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运动学基本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678.45 KB
- 文档页数:3
物体运动规律物体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了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并通过数学方式来解释它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同时沿直线运动。
当物体的速度为正时,物体向正方向运动;当物体的速度为负时,物体向负方向运动。
物体的位移(或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速度乘以运动时间来计算。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位移除以时间来计算。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以逐渐变化的速度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加速度可以通过合外力除以物体的质量来计算。
根据运动学公式,物体的速度变化可以通过加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
而物体的位移则可以通过初始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加速度的一半乘以时间的平方来计算。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最后,我们来探讨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以曲线路径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都会随时间改变。
曲线运动可以分为平面内曲线运动和空间曲线运动。
平面内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曲线路径运动,如圆周运动。
空间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以曲线路径运动,如抛体运动。
曲线运动的物体有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在物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运动学公式来解决一些与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牛顿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来解决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动力学问题。
总结起来,物体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通过研究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的数学关系,我们可以揭示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第二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高二物理组孙毅惠【基础知识】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速度随时间,加速度保持不变,是直线运动.3. 分类和对比,见下表:1三个基本公式速度公式:v = _________位移公式:x = _________位移速度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推论(1) ___________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____________ ,还等于_____________ 的瞬时速度.即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x2-x1= x3 —x2=・・・=xn—x( n—1)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1)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 : v2 : v3 :…:vn= _____________⑵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x1 : x2 : x3 :…:xn = ______________ ⑶在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1 : x n⑷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 : t2 : t3 :…:tn = ____________这几个推论光靠死记是不行的,要能够从基本公式推导出来,否则,就不能灵活地加以应用.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1) 条件:物体只在____________ 作用下,从____________ 开始下落.(2) 特点:初速度v0=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⑶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 位移公式h = ________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1) 特点:加速度为g, 上升阶段做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下降阶段做 ___________ 运动.(2) 基本规律速度公式:v = _________ .位移公式:h = _______上升的最大高度:H= ________ .一、应用匀变速运动规律解决问题应注意1.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规定x、a、v o、v均为矢量,在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与v o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 o= 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2•两类特殊的运动问题(1) 刹车类问题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即停止运动,其加速度a也突然消失•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与实际运动时间的关系•对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也可以按其逆过程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切忌乱套公式.(2) 双向可逆类的运动例如:一个小球沿光滑斜面以一定初速度v o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就会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整个过程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不变,所以该运动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方程,但必须注意在不同阶段v、X、a等矢量的正负号.二、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方法运动学问题的求解一般有多种方法,可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例题探究I例jj報为了安全,我国公安部门规定,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的最高速度为120kn^ h.遇到突发事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反应时间)为0.6s,轮胎与路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2.计算时g=IO m/s2。
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导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涉及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相关概念。
通过运动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基本原理和公式来推导和描述这些规律。
