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
- 格式:doc
- 大小:35.98 KB
- 文档页数:14
《中医病因。
外感六淫》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2号参赛选手,我教学设计的内容是“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6个方面进行陈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本教材是由何晓晖等主编的“全国中等中医药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基础学》。
它是中医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其他学科的基础.(二)教学内容由于外感病因中六淫是全章节的基础,所以对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与六气的关系以及六淫致病的特点需熟悉掌握,并正确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论治疾病。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六淫的基本概念;掌握六淫与六气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能力目标:能通过症状找病因,正确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并增强对中医专业的兴趣(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六淫与六气的关系,以及六淫致病特点;教学的难点是灵活的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论治疾病。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初次接触中医医学课程,理解有难度但有兴趣2.中医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疲劳厌倦感.三.教学方法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用 1、情景联想法2、提问探究法3、讨论分析法 4、临床实践法;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教学活动主线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临床实践为主四.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循序渐进法、对比总结法、加强练习法及分析讨论法进行学习五.教学过程(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我构思了以下六步来组织课堂。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照片,让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通过联系生活,情景想象,集体发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进而感悟,使其顺利的把季节与大自然气候联系起来。
这样就构建了本节课的初始概念—六气学说,从五季引申到六气.达到入题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 -- 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中医病因学说---外感病因本文参考《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一、中医学病因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病因是指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过极、劳逸失度、饮食失节、外伤、痰饮、瘀血等,又称致病因素,习称“病原”,古作“病源”。
换言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致病效应而发生疾病的因素,方能称之为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病因分类和各种病的性质、致病途径、致病特点以及探求病因方法的理论。
二、西医学病因的含义“病因是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
”诸如生物、营养、理化、社会心理、遗传、免疫等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的原因已从单一的生物性发展到多因素性。
三、流行病学病因的含义根据概率论的因果观,原因不是决定性的,结果也不是必然的,流行病的病因定义实为概率定义。
其一,是能使人群中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被认为是病因。
其二,为防治效应的病因定义:防治实验的处理措施使特定效应发生的概率升高,该处理就特定效应的原因,且归因的防治措施发生于特定效应之前,该效应的条件概率大于其非条件概率,即防治措施与该效应相关。
掌握流行病学的病因含义,对于从事中医病因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医学病因的现代分类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一般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与遗传、毒等)。
五、西医学病因的现代分类按性质和作用于机体的方式,分为:1. 外来致病因素机构性(如外伤)、物理性(如温度、光线、电流射线、气压等)化学性(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和生物性,又称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2.缺乏人体所必要的物质或条件如氧、营养素等的缺乏或不足。
3.机体本身反应性的改变如过敏性疾病等。
4.遗传性因素5.其他如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心理因素、生活和劳动条件等。
六、中医学探求病因的方法1.整体动态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外感病因病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病因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胎传)。
六淫六淫又称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淫的概念是从六气转化而来,六种气候因素四季轮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就会产生六淫。
夏天当热不热冬天当冷不冷,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暴寒暴暖都会让人生病,对病人来说六气就转化成了六淫,对抵抗力强没有生病的人来说就是六气。
即使气候正常,也有抵抗力差的人会生病,所以六淫不管天气是否正常,都是客观存在的。
六淫的致病特点1、季节性;一般来说春天多风,夏天多暑,长夏多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其中以暑邪和燥邪较为突出。
2、地域性;以中国而言,一般西北多燥寒,东南多湿热,沿海地区会加上风。
具体情况还要依据当地的地形环境来定,如潮湿环境多湿邪,干燥高温环境多暑邪火邪燥邪等。
3、相兼性;六种邪气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侵入人体。
以风邪为代表,风为百病之长,常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相兼致病。
4、转化性;六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以向不同方向转化。
