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类电视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改造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境外电视综艺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创新作者:肖婷婷林映纯王燕玉陈嘉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0期摘要:引进境外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电视节目制作保证成功的捷径之一。
在成熟的模式引导下,这类电视节目引起中国境内收视狂潮。
本文针对这种现象,阐述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对我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分析节目引进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在此影响下电视节目发展出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特别关注广东省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本土化创新的道路。
关键词:综艺节目;节目引进;本土化创新;互联网+从当今全球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是当今重要的电视全球化现象。
全球电视节目模式交易的经济规模可观,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现今,国际电视节目市竞争场的组成已离不开这种电视节目的模式交易。
在全球电视节目市场的范围内,流行节目的生产与销售模式已然成为了电视领域的重点注意项目,并且在电视节目市场中越发显著地彰显出其效益。
无法规避的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节目市场也爆发出一系列十分火爆的电视节目,灵感均来自于引进国外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模式。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近几年的中国电视突屏,自歌唱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大举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之后,《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节目更是横空出世红透了大江南北。
纵观这些节目,无论是在收视率、社会关注度,还是经济效益等方面无疑都获得了巨大的丰收。
[1]目前国内热播的电视娱乐节目几乎都是引自国外娱乐节目的模式,大部分是向其购买版权。
且看2015年,引进的数量已超过50档。
其中占据当年平均收视榜前十位的电视节目就有5档是模式引进的。
在这些节目中,更有如《中国好声音》这样突破收视率4.8的节目王出现。
一.境外电视节目引进在中国的成功与问题内地综艺娱乐节目向境外节目模仿现象最红火的10年是21世纪头十年。
那时,各电视台间为了求发展和争夺收视率都绞尽脑汁研究模仿世界上经典的受欢迎的及最新的综艺娱乐节目模式,最终博得了人们的眼球,赢得了高的收视率。
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电视节目版权)几乎是一夜之间,大多数卫视的拳头节目多了一个前缀形容词——“引进自国外版权”。
从最初的“山寨”到如今的花重金购买版权,中国电视人往前迈了一步。
2011年,引进自国外版权的节目遍地开花: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东方卫视的《我心唱响》、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深圳卫视的《年代秀》、东南卫视的《欢乐合唱团》、山东卫视的《惊喜!惊喜》……这一趋势的形成,去年大热的《中国达人秀》“功不可没”。
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老外爱用“笨”方法原版:英国BBC《To night’s The Night》2009年4月,一档名为《就在今夜》的节目横扫英国荧屏,节目最大的看点是英国一线大牌歌手为平民伴唱、最顶尖的舞者为普通百姓伴舞、最一流的交响乐团为大众伴奏。
这档节目一经推出收视便雄居榜首,可以说是BBC的王牌综艺;今年4月,浙江卫视购得《就在今夜》的版权,一台中国版的平民梦想节目《中国梦想秀》在朱丹、华少的主持下来到电视荧屏,目前的全国收视率稳定在1%以上。
浙江卫视不是第一个接触《就在今夜》的地方卫视。
记者了解到,BBC曾经向某地方卫视推荐了这个节目模式,但由于这个节目对主持人要求太高,该卫视最后放弃。
“浙江卫视最早是以做人文节目著称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希望做有人文关怀和公益性质的节目,当初在策划节目时就是走的这个方向。
”浙江卫视副总监、节目中心主任杜昉向记者强调说,正是因为先有这个方向,浙江卫视才在看到《就在今夜》这样的平民定位节目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尽管让浙江卫视“发家”的《我爱记歌词》也曾参考过国外同类节目,但直到《中国梦想秀》,浙江卫视才开始引进国外模式。
“制作基本是由本土团队完成,英国方面只是会派飞行制片人和灯光师过来,其他的内容都是我们根据他们1的‘宝典’制作。
”杜昉所说的“宝典”是英国方面提供的一本产品说明书,但在他看来,除了这些技术上的差距之外,中国电视人并不缺少创意和内涵等内核的东西,“比如说人员分配、拍摄流程、灯光舞美等,这些东西我们还是有距离的”。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策划一、概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目类型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多元化,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节目同质化、创新乏力、观众审美疲劳等。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策划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推动节目创新、提升节目品质、满足观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观众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一方面,多样化的节目类型和丰富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另一方面,高品质的制作水平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也提升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同时,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文化知识、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观众审美的变化,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观众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对节目的品质和创新性要求更高。