一、运动学的基本原理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位移原理、速度原理和加速度原理。
位移原理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位移等于物体的末位置减去物体的初位置。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Δx = x2 - x1其中,Δx表示位移,x2表示末位置,x1表示初位置。
速度原理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速度等于物体的位移除以运动的时间。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v = Δx / Δt其中,v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加速度原理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加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除以运动的时间。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a = Δv / 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
二、运动学的公式推导1. 位移-时间关系根据速度原理,我们可以将速度公式v = Δx / Δt 转化为位移公式Δx = v * Δt。
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即物体的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2. 速度-时间关系根据加速度原理,我们可以将加速度公式a = Δv / Δt 转化为速度公式Δv = a *Δt。
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将上述速度公式Δv = a * Δt 代入位移公式Δx = v * Δt 中,可以得到位移-时间关系的推导公式:Δx = (a * Δt) * Δt简化后得到:Δx = 1/2 * a * (Δt)^2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3. 速度-位移关系将速度公式v = Δx / Δt 代入位移公式Δx = v * Δt 中,可以得到速度-位移关系的推导公式:v = Δx / Δt将位移公式Δx = 1/2 * a * (Δt)^2 代入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到速度-位移关系的推导公式:v = 1/2 * a * Δt这个公式描述了物体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并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
运动学三大定律运动学三大定律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有关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也是现代力学的基础。
它们分别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原有运动状态”,即动量守恒定律。
它强调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即物体如果原来是直线运动,就会一直保持直线运动;如果原来是平面内匀速运动,就会一直保持匀速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承受外力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定律。
它强调,当物体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是成正比的。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施加外力时,受力的物体有相等的反作用力”,即力的反作用定律。
它强调,当物体施加外力时,受力的物体会有相等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的方向和外力的方向是相反的。
这三条定律具有普遍性,对动态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们说明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解释多种物理现象。
这三条定律是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即动量守恒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物体的动量是守恒的。
物体如果原来是直线运动,就会一直保持直线运动;如果原来是平面内匀速运动,就会一直保持匀速运动;如果原来是圆周运动,就会保持圆周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定律指出,物体受力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即F=ma,其中F为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即力的反作用定律指出,当物体施加外力时,受力的物体会有相等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的方向和外力的方向是相反的。
例如,在桌子上放置一只书,当我们使用手推力将书向前推动时,书会产生反作用力,使桌子受力,同时也让书产生前进的动作。
这三条定律提供了物体运动的基础,是运动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规律方法】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例1】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平均速度为20 m/s,BC段平均速度为30m/s,则可求得()A. 速度VB. 末速度VcC.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解析:设s AB=s BC=s,=m/s=24m/s.,,得:V A=14 m/s,V B=26m/s,V C=34m/s 答案:ABC解题指导:(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
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特点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
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
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解析法外,图像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
(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画出草图——判断运动性质——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选用公式列方程——求解方程,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例2】一初速度为6m/s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受到力F的作用产生一个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2m/s2的加速度,当它的位移大小为3m时,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为()A. B. C. D.提示:当位移为正时,A.B对;当位移为负时,C对.答案:ABC2、适当使用推理、结论【例3】一位观察者站在一列火车的第一节车厢的前端旁的站台上进行观察,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需时8秒,试问:(1)16秒内共有几节车厢通过?(2)第2节车厢通过需要多少时间?分析:设每节车厢的长度为s,那么每节车厢通过观察者就意味着火车前进了s距离。
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活动还是体育运动,运动都有一些规律和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1. 运动的基本规律1.1. 运动的惯性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这就是运动的惯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例如坐车突然刹车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前倾。
