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五章-人际吸引原则和爱情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62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的反社会行为。
(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又必须给予他人。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及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缺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自我暴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的故事说的是一种(反暗示)。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内化)阶段。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社会惰化)现象。
解读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力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吸引力理论是对人际关系中的吸引力现象进行解析和解读的理论框架。
它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各种因素和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具吸引力,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际吸引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一、相似性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更容易被那些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的人吸引。
相似性可以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
这是因为相似性使得我们感到更加亲近和理解对方,能够带来更多的共鸣和情感联系。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伴侣和同事时,常常倾向于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建立关系。
二、互补性互补性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互补性指的是在某些特质或需求上与对方存在互补关系。
例如,一个害羞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外向开朗的人吸引,因为后者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互补性关系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并带来更好的互补和综合效果。
三、亲密度亲密度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用来衡量和评估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亲密度的建立需要时间和努力,它是由情感联系、信任和共享经历等多个因素构成。
例如,亲密关系中的双方能够彼此倾诉、互相支持,并愿意分享彼此的喜悦和痛苦。
亲密度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能够增加人际吸引力,也能够维系和深化人际关系。
四、外貌和吸引力人际吸引力理论中,外貌和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外貌吸引力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可以起到“首次印象”和“塑造形象”的作用。
外貌吸引力并不仅仅是指面容的美丑,还包括形象的整洁和仪态的自信等因素。
相对而言,外貌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在初次接触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过,外貌吸引力并不能决定整个人际关系的走向,其他因素同样重要。
五、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和社会背景是人际吸引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人际吸引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价值可能更受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依赖性更为重要。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人际吸引是个体与社会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际吸引还受到相近、熟识吸引、相似、互补、外表、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各个因素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人际关系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外表因素尤为具有影响力。
虽然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
一个人的相貌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也影响我们与他(她)的互动。
研究发现,人们对貌美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
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看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等。
亚理士多德就曾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美貌之所以会有吸引力,一方面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精神酬赏;另一方面是可以产生晕轮效应,即较好的外貌会使别人以为这个人还具备其他一系列较好的品质。
此外,人们常常认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但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交往,而且也会更喜欢他们。
互补因素就是双方在气质、性格上各有优缺点,彼此可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从而导致吸引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之中可以看到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随和的人会友好相处,独断专行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伙伴。
互补性更多发生在婚姻家庭、婚姻伙伴关系上,良好的夫妻关系,性格上都是互补的,如果两人性格相同,往往磨合期很长。
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J.L.提出的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社会测量﹐可视为人际吸引的科学研究的开端。
更早一些﹐E.S.博加德斯提出的测量种族之间亲疏关系的社会距离测量法(见态度测量)也与此有关。
过去的测量法主要是描绘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现实情况。
当前的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人际吸引产生的心理机制。
喜欢或友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接触许多人﹐但是他们喜欢的﹑愿与之建立友谊的却是少数。
几个重要原则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概括出这种现象的几个重要原则﹕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
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
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
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①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②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③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际吸引的影响因素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
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一: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我们可能更会与周围的人交往成为朋友,因为近在眼前的人有更多相处的机会。
地理距离不是关键,功能性距离(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才是关键。
对相互交往的预期会引发更多的喜欢。
曝光效应:熟悉不会导致轻视,熟悉诱发了喜欢。
曝光效应违背了我们通常对厌倦(兴趣的降低)的预测,即重复听到的音乐和反复吃的食物会引起厌倦,除非这种重复是没完没了的,否则通常它会使喜欢增加。
2、外表吸引力不用质疑,外貌是很重要的,外貌的作用在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一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匹配现象:指人们选择朋友,尤其在选择终生伴侣的时候,通常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受欢迎程度和自我价值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
第一印象指的是在假设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外表的吸引力都比其他任何特质都重要。
有吸引力和没有吸引力的人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预言。
真实的吸引力来自完美的平均。
3、相似性相似产生喜欢,不相似导致不喜欢。
对立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的确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
4、被喜欢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告知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就会产生一种回馈的情感。
虽然我们评价自己或者评价别人时,消极信息都占了更大的权重,消极信息更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归因,当不是把赞美当做一种讨好时我们就会获得尊重。
所以,保持坦率而真诚的关系:互相尊重、彼此接纳、保持忠诚更可以持续让对方感到满意。
吸引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
二:爱情的种类及要素1、激情之爱是情绪性的、令人兴奋的、强烈的爱。
是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
情绪的两因素理论: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某些生理唤醒错误的归因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