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范文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
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对于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将从中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入手,向大家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二、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两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四大体系: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1. 整体观念中医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观念”,也称之为“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
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只关注某个器官或症状的治疗。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中医将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互相依赖、互为消长,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将天地万物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互制约和转化,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
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也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不同属性,如肝属木、心属火等。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通过研究和诊断经络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通过它们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维持人体的健康。
三、中医的疗法和治疗方法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疗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和中医养生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工具,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和五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气、阴阳、五行的问题解答上一节,就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的哲学,气、阴阳、五行的问题,简单地作了介绍。
给同学们提出问题,从总的方面,用什么思路,怎样去思考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供同学们来参考。
下面就邪正之间的关系,有同学提出来怎样来体现这个(关系)?我讲邪正之间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讲的邪正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虚实来反映,它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也贯穿在辨证论治和治疗思想的过程之中。
那么体会到了,一、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虚实的孰轻孰重,由虚实的孰轻孰重来分析邪正的盛衰。
这是一、根据客观事实,看哪脏的虚哪脏的实,来分析它们的主次、轻重,来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二、我讲辨证论治的证的时候,强调辨证不仅仅是得出一个证候来,是用系统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看健康和疾病运动的关系,来看邪正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一个观点,所以,中医在定义虚、实,是强调以正气虚为主要或者是邪气实为主要表现的病机,就规定它为虚或实。
前提(是)这样一个前提,以邪气盛为主要,并不意味着没有虚;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变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实,没有邪,这就叫辨证。
中医辨证的精髓在这里,不仅仅是得出证候,在虚证当中如何来体现,在具体虚证,虚则补之,如何体现邪啊?建议大家认真地读补虚的方剂,分析那里面每一味药的作用。
虚者补之,强调偏静。
动,就举个例子,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回去念一念,川芎它有什么作用?四君子汤,参苓术草,茯苓有什么作用?你看那里怎么体现静中有动。
通过念这个方子,为什么它有这个药理作用?它体现了中医邪正交争的思想。
这个是学中医最难学的。
就像前面我们讲久病必留瘀。
久病,我们没有瘀血特征,为什么可以活血化瘀啊?辨证没有这个证啊。
如果把辨证两个字,理解为仅仅就是有客观事实,跟那个事实得出来的,来分析邪正盛衰,这仅仅是最好学的,最难学的是后者。
按照中医的理论,我们前面讲血瘀讲过,痰饮讲过,没有痰饮的临床特征,无法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调和气血: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
祖国医学认为,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
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而调气之法众多,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流而散之”。
推而广之,则寒之、热之,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
气病之治则,概而言之,即: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
故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人手。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
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情况下,痰湿内盛者,不宜使用,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
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用塞因塞用之法,亦应稍佐理气之品。
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多因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故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将来学习《方剂学》当归补血汤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
血脱益气,为什么强调治气呢?就是根据“气血俱要,治气在治血之先。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里面还有一句话,说“阴阳并需,滋阴在养阴之上”。
这两句话,体现一个共同的思想:强调阳气的作用。
这也是辨证的,同时又规定了某一方为主。
调整脏腑。
我们讲脏腑病机、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正确地处理脏腑的阴阳失调,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脏系统,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
所以调整脏腑,脏腑功能失调,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整体观点来考察。
最基本的: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首先要考虑这个点,首先来调整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这是第一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任何一脏发病,我们讲脏腑病机的时候,重在强调,一旦某一脏有病,按照它自身规律,应该怎么发展;按照脏腑之间的关系,它应该怎么发展。
所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第二个重要原则,从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入手,既立足于调整本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同时也考虑这一脏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它的疾病演变规律来调整。
那就是说,把局部和整体统一起来,来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不能仅仅理解为或立足于只调某一脏。
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这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最基本的原则。
至于说具体处理的方法,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处理方法,下面有几条原则:1.是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记住调整脏腑阴阳气血。
①调整本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阴阳气血失调。
从两者入手,从整体入手来考虑调整脏腑阴阳失调,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②可以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在调整脏腑阴阳失调时,既要考虑五脏主时,与四时相应、气化相通。