了解运动的惯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物体运动的特性。
1.2. 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这意味着物体受到更大的力时,其加速度也会增加。
运动的加速度规律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例如,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车速和距离来调整制动力,以确保安全停车。
2. 运动的应用2.1. 运动的能量转化运动中存在能量转化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踢足球时,我们的脚施加了力量,球就会获得动能,并沿着一定的轨迹运动。
了解能量在运动中的转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能量资源,例如在体育运动中提高球的速度和精准度。
2.2. 运动的稳定性运动中的物体可能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影响其稳定性。
例如,骑自行车时,我们需要保持平衡,这涉及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平衡。
了解运动的稳定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提高运动表现。
结论通过了解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的特性。
我们可以利用运动的惯性特性和加速度规律来调整和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时,了解运动中的能量转化和稳定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运用运动知识。
参考文献:- 约翰·戴维寇恩(2012)。
《物理学原理(第9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丘维声、徐锴、冯有华(2008)。
《运动学与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公式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随着时间发生位置变化的现象,研究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公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运动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公式。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匀速运动的情况。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S = Vt,其中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2. 速度规律:速度保持不变,即V = 常数。
3. 时间规律:位移与速度成正比,时间与位移成正比,即S ∝ V ∝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为0,即a = 0。
二、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匀加速度运动的情况。
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S = V₀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2. 速度规律: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即V = V₀ + at,其中V表示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3. 时间规律:由位移规律可得S = (V₀ + V)t / 2,从而可以求出时间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保持不变,即a = 常数。
三、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无阻力情况下下落的运动。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规律和公式:1. 位移规律: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再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即S = V₀t + (1/2)gt²,其中S表示位移,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速度规律:速度等于初速度加上重力加速度乘以时间,即V =V₀ + gt,其中V表示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时间规律:由位移规律可得S = (V₀ + V)t / 2,从而可以求出时间t。
4. 加速度规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即a = g。
高三运动学知识点归纳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性质。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掌握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本文将对高三运动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回顾。
1. 物体的运动描述在运动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于一个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要素进行描述:(1)位移: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变化量,可以用向量表示。
(2)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率,可以用矢量表示。
常见的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也可以用矢量表示。
常见的加速度有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 运动的基本规律物体的运动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式来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运动公式:(1)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位移(Δx)= 速度(v)×时间(t)(2)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位移(Δx)= 初始速度(v₀)×时间(t) + 0.5 ×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最终速度(v)= 初始速度(v₀)+ 加速度(a)×时间(t)注:以上公式中,初始速度是指物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最终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结束时的速度。
3.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地球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运动特点如下:(1)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恒定,取值约等于9.8 m/s²。
(2)自由落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呈等差数列。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物体的运动情况:下落距离(h)= 0.5 ×重力加速度(g)×时间的平方(t²)最终速度(v)= 初始速度(v₀)+ 重力加速度(g)×时间(t)4. 匀速圆周运动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沿着一个固定半径的圆周运动,并保持恒定的速度。