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创新节目策划理念,提升节目品质,满足观众需求,成为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节目策划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电视综艺节目概述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集娱乐、信息、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电视节目形式。
它以其多样化的内容、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电视媒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电视综艺节目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创新的节目形式,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愉快的观赏体验,同时也承载了传递社会价值观、引领文化潮流的使命。
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娱乐表演,到后来的真人秀、才艺竞技、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涌现,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创新和变革,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思考摘要:随着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电视系统在各地得以推行,大量优秀电视节目模板的涌现在衍生出巨大利润的新兴产业同时,由于缺少法律的保护,也催生出节目模式之间克隆成风的现状。
在我国,近年由《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之间因节目模式雷同而产生的争论引发学界对于电视节目模式领域的关注,以著作权法保护电视节目模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著作权电视节目模式保护本土化一.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争论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新生法律问题,电视节目模式的著作权保护尚无一个在各国均能达成共识的机制。
学界对电视节目模式的界定认识不清、对案例的判罚尚存争议、法律理论与技术的不完善、文化价值与利益间的不平衡,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都导致了电视节目模式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困境。
其一,缺乏一个内涵和外延清晰的定义,构成了对电视节目模式著作权保护研究的实质性障碍。
其二,缺乏一个能达成共识的法律属性,使得电视节目模式是否可以受著作权法保护引发争议。
要判断电视节目模式能否受著作权保护,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属于“作品”,世界各国对作品的认定普遍有三个条件:(1)思想的表达(2)独创性(3)可复制性。
各国奉行的“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使得电视节目模式很难被著作权法认可。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及trips协议,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思想的表达,而不保护抽象、外人无法感知的思想本身。
建立在创意之上的模板的主张往往因“还未形成具体形式”为由遭到拒绝。
在此基础上,模式的独创性及侵权的认定标准难以掌握。
两台节目之间的相似之处往往很难判断,如果一些公有领域的思想被追究责任,则势必造成创造者对思想的垄断,从而阻碍全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以著作权法保护电视节目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以著作权保护电视节目模式是否符合著作权的构成要件。
(1) 电视节目模式源自创意,是体现创作人员智慧的智力成果,具备公开性、非物质性、社会性、创造性。
---------------------------------------------------------------范文最新推荐------------------------------------------------------ 从《知根知底》看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摘要:以河南卫视《知根知底》为代表的地方本土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节目形式,成为了我国各个地方台创办节目的法宝之一。
它在节目内容、节目语言、节目文化构成、节目制作等方面中都融入了本土化的特征,突出了地方台的地域个性,弘扬了传统文化,贴近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受众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感。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还存在着局限性强、创新力低,以及功利色彩浓的问题。
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入研究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注入中国化元素和地方性特点,才能使本土化节目得到健康繁荣的发展。
4463关键词:《知根知底》、本土化1 / 14CZGZDKDSJMBTHAbstract:Henan TV "know inside ou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localization TV variety show, has become one of the shows the magic of the founders of the various local stations. It has integrated localization features into program contents, program languages, program packaging, program productions and other aspects, protruding the geographical personality of the local stations, close to people’s daily lives, so that the audiences have satisfied in visual and psychological.