处方遣药,要充分考虑和缓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要考虑某一脏气机升降的规律。
在选择药物、针灸和按摩,它所产生的效应,调整机体的升降出入的时候,其升降出入要充分考虑每个脏腑的特性,它升降的特性。
比如,脾升胃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那么治疗调整脾,保护脾的升清作用。
不过,不应该过用沉降药物。
反之,胃以降为和,这个和,胃多用沉降药物,顺其脏腑的气机升降特性来定。
《内经》还有五脏所恶,就是治疗某一脏不可过用。
和对某一性质,它忌某一性质,就是说怕某一性质。
可以考虑药物的属性对某一脏的作用。
在处方、在遣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要考虑。
3.再一条原则,大家要注意:实者泻腑,虚者补脏。
比如,心火炽盛,心火上炎,这是心之实,脏之实。
不治脏,可以治腑。
将来同学们学习导赤散,导赤散,说它的作用,能泻心火,使心火从小肠而出。
实际上,是泻小肠火。
那么心有病则治小肠。
虚者补脏,胃气虚,脾胃相表里,健脾益气,就可以补胃气之虚。
虚者补脏。
这是就某一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在这个总的原则下,要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
包括它的喜、恶,气机升降的特性来充分考虑这些要素,来正确处理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第二条,就是要求掌握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这一脏。
这就要求同学们掌握某一脏、某一腑它的病机的演变规律、自身的演变规律和其他脏腑的演变规律。
我们在讲脏腑病机的时候,反复强调某一脏有病,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第二个处理原则,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就是针对某一脏有病,它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可以涉及哪脏哪腑,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五脏的整体综合调节,在这个前提下,最常用的就是生克制化的调节。
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掌握它的演变规律来进行调节。
我们前面曾经提过多少次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有病,它要调整脾,至少想到这一脏。
一般来说,生克制化规律,按照制化规律来调节。
今后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认真读方解,特别是到高年级,读古代的方书,有的作家就是从五行生克制化来阐述方剂的结构,来体会如何按照生克制化的规律去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讲,用五行学说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常用的方法里面,提到用相生规律确定的方法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那么把生和克结合起来,来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调整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制化的调节机制。
第三、根据脏腑相合理论,那么脏病治腑,腑病治脏,刚才提到实者泻腑,虚者补脏。
已经提到了脏腑相合的理论。
刚才举的例子,心火亢盛,治小肠、治小肠。
大肠气机不通而便秘,可以补益肺气。
实证可以泻肺,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但一般规律是脏腑同治。
这里面,最重要的注意脏腑的性质和气机升降的趋势。
掌握这些要素,来遵循着某一脏阴阳气血失调,调整某一脏。
在此基础上,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这样来处理脏腑之间的关系。
最终达到脏腑本身某一脏有病,阴阳气血,重新建立平衡,用来调整脏腑和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调整它们的平衡,也就是立足点旨在调整脏腑。
一、调整某一脏的阴阳失调。
二、调整五脏系统之间的阴阳失调。
最终达到以五脏为中心这个五脏系统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处于正常的状态,这就是调整脏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们刚才提到要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考虑脏腑的生理特性。
那是具体处理的灵活性。
前面讲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要考虑脏腑本身它的生理特性。
在这个情况下,就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讲脏腑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脾胃之间的关系。
它俩气机升降作用趋势不同,它的性质截然相反,而且两者常常是交互为病,就是脾胃同病。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它们的关系,一要分清是脾病为主,还是胃病为主。
二要分清、处理、调整它们,应充分考虑它们的性质。
就气机升降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用升药,又要用降药。
所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治疗脾,按照脾的性质,应该用温性药物、辛散的药物,升发脾阳。
而治疗胃,至少用甘寒、生津、养胃阴,用喜沉降的药物。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叫做什么呢?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在处理本脏有阴阳失调的同时,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前提下,按照脏腑的生理特性,考虑这些因素来处理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失调。
使病变的脏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复到健康状态,由疾病转化为健康。
下面讲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又叫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简称叫三因制宜。
第一、讲因时制宜。
我们前面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宜思维。
实际是中国文化的“致中和”的思想、中道思想、中正思想。
这个和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反应在中医治疗原则上,强调宜、制宜。
所谓因时制宜,它的定义,是指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怎样制定适宜治疗原则?1.四季都有慎用药,也有宜用药。
该用的药和注意慎用的药、谨慎使用的药。
四季慎用的药物,例如,夏季慎用温热药物,冬季慎用寒凉药物。
四季宜用的药物,春季应该用辛药和凉药,那么夏季应该用解暑化湿的药物。
秋是燥,因此,秋天应该用宜润、不宜燥的药物,而冬季为寒水用事,就宜用辛药和温药,这就叫做因时制宜。
辨证论治的结果,不管疾病的性质如何,第一要辨证论治,第二充分考虑季节不同,用药的药物,慎用的药物。
比如,夏季为阳气用事,气候炎热,虽然得寒证,本应该热者寒之,由于脏腑和外界阴阳的气化相通,所以用温热药物,也要求该用,但是必须恰到好处。
这就叫做慎用。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这个意思,该用必须得用。
夏季炎热,得了寒证,应该是用温热药的。
但是又充分考虑夏季这个气化特点,这就叫慎用。
它和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得寒病,同样有寒病,一个在冬季发生,一个在夏季发生,都要用热药。
要充分考虑夏季和冬季的区别。
考虑外界气候变化,寒、热属性的区别。
就这个意义讲,用慎用药物,这是考虑季节,实际还强调是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患者得了某一种病,表现的证候的寒热虚实,特别是寒热的属性、阴阳失调的结果,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还考虑外界环境阴阳消长对它本身的影响。
你为这个患者重新建立起阴阳平衡,就要通过药物的作用,又要考虑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把这两者因素结合起来,正确地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把这个叫什么呢?因时制宜。
冬天同样可以得实热证,也可以有的。
那么热证必须用寒凉药物,寒者热之。
可是冬天,告诉你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引起阳气受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苦寒药物它还有个弊病。
一方面能够清热泻火、祛除实热。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伤阴伤阳的,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伤阴,也可以伤阳。
冬季寒水用事,本身外界的寒邪和人体的阳气处于一个不足的状态。
一用药,因为本来冬季应该是用辛温药物的,考虑和外界环境气化相通,可是,现在必须用寒凉药物,来充分考虑这个季节。
冬季慎用寒凉,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处。
这就是《内经》讲的四句话:“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它的意思就是充分考虑季节的特征。
第二个,因地制宜。
就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
在具体应用上,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
这个思想的建立,中医学形成,是以黄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为中心,河南平原为中心,以它为标准,分为东、西、南、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