运动学基本规律一、知识规律1.物体或带电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 物体或带电体所受合力为恒力,且与速度方向共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为 速度公式:v =v 0+at . 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速度和位移公式的推论:v 2-v 20=2ax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 2=x t =v 0+v 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Δx =x n+1-x n =a ·(Δt )2.3.速度—时间关系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4.位移—时间关系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二.思想方法(1)物理思想:极限思想、逆向思维、理想实验、分解思想. (2)学习方法:比例法、图象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合成分解法. 三、知识网络考点一 运动学基本规律的应用例题1.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A.s t 2B.3s 2t2 C.4st 2D.8st 2解析:选A.质点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v =s t,设时间t 内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v =v 1+v 22,故v 1+v 22=s t .由题意知:12mv 22=9×12mv 21,则v 2=3v 1,进而得出2v 1=s t .质点的加速度a =v 2-v 1t =2v 1t=st 2.故选项A 正确. 例题2.为了测定一辆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研究人员驾驶汽车。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王老师第1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规律总结规律:运动学的基本公式.知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方法:(1)位移与路程: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相等,除此之外均不相等.对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计算位移、速度等矢量时可以直接用运动学的基本公式,而涉及路程时通常要分段考虑.(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证明得到以下结论,在计算时可直接使用,提高了效率和准确程度.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⑥从运动开始通过的位移与达到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s ∝v 2.新题解答【例1】子弹在枪膛内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步枪的枪膛长约0.80m ,子弹出枪口的速度为800m /s ,求子弹在枪膛中的加速度及运动时间.解析:子弹的初速度为零,应为已知信息,还有末速度、位移两个已知信息,待求的信息是加速度,各量的方向均相同,均设为正值.选择方程v t 2-v 02=2as 计算.加速度25222202m/s 104m/s 80.0208002⨯⨯=-=-=s v v a t 有多个基本方程涉及运动时间信息,分别是速度公式v t =v 0+at 、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和平均速度公式2)(0t v v s v s t +==,因此可选择的余地很大. 运动时间t =(v t —v 0)/a =(800—0)/4×105s =2×10-3s 【例2】过山车是同学们喜爱的游乐项目.它从轨道最低端以30m /s 的速度向上冲,其加速度大小为12m /s 2,到达最高点后又以8m /s 2的加速度返回.(设轨道面与水平面成30°角,且足够高)图3—6(1)求它上升的最大高度及上升所用的时间. (2)求返回最低端时的速度大小和返回最低端所用的时间.解析:本题因往返两次加速度大小不同,全程不能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需分段考虑.(1)设v 0的方向为正方向,由题意可知,上升阶段v 0=30m /s ,a =-12m /s 2,v t =0根据公式v t 2-v 02=2as可得过山车可通过的最大位移s =(v t 2-v 02)/2a =[(02-302)]/[2×(-12)]m =37.5m因轨道面与水平面成30°角,所以可上升的最大高度h =s αsin =37.5×s in30°m =18.8m根据公式v t =v 0+at上升所用的时间t =(v t -v 0)/a =(0-30)/(-12)s =2.5s(2)因返回时加速度发生变化,不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上升时对称,所以已知的信息变为v '=0,a ′=8m /s 2,s =37.5m , 根据v t 2-v 02=2as可得返回到最低端时的速度m /s5.24m/s 5.3722===⨯'as v t 再根据公式v t =v 0+at返回所用的时间t ′=(t v '—v 0)/a =(24.5-0)/8s =3.06s【例3】高速公路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高速度和高效率,但也经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某媒体报道了一起高速公路连环相撞事故,撞毁的汽车达到数百辆,原因除雾天能见度低外,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大部分司机没有遵守高速公路行车要求.某大雾天能见度为50m ,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 ,汽车在车况良好时刹车可达到的最大加速度为5m /s 2,为确保安全,车速必须控制在多少以下(换算为千米每小时).(注:若能见度过低,应限时放行或关闭高速公路,以确保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安全)解析:司机从发现意外情况到做出相应动作所需时间即为反应时间,该时间内汽车仍匀速前进,之后进入减速阶段.设车速为v 0,则前一阶段匀速运动通过的位移s 1为s 1=v 0t =0.5v ①第二阶段是以v 0为初速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无需了解时间信息,可选用v t 2-v 02=2as ,其中v t =0,a =-5m/s 2第二阶段的位移s 2为s 2=(v t 2-v 02)/2a =(02-v 02)/2(-5)=v 02/10 ②两段位移之和即为s 2=s 1+s 2=50m ,将①②代入后得s 2=s 1+s 2=0.5v 0+v 02/10=50解上述方程可得v 0=20或v 0=-25,取v 0=20m /s换算后得v 0=72km /h即汽车的行驶速度应控制在72km /h 以下,方可保证安全.合作讨论(二)A、B两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m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B 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25m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作匀变速运动.现在A持棒以最大速度向B奔来,B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若要求B接棒时奔跑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1)B在接力区须奔出多少距离?(2)B应在距离A多远时起跑?我的思路:情景图在运动学中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尝试在每次练习时画出简洁清晰的情景图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第一步.图3—3即为本题的情景图,在使用本图时,还应将其中的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信息反映出来,在脑中要形成完整的运动过程.图3—3设A到达O点时,B从p点开始起跑,接棒地点在q点,他们的最大速度为v.结合速度—时间图象分析.图3—4(1)对B,他由p到q达到其最大速度的80%即0.8v,根据位移—速度公式v t2-v02=2as,可分别列出对应于最大速度和所需位移的方程及对应于0.8v和所需位移的方程,即v2-02=2a×25和(0.8v)2—02=2a′s1,联立后可解得B在接力区须奔出:s1=16m.