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第五章社会动机本章要点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
了解人类动机,是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人类的各种动机中,有些动机是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也有一些动机与生理内驱力没有直接联系。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在很多时候,社会动机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比生物性动机更大。
3、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了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外在动机是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的。
当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时,他就是被外在动机驱使。
关系:在人类的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
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当外在动机取代了内在动机时,人们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一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4、在研究人类动机时,不少心理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试图解释人类的动机体系。
麦独孤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学说。
在他看来,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
麦独孤的著作引发了人们探讨人类行为动机的兴趣。
但是,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
5、劳伦兹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习性,攻击与食、性、逃跑一起构成动物的四种本能,在同类动物和异类动物之间都存在攻击,而且同类之间的攻击行为远远多于异类之间。
劳伦兹对心理学的最大影响是提出来关键期这个概念。
6、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本能。
在性问题上,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主要动机。
在他看来,人类的一些高尚行为也只不过是性冲动的一种升华。
第5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社会促进][一级][18M ]口8华南347名]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二)社会干扰[一级]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又称为社会抑制。
(三)对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简述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一级]试述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有时会导致社会促进,有时又导致社会干扰的原因。
(三)社会惰化[社会懈怠][社会逍遥][一级][14M ]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 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四)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惰化[简述影响社会惰化的因素及如何减少][一级]什么是社会懈怠?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群体强调协作精神,群体团队合作比较强。
工作项目增加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 入水平。
注重群体集团利益,以群体集体成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五)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情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是指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又称为社会促进。
社会惰化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群体 中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上匕单独完成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 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2)异同点共同点:'法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情 化。
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1)优势反应 (2)评价理论 ⑶注意转移 说 查荣克以动机?口内驱力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第五章归因与决策第一节归因及其理论一、什么是归因(attribution)含义: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
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
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中所包含的评价成分。
归因不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也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价。
●举例: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人们的心理活动归因。
人们的行为活动归因。
归因的主要内容人们未来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归因与生活为何归因:解释的需要——对周围环境作出一致性的理解、解释控制的需要——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力与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安全。
●何时归因?1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令人不愉快的负性事件发生时3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生活中的归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归因生活中助人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归因医疗临床上的应用——沮丧情绪的克服、抑郁患者的治疗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原因: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
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二、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一)海德的归因理论理论核心:内因外因是归因中的基本向度。
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
认为人们须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的多变化的社会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