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976.46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音韵学基础一、音韵学常识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分期时间代表音系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
又称音纽或纽。
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知彻澄娘,读了几年书,中了精清从心邪,深感肺腑风味(非敷奉微),做了端透定尼(泥),整天参些照穿床审禅,也弄不清帮滂并明,师父对她晓匣影喻,她却依然见溪群疑,师父无奈,叹道:不学点音韵学,来日怎能参透佛学呀。
(二)韵方面的术语韵母:对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音素的总称。
韵:指把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
韵部:韵的归类单位,一般不区别声调。
韵摄:韵摄是传统音韵学关于韵的最大单位,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可归为一摄。
韵类:本来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区别声调,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即韵的代表字。
简单表示韵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韵母:韵头+韵腹+韵尾韵(韵目):韵腹+韵尾+声调韵部:韵腹+韵尾韵摄:韵腹相近+韵尾有关韵母术语的特征关系表:等与呼呼:古代音韵学家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是[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开口呼。
注意:古汉语中的韵头只有【i】和【u】,但它们可以同时做韵头,所以只要韵母中有【u】的都是合口呼,没有【u】的都是开口呼。
后来语音演变,清代等韵学分开、合、齐、撮四呼。
(清潘耒《类音》)中古汉语现汉普通话开口呼洪音开口呼细音齐齿呼合口呼洪音合口呼细音撮口呼等:音韵学家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等”的概念。
清·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据今人研究,“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头【i】的有无和韵腹元音的音值上。
举例: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开口干 kɑn 奸 kan 犍 kiɛn 坚kien从韵尾的角度对韵母的分析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 、[ai]、[ia]等。
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aŋ]及广州话中的【am】等。
三[sam53]。
入声韵: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广州话中的【ep】【et】【ok】等。
252入声韵-p -t -k三、中古音概说1、《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
2、中古声母研究3、中古韵母研究4、中古声调研究1、《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吕静《韵集》, 都已失传。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
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
可惜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对《切韵》进行了修订。
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
《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
《广韵》的体例1)《广韵》分二○六韵。
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
其中平声57韵,(由于所属字多分成上平声和下平声。
)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
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
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2、中古声母系统研究:从前,庄初崇生了一个女儿,叫知彻澄娘,读了些章昌船书,中了精清从心邪,做了端透定尼(泥),也弄不清帮滂并明,师父对她晓匣影喻,她却依然见溪群疑,师父无奈,叹道:不学点音韵学,来日怎能参透佛学呀。
2)中古声母到普通话声母的演变A 全浊声母清音化。
规律:全浊塞音、塞擦音:平送仄不送。
[pʰ] 庞皮盘(平声)并[b][p] 棒(上)傍(去)薄(入)[tʰ]堂田徒(平)定[d][t]宕电杜(仄)澄[ɖ]:t tʰ从[ʣ]:ʦʦʰ崇[ʤ]:ʧʧʰ船[ʥ]:ʨʨʰ群[g]:k kʰ全浊擦音:相同部位的清音。
[x] 河和孩回匣[ɣ] [x][ɕ] 谐奚玄学[ɕ] 徐寻习邪[z] [s] [sʰ] 词[ʨʰ] 囚[tʂ]植禅[ʑ] [ɕ] [tʂʰ] 成[ʂ] 诗B 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ʨ][ʨʰ][ɕ]。
规律:开合呼韵母前保持[ʦ]或[k],齐撮呼韵母前变成[ʨ]。
这是“语音同化作用”的结果。
“见”组比“精”组分化早一些,有些方言到现在“精”组仍未分化。
以上两个变化可用下面的图表表示:C 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
分化条件:在合口三等韵前变轻唇,其余读重唇。
[p]兵 [pʰ]普帮[p] 滂[pʰ][f]分 [f]芳[p] 傍 [m] 美并[b] [pʰ] 庞明[m][f] 肥 [ɱ] [v]尾D 知、庄、章三组合流为[tʂ][tʂʰ][ʂ]。
E 零声母的增加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余都成了零声母。
现汉普通话声母的来源P:帮并 pʰ:滂并 m:明 f:帮滂并t:端定 tʰ:透定 n:泥疑 l:来k:见群 kʰ:溪群 x:晓匣(今开合呼)精从清从心邪ʨʨʰ溪群ɕ见群邪晓匣(今齐撮呼)知澄彻澄崇生tʂ庄崇 tʂʰ初崇ʂ章禅昌船船书禅禅日ʐ疑余精从清从心邪ʦʦʰ邪 s庄崇初崇生明(否定词、与黑暗有关概念)日(柔弱、软弱的概念)ø 疑影(黑暗、忧郁的概念)余3、中古韵母研究1)《广韵》韵母系统2)平水韵3)中古到现代韵母系统的演变1)《广韵》韵母系统:206个韵目,142个韵母。
2)平水韵平水韵泛指各种将《广韵》206韵的“同用”韵归并为107或106韵的韵,也称“诗韵”。
1039年,宋祁、郑戬、贾昌朝等奉诏刊修《广韵》,定名《集韵》,合并窄韵13。
1227年,王文郁《新刊韵略》,分106韵。
1252年,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中唐之后,“平水韵”是古代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较大。
许多工具书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都是按《平水韵》106韵的顺序排列的。
“平水韵”的收字可参看教材P1078-1079《诗韵常用字表》。
3)中古到现代韵母系统的演变无论从韵头、韵腹还是韵尾来看,总的趋势是合流归并,从复杂到简单。
具体来说:A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B 闭口韵尾(-m)的消失观察并思考:广州话的辅音韵尾与普通话韵尾的对应规律是什么?4、中古声调研究1)中古声调系统2)中古到现代声调系统的演变3)从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方法1)中古声调系统平、上、去、入齐梁时代始有“平上去入”之名,又分“平、仄”两类。
2)中古到现代声调系统的演变A 平分阴阳规律:清声母字变阴平,浊声母字变阳平。
B 浊上变去,即上声的浊声母字变去声。
C 入派四声规律:次浊声母变去声,全浊声母变阳平,清声母字无规律地分化到四声中。
“清” 多“阴”,“浊” 多“阳”,“上”中“清”与“次浊” 仍为“上”,“全浊” “去”声藏。
“去” 不变,“入” 全变,“入” 中“次浊” 为“去”“全浊” “阳”,“清”母四声藏。
用图表表示:根据上面的知识,总结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来源阴平:平声的清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阳平:平声的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全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上声:上声的清声母字(全部)上声的次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去声:去声(全部)上声的全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次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3)从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方法常用的古入声字有500多个,其中将近一半读去声,将近三分之一读阳平,百分之十五左右读阴平,还有百分之六左右读上声。
常用的推断方法:正面推断法反面排除法正面推断:A 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而读阳平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古入声。
阳平的来源:a 古平声的浊声母,其中塞音、塞擦音的浊声母清化后读送气清音。
b 古入声的全浊声母和清声母。
也就是说,阳平的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从古平声来的都读送气,那不送气的只能来自于入声。
例外:鼻(浊、上)该读去声。
B [ye]韵母的字,大都来自古入声。
如“虐略决学月雀血”等。
常用字中只有“瘸、靴”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