或解: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平方成正比.(2)设A到达O点时,B开始起跑,结合速度—时间图象,可得接棒时,两人的位移分别为vt和0.8vt/2,同时0.8vt/2=s1=16m,可得vt=40m,vt即为s1+s2,B应在距离A:s2=vt—s1=(40—16)m=24m时起跑.思维过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四个基本关系:(1)平均速度公式:20)(21t t v v v v =+=(2)速度公式:v t =v 0+at(3)位移公式:2021at t v s +=(4)位移一速度公式:v t 2-v 02=2as【例题】在一段平滑的斜冰坡的中部将冰块以8m /s 的初速度沿斜坡向上打出,设冰块与冰面间的摩擦不计,冰块在斜坡上的运动加速度恒为2m /s 2.求:(设斜坡足够长)(1)冰块在5s 时的速度.(2)冰块在10s 时的位移.解析:(1)画出简单的情景图,设出发点为O ,上升到的最高点为A ,设沿斜坡向上为运动量的正方向,由题意可知v 0=8m /s ,a =-2m /s 2,t 1=5s ,t 2=10s根据公式v t =v 0+at可得第5s 时冰块的速度为v 1=[8+(-2)×5]m /s =-2m /s负号表示冰块已从其最高点返回,5s 时速度大小为2m /s .图3—5(2)再根据公式2021at t v s +=可得第10s 时的位移s =[8×10+21×(-2)×102]m =-20m 负号表示冰块已越过其出发点,继续向下方运动,10s 时已在出发点下方20m 处. 变式练习一、选择题6.公交车进站时的刹车过程可近似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进站时的速度为5m /s ,加速度大小为1m /s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进站所需时间为5sB .6s 时的位移为12mC .进站过程的平均速度为2.5m /sD .前2s 的位移是m 9m 2245=+== t v s 解析:代数运算时应注意加速度应取为-1m /s 2,利用速度公式及平均速度公式可判定A 、C 正确.因5s 时车已停下,不再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5s 后的运动情况不能确定,不能将时间直接代人位移公式中求解,B 错;前2s 的位移可用平均速度求,但所用的平均速度实为第1s 内的平均速度,对时刻的理解错误,故D 错.答案:AC二、非选择题8.高尔夫球与其球洞的位置关系如图3—8,球在草地上的加速度为0.5m /s 2,为使球 以不大的速度落人球洞,击球的速度应为_______;球的运动时间为_______.图3—8解析: 答案:2m /s 4s 10.列车司机因发现前方有危急情况而采取紧急刹车,经25s 停下来,在这段时间内前进了500m ,求列车开始制动时的速度和列车加速度.答案:40m /s ;-1.6m /s 2.11.公共汽车由停车站从静止出发以0.5m /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一辆汽车以36km /h 的不变速度从后面越过公共汽车.求:(1)经过多长时间公共汽车能追上汽车?(2)后车追上前车之前,经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是多少?(请用两种以上方法求解上述两问)答案:(1)40s ;(2)20s ,100m .12.火车的每节车厢长度相同,中间的连接部分长度不计.某同学站在将要起动的火车的第一节车厢前端观测火车的运动情况.设火车在起动阶段做匀加速运动.该同学记录的结果为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他所需时间为4s ,请问:火车的第9节车厢通过他所需的时间将是多少?答案:)89(4-或6.88s。
第一课时:运动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用学习要点:1.熟记公式,熟练应用公式.不能只记住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不涉及时间的问题用as v v 2202=-、涉及时间用平均速度公式22020t a v v v v t s v t +==+==更方便,计算量更小(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极大地减小计算量,但是要注意中间时刻和运动时间的关系)。
2.运动学中所有公式都是矢量式,包括位移速度关系式和平均速度公式,要注意方向。
特别是类似竖直上抛这样的具有往返特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程应用公式时一定要注意方向(规定正方向)。
3.位移图像和速度图像意义及区别。
特别注意速度图像面积的意义:(1) 不能简单理解为位移,而应该是相对位移(相对地面、相对其他物体)(2) 不能简单理解为两个物体的距离(当两个物体出发点不在一起时,面积就不是距离了),而是两个物体在那段时间内的位移之差(谁的位移大呢?看谁的图像在上面)4.解题时要画好示意图,确定时间和空间关系。
简单来说,运动学问题就是某个时刻在某个位移发生了某件事情(追赶,相遇…….)。
复杂的问题要结合速度图像帮助分析。
1. (多选)2016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我国的跳水体育健儿正在进行刻苦的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成绩,教练员和运动员认真分析训练视频,对于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BD )A .研究运动员的跳水动作时,可以将运动员看成质点B .研究运动员与跳板接触过程中跳板的弯曲情况时,可将运动员看成质点C .为了提高训练成绩,不管分析什么问题,都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D .能否把运动员看成质点,应根据研究问题而定2.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 .物体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一定在增大B .物体有加速度,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有可能不变C .加速度为正值,说明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增加;加速度为负值,说明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少D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3.做单向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其运动状态,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C )A .物体的速率在增大,而位移在减小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速率也不变C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达到最大D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也随之减小4.近年来,高级轿车设计师在设计轿车时发现:轿车的加速度变化率影响乘客的舒适度,加速度变化率越小,乘坐轿车的人感觉越舒适.其实“加速度变化率”是描述轿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加速度变化率的单位是( C )A .m/sB .m/s 2C .m/s 3D .m/s 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可知,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 .由牛顿第二定律a =F m可知,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C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恒量,因此,加速度为恒量的物体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 .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总与速度垂直,因此,加速度方向总与速度垂直的物体一定要做匀速圆周运动6.一质点在A 、B 两点之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当在A 点初速度为v 时,从A 点到B 点所用的时间为t ,当在A 点初速度为2v 时,保持其他量不变,从A 点到B 点所用时间为t ′,则( A )A .t ′>t 2B .t ′=t 2C .t ′<t 2D .t ′=t 7.