转化方向多由人体体质决定,如阴虚体质缺津液,容易化燥;阳虚体质阳气不足,容易化湿等。
5、外入性;六淫邪气多由人体表层(肌腠、口鼻等)侵入,初期多为表证,随着时间推移向不同方向转化,成为里证。
六淫各自的性质与特点风邪在致病因素中,具有升发向上向外、使肌腠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的外邪称之为风邪,因其“动”的特性,所以是阳邪。
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常有,所以风邪引起的疾病不限于春季。
风性升发向上向外,所以易伤阳位(人体上部、外部)。
肺是人体最上面的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易受风邪侵袭引起肺气不宣,会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咳喘等症状;此外风邪向上游走上扰头面,会有头(上)身痛的症状;风性使肌腠开泄,毛孔疏松,会有恶风、汗出、发热(低热)的症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所以病位也有游走不定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等;此外还有多变的特性,发病急变化快,如癫痫、中风、面瘫等;风性主动,有动摇不定的特性,所以风邪作用人体后会有不自主的动作,如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的症状;风为百病之长,风使肌腠开泄,使其他邪气易于侵袭人体,所以常和其他病邪联合使人致病。
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
第44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六章病因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六章,病因。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类和病因学的特点;二、掌握六淫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五,熟悉胎传、毒邪的致病特点;六,了解环境因素、外伤、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首先我讲概说,只介绍病因学里面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
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医的病因学与同学们将来学习的西医病原学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讲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一)病因,讲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又称作病邪。
把病字去掉,又称之为邪气;把气还去掉,用一个单音词来表述,叫邪。
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通过上述的术语来表述病因。
什么叫做病因呢?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就中医病因学而言,病因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毒邪等等。
我们在病因学讲具体内容的时候还进一步来讲它。
在这里同学们只需要记住什么是病因?注意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这是一。
同学们还需要明确,中医所说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后面我们讲的疠气,有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
注意中医学病因学所说这个原因,包括了真正的原因,也包括了疾病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条件。
不能将西医的病原学这个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理解中医的病因。
这是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概念的时候应注意的。
实际上中医确定这个因,后面我们讲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是从因果关系来分析,判定何者为因的?(二)什么叫做病因学说?这个同学们是必须得记住的。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大家注意,我们定义病因学说:其一、研究病因的,就(是)邪气,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其二、这个特点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说性质和特点算作因的话,那么临床表现就是这个因所导致的果。
将因和果统一起来,确定何者为因?就是从因果相统一的观点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探讨疾病这个原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起什么作用?这是同学们记忆病因学说的定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
病因概述目 录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中医病因分类的沿革一二三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病因的概念。
熟悉: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了解:病因学说的概念、形成。
•凡能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动态平衡状态,造成生理功能异常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
概 念病因?概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阴阳失衡病因健康疾病上页概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病因分类生于阳:风雨寒暑生于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金匮要略》•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中医病因分类的沿革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概述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它病因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痰饮瘀血结石外伤虫兽咬伤寄生虫外感病因病因的分类概述•1、询问发病经过,发病的客观条件等有关情况以推求病因。
•2、中医认识病因的主要方法:辨证求因—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即通过分析其症状、体征及发病过程等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又称“审证求因”。
