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引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8
教育惩戒面临的困境以及教师如何应对即使学校教育惩戒按照要求制定相关条例,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种种困境,影响其效果。
一、所犯错误与惩戒方式匹配问题教育惩戒条例规定了当学生出现一般、严重违纪等情况,所对应的惩戒方式和措施。
但是,其实很难做到违纪与惩戒相匹配,令所有人满意。
意思是,有的学生和家长就不接受某些看似很对应的惩戒方式,觉得惩戒过重或者就不应该惩戒。
毕竟校规校纪不是国家法律,即使符合程序制定,一些人也可以对其存疑。
而存疑、不满、不接受,就十分影响其实施效果。
二、教育惩戒中的情感态度问题我们管教孩子,大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说实话,这做起来就比较难,毕竟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自尊心是否受伤害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有人认为老师语气不好就是伤害,有人认为教师惩罚就是伤害……这个尺度是不好把握的,更何况是在对他进行教育惩戒。
教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教育惩戒,是需要学习和培训的。
因为如果处理不当,当然影响承接效果。
三、教育惩戒一致性问题教育惩戒如果学校制定了相关条例,那在处理是就需要秉持一致性原则。
即当学生出现相同的问题时,就要采取一致的惩戒方法。
但是,由于学生的表现不同,接受方式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太一致的现象。
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否则就会对惩戒方式存疑,影响惩戒的严肃性。
基于以上几点,教育惩戒不宜展开也是有原因的。
学校的主要责任是立德树人,正面引导,而要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进行的合理合法,是需要投入相当人力、物力、财力的。
既然无法按照教育惩戒应有的面貌来实施,那教师类似于惩戒的行为该如何开展呢?一、能不惩戒尽量不惩戒。
以正面教育为主,每一项习惯和规矩要有训练的意识,在教育中注重训练的作用,这样慢慢减少学生不良的行为。
二、学生出现问题,尽量不当众批评。
可以私下找学生交流,提出要求和希望,给予宽容和谅解,并看以后的行动。
三、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家长有不同的需求,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一些需求,并尽量去满足,有针对性去进行教育。
小学教育惩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小学教育惩戒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学校教育中,惩戒可以用来维护教育秩序,惩罚学生违规行为,但过度的惩戒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会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针对小学教育惩戒的现状,本文进行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结果分析1. 惩戒方式在小学教育惩戒中,根据调查数据,多用的是口头警告,占比达到了62.5%,其次是口头批评和罚站,分别占到了13.5%和10.8%。
其他行为则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
这些数据表明,学校惩戒方式集中在口头的形式,而较少采取行动性的惩戒方式。
目前,学校采用的惩戒方式比较单一,且模式化明显,缺乏创新。
2. 惩戒对象小学教育中,更多的是惩戒男生,男生占到了60%以上。
有调查者表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打闹、过于调皮等问题。
但是,这种偏向往往会让女生受到歧视,加剧学生的性别歧视问题。
3. 惩戒对象特点根据调查数据,学生过于活跃、过于调皮和违反纪律是小学教育惩戒的主要对象,后两者占64%以上。
数据还显示,超过20%的学生曾因贪玩、实验课表现不好等原因受到过惩罚。
结果显示,很多学校的惩戒存在过度惩罚现象,有时候是因为老师无奈,而有时候则是过于严苛。
4. 学生对惩戒的反应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惩戒方式适度,有36%的学生认为存在不公正情况。
部分学生认为过度的惩罚会让他们感到反感,甚至失去信心。
有一些学生的回答令人担忧,他们表示惩戒让自己感到自卑和孤立,这说明现有的惩戒方式存在不足。
二、对策研究1.改变单一的惩戒方式小学教育惩戒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惩戒方式,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罚款、拘留、派遣家访人员等方式。
不同的惩罚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不同的惩戒效果,而且可以合理地制定处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2.提高岗位责任感学校内部应该明确岗位职责,老师们应该明白惩戒不是为了打击孩子,而是为了教育孩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提高老师们的岗位责任感。
教育惩戒问题与解决方案教育惩戒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以达到纠正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和维护教育秩序的目的。
然而,教育惩戒问题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惩戒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培养自律精神;另一方面,一些教育机构和学生权益组织则认为教育惩戒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校园欺凌和伤害事件的发生。
面对教育惩戒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其中的利弊,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教育惩戒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教育惩戒问题1.1存在的问题教育惩戒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在进行惩戒时可能存在主观意识过重、判断不准确等情况,导致惩戒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其次,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对于教育惩戒的规范和标准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不当的处罚和严重的暴力行为发生。
此外,一些学生对于教育惩戒可能会产生抗拒和逆反情绪,甚至可能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不信任感。
总的来看,教育惩戒问题主要表现在惩戒的公平性、规范性和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
1.2影响和危害教育惩戒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不合理的教育惩戒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逆反情绪,甚至会加深学生的逆反行为和负面情绪,造成更为严重的教育障碍。
其次,过度的教育惩戒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可能引发校园欺凌和伤害事件。