如图所示,一小球(可视为质点)沿斜面匀加速下滑,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AB =18 m ,BC =30m ,小球经过AB 和BC 两段所用的时间均为2 s ,则小球经过A 、B 、C 三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 D )A .12 m/s, 13 m/s, 14 m/sB .10 m/s, 14 m/s, 18 m/sC .8 m/s, 10 m/s, 16 m/sD .6 m/s, 12 m/s, 18 m/s8.如图所示,木块A 、B 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 的长度是L ,B 的长度是2L ,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 1射入A ,以速度v 2穿出B ,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出A 时的速度为( C )A .2(v 1+v 2)3B .2(v 21+v 22)3C .2v 21+v 223D .23v 1 9.沿平直轨道匀加速行驶的长度为L 的列车,保持加速度不变通过长为L 的桥梁,车头驶上桥头时的速度为v 1,车头经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 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D )A .v 1·v 2B .v 21+v 22C .2v 22+v 21D .2v 22-v 2110.一名观察者站在站台边,火车进站从他身边经过,火车共10节车厢,当第10节车厢完全经过他身边时,火车刚好停下.设火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每节车厢长度相同,则第8节和第9节车厢从他身边经过所用时间的比值为( D )A .2∶ 3B .3∶ 2C .(2-1)∶(3-2)D .(3-2)∶(2-1)11.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第1 s 内和第2 s 内的位移大小依次为9m 和7 m .则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是( C )A .20 mB .24 mC .25 mD .75 m12.在水平面上有A 、B 两点,相距60 cm ,一物体以恒定的加速度沿A 向B 做直线运动,经过0.3 s 的时间先后通过A 、B 两点,则该物体通过A 、B 中点时的速度大小为( C )A .若加速度的方向由A 向B ,则大于2 m/s ,若加速度的方向由B 向A ,则小于2 m/sB .若加速度的方向由A 向B ,则小于2 m/s ,若加速度的方向由B 向A ,则大于2 m/sC .无论加速度的方向如何均大于2 m/sD .无论加速度的方向如何均小于2 m/s13.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底端冲上一光滑斜面(足够长),加速度恒定.前4 s 内位移是1.6 m ,随后4 s 内位移是零,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 .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6 m/s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6 m/s 2C .物体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为1.8 mD .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总共需时12 s[对于匀变速运动,由Δx =aT 2可求得a =-0.1 m/s 2,在前4 s 内根据x =v 0t +at 22可求得v 0=0.6 m/s ,A 正确,B 错误;根据v =v 0+at 可求得速度为零时,t =6 s ,向上运动的位移v 20=2ax 1,x 1=1.8 m ,C 正确;根据对称性,物体向下运动的时间也是6 s ,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总共需时12 s ,D 正确.故选B.] 14.一物块(可看作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从一光滑斜面底端一点上滑,最高可滑至C 点,AB 是BC 的3倍,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 至B 所需时间为t ,则它从B 经C 再回到B ,需要的时间是( C ) A .t B .t 4 C .2t D .t 2[通过逆向思维,根据位移时间公式x =12at 2,得t = 2x a,从A 到C 和从B 到C 的时间之比为2∶1,则从B 到C 的时间为t ,所以从B 经C 再回到B 的时间为2t ,故C 正确.]10.D [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有v 2=2ax ,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v B ∶v C ∶v D ∶v E =1∶2∶3∶2,故A 正确;根据x =12at 2,得t = 2x a ,物体到达各点经历的时间t B ∶t C ∶t D ∶t E =1∶2∶3∶2,即t E =2t B =2t C =23t D ,故B 正确.由于v E =2v B ,物体从A 到E 的平均速度v =0+v E 2=v B ,故C 正确.v B ∶v C ∶v D ∶v E =1∶2∶3∶2,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不等,故D 错误.]15.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 被分成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由A 点从静止释放,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D )A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 ∶vC ∶vD ∶vE =1∶2∶3∶2B .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 E =2t B =2tC =23t D C .物体从A 到E 的平均速度v =v BD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 B -v A =v C -v B =v D -v C =vE -v D16.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 、b 、c 、d 到达最高点e 。
运动学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质点(1)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质量轻重,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
知识点2:参考系(1)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2)参考系可任意选取,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原则是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
(3)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知识点3:时间与时刻在时间轴上时刻表示为一个点,时间表示为一段。
时刻对应瞬时速度,时间对应平均速度。
时间在数值上等于某两个时刻之差。
知识点4:位移与路程(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不能说位移就是(或者等于)路程。
知识点5: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等于位移和产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也是矢量。
方向与此时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知识点6:加速度(1)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称为速度的变化率)。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
