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音韵学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44
音韵知识收集整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1)定义: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阿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附: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a,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b,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c,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d,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声母方面(1)关于声母的名称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2)对于声母的分析a, 五音,七音,九音(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成为五音,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而九音指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喉音,牙齿音。
b,清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
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汉语音韵结构特点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普通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具字算是一具音节,一具音节写下来也算是一具字,因此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别: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办法,普通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具非常重要的东西是贯通在整个字音上的,那算是音高,即字调。
一具字音普通都能够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要紧元音,韵尾指收音。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事情。
从这八种事情能够看出以下特点:每一具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分;韵腹(要紧元音)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备的成分,别可缺少;声母、韵头和韵尾,并别是每个字音非有别可的成分。
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
(语言学上看成一具音位)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办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具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具在上,一具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理跟拼音基本相同。
然而反切的拼音办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办法别一样.早期反切用字基本上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能够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能够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
因为在汉魏往常,汉字注音普通基本上采取打比方的办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音韵学讲义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音的组织和规律。
在语言学中,音韵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关注的是人类语言中的音素、音节、音变、声调等各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以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音素音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单位,是区分意义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音素系统,比如英语中有辅音和元音两种音素,而汉语中则有声母、韵母、声调三种音素。
2.音节音节是由一个或多个音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音高和音长的语音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3.音变音变是指语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
比如在英语中,/t/发音在词尾时通常会变成/d/,如“cat”[kt]和“cat’s”[kts],这就是一个音变。
4.声调声调是语言中的一种音高变化,用于区分意义。
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不同的声调可以改变一个字的意义,如“ma”可以表示“妈”、“马”、“麻”、“骂”等不同的意思。
二、音韵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音韵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过程,以及语音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音韵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群体的语音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以及语音变化的规律。
3.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之间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语音变化的规律。
三、音韵学的理论体系1.音位论音位论是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语音中的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在音位论中,语音是由一系列音位组成的,这些音位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不同的音节和单词。
2.音变论音变论是音韵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语音中的音素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在音变论中,语音变化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比如语音环境、语音习惯等。
上编汉语语音史第一章语音韵学基本术语一、音韵学概说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结构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所说的音韵学指的是汉语音韵学。
在传统的语文学中,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并列,均属于“小学”(即传统语言文字学)。
音韵学在五四以后,已经被纳入了历史语言学的范畴,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研究汉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音韵学是一门源远流长,文献丰富、成就巨大的历史科学。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罗常培先生在《旧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中指出:“音韵学就是分析汉字或汉语里所含的‘声’、‘韵’、‘调’三种元素,而讲明它们的发音和类别,并推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古今流变的。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期。
第一是上古音时期,即周秦两汉时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二是中古音时期,即魏晋唐宋时期(公元200年至公元1200年)的语音系统;第三是近代和现代音时期,即元明清到当代近七百年间的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音韵学研究的就是每一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是什么一种状况,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什么规律。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几个门类。
古音学以甲骨文、金文中的韵文以及《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考证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面貌。
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北音学是现代学者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材料,建立起了研究近代(元明清)语音系统的北音学。
汉语音韵学比较难学的原因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我们从方块汉字中去寻找古代的读音是困难的。
古人在研究音韵学时,往往使用一些难懂的术语,而且术语不统一。
有些学者套用阴阳五行等神秘思想来解释音韵学原理。
罗常培说:“曩之治音韵学者,凭臆立说,每多违失;论平仄则以钟鼓木石为喻,论清浊则以天地阴阳为言,是曰玄虚;辨声则以喉牙互淆,析韵则以纵横为别,是曰含混;以五行五脏牵合五音,依河图洛书相互配列,是曰附会。
汉语音韵学常识2008-08-17 15:09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声母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
”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
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音韵学知识一.音韻學概述1,音韻學的基本內容是我國一門傳統的學問,它是研究漢語各個時期的語音系統和它們的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也叫聲韻學,在普通語言學裡叫歷史語音學,它是研究漢語史上的語音情況和它的發展的學科。
英文名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漢語語音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
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古音學。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的語音狀況的學科為今音學。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為代表。
研究《中原音韻》所反映的北方話音系,是北音學。
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為代表。
音韻學家把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為等韻學。
他們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
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等韻學的原理等。
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和北音學,是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2,音韻學的基本概念(1)聲母又叫字母,聲紐,紐,聲,聲類。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溫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學者又增加了六個,補成了三十六個字母。
(2)五音,七音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把聲母分唇,舌,齒,牙,喉五類,又加上半舌音,半齒音為七音。
(3)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
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云:「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惴,音章瑞反」。
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兩字配合起來切出一個漢字的讀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
黃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為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為何聲。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ʂ][tʂh][tɕ][tɕh]擦音:[f][s][x][ʂ]鼻音:[m][n][ŋ]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ʂ][tɕ]送气:[ph][th][kh] [tsh][tʂh][tɕ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ʐ]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