另外,不合理的教育惩戒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降低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二、解决方案2.1规范和规定对于教育惩戒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规范和规定,明确教师和学校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明确教师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该遵循事实、合理、程序和程序、适度等原则,不得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和侮辱,不得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戒问题及对策研究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戒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该领域中的教育惩戒问题也日益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实行后,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惩戒工作也需要更加细致有序。
本报告将重点研究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戒问题1. 教育惩戒的概念与分类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教育惩戒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轻度教育惩戒常见于小学教育中,包括口头批评、书面批评、告诉家长、站立等。
中度教育惩戒包括另找地方站、留校察看等。
重度教育惩戒如拘留学生等。
2. 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问题的表现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问题表现为一些老师采用过度激烈的教育惩戒措施,导致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
例如,老师粗暴地打骂或者羞辱学生,使得学生形成了“以强凌弱”的价值观,降低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影响其学习成绩。
3.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问题的影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过度的教育惩戒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在长期学习中,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自闭,对其他人产生攻击性,不能够适应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对策研究1.制定科学的教育惩戒计划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惩戒措施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不应该采用过度惩戒的方式,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2.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应该以建设“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目标,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问题解决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状态,不应单方面采取强硬手段。
3.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庭是孩子的情感寄托和学习引导。
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以后,家长应该积极协商和沟通,寻找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引导不应该过于严厉,应该适度关注和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教育惩戒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惩戒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教育惩戒问题主要指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或学校对学生采取的一些严厉或苛刻的惩罚手段,这种做法既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教育惩戒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惩戒问题的现状教育惩戒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厉体罚有些老师在处理学生不守纪律的行为时,会采取一些严厉的体罚措施,如用木棍敲打学生的手掌、用鞭子抽打学生等,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导致学生身心受伤,也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精神惩戒有些老师或学校会采取一些精神上的惩戒手段,如当众批评、责骂、威胁等,这种做法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隔离惩戒有些老师或学校会采取一些隔离惩戒手段,如禁闭、让学生站在教室外等,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感到孤独和排斥,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往。
4.不合理的奖惩制度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和惩罚缺乏标准和规范,导致学生无法预期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后果,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教育惩戒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亟待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解决教育惩戒问题的方案针对教育惩戒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案:1.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学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学生的优良行为和不良行为,建立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和规范,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怎样的后果。
奖惩机制不仅要公正公平,还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师风,不得采取任何体罚、责骂、威胁等伤害学生的行为。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做到以身作则,尊重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惩戒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教育惩戒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规范行为。
然而,过度使用惩戒手段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教育惩戒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其潜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育惩戒的定义与形式教育惩戒是教育中通过规范和纠正行为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言辞批评、体罚、处罚性功课、奖励缺乏等。