(4)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知识点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知识点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基本公式:(2)推论:(3)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规律:知识点9: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规律推论,自由落体,图像问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证:a =恒量;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可同向可反向)1.基本规律(1)(2)2.重要推论(1) 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2) 在(3)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1) 设T 为单位时间,则有①②③(2) 设S 为单位位移,则有④例1.静止,整个过程中物体的位移为s ,则该物体在此直线运动过程中最大的速度为 。
[剖析] 加速与减速阶段的分界点是最大速度所在的位置,抓住分界点灵活选择公式求解并不难。
[解析] 物体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等于匀减速运动的初速度,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设物体的最大速度为v○1○2 ○3由○2、○3○1例2.汽车自O 点由静止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中6 s 时间内依次经过P 、Q 两根电线杆.已知P 、Q 相距60 m ,车经过Q 时的速率为15 m/s,则(1)汽车经过P 时的速率是多少?(2)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少? (3)O 、P 两点间距离为多少?[解析] 方法一:设汽车经过P Q方法二:设汽车经过P○1○2由○1○2例3. 一辆汽车以72 km/h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 s,汽车通过的距离是多少?[剖析] 本题的刹车过程有一个“陷阱”,即在5 s内是正在刹车,还是停车,若正在刹车,可用位移公式;若停车时间t < 5 s,则刹车过程的距离即为所求.[解析].可见,该汽车刹车后经过4 s就已经静止,后1 s是静止的.5 s内通过的距离[说明] 此题易犯的错误是将t=5 s直接代入位移公式得,这样得出的位移实际上是汽车停止后又反向加速运动1 s 练习题:1.(平均速度)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已经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
运动学的基本原理与公式推导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的规律。
在运动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和公式,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本文将探讨运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并对其进行推导。
一、直线运动的基本原理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它可以用一维坐标系来描述。
在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位置-时间图来表示。
根据直线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 位移公式:位移是物体从起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距离,用Δx表示。
位移的大小等于终止位置减去起始位置,即Δx = x终 - x始。
2. 平均速度公式: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用v平表示。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平= Δx / Δt。
3. 瞬时速度公式: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用v表示。
瞬时速度等于位移的微小变化除以时间的微小变化,即v = dx / dt。
4.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用a表示。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微小变化除以时间的微小变化,即a = dv / dt。
二、曲线运动的基本原理曲线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它可以用二维或三维坐标系来描述。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位置-时间图或轨迹来表示。
根据曲线运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公式:1. 位矢公式:位矢是物体从参考点到其位置的矢量,用r表示。
位矢的大小等于位置的距离,方向与参考点到位置的连线方向一致。
2. 速度矢量公式:速度矢量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用v表示。
速度矢量等于位矢的微小变化除以时间的微小变化,即v = dr / dt。
3. 加速度矢量公式:加速度矢量是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用a表示。
加速度矢量等于速度矢量的微小变化除以时间的微小变化,即a = dv / dt。
三、运动学公式的推导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基于基本原理和数学方法。
以直线运动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微积分的方法推导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参考系:选作标准的物体。
【例1】坐在火车上的乘客看到车外的房屋和树木以一定的速度在向后退,他选择的参考系是( )A.他乘坐的火车B.迎面驶来的火车C.路旁的房屋D.路旁的树木二、关于质点:能够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例2】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C.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D.一个物体在某种情况下可看作质点,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看作质点。
三、关于时间和时刻:时间对应位移,时刻对应位置【例3】下列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中,正确是( )A.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在于长短不同,长的是时间,短的是时刻;B.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一段时间;C.第3秒末和第4秒初是同一时刻;D.第3秒内和第4秒内经历的时间不一样。
四、关于位移和路程: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路程:物体所经历的实际轨迹长度。
是标量【例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列车员说:“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
”8点42分和8分均指时刻B.列车员说:“火车8点42分到站,停车8分。
”8点42分和8分均指时间C.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有“1.20元/公里”,其中的“公里”指的是路程D.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有“1.20元/公里”,其中的“公里”指的是位移运动学:运动学的基本公式和规律、追击和相遇、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例5】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位移为零时,路程一定为零; B .路程为零时,位移一定为零;C .物体沿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D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
五、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平均速度:物体所经过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例6】如图是某辆汽车的速度表。