辨证 → 病因→ 论治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概述外感病因六 淫病因主讲:刘晓丽副教授六淫的基本概念及六淫产生的因素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23目 录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六淫的概念、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气(六元) ↘ 风、寒、暑 ↗ 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六邪) ↗ 湿、燥、火 ↘ 致病的外感病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素问·生气通天论》六淫的基本概念概述六气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剧烈急骤导致人体发病六淫正气不足邪正六淫产生的因素•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地域性: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也可相兼成复合致病因素伤人。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概述风火寒湿燥暑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六淫取象比类?凡致病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概说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六章,病因。
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类和病因学的特点;二、掌握六淫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三、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四、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五,熟悉胎传、毒邪的致病特点;六,了解环境因素、外伤、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首先我讲概说,只介绍病因学里面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
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医的病因学与同学们将来学习的西医病原学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讲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一)病因,讲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又称作病邪。
把病字去掉,又称之为邪气;把气还去掉,用一个单音词来表述,叫邪。
在中医历代文献当中,通过上述的术语来表述病因。
什么叫做病因呢?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就中医病因学而言,病因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毒邪等等。
我们在病因学讲具体内容的时候还进一步来讲它。
在这里同学们只需要记住什么是病因?注意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这是一。
同学们还需要明确,中医所说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如后面我们讲的疠气,有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
注意中医学病因学所说这个原因,包括了真正的原因,也包括了疾病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条件。
不能将西医的病原学这个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理解中医的病因。
这是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概念的时候应注意的。
实际上中医确定这个因,后面我们讲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是从因果关系来分析,判定何者为因的?(二)什么叫做病因学说?这个同学们是必须得记住的。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大家注意,我们定义病因学说:其一、研究病因的,就(是)邪气,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其二、这个特点所导致的临床表现,也就是说,如果说性质和特点算作因的话,那么临床表现就是这个因所导致的果。
将因和果统一起来,确定何者为因?就是从因果相统一的观点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探讨疾病这个原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各自起什么作用?这是同学们记忆病因学说的定义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
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将因和果统一起来考虑,那么这也进一步地加深同学们对病因定义理解。
我解释病因,它与将来同学们学习的病原微生物学、西医的病原学有本质差别的道理所在。
前面提到中医病因学是从因果的关系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讲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这就是中医学的病因学说的方法论,也是中医的特色、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探求病因这个环节上也体现出来。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同学们先记住叫由果导因,记四个字,叫由果导因。
我们前面定义病因学说这四个字,指出来了因果关系,病因的性质、致病的特点及其临床表现。
我们最后确定是什么因?是根据临床特点来确定的。
根据临床表现看它反映什么?按着哪个病因的特征?最后推及它是什么原因?这个过程,就因果关系、思维过程来看,叫由果导因。
这个由果导因也进一步认证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叫以象定脏;中医对健康也是以象定健康,根据表现的生命现象;对疾病同样是以病理现象定何者为病;病因,也同样是以象为据,确定它为何种原因?具体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法处理了,就是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实际我们是从方法论来说的,(就是)一般的规律。
(一)问诊求因。
望闻问切。
问诊,就是详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通过患者回答,他自己主诉,在什么环境下他得病?吃了药以后、经过治疗以后,他有些什么反映?那么现在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把这些都叫做病理变化的象,通过病史来了解象的变化过程。
通过现在患者主诉,了解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这个不舒服,是通过症状、体征表现出来的。
那个症状和体征,就是病理变化之象,就是异常生命过程的象。
我们了解问诊求因,大家看,问什么呢?向患者询问发病,是怎样得的病?受了什么刺激得的病?外界环境如何、机体内在环境如何?受到什么刺激?要问他原因!问治疗经过。
他得病以后有哪些不正常的反应?用什么办法治疗?治疗的结果如何?现在又表现出哪些地方不舒服?即哪些地方与他过去健康相比是异常的,用诊断学的语言就叫做症状和体征。
注意这里问诊,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感觉,属于症状范畴内的异常现象。
甚至他可以介绍生活行为方式的异常,都属于症状范畴。
主要(是)自我感觉,不是医生观察来的,就是通过自我感觉发病的条件和原因、治疗经过,以(及)现在患者感觉到不舒服的地方,通过自我感觉的症状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根据这些生命现象,我们医生来分析。
用什么来进行分析呢?用病因和机体的邪与正的关系来分析。