教育惩戒的潜在问题1.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惩戒手段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有些学生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失去自信,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对学生的发展的不利影响教育惩戒常常侧重于对学生错误的惩罚,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引导和鼓励。
这种单一的惩罚机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努力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3. 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教育惩戒可能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学生对过度惩罚的教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教师合作,并对教育失去信心。
4. 教育不公平性的产生教育惩戒的实施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种族、文化背景或性别等。
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教育待遇,在教育惩戒过程中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
解决方案为了缓解教育惩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教师培训与专业指导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适当的教育惩戒方法的能力。
同时,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 建立全面的奖励机制除了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外,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奖励和肯定。
建立多样化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展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3. 推行合作育人理念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倡导合作育人的理念,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并采用温和、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的行为。
小学教育惩戒问题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小学教育惩戒问题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报告摘要本文旨在调查小学教育中惩戒问题的现状,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策略研究。
通过对小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现有文献分析,发现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惩戒过度、惩戒方式不当和惩戒建议不落实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体制的落后、教育观念的滞后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研究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惩戒机制,促进小学教育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戒问题;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技能;综合素质一、调查背景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发展。
惩戒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促进学生行为改变的手段,也是一种约束制度。
然而,如何在满足教育目标和保障学生权益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惩戒却是一个难题。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小学教育机构存在着惩戒过度、惩戒方式不当、惩戒建议不落实等问题,导致学生精神压力大、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下降,还可能引起家长的反感,破坏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小学教育中惩戒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进而设法提出有效的策略研究,以完善小学教育的惩戒机制,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教育中的惩戒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现有文献分析等方式,对小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一)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不同小学的100名学生和5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其中,学生问卷包括20个问题,涵盖学生自认为的惩戒方式、自身的行为表现及惩戒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等;教师问卷包括15个问题,涵盖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看法、具体惩戒方式和惩戒原则等。
(二)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尤其是对20名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对学校、课堂和家庭进行了多方位、全方位的观察和调查。
同时,还对其他相关人员如家长、校长、督导员进行了访谈和观察。
教育惩戒问题与解决方案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对学生不当行为采取的惩罚性措施,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维护课堂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
然而,教育惩戒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等。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惩戒,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惩戒的问题出发,探讨解决方案,并提出一些建议。
教育惩戒问题1.心理健康问题:教育惩戒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
2.学习成绩影响:过度的教育惩戒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3.长期影响:不当的教育惩戒可能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发展产生长期影响。
解决方案1.建立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教育惩戒应该在一定的法定框架内进行,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惩戒制度和规范,严格规定何为不当行为和适用何种教育惩戒措施。
制度和规范的建立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行为依据,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教师的行为,减少激烈的、不合理的教育惩戒行为。
2.培训教师专业化素养教育惩戒需要教师具备专业化素养,即教师需要了解何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惩戒,了解教育惩戒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惩戒。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增强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