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like high imitative, low innovation and utilitarian concentrat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nl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can make the localization program develop healthy and prosperously.Key Words:know inside out;localization目录---------------------------------------------------------------范文最新推荐------------------------------------------------------摘要1Abstract1一、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的涵义和特点2(一)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的涵义2(二)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的特点2二、《知根知底》节目中的本土化元素3(二)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的特点电视综艺节目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运用各种艺术特效和技术手段完成的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文化适配与本土化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面临着文化多样性和本土特色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引进和制作节目时实现文化适配,以及采取有效的本土化策略,成为了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文化适配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使引入的外来文化元素与本土文化环境相协调、相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比如,在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模式时,不能仅仅照搬其形式和规则,而要考虑到本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习惯和社会背景。
一些在国外大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可能因其过于强调竞争和个人主义,而与我国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的文化传统不符。
因此,在引进过程中,需要对节目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使其更符合我国的文化语境。
本土化策略则是在文化适配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节目与本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一方面,可以从节目题材入手,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故事和话题。
例如,以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为素材,开发具有独特魅力的节目。
像展现各地美食文化的纪录片,或是讲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专题节目,都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弘扬了本土文化。
另一方面,在节目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可以融入本土的艺术元素和表现风格。
比如,在音乐类节目中,加入民族乐器的演奏;在舞蹈节目中,展现传统舞蹈的魅力。
此外,邀请本地的明星和嘉宾参与节目,使用本地方言进行交流,都能增加节目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为了实现文化适配和本土化,广播电视从业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加强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深入了解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喜好。
通过市场调研、观众反馈等方式,及时掌握观众的心理动态,为节目制作提供依据。
其次,要鼓励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的节目模式和制作方式。
在借鉴国外优秀节目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新,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品牌。
例如,我国的一些原创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由“外”到“内”从“借鉴”到“吸收”——浅谈国外节目本土化的历程一、本土化的节目在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模式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更不是族群的对立,而是放眼国际,展望未来。
本土化应该理解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
一个事物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的说就是要入乡随俗。
我国对外来节目模式的本土化加工通常表现为:有的是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加工;有的是对于外来节目的样式进行本土化的消化和吸收的两种方式,我国近几年引进的电视节目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的扩大,从早期的港台、美国、日本拓展到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一定程度的展现了我国的国际化视野,从节目的类型上看由新闻类节目拓展到新闻专题类节目、娱乐类节目等使中国的观众在最快的时间内跟上了国际化的欣赏水平,电视节目的引进很大程度上是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所谓的电视节目模式就是说节目的创意、策划、制作以及运营。
而电视模式的出现驱使了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我国在这种必然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形成了自己本土化的引进模式,他们可以大致分为:全部拿来、半拿来、结合本土的转化。
三种模式1.全部拿来——100%拷贝这种模式只出现在最早期的电视节目,这种模式通俗的说就好比刚学会抄作业的小学生,竟然连别人的名字和班级都抄上去了一样。
完全是把国外的节目模式生拉硬扯的套在了中国版这个名词上当然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果把电视节目比喻为学生的话那么他们的老师就是观众,因为他们的“老师”不会喜欢的这样的学生。
结局令人遗憾。
2000年中央二套的《地球故事》栏目播出了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是说一个自愿组成的探险队在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的孤岛上进行生存忍耐竞赛的节目,节目每周一期,每期节目后根据参与者一周的表现由内部所有成员投票选出出局的人。
最终获胜的人可以获得一笔不少的奖金。
而这个节目的原型就是美国的《幸存者》,它播出后在短时间内就受到了美国观众的欢迎,并用不同的版本很快的风靡了世界,但是这个节目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中却仅仅只是给受众带来了新鲜和好奇感,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轰动的效应出现。