来分析他为什么会发病呢?医生要根据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那就是邪正交争。
患者已经发病,并且经过了治疗过程,至今还没有好,仍然表现出某些异常的生命过程,那就是说,已经发病。
医生的头脑里反映出来的结论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胜了正气,才出现上述的异常生命过程、异常生命现象。
在此基础上,你认识到邪气占了上风,邪胜正而发病。
进一步根据他的异常的生命现象,自我感觉那些体征、症状,来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病因学理论)来看,到底是哪一种病因?总体我们已经知道了,所以发病,邪气占胜了正气。
哪一种邪气呢?根据什么来判定呢?是在问诊的过程中,了解了患者现在还表现出哪些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而表现出来的。
医生就是根据这些症状,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看这一组症状和那一组症状,它所表现的特征具有什么样的属性?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和属性,按照中医病因学的理论、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类?属于哪一种?最后导出这个邪正交争是哪个邪气与正气相争?从而确定出来病因。
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仍然体现了由果导因。
我们医生的着眼点是这个患病的机体,现在面对着你,你通过询问,他来回答,问诊,他告诉你,在哪些条件下得的病、在什么环境下得的病?得了病以后,会出现哪些不健康的征象?又通过什么治疗,目前还有哪些地方不舒服?即表现在异常生命过程,还有哪些指征?医生就是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病因学的原理,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反推回来,他具有什么特征?这个临床表现,体征、症状具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往回推,它属于中医病因学的哪一种邪气?哪一类邪气?最后确定是哪一种邪气?是六淫?是七情?还是痰饮?还是瘀血?这个过程就体现了由果导因的过程。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叫问诊求因。
(二)最能代表中医病因学特征的,在方法论上叫做辨证求因,它也是中医推求病因的特点。
辨证求因在中医文献上,也常常叫“审症求因”,就是审察的审,审症求因。
那么审症求因的思维过程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根据中医发病学的原理,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生理功能的异常,而表现出异常的生命现象,这个异常的生命现象是通过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的。
把症状和体征,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它,叫做临床表现。
就是患者找你来看病,他表现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现象,用诊断学的术语叫临床表现。
一个医生,按照四诊,望闻问切诊断的方法来搜集这些临床表现。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确定是什么疾病?这一种疾病在一种特定的时空下,找你来看病的此时此刻,它反映了这个疾病的什么样的本质?最后定义为它,用中医学的证候学语言,是属于什么样的证候?证候,第一要审定它、判定它是阴证?还是阳证?接着就要考虑、判定,这个证从整体上反映来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初步定位这一组病变,这个证候反映的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其中最重要的是判定,是寒?还是热?这是最主要的辨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行定位的思考,到底是哪一脏、(哪)一腑啊?是某一经、还是某一络呢?比如说,它累及到心,心火盛,表现为热的属性。
心阳气亢盛表现为阳盛则热,体现出那个证候叫心火炽盛证,或者叫心火上炎证,按规定起个名称。
这个证候,它的属性叫火,火是热的属性,表现为病变的性质属热,辨证结果得出来一个心火上炎证。
当你判定是心火盛的时候,这个火字,由辨证的结果得出这个结论,就推出来了,它的病因是火,部位在心,根据他的临床表现判定他属热,他有火。
比如表现为心烦、舌尖痛、脉快、小便红、黄。
这些症状同学们现在都不需要记,将来学习病机学、证候学的时候都会进一步来学习。
我们这里举个例子,就是辨证,在考虑寒性和热性的时候,就看症状的属性。
舌尖痛、红。
红属阳性、属热。
小便黄,和白比较,黄、红属热,定之为热。
最后说舌尖,我们前面讲过舌,舌,将来《诊断学》还进一步讲,舌的不同的部位与五脏系统相关,舌尖和心相关。
舌尖这个部位发红,我们判定部位在心,由这个窍可以反应内脏的病变,在心,红属热,我们说心有热。
那么“热之极”,将来学习六淫的时候,火邪,叫“热之极谓之火”,火的热的程度非常严重,把它定义为火。
由此,根据它那个舌尖红、痛、小便黄、乃至脉快,仅就舌尖就可以定它为心火。
为什么表述这一证候的术语,最后规范叫心火上炎证呢?我们在讲五行的时候就讲过,火性炎上,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定义辨证的结论叫心火上炎证。
在确定这个证候的时候,在下结论的过程中,根据他的临床表现,我们确定心是有火,这就叫做辨证求因。
最后通过辨证的结果找出什么因呢?火邪为害。
就火邪作用到机体,具体来说,作用到心,那么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交争的结果,火邪战胜了人体的正气。
具体来说,就是从局部来说,这个火邪战胜了心的功能、心的正气,导致疾病发生部位在心,这个过程就叫做辨证求因。
这个过程集中体现了,在病因的作用下已经产生的结果,就是通过临床表现而表现出来。
中医学判定他是哪种病因?不是开一张化验单、做个透视、做个CT来判定的,而是通过这些临床表现,运用中医的理论来分析它。
更确切地说,利用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来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属性?根据它的特点和属性,推及它属于哪一种原因?这就叫做辨证求因。
换言之,中医学确定疾病的原因,是根据病因作用于机体以后,所产生的病变的结果,根据这些病变的结果,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做到条分缕析。
按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确定它的特征。
看这个特征属于哪一类、哪一种疾病的特征?由特征、性质,就临床表现抽象出来它们的特征和属性,然后按照病因学去推及它,最后确定是如何?它属于哪一种病因?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病因学的方法论,叫辨证求因、审症求因,即由果导因。
这种方法论取决于中医学的思考方式,强调的是现在疾病的状态,病人所表现的结果,逆向思维,来由果导因。
不是事先确定是什么原因,然后推出它的结果。
这个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截然相反。
这一点也体现出来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病因学的方法论也决定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它也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病因学的时候,必须注意,不仅仅记住致病邪气的性质和特点,还要同时记住每个性质和特点,通过临床表现,判定其具有什么特征?它的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