3.重视学生辅导工作在学校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少学生因教育惩戒导致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进行行为的改正,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
4.引导家长参与和监督学校还应该引导家长参与和监督教育惩戒工作,增强学校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减少教师滥用教育惩戒的可能性。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参与和监督来减少教育惩戒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导家长了解学生的不当行为,从而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监督和教育引导。
建议1.教育惩戒应该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教育惩戒应该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规范施用教育惩戒的问题、归因与对策作者:叶冬桃来源:《师道》2021年第04期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教育惩戒已成为颇受关注且存在争议的一种教育手段。
2016年发布的《关于防止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颁布的《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将“惩戒”入法;2019年《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惩戒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等;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
惩戒权既已得到法律支持,施用教育惩戒为何存在争议?对此,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湛江市S区抽取了3所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最终,笔者从教育、社会两个层面对教育惩戒施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几点对策。
二、施用教育惩戒的相关问题(一)明晰相关概念与惩罚问题就内涵来说,惩戒是教育的必要辅助手段,是矫治学生不良行为的重要方式。
偏离使用初衷和效果的惩戒衍生出了滥用、惮用和不用教育惩戒等问题,导致了惩戒泛滥和失效等不良后果。
事实上,惩戒施用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惩戒权力赋予与惩戒指导缺失间的失衡。
对此,调整失衡关系是惩戒权落实的关键。
(二)辨明教育惩戒与教育惩罚厘清实施教育惩戒的含义,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惩戒的教育性是解决惩戒施用问题的重要前提。
教育惩戒与教育惩罚有本质区别,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育惩戒偏向于“惩罚”而非“惩戒”,以致衍生了两大问题。
一是缺乏教育性,重罚而轻效果;二是缺乏规范性,惩罚实施混乱。
教育性理应达到的戒除效果在不规范的实践中逐渐被淡化,而惩戒刚好可以补足惩罚的这一缺陷。
因而,在实施惩戒时应关注教育效果,向制止和戒除作用倾斜。
三、研究结果分析本次对S区学校教育惩戒的施用情况调查主要包括施用现状、施用动因、施用影响和施用建议四个方面。
(一)施用教育惩戒的现状第一,施用惩戒现象仍旧常见,但方式有所改变。
教育惩戒问题与解决方案教育惩戒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行为控制和处罚的方式。
在一些学校中,教育惩戒常常被用来对学生进行行为纠正和规范。
然而,教育惩戒也存在一些争议,并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正常成长造成影响。
本文将会探讨教育惩戒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教育惩戒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第一个问题是教育惩戒可能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严厉的惩戒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例如,长期被责骂或体罚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情绪,甚至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解决方案:建立积极的教育惩戒模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当建立起积极的教育惩戒模式。
这意味着在纠正学生行为时,教师和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比如采用奖励机制替代严厉惩罚,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并鼓励他们改进。
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应对学生行为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教育惩戒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教育惩戒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行为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严厉的惩戒措施可能导致学生反感学校和教师,从而产生反叛的行为。
这样一来,教育惩戒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行为问题加剧。
解决方案:建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当致力于建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而非一味地采用惩戒措施。
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导师制度或者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另外,学校也应当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行为问题。
问题三:教育惩戒可能导致学生辍学第三个问题是教育惩戒可能导致学生辍学。
过度严厉的教育惩戒可能让学生对学校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辍学的倾向。
解决方案: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致力于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育惩戒引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杨笛来源:《科技资讯》2020年第16期摘; 要:近年来,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因教育惩戒所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
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侵犯学生人格尊严、侵害学生基本权利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等行为,所涉及的教育惩戒以及“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如果教育惩戒重“蛮”力,而忽视“巧”力,往往会造成“教师处罚、学生受伤、家长投诉”等不良局面。