2020-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引进版权节目的优劣分析———以综艺节目为例赵维良(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摘要:虽然引进版权的节目作为我国目前综艺节目的主要生存模式已经成为即将过去的时代,但其对我国目前各类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的影响还存在,并且对这一话题的研究也势必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对于网络平台发展的各类节目更是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本土综艺;节目版权;节目创新中图分类号:D923.41;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120-01引进版权的节目既在客观上促进着我国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的发展,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展示着文化形态演变过程。
对引进版权的节目优点与缺点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我们从中既可以不断的得到启示,从而优化我们在节目策划、构思、制作、宣传以及推广和反馈等环节,同时作为一项理论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进版权节目的优势分析1.对节目的创新。
我们国家传统以往的综艺节目不管是在节目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相对滞后性和传播上的单向性。
滞后性体现在对节目内容上缺乏创新,节目策划和制作上不够大胆,往往被老的节目制作思路而局限,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格局,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比如节目制作的场地上,由室内为主到室外,甚至野外丛林。
其单向性主要是指表演者在舞台演出时,下面的观众只是单一的接受者,很难以演员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只是作为被动的单向的接受节目信息和体验的存在。
而引进的国外的节目在节目创新中就打破了这样的桎梏。
各种节目不仅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进行了很大的创新,思维行事更加大胆,积极的加入了新和奇的元素。
比如各类歌唱选秀节目,不仅舞台的声、光、电效果更加的气势磅礴、绚丽多彩,而且作为评委的镜头数量不再单一,而是几部,甚至几十部摄像机对着同一个评委,最大限度的捕捉评委面对表演者的各种细节。
版权类电视节目的引进与本土化改造
作者:余月玲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
【摘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到2010年《中国达人秀》对《英国达人秀》的成功引进,我国的电视业经历了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到买进版权和版权方一起深入研究模式等阶段。
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红火,更是让各大卫视看到了版权引进的优势,纷纷加入欧美节目版权的引进大军。
据了解,全国排名前十的卫视超过半数引进了版权模式节目或有意引进版权模式节目。
【关键词】版权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本土化
一、版权类节目引进的作用
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开始,国内引进自国外版权的节目越来越多,2012年一档《中国好声音》唱火了整个夏天的电视荧屏,唱火了浙江卫视和灿星制作,更是唱火了节目版权引进的生意。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
回顾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抄袭、照搬、模仿国外节目模式,照猫画虎,这容易受到国际版权方的质疑甚至起诉。
自2005年起,红火了好几年的《超级女声》就是山寨《美国偶像》而来。
第二阶段,开始引进模式,却囫囵吞枣,没有认真对待。
第三阶段,是和版权方一起非常深入地研究模式,找出电视制作的内在规律。
引进版权并不仅仅是花钱购买版权然后自己钻研琢磨,版权提供方有一套完善的节目介绍资料,业内称之为“宝典”,它会提供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包括策划方案、录制过程、走红原因等内容。
同时,版权方还会派出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参与节目的制作、执行、营销等各个环节。
《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年代秀》、《谢天谢地,你来啦》、《我是歌手》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节目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在收视率上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但是目前国内引进的节目类型非常有限,更多局限在唱歌、相亲或者表演真人秀等方面,可以适当拓宽。
目前中国电视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三个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理念、创意有差距。
不太了解市场发展、观众的要求,因此总是缺乏特别有想法的点子;二是生产业务上存在差距。
比如在哪里架机位、架几个机位、怎么剪辑,导演怎么去驾驭现场,这些还都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是国外优秀的节目都有一套严谨而完整的工作流程,比如机位在哪里,每个机位的工作人员应该负责哪几个镜头,都规定得特别详细;三是市场推广上存在差距。
我们往往注重节目的广告宣传,但成熟的节目都有十分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围绕其开发的一系列活动、产品、销售、广告等。
同时,近年来,我国各地电视台为迎合时代潮流,走市场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娱乐类节目的播出次数和时间。
这些娱乐类节目,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电视台急于上节目,出现了一些节目质量上的问题,影响了观众的精神生活,也损害了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
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要求各地方卫视从2011年7月起,在17∶00至22∶00黄金时段,娱乐节目每周播出不得超过三次。
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大卫视的电视栏目开始走精品化之路,其所采用策略之一就是不惜花重金从国外购买电视栏目版权。
浙江卫视正是在“限娱令”的大背景下于2012年夏天推出了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节目一经播出,迅速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一时间成为各媒体热议的焦点。
并且受到了广电总局的点名表扬,称其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
在“限娱令”的政策背景和《中国好声音》的榜样作用下,势必会引来新一轮的海外节目模式购买热潮,新一轮热潮中诞生的节目势必也会得到不同的市场反应。
这样一来的客观后果就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电视业的国际化,将之置身于一个新的更开阔的平台上,接触全新的节目理念、制作模式和营销手段,从而促进中国电视业自身的发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引进版权类节目对中国电视业是利大于弊。
