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71 KB
- 文档页数:1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
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粵,帅师往平之。
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
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
俄以忧去。
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
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
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快怏成疾。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伲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B.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C.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D.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付梓.(zǐ)炮.烙(pào)栉.沐(zhì)锱.铢必较(zī)B. 颔.首(hàn)亘.古(gân)不恤.(xù)否.极泰来(fǒu)C. 歆.羡(xīn)下乘.(chãng)隽.永(juàn)咸与.维新(yǔ)D. 执拗.(niù)邂.逅(xiâ)忐.忑(tǎn)便.宜行事(biàn)【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与教材结合紧密,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字词。
A炮烙(pào),读p áo;B否极泰来(fǒu),读pǐ,意思是坏运气;C咸与维新(yǔ),读yù。
另外便宜行事学生容易误读,意思是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诀巧磨砺赝品浅尝辄止B. 赦免落寞蓬蒿好高鹜远C. 哂笑自诩告罄倍道兼程D. 辍学倩影消弭功亏一匮【答案】C【解析】A“诀巧”应为“诀窍”。
B“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鹜”指野鸭,“骛”有追求的意思。
D“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篑”指篮子,从竹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 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 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 年青以至自鸣得意【答案】A【解析】①中应选“年轻”。
“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初入淮河四绝句作品介绍《初入淮河四绝句》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总起,以“意不佳”点题,奠定了组诗的基调,并化用前人诗句以说明“意不佳”的原因。
第二首诗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进行委婉的谴责。
第三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第四首诗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并借羡慕鸿雁南飞来表达遗民们对故国的向往。
这组诗慨叹半壁沦陷、半壁偏安的惨淡时局,萦怀北方沦陷区的广大人民,感触丰富,意蕴深沉。
作品原文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船离洪泽岸头沙⑴,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⑵,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二刘岳张韩宣国威⑷,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⑹,泪湿秋风欲怨谁?其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洪泽:湖名,在江苏盱眙县北。
⑵桑乾:河名,亦作“桑干”。
在北京一带。
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
⑶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⑷刘岳张韩:即南宋初被称为“中兴四大名将”的刘锜、岳飞、张俊、韩世忠。
⑸赵张:即南宋初力主抗金的两位宰执赵鼎和张浚。
⑹咫(zhǐ)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形容距离近。
⑺为(wéi):做。
⑻王人:春秋时天子的使臣,此指南宋使节,即作者自己。
白话译文其一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其二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浚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其三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驰,连激起的波痕接触一下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天上的鸥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间飞翔。
其四中原的父老们没说一句客套话,遇到我这个皇帝使者便诉说不能忍受金朝压迫之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①(选二)杨万里其一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②方是远,中流③以北即天涯。
其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④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
②桑乾:永定河上游。
桑乾河流域已沦入金人之手。
③中流: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④王人:皇帝的使者。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一中,“天涯”原意为在天的边缘处,这里是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
B. 其四中,写中原父老面对面地向南使滔滔不绝地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的痛苦。
C. 其四中,以鸿雁和中原父老作强烈对比,从侧面传达出作者对中原父老的同情。
D. 两首诗中,其一侧重于诗人主观感情的抒写,其四则为中原父老代言,主题鲜明。
15. 请结合两首诗,简析“意不佳”的原因。
【答案】14. B 15. ①其一,诗人离开洪泽湖沙岸进入淮河,看到桑乾河流域已沦入金人之手,昔日国中流水今日已为边境界线,所以“意不佳”。
②其四一二句,诗人想象中原父老见到“王人”诉说不堪忍受金朝压迫之苦,弦外之音是对南宋小朝廷的强烈谴责,所以“意不佳”。
③其四三四句,以鸿雁和中原父老作对比,借鸿雁一年一度能回到江南,反衬中原父老有国难回,所以“意不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难有两全其美之事,如何抉择往往是人生难题。
《鱼我所欲也》中,在“生”和“义”两者面前,孟子给出了他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篇中论述了学习意义和作用,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长时间的空想不如短时间的学习有价值。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
宋杨万里的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宋杨万里的阅读答案宋杨万里的阅读答案杨万里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那么的他史传阅读我们又该如何赏析呢?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
一、2005(浙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川滇黔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四、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诗歌鉴赏题(1)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2)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九、全国卷Ⅰ(8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jianghu,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答案: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十、全国II卷(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及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构造:(五)材料取舍:。
二、可以推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方、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大。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比照,。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综合测评卷02:新高二暑假作业(教师版)(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
两大批评阵地均十分活跃,它们特色各具却功能分殊,如不同传播路径让批评的影响力场域有别。
