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7.77 MB
- 文档页数:43
胆道系统护理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胆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 分泌胆汁B. 储存胆汁C. 排泄胆汁D. 吸收胆汁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胆石形成的原因?A. 胆固醇过高B. 胆汁成分异常C. 胆囊功能减退D. 饮食习惯健康答案:D3. 胆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 金黄色葡萄球菌B. 大肠杆菌C. 链球菌D. 寄生虫答案:B4. 胆道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 鼓励患者多饮水B. 给予低脂肪饮食C. 限制患者活动D. 定期更换卧位答案:C5. 胆道系统疾病术后护理中,护士应特别注意()。
A.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B. 防止术后出血C. 监测生命体征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判断题1. 胆囊炎患者应严格禁食。
()答案:错误2. 胆道系统疾病患者术前不需要特殊准备。
()答案:正确3. 胆道蛔虫症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
()答案:正确4. 胆道系统疾病患者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
()答案:正确5. 胆石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溶解胆石。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胆道系统的基本结构。
答:胆道系统主要包括肝脏内的肝管、肝外的胆总管、胆囊和胆囊管。
肝脏产生胆汁,通过肝管流入胆囊储存,需要时再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
2. 描述胆道系统疾病患者术前的护理措施。
答:术前护理措施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解释术前准备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空腹和清洁肠道,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3. 阐述胆道系统疾病患者术后的护理要点。
答: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预防感染,管理疼痛,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以及提供合适的饮食指导。
四、案例分析题患者,女性,45岁,因右上腹疼痛入院,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
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体温38.5℃,白细胞计数升高。
问题:1. 针对该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和脉搏,提供适当的降温措施;观察和记录呕吐情况,避免患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提供清淡、低脂肪的饮食,避免刺激胆囊收缩;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胆道系统一、概述肝外胆道系统是指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胆囊管比胆囊颈稍细,长约3~4cm,直径0.2~0.3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其左侧的肝总管汇合,延续为胆总管。
胆囊内面被有黏膜,其中底和体部的黏膜呈蜂窝状,而衬于颈和管部分的黏膜呈螺旋状突入腔内,形成螺旋襞。
螺旋襞可控制胆汁的流入和流出。
有时较大的结石,也常由于螺旋襞的阻碍而嵌顿于此。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三、肝管与肝总管肝左、右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门后即合成肝总管。
肝总管长约3cm,下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结合成胆总管。
四、胆总管胆总管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的长度取决于两者汇合部位的高低,一般长约4~8cm,直径0.6~0.8cm,若超过1.0cm,可视为病理状态。
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肝门静脉的前方,向下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降至胰头后方,再转向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在此处的十二指肠后内侧壁内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肝胰壶腹(或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少数情况,胆总管未与胰管汇合而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腔。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此外,在胆总管末段及胰管末段周围亦有少量平滑肌包绕。
以上三部分括约肌统称为Oddi括约肌。
Oddi括约肌平时保持收缩状态,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贮存。
进食后,尤其进高脂肪食物,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使胆汁自胆囊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
胆总管与胰管的开口类型:①胆总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内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道系统分级
摘要:
一、胆道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1.胆道系统的定义
2.胆道系统的组成
二、胆道系统的分级
1.胆囊
2.肝内胆管
3.肝外胆管
三、各级胆道系统的主要功能
1.胆囊的功能
2.肝内胆管的功能
3.肝外胆管的功能
四、胆道系统分级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1.胆囊疾病的诊断
2.肝内胆管疾病的诊断
3.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
正文:
胆道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它负责对胆汁的产生、储存和排泄。
