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归因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五章归因理论1. 归因理论的概念和作用归因理论是一种描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释外部事件的模型。
它关注个体如何推断其它人和自己的行为,根据事件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个人特质、意愿、才能)或“外部因素”(比如工作环境、随机事件)。
归因理论的作用在于,通过揭示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偏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推理事件原因和结果,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从而加深沟通和交流的意义和效果。
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适用于各种研究设计和实践场景。
2. 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模型有多种归因理论,但运用最广泛的是海德和凯利(Heider & Kelley)于20世纪40年代及50年代初提出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这个理论提出,个体根据三个基本的原则,来解释和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1) 手段和目的性原则:个体相信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手段和决策性。
如果行为似乎大力度与所达到的结果不符,那么此时应该认为这种行为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限制或者影响。
2) 相似和比较原则:个体通常比较看似相似的行为或事件,以此来获取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
将看似相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后,围绕相似性的所观察到的变化来判断行为的影响因素。
3) 成功和失败的原则: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因此,归因理论也获得了开发智力和承认实践的大力支持,因为我们借助于归因器的更灵活运用从成功或失败中提取教训。
归因理论提出三种典型的归因模型,即:1) 内外归因模型:根据事件所涉及的规模或难度,在外部和内部因素之间进行归因,所以这也叫导致模型。
事件涉及的规模越大、难度越大,个体就倾向于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
2) 人际关系归因模型:将是否喜欢或憎恶某个人的感情因素纳入考虑,通过个人对他人的情感响应确定行为的归因。
归因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的三个维度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
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2023-10-29contents •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究•社会归因案例分析目录01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情境因素。
社会归因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
定义与概念01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02归因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和后来的相对主义观点。
03现代归因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在行为归因中的作用。
1 2 3社会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人们的归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然而,社会归因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情境因素。
02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归因的认知过程观察行为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对行为的意图进行判断。
判断意图赋予意义形成印象01020403根据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和评价。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意图和意义进行推断。
将行为的意义赋予到所观察到的行为上,并形成对行为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自我服务偏差对应推断偏差群体归因偏差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化的推断。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03归因的偏差与偏见0201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情境因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文化因素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03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断其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或面临一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往往会尝试寻找一个或多个原因来解释这个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
在归因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意味着我们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能力、性格或意愿等内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高分,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外在归因则指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考试难度较高或其他干扰因素。
除了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称为属性归因错误。
属性归因错误是指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交通堵塞导致迟到时,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他的个人不守时,而忽略了交通状况的影响,即是属性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其他人更注重外部环境因素。
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引言: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归因理论的解释,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以及归因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内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内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其内在特质、性格或能力等因素。
根据内在因素的解释,个体往往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特质决定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这种内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和解释时的认知偏差。
二、外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外在因素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在因素。
根据外在因素的解释,个体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的难度或干扰因素,而不是他个人的能力。
外在因素的归因倾向可以解释为个体试图解释他人行为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完整性和认知限制。
三、归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自身行为。
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缺乏能力或努力,从而降低其自信心和动力。
相反,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也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或利用外部资源来取得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动力。
因此,个体的归因方式对其自身行为的动机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四、归因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归因理论还指出,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其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当一个人失败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其内在能力的不足,我们可能会对他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影响我们与他的关系。
相反,当个体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促进积极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
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
●举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心理活动归因。
人们的行为活动归因。
归因的主要内容人们未来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归因与生活为何归因: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生活中的归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生活中助人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归因医疗临床上的应用——沮丧情绪的克服、抑郁患者的治疗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一)海德的归因理论理论核心: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基本向度。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须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多变化的社会中生活。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一、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通过归因人们能预测、评价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人们行为表现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
(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
(1)理论要点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并由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系统地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内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外部归因——个体之所以出现某种行为,其原因与其所处的情境有关。
(2)评价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但他未能对这两点作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说明。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了解行动意图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
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2)推断个性本质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①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
“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
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xx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xx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当代社会心理学》归因部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的或最确切的答案。
1.对同样的人或事,人们的归因不同,态度和行为的反应会( B )。
A 相同 B不同 C 有时同,有时不同 D 完全没有规律2.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个人主观特性,这种归因属于( B )。
A 外部归因B 本性归因C 主观归因D 个性归因3.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个人以外的原因,这种归因属于( A )。
A 情境归因B 本性归因C 主观归因D 环境归因4.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人的能力、性格等因素,这种归因属于( B )。
A 外部归因B 内部归因C 主观归因D 个性归因5.把人的行为原因归于环境等客观因素,这种归因属于( B )。
A 内部归因B 外部归因C 客观归因D 条件归因6.海德认为,人在归因中更偏好于( B )。
A 外部归因B 内部归因 C灵活归因 D 固定归因7.抱有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 A )。
A.外控者B.内控者C.自控者D.他控者8.面对挫折和失败,外控者最不可能的反应是( C )。
A 怨天尤人B 祈求“神明” C反省自己 D 听天由命9.面对挫折和失败,内控者最可能的反应是( C )。
A 抱怨他人B 责怪命运 C加强努力 D 观望等待10.不属于凯利归因理论三种信息的选项是( A )。
A 稳定性信息B 一贯性信息 C独特性信息 D 一致性信息11.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是否也会做出同样程度的行为?凯利称这种信息为( D )。
A 稳定性信息B 一贯性信息 C独特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12.一个人对于不同刺激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被凯利称之为( C )。
A 稳定性信息B 一贯性信息 C独特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13.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一个人对同样刺激表现出同样行为的频率被凯利称为( B )。
A 稳定性信息B 一贯性信息 C独特性信息 D一致性信息14.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当行为的一致性及独特性低而一贯性高时,人们会做(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