那么我们引进了版权类节目,除了照搬该节目的相关制作方式,必然也会加入中国的元素,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简要论述引进版权类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二、版权类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中国好声音》作为引进的国外版权节目,本土化的改造是创作者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除经过市场验证的节目模式外,创作者加入的中国人重情重义、为梦想努力的情感因素是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好声音》引进版权,在国内首创“盲选”形式,“转椅表态”,打破了以貌取人的惯常思维,让人有无限遐想;明星导师与草根学员的双向互动,打破了明星高高在上而草根选手卑躬屈膝的节目形态。
《中国好声音》考虑到中国观众除了听歌,还喜欢听故事的收视习惯,增加了更多对声音背后故事的挖掘。
这是与原版有所不同的本土化改造。
《The Voice》欧美版较多与音乐有关的部分,中国版更多是对家庭和情感的渲染。
“好故事”是其一大看点,中国人重感情和家庭,情感故事要比别的国家看得重。
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国人对过快的剪辑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另一方面,《中国好声音》被定义为“非选秀节目”,所以它也不大强调选手的偶像包装及粉丝培养。
《中国好声音》与《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的成功,有一个共性,节目都抓住了中国人重感情、重责任的情感因素,而这种情感因素正是节目得以成功的关键。
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情感应先于形式和技巧。
作为平民百姓的选手,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全国的电视观众是梦想见证者,这就实现了最基本的情感沟通。
节目中选手的故事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普通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在舞台人物身上寻求一种虚拟式的补偿性满足。
《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以“梦想”为主题的节目的走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未来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
三、版权类节目的引进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版权类电视节目引进的过程中,我们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首先是文化冲突。
电视文化的多样性导致诸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大众路线与精英路线、快餐主义与精品主义的对立和统一。
要达到引进节目形态与本土化内容的统一并不容易,大部分情况是新节目水土不服,引进节目背后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使得本土观众很难接受这些舶来品。
其次,不同平台上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会造成同质化。
如果国外电视文化形态的引进最终造成电视综艺节目形态趋于一致,本土文化的发展必会受到遏制,享乐合理性和消费主义的观念甚嚣尘上,后果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减弱和思考能力的退化。
《谢天谢地,你来啦》首播后,主持人崔永元在栏目的官方微博中表示,“这个节目形态是我们从英国引进的,我们在电视节目形态的开发方面很落后,我们付费引进版权,马上就会有人抄袭,咋办呢?”他对节目被克隆流露出担心。
第三,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会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对等。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电视文化业不可避免地面对外来电视机构的挑战,仅以电视节目市场来说,在当今世界电视交流体系中,来自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媒体集团是市场的主流供应者,他们的影视节目以各种形式对外大量输出,抢占着受众市场。
文化产品因为其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在引进时更应结合本土实际。
目前来看,这种直接从海外版权引进的策略,确实让国内观众“大饱眼福”。
可是,过分依赖版权,也会丢失灵魂。
随着节目的大量引进,不仅诸多“地方性”会消失,而且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恐怕也会越来越少。
除了迎合国内观众的口味,引进的国外节目还需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在赛程赛制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广电总局规定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节目就搬出99家媒体评审现场打分来应对。
当然,在全球化时代,分享进口节目所携带的价值理念与维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并非两难的选择。
这就需要我们电视人更多的关注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
广受赞誉的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呈现了中国丰富的美食文化,而且表达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圆、和谐的理念。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完全有能力研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只要善于学习、不迷信权威,就会打开“文化自觉”的大门,实现从“版权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之路,让“中国创意”也能像中国制造那样行销全球。
参考文献
①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②张绍刚:《全球金牌节目解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袁靖华:《电视节目模式创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④郭霭雯,《浅论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1(8):30-31
⑤周鑫、谢姗蓉、陈浩民、姜楚凌,《对比“声音”和“好声音”》[J].《南方周末》,2012-8-2
⑥张子扬,《引进节目为我所用》[J].《电视研究》,2002(5):14-17
⑦周欣欣,《模式类电视节目将何去何从——省卫视模式引进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J].《收视中国》,2011(11):45-48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