根据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可以将其分为胆囊、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三个级别。
首先,胆囊是胆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胆汁的储存。
胆囊呈囊状,位于肝脏下方,与肝脏的胆管相连。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在进食后储存胆汁,以备在消化过程中需要时排放。
其次,肝内胆管是胆道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肝内胆管分为两个部分:肝细胞性胆管和肝内胆管。
肝细胞性胆管负责胆汁的产生,而肝内胆管则负责胆汁的排泄。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过肝内胆管进入肝外胆管。
最后,肝外胆管是胆道系统的最后一部分,它负责胆汁的排泄。
肝外胆管分为胆总管和胆囊管两部分,它们将胆汁输送到胆囊或肠道,以帮助消化。
胆道系统的分级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胆囊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查胆囊的状况来进行;肝内胆管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查肝内胆管的状况来进行;肝外胆管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查胆总管和胆囊管的状况来进行。
胆道系统(一)胆道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外胆管、胆囊及奥迪(Oddi)括约肌等部分。
肝内肝管起始于肝内毛细血管,其末端与胰腺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其外有Oddi括约肌围绕。
肝总管与胆囊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7~9em,胆总管直径0.6~0.8era,大于1cm为病理性。
肝管是接受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送人胆囊。
胆囊为梨形囊性器官,其功能为储存、浓缩与输送胆汁。
(二)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1.胆汁分泌成分和功能成人每天由肝细胞、胆管分泌胆汁约800~1200ml。
胆汁中97%是水分,其他成分是胆汁酸、胆盐、胆固醇、磷脂酰胆碱(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氨基酸、酶类、无机盐、刺激因子等,胆汁呈中性或弱碱性。
2.胆汁的生理功能(1)乳化脂肪,胆盐随胆汁进入肠道后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肠粘膜吸收,并能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和激活,水解脂类,促使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
(2)胆盐有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的作用。
(3)刺激肠蠕动。
(4)中和胃酸。
3.胆汁分泌的调节(1)胆汁分泌的调节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2)促胰液素、促胃液素、胰高血糖素、肠血管活性肽可促进胆汁分泌,促胰液素促进作用最强。
(3)生长抑素、胰多肽等抑制胆汁分泌。
(4)食物中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可促进促胰液素和促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三)胆囊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Oddi括约肌压力高于胆囊内压力,胆汁只能储存在胆囊内,当进食时,Oddi括约肌松弛,胆汁排人十二指肠。
胆囊的功能有:1.浓缩胆汁24小时胆囊可接受500ml胆汁,胆囊容积40~60ml,胆囊粘膜可吸收胆汁中的水、钠、氯,使胆汁浓缩5~10倍,胆囊中的胆汁胆盐、胆色素、胆固醇浓度高于肝胆汁5~10倍。
2.排出胆汁胆汁的分泌是持续性的,胆汁的排出随进食而间断性排出,排出量与进食量和内容有关,一般可剩余15%。
胆石症(胆结石)一、什么叫胆道系统?(一)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胆道就像一棵树,树干状的胆管构成肝外胆道,树枝样分布在肝内的胆管构成肝内胆管,胆囊像个大梨长在树干上。
胆囊是一梨状的肌膜袋,长约4~12厘米,宽约3~5厘米,容积约40~60毫升,内压约为2.94Kpa(30cmH2O)。
医学上将左、右肝管结合部以上称为肝内胆道系统,它是由肝内毛细胆管汇集成区域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和左右肝管。
由左右肝管结合部一下组成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以及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区形成的胆总管。
胆总管下段通向十二指肠,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处。
十二指肠乳头处也是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进餐后乳头肌处括约肌舒张,胆汁和胰液便可顺利排入肠道。
(二)胆囊和胆汁的功能1、胆囊主要有两大功能:1)储存和浓缩胆汁:储存胆汁是胆囊的主要功能,它就像“水库”一样,空腹时,胆囊舒张,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壁吸收所储存胆汁中的胆汁分泌与排泄水分和氯化物,可使胆汁浓缩6~10倍。
2)排泄胆汁:胆囊中储存这大量的胆汁,在进食3~5分钟后,由于食物刺激小肠产生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而产生较强的胆囊排空作用,在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相互协调作用下,胆囊便会排泄胆汁。
另外,胆囊每天分泌20毫升的粘液,以起到润滑和保护胆囊粘膜的作用。
2、胆汁在体内的作用:胆道内流动的胆汁主要成分为97%的水,其余3%包括胆盐、胆固醇、少量脂肪、胆红素及卵磷脂的等。
其作用有:1)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胆盐可将我们吃进的大块脂肪分解成较小的、易消化的脂肪球,而且可以和脂肪结合形成可溶于水的微粒,促进脂肪吸收。
此外,胆盐可以激活胰脂肪酶,加速胰脂肪酶的分解。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肠道缺乏胆汁时就会导致体内这一类维生素缺乏)。
3)胆汁可促进铁和钙在肠道的吸收,有助于预防胆汁缺乏性贫血。
4)维持胆汁酸和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例,使胆汁成分处于溶解状态,可防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