭圆形。
* 牙根11.近中面有纵向走行的隆起, 远中面可以看见浅浅的凹陷。
四上颌第⼀磨⽛的外形绘制与雕刻[实验四] 上颌第⼀磨⽛的外形绘制与雕刻
⼀、⽬的:
1、通过实习,掌握上颌磨⽛的解剖形态并能识别;
2、熟练雕刻⼑的使⽤⽅法。
⼆、内容:
1、描绘6|颊⾯、近中⾯、⽛合⾯的外形(1:3);
2、雕刻6|⼩蜡⽛(1:1)
三、器材:
(见实习⼆)
四、标本:
⼤⽛模型、⽯膏⽛模型、(1:1)⼩蜡⽛模型、离体上颌磨⽛。
五、⽅法:(基本同实习⼆)
六、数据:
上颌第⼀磨⽛平均值(mm)放⼤三倍值(mm)冠长7.321.9
根长12.437.2
冠宽10.130.3
颈宽7.622.8
冠厚11.333.9
颈厚10.531.5
七、绘图:
⼋、雕刻步骤:
1、化蜡、咬合;
2、去除多余蜡,雕得⼤体外形——斜⽅形(注意锐⾓、钝⾓);
3、颊⾯外形⼤致雕刻:颈缘,近远中缘(注意其外形⾼点在颈部);
4、⾆⾯外形⼤致雕刻:颈缘,近远中缘(注意其外形⾼点在中部);
5、⽛合⾯外形雕刻:
(1)确定4个⽛尖的位置及⼤⼩。
(2)标记发育沟的⾛向,(注意斜嵴的形成);
6、精修各⾯外形。
九、思考题:
1、雕刻完成后其外形有何特点?
2、化蜡后,怎样才能使⽛合⾯咬合得更精确?
3、中央窝位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