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文性研究三十年
- 格式:pdf
- 大小:508.68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互文性研究综述与展望作者:余爱菊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互文性理论引入我国后,互文性研究在国内语言文学界沿着文学批评、语言修辞和翻译学三条路径展开,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发现,这三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国内互文性研究尚存在研究论著偏少、文学互文性批评体系有待建构和研究对象尚存在局限性等问题。
未来互文性研究应在文本解读、比较文学、翻译、教学、多模态语篇分析和互文性运行机制阐释方面拓展研究空间。
另外,利用语言学理论或数据库等研究工具,挖掘互文性文本资源,探究互文性的深层机制和功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以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巴赫金对话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后经巴特、热奈特等学者阐释补充,成为一种文学文本研究方法。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互文性有两重含义:一是其作为文体学甚至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指语篇中借鉴的所有前人的言语及其意义;二是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其仅指对某些被重复的文学表述所进行的相关分析[1] 。
也就是说,互文性研究既研究文本间的语言形式参照,也研究文本中意义生产所涉及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语境和含义,还研究文本解读激活文本潜在的各种意义所需要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
或者说,互文性研究包含一个表层的互文性研究(从语言类型和形式上研究互文性)和一个深层的互文性研究(从文本含义上研究互文性),这两种互文性研究分别被称为狭义的修辞学研究路径和广义的文学文本研究路径。
前者将互文性限定在精密的语言形式批评范围内,而后者则沿着后结构主义路径发展,具有更多的解构色彩[2]。
“互文性”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现已成为文学批评、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核心术语,研究范围从语篇延伸到了影视、戏剧、音乐、文化传播和建筑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
检索国内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互文性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每年有上百篇,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个多元而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这三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评价。
第一篇: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意味着文学批评与理论的重大转变。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上,为文学作品提供准确而有深度的解读。
此时的文学批评家与理论家们勇于挑战现有的文学观念,探索新的文艺创作路径。
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批评方法上,中国的文学评论家摈弃了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与个体化的阐释。
其次,理论基础的不断丰富也为文学批评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引入,使得文学批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文学批评与理论的交流与对话被越来越重视,不仅有国内的学术讨论,还有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第二篇: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也是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多元化的时期。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中国作家开始以更为真实、生活化的方式创作。
他们将目光从庸俗的斗争转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题材和创作风格。
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以对现代人的关注与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触动。
其次,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展现了妇女的独立与追求,引起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此外,少数民族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新兴题材也逐渐崛起,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在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转变以及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未来的中国现代文学能够在多元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为我们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1917.2),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垦拓与建构的大趋势——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发展三十年,已经形成诸多有学理支持、稳定成熟、成果显著的研究方向。
其中,在中外文学关系、译介学、域外汉学与形象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流散文学、文学人类学、比较诗学等研究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学者在国际比较文学思潮的冲击之下,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他们结合当代比较文学的实践,努力探索全球化时代跨越东西方文化研究比较文学新概念、新理论,不断对比较文学本体论进行更新。
他们以自己的“实绩”,丰富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为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输入了新的生成激素,将对世界比较文学界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三十年,进入而立之时,已经形成诸多有学理支撑、稳定成熟、成果显著的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领域理论联系实际,有中国特色,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其间的工作,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业内同行的认同和好评,正如当代英国著名比较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坦陈:“正值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西方面临危机和衰微之际,世界很多地方因民族意识觉醒以及对超越殖民遗存必要性意识的增强,促使了比较文学卓有成效地发展。