基于网络媒体强大的整合力,两大批评空间的互动与融通有其必要性,也具有必然性,未来的网络文学批评尤其需要建强线上批评阵地,以更好地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念,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朝气和锐气,让人民大众成为网络文学审美及其评判的真正主体。
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一直都十分活跃而多产,且十分有效,批评的有限和疲弱仅适于线下批评,即由专业批评家所做的平面媒体发表、纸介传播的网络文学批评。
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的“空间”落差,影响的不仅是批评本身的业态平衡,更影响整个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需要重新识辨网络文学批评的“线上与线下”问题,以助推外在的“空间区隔”走向内在的“批评交融”。
网络文学既然是“在线写作”“在线阅读”,当然就会有“在线批评”;而在线就是“直接在场”,它能够对网络创作和网文阅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后来又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坚持加强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与发现、提升中国经验,创新文学批评理论关系密切。
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
这一批评空间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
《杨万里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题)(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3题。
(18分)杨万里传①(节选)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
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浚入相,荐之朝。
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率师往平之。
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
③淳熙十二年五月,应诏上书曰:臣闻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
陛下以今日为何等时耶?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道。
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寤。
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恃。
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
④东宫讲官阙②,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③相贺。
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万里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⑤开禧二年,闻韩侂胄④撞开边衅,愤惋不食,手书八十四言,掷笔落坐而逝。
⑥万里精于诗,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谥文节。
[注释]①选自(宋史》,有删改。
②阙:同“缺'。
③端人:正直的人。
④韩侂(tuō)胄:南宋大臣。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两处)(2分)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2)率师往平之(3)孰为才(4)闻韩侘胄撞开边衅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1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4分)(1)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人相后又把他推荐给朝廷。
B.杨万里应诏上书,劝谏皇帝“增屯聚粮,治舰扼险”。
《初入淮河三绝句》的阅读理解: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离开洪泽湖,进入淮河时的心情。
他表示,虽然他离开了洪泽湖,但心情并不愉快,因为淮河原本是中国腹地,现在却成了边陲分界,这让他感慨万分。
这两句诗在结构上是总起、入题,交代了行程和心情,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也为《初入淮河四绝句》铺设了一条感情主线。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感慨宋朝的国界线不断南移。
他提到了前人每说到塞北时,总以远到桑乾河为最远之地,北宋的苏辙使辽归宋,辽人送他到桑乾河入宋。
然而,如今作为塞北之河的桑乾河,已由淮水中流代替了,淮河的主航道就是国界了。
诗
人以做这样的“国使”,到这个“国境”,来迎接这样的“国宾”,感到十分可悲。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描述了被金兵占领的土地上人民被拘管,完全没有自由,这种人为的分裂是反自然之理的。
淮河因为成了“界河”,人民没有法自由往来,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
如果金国的占领者有办法,该把淮河水从中间分成两半,叫一河波痕也各呈形状,互不相同;当然这是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初入淮河三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朝国界南移、人民被拘管、金人占领土地的痛苦忧愤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事实的陈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分裂、人民受苦的悲愤情怀和对和平统一的渴望。
初入淮河四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初入淮河四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初入淮河四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原文宋代: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及注释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译文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赏析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初入淮河四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释:⑴洪泽:洪泽湖。
⑵桑乾:亦作“桑干”。
桑干河为永定河上游。
桑干河流域当时已沦入金人之手。
⑶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线,为宋、金的分界线。
⑷刘岳张韩: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
⑸赵张:赵鼎和张俊。
⑹咫(zhǐ)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形容距离近。
⑺为(wéi):做。
⑻王人:帝王的使者。
翻译:船离开洪泽湖岸边,到了淮河后心情就变得很不好。
何必说要到遥远的桑乾河才算塞北边境呢,淮河中流线以北就已经天尽头了!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
古诗文《初入淮河四绝句·两岸舟船各背驰》赏析初入淮河四绝句·两岸舟船各背驰宋朝: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初入淮河四绝句·两岸舟船各背驰译文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初入淮河四绝句·两岸舟船各背驰赏析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初入淮河四绝句·两岸舟船各背驰写作背景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
杨万里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文学成就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
”(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
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
”(《迓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黄庭坚)陈(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陶渊明)谢(谢灵运)行前更出头。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初ch ū入r ù淮hu ái 河h é四s ì绝ju é句j ù·其q í三s ān【宋s òn ɡ】杨y án ɡ万w àn 里l ǐ两li ǎn ɡ岸àn 舟zh ōu 船chu án 各ɡè背b èi 驰ch í,波b ō痕h én 交ji āo 涉sh è亦y ì难n án 为w éi 。
只zh ǐ余y ú鸥ōu 鹭l ù无w ú拘j ū管ɡu ǎn ,北b ěi 去q ù南n án 来l ái 自z ì在z ài 飞f ēi 。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
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
【白话译文】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鉴赏】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
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赏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