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专题-义利观-3学习任务单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3
《论语》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如“仁”“礼”“义”“智”“信”等。
2、掌握《论语》中的常用词汇和语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之道,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内容1、原文研读通读《论语》全书,对重点篇章进行精读和背诵,如《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等。
对照注释和译文,理解原文的含义,注重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语法结构。
2、思想解读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比较不同学者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拓宽思维视野。
3、文化背景了解《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包括周朝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
研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实践应用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思考《论语》中的智慧如何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开展讨论和写作活动,分享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习资料1、《论语译注》(杨伯峻著)2、《论语新解》(钱穆著)3、《论语别裁》(南怀瑾著)4、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5、在线课程和讲座视频四、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
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点内容、疑问和心得体会。
2、合作学习组成学习小组,定期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启发和帮助。
开展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3、探究学习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文化活动,与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
五、学习进度1、第一阶段(1-2 周)通读《论语》全书,了解大致内容。
学习《论语》的基础知识,如字词、语法等。
2、第二阶段(3-4 周)精读重点篇章,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化背景。
3、第三阶段(5-6 周)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
4、第四阶段(7-8 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成果展示,如演讲、手抄报等。
《论语》十二章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背诵《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体会孔子的思想核心,包括仁、礼、义、智、信等。
3、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1、原文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重点字词解释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省:自我检查、反省。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焉:于此,在其中。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三军:军队。
夺:改变。
笃:坚定。
切:恳切。
3、句子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论语>人物专题——子路》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从典籍入手,通过对子路其人生平事迹和与孔子师生关系的探究,分析子路
性格特征,发现其人性中的闪光点。
2.通过学习,掌握品评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课前预习任务】
阅读《论语》中有关子路的41处章节
阅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节选
阅读《孔子家语•致思》
以上均见附件1
【课上学习任务】
翻译理解文献资料
思考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
根据对子路的品评,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人物评传。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略。
《论语人物专题:生活中的孔子》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归纳孔子行为特点及其思想;
2.分析文本,感知日常生活中的孔子形象。
【课前预习任务】
《论语乡党篇》与饮食、服饰、起居相关的条则:
10.6、10.7、10.8、10.10、10.11、10.14、10.25、10.26
1.读准字音。
2.标注重点词义。
3.准确翻译。
【课上学习任务】
【思考一】
孔子对饮食、服饰、居处有怎样的要求?
【思考二】
孔子为什么如此精细考究?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特点?
【思考三】
6.11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16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生活精细考究,却又推崇‘疏食饮水’,两者矛盾吗”
【课后作业】
子路盛服而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
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
——《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亦载结合以上材料,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不低于600字的作文。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和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9分)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穿。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例如:“天下有道那么见”,主张国家“有道”那么出仕,表达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那么隐”,国家“无道”那么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表达。
(2分)(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
(5分)例如: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材料----围绕已学经典中提及的概念和思想,组织一段浅易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文字。
题目----设置两个小题。
分值----9分。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标准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为仁循礼修身之道》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通过研读论语中关于修身的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学会立身处世;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教育主张;3.联系实际生活,感受论语的修身思想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熟读以下内容并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2.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篇》)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篇》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7.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8.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篇》)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篇》)15.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人物专题:颜回》学习任务单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学习目标】通过分析《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语录,深入剖析颜回的君子风范。
【课前预习任务】一、搜集《论语》中与“君子”相关的语录。
示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君子不器。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二、翻译下列有关颜回的《论语》语录。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三、预习颜回的有关小故事。
颜回攫甑: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㸑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
”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课上学习任务】一、为何孔子对颜渊早逝如此痛惜?二、如何理解“仁”和“礼”的关系?三、颜回是如何实践克己复礼的呢?四、结合君子人格的四项内容,具体分析颜回的君子形象。
【课后作业】请在本节课所学君子人格“道德要求、行为准则、处世理念、学问态度”中任选一项,深入挖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颜回人物小传。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乐学忘忧,修身安民——《论语》论“学”专题学习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论“学”思想,体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2.结合当下,辩证思考《论语》中的论“学”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感知孔子学以安民的济世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任务】翻译并理解以下内容。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课上学习任务】任务一:结合以下两章,思考《论语》强调了什么学习内容?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任务二:思考以下三章共同强调了什么内容?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内涵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一、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如恶恶..色()()此之谓自谦.()..臭()()如好好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身有所忿.()懥.()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悌.( )者,所以事长也一人贪戾.()此谓一言偾.()事尧.()舜.( )帅天下以仁桀.()纣.( )帅天下以暴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翻译重点语句。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8.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9.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4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课学习任务】一、知识累1.《大学》原是里的一篇,宋代的将它与、、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2.《大学》与相对而言,讲的是、、、的大道理。
二、解读文本1.《大学》的宗旨是什么?“三纲”之间是什么系?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原文对八条目的陈述来看,“格物”是最先的,应该是基础,可是为什么后面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探究解惑,如何理解下面几句话?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论语》之“义利”观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2、明确《论语》有关义利观的内容
3、理解义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课前预习任务】
翻译并理解以下内容。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9.1子罕言利,与yù命与yù仁。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13.4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
13.9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
“邦君树塞sài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diàn。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4.12 子曰:“放fǎng于利而行,多怨。
”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②。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课上学习任务】
一、《论语》中“义”作何解释?
二、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从做人和治国方面,孔子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三、如何理解“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四、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利”的?
五、处理义利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课后作业】
一、2010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二、2013年浙江省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三、在当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
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二、
23 颜子恶衣恶食
24.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