无论在中国、巴西、印度,还是在非洲很多国家,比较文学使用的这种方法富有建设性意义。
在比较文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本土传统和外来(强加的)传统,努力解决文学经典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1她恰如其分地概括与总结了当代比较文学在西方萎缩之时却在中国旺盛发展的原因,即中国比较文学界当前业已形成的各种研究方法具有了“建设性意义”,并说明其意义就在于“努力解决文学经典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梳理三十年比较文学发展的脉络,可以说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主要领域始终未离开文学研究及对文学性的关注。
一、中国文学与国外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来发展最充分、成果最显著的一个研究领域。
这不仅因为钱钟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说过:“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国传统互文研究——兼论中西互文的对话中期报
告
中国传统互文研究是一门关于中国文学、文化、思想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研究学科。
本文主要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中期报告,并探讨中西互文的对话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互文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五类:1)同一文本内的互文现象;2)不同文本之间的互文现象;3)中国与外部文化间的互文现象;4)不同时期中国文化间的互文现象;5)中国文化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互
文现象。
中国传统互文研究的研究方法以文本批评为主,也涵盖比较文学、
文化研究、语言研究等多个领域,以形式和内容的比较、寻找文化符号
和文化共通点为核心方法,逐渐发展出以对互文元素的鉴别、分析、比
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而在中西互文的对话中,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
影响,西方文化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但是还存在一些问
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差异;不同文化
间的交流障碍;互文中“口无遮拦”等文化体验无法直接转化;不同文
化间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传统互文研究领域需要重视国际化,积极与
国际相关领域进行互动与合作,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和非洲国家
的学术交流,提高学科的国际知名度。
同时,也要加强与中西文化传媒
的合作,提高媒介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拓展影响面,让两种文化更
好地融合,共同发展。
作者: 刘斐
作者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出版物刊名: 当代修辞学
页码: 28-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 综述
摘要:上世纪60年代未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创立了互文性理论,80年代起这一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
我们将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
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互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互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中国传统互文研究本文以中国传统互文为研究内容,旨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及现代文本理论提供的视角,通过对传统互文的互动类型、认知机制、层级及标记等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互文理论,以期实现中西互文的对话并揭示出传统互文中蕴含的瑰丽的文本世界。
第一章是全文的绪论。
学界关于中国传统互文仅指文本内的一种修辞格,中西互文几无对话性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包括“互文”在内的“互X”类术语所指称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互X”类术语分为两类:总括性互文标签和明示性互文标签。
我们指出以往对传统互文的研究其不足之处集中表现为缺乏系统理论总结及用互文辞格研究代替传统互文研究等方而。
此外我们对西方互文理论的源起、演变脉络予以了梳理,并整理了近三十年来西方互文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第二章研究了传统互文源起的相关问题。
围绕着学界关于“互文”术语始见及互文辞格发现的争论,我们证明了“互文”这一术语由郑玄最早提出,互文辞格也由郑玄最早发现。
我们对传统互文的奠基者郑玄使用“互文”的情况予以了穷尽性研究,指出郑玄用“互文”指称的语言现象不仅仅包括互文辞格,互文项所处的层级也不仅仅处于文本内。
此外我们将传统互文理论的建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汉末至魏晋时期)、自觉期(唐代)及总结期(晚清至现代)。
第三章系统研究了传统互文中互文项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从形式互动和语义互动两个角度将传统互文区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传统互文为形式互动类互文(倒序互文)。
第二大类传统互文为语义互动类互文。
包括语义近似互文、语义互补互文及语义指称互文。
第三大类传统互文为形式-语义互动类互文。
包括形式省略-语义对等互文及形式省略-语义互补互文。
而为学界所熟知的互文辞格仅仅是形式省略-语义互补互文之下的一个次类。
此外我们总结了传统互文认知机制的两大原则:“相似即互文”(包括“相同即互文”及“相类即互文”)与“互补即互文”。
第四章分析了传统互文中的“文”的内涵、层级与标记。
中国研究三十年
吕德文
【期刊名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变化,与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中国的学术研究状况密切相关.近代中国学术成就的启示以及西方理论在面对中国经验时的局限,促使了实践和经验取向的中国研究成为知识界的一个共识和努力方向.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吕德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9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法治建设和宪政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法治建设"论坛暨江苏省法学会法理学与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 [J], 张明新
2.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论——以近三十年中国古都研究为中心 [J], 木田知生
3.中国近三十年文化研究的批判意识与批判焦虑——以当下中国性别文化研究为例[J], 魏建宇
4.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理论与实践
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 [J], 夏东
5.三十年风雨,铸就三十年辉煌——庆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成立三十周年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