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4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原理主要强调人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水平下的对事物的认识,强调我们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认识,要随着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绪论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误。
哲学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周遭的总纲领和大规律,规律就像定理公理一样,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要按照时代环境巧妙的变化运用哲学,就可以继续发展,但就哲学的内核价值而言是不容触动的,否则,就是修改了哲学中的规律原则,导致框架的解构和重建。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个人思想。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几千所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三、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物质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感性阶段。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地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理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有了性质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
人类实践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现,人类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向绝对真理趋近一步。
真理同谬误(对于事物的歪曲的反映)相比较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此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