汽车启动后经过15s ,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由表可知( )A .此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 m/sB .此时汽车的瞬时速度是70 km/hC .启动后15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m/sD .启动后15s 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70km/h【例7】下列有关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表述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00 m/s B .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4km/hC .军用喷气式飞机正常飞行时的速度为40 km/hD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速度为110km/h六、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一般公式0t v v at =+ 2012x v ta t =+ 222t v v ax -= 当初速度为零时 等时间的位移比:123:::...:1:3:5...:(21)n x x x x n =-等位移的时间比:123:::...:1:(21):(32)...:1)n t t t t n n =-七、关于图像:㈠关于位移图像:物理意义1.可以读出任意时刻的位移2.可以读出发生任意位移所用的时间3.tanα=v㈡关于速度图像:物理意义1.可以读出任意时刻的速度2.可以读出任意速度所对应的时刻3.“面积”对应的是物体的位移4.tanα=a【例8】物体沿直线运动。
微专题2:运动学的基本规律 班级 姓名 分数
(限时40分钟,每题6分,1-12单选,13-15多选)
1.某质点做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v =(2t +4) m/s ,则对这个质点运动情况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A.初速度为2m/s
B.加速度为4m/s 2
C.在3s 末,瞬时速度为10m/s
D.前3s 内,位移为30m
2.一物体以初速度v 0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1s
内通过的位移为x 1=3m ,第2s 内通过的位移为
x 2=2m ,又经过位移x 3物体的速度减小为0,则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初速度v 0的大小为2.5m/s
B.加速度a 的大小为1m/s 2
C.位移x 3的大小为1.125m
D.位移x 3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75m/s
3.(2015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 和2 s.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 2由静止加速到2 m/s,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
A.关卡2
B.关卡3
C.关卡4
D.关卡5
4.(2016·课标全国Ⅲ卷)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s t 2
B .3s 2t 2
C .4s t 2
D .8s t 2
5.一小球以3 m /s 的初速度沿一光滑斜面向上做加速
度恒定为4 m/s 2、方向沿斜面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起始点为A ,小球运动到A 点沿斜面下方2 m 处的B 点时的速度及所用的时间为( )
A .5 m /s 2 s
B .-5 m/s 2 s
C .5 m /s 0.5 s
D .-5 m/s 0.5 s
6.一小球(可视为质点)沿斜面匀加速滑下,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如图1所示.已知AB =18 m ,BC =30 m ,小球经过AB 和BC 两段所用的时间均为2 s ,则小球在经过A 、B 、C 三点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 )
A .6 m /s,9 m/s,12 m/s
B .6 m /s,12 m/s,18 m/s
C .3 m /s,4 m/s,5 m/s
D.3 m/s,5 m/s,7 m/s
7.“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假设某次海试活动中,“蛟龙号”完成海底任务后竖直上浮,从上浮速度为v时开始计时,此后“蛟龙号”匀减速上浮,经过时间t上浮到海面,速度恰好减为零,则“蛟龙号”在t0(t0<t)时刻距离海平面的深度为()
A.v t
2B.v t0(1-
t0
2t)
C.v t20
2t D.
v?t-t0?2
2t
8.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120 km/h,某人大雾天开车在此段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50 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 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 )
A.10 m/s B.15 m/s
C.17.3 m/s D.20 m/s
9.(2018·福建省高三上学期龙岩市六校期中联考试题)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T为时间间隔,在第三个T 时间内位移是5m,第三个T时间末的瞬时速度为6m/s,则( ) A.物体的加速度是1m/s2
B.第一个T时间末的瞬时速度为2m/s
C.时间间隔T=0.5s
D.物体在第1个T时间内的位移为0.5m
10.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初速度为0.5m/s,第9s内的位移比第5s内的位移多4m,则该质点的加速度、9s末的速度和质点在9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
A.a=1 m/s2,v9=9 m/s,x9=40.5 m
B.a=1 m/s2,v9=9 m/s,x9=45 m
C.a=1 m/s2,v9=9.5 m/s,x9=45 m
D.a=0.8 m/s2,v9=7.7 m/s,x9=36.9 m
11.(2018·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物体自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之间的距离L1=2.5m,B、C之间的距离L2=3.5m。
若物体通
过L 1、L 2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之间的距离L 等于( )
A .0.5m
B .1.0m
C .1.5m
D .2.0m
12.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时间顺次分成1∶2∶3的三段,则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
A.1∶3∶5
B.1∶4∶9
C.1∶8∶27
D.1∶16∶81
13.(2018·吉林省吉林大学附中模拟)车让人是一种社会的文明。
某校地处街中,若某车以10m /s 的速度从远处驶向校门口,此时有一群小学生正在过人行横道,司机立即以5m/s 2的加速度刹车行驶,车刚好在停车线处停下,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司机从看到小学生到汽车停止的时间为2s
B .汽车在整个刹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为6m/s
C .司机看到小学生时车头前端距离停
车线15m
D .司机看到小学生时车头前端距离停车线10m
14.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初速度大小为v 0,经过时间t 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用下列哪些式子表示( )
A.v 0t -12at 2
B.v 0t
C.v 0t 2
D.12at 2
15.一滑块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通过频闪照片分析得知,滑块在最开始2 s 内的位移是最后2 s 内位移的两倍,已知滑块最开始1 s 内的位移为2.5 m ,由此可求得( )
A .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 2
B .滑块的初速度为5 m/s
C .滑块运动的总时间为3 s
D .滑块运动的总位移为4.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