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防治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讲义细目一预防要点一未病先防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防止病邪的侵害。
要点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二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疗方法则是治则的具体化。
要点一正治反治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热者寒之:如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等。
虚则补之:如阳气虚弱证用温阳益气法。
实则泻之:如痰热壅滞证用清热化痰法。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
(1)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2)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要点二治标治本1.缓则治本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
如肺痨咳嗽。
2.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则当先治其标病。
如臌胀腹水、大出血、大小便不通、剧烈疼痛。
3.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
要点三扶正与祛邪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应用(1)扶正—虚性病证。
(2)祛邪—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盛,扶正易留邪,祛邪易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一、教案名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第一章中医学导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优势。
2. 让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4.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学的定义、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病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八、教学时间:2学时九、教学重点:1. 中医学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十、教学难点:1.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2. 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十一、教学准备:1.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案。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中医病例。
十二、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中医学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医学的特点、历史发展、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中医病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预防【知识点表解】「预防一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含义“养生一一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达到防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匚治未病一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养生〈「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治未病与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的关系§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未病先防(一)养生以增强正气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1.顺应自然:顺时养生,如避免不良刺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
_以从其根。
2.养性调神V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房事有节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心静则神安、气调,不病。
不过分压抑一一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3.护肾保精〈食疗保肾 运动保健 针灸药物调治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4.体魄锻炼[.3..按摩固肾。
作用一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可收效。
要点5.调摄饮食(1)注意饮食宜忌V ③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
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凉。
⑵药膳保健:因时制宜,对某些病忌食“发物”。
药食结合,辨证施膳,以达防病健身作用。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1温病的卫分证阶段一一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内伤杂病首在调气。
<内容2厂含义: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疾病传变。
第九章防治原则
一、预防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预防的概念
预防(古代医家称之为“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养生的概念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之意,是为了实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一)未病先防
1.养生以增强正气
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
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二)既病防变
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二、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
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
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
又称“从治”。
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二)治标与治本
1.“本”和“标”的概念
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邪正
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2.缓则治本
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3.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
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
(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运用
单纯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
单纯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病证。
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还是祛邪为主而兼顾扶正。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四)调整阴阳
1.损其偏盛
即损其有余。
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
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即用“热者寒之”法则。
2.补其偏衰
即补其不足。
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
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虚,故应“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
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则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外,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即所谓“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3.阴阳并补
指对阴阳两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
但亦应分清主次。
4.回阳救阴
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
即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
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病机病证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亏虚与互用关系的失调,故调理精气血津液,即是针对其不足或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
1.调精
包括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
2.调气
包括补气、调理气机等法。
3.调血
包括补血、调理血运等法。
4.调津液
包括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
5.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
包括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精的关系、调理精血津液关系等法。
(六)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1.因时制宜
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如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
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即西北地区天气寒凉,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
东南地区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而易生内寒,故应收敛其外泄阳气,而温其内寒。
3.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
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忌投峻剂,少用补益,药量宜轻。
性别:妇女有经、带、胎、产之别,用药宜慎。
妊娠期间,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
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