该文通过分析棍棒式教育、罚写式教育、强迫式教育等教育惩戒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助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惩戒手段,因材施教、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惩戒在恪守法度的同时,有效传递育人的温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育惩戒; 蛮力; 巧力; 法定职权; 精准施策中图分类号:G40-034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106-04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为教师手中的“戒尺”提供了精准的刻度。
“惩戒是指通过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的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实施和手段”[1]。
“教育惩戒”定义的出发点是很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改正错误,制止不合规范的行为。
但是这些年来,“教育惩戒”却再度出现在教育新闻的排行榜单上,因各类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惩戒不当问题,导致学生受到身心伤害、教师受到舆论谴责、家长对学校不满、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
“教育惩戒”这个定义被附加“不道德”的情境、陷入“被非议”的处境。
如何规避使用“蛮力”去惩戒学生,如何借用“巧力”有效教育学生?本文试从教育惩戒的现象、教育惩戒的根源、不当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教育惩戒之现象分析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蛮力”事件,虽然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但追寻其方式方法,令人咋舌。
走进“教育惩戒”现场,为“学生改正错误”,教育工作者“蛮力作战”,充满了硝烟的气息与冷酷无情的气息。
这些“蛮力作战”都是什么?将其归类,这些“蛮力”可划分为“棍棒式教育”“罚写式教育”“强迫式教育”。
1.1 粗暴无礼,棍棒式教育棍棒式教育,就是以棍棒鞭打为代表的教育。
其定义是指教师打骂等举动,对学生造成直接伤害的惩戒。
江苏某幼儿园,4位小朋友列队站在同学前依次自扇耳光[2]。
从那位老师从容淡定的身体语言来看,她大概是习以为常这样的教育方法了,光想着如何用暴力威慑学生,惩戒时未考虑造成的后果,这是典型的漠视《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河南某教师将学生臀部扇至淤青,是因学生做题反复出错,故而情绪失控,体罚学生[3]。
从网传的视频来看,学生受伤严重,被送往卫生院,这是对于惩戒尺度把控失当、教师没有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蛮横”至“痛下打手”;山东某中学2名初三学生上课迟到,在教学楼楼道内,教师让学生蹲在地上,用课本抽打、脚踢等实施体罚、批评教育十多分钟[4]。
此事经历一系列波折,竟然一度影响涉事老师个人征信体系,被列入黑名单。
这些都是直接性地对学生肉体造成伤害,其后果和严重性引起社会关注,饱受诟病。
1.2 机械呆板,罚写式教育罚写式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惩戒时看似对学生无伤害,自以为能起到震慑威胁和巩固知识等作用,实际上收效甚微。
最典型的就是罚写。
走访各地中小学,学生罚写的事情数不胜数,但罚写完之后有多少同学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得到了提高了呢?也许,对记忆的巩固略微有用,但随着年级升高,要记要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于其中所犯错误的惩戒,也全要用“罚写”吗?以长期的角度看来,这个做法相当不可取。
在实际观察中,也可以看到,学生为老师的“罚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学生手握“三笔”完成罚抄任务;家长看小孩可怜,帮助小孩写;此外还滋生了“代抄”服务,按字数或者件数收费,甚至还因为“接单”太多,搞起了“打折”活动。
除了典型的惩戒“罚写”属于这一类之外,“表现不好就罚值日一周”“上课吃东西就给全班带早饭”和“罚写”的性质是一样的,并且,这其中明显没有把控惩罚尺度,也是变相体罚的一种,不仅无用功且违法,学生与家长心生怨念,何谈教育效果。
1.3 不顾实际,强迫式教育强迫式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惩戒时不了解实际情况,滥施威严,对学生的情况不做全面的了解,最后学生全线崩溃,造成恶果。
如许多患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多动症儿童、有考前重度焦虑的儿童,“看似值得惩罚”是这些疾病带来的不良表象,应该充分引起教师关注,不应用传统教育的老眼光、无科学的心态对待,实施教育惩戒。
此外,特殊情况亦不能实施教育惩戒。
某高校学生因外公病危,想要回家探望送终。
跟辅导员请假,辅导员不仅没有准假,并且在一大堆同学在场的情况下用半堂课批评该同学,甚至用学校纪律压于生死之上[5]。
教师没有把握“情理”的尺度,未给予死者尊重,也未照顾学生的丧亲之痛,在全班同学面前喋喋不休“蛮缠”20多分钟,滥用“教师威严”,被舆论关注,最后,辅导员向那位学生赔礼道歉。
2; 教育惩戒蛮力之源探析追溯其“蛮横”之根源,就是不良教育惩戒现象的背后必定存在根源不正,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学校教育惩戒中,教育惩戒的蛮力之源主要有4种:传统不良思想的作祟、漠视教育的大法存在、惩戒尺度的难以把控、家长态度的截然不同。
2.1 传统不良思想的作祟传统关于教育惩戒的不良思想,藏于教育生活之中,是“蠻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调至今不息。
甚至“教”这个象形字就是一个教师举着一个东西打着学生的状态。
过去,确实有成为一国之才的人感恩父母从小“棍棒教育”的例子,有“伯瑜泣杖”一说——儿子竟然为其母打不动自己而哭泣;但是现在时代发展,学生越来越强调个性、强调自我、强调话语权,对于这样的思想已经“极端排斥”,对于实施这样教育的父母老师也“恨之入骨”。
小学生吴某因其母管教严格,持刀杀死其母[6];10年前的中学生杀母案也令人心寒[7];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犯罪分子,也多数来自这些有过暴力的家庭。
传统教育的糟粕,与现代文明教育格格不入,发生了巨大冲击。
2.2 漠视教育大法的存在将教育法当成摆设,以“瞧不起”“无所谓”心态处之,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二。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早就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但许多教师,除了传统思想作祟外,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既然家长默认,学生不敢吭声,那么直接进行体罚或各类变相体罚,无所顾忌。
县乡学校,“山高皇帝远”更为尤甚。
甚至有许多老一辈教师,认为自己是否违背法律,违背人道主义更是属于不值一提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惩戒。
学生从小在暴力环境中成长,也不知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更不会去保护自己,结果学生也“理所当然”地走上暴力道路,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2.3 惩戒尺度的难以把控惩戒尺度难以把控,是指在惩戒过程中,轻了或重了,都会被归为一种体罚,引发争议。
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三。
教师哪些的行为动作,属于“不出格”是可以被接受,起到一定教育作用的,到了哪个范围之外属于“变相体罚”了?以家庭作业订正为例,典型的就是语文英语词汇的订正,订正超过一定的遍数,可视为变相体罚。
但具体超过多少算数,也许教师所做的就是让学生比平时多订正了两三遍,仅加强记忆,无伤学生呢?其实,也许教师只是无心之失,毫无体罚之意,一心只盼着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但社会中的人会或恶意揣测,或持有偏见,说“教师就是伤害了学生,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说法。
”2.4 截然不同的家长态度家长态度的不一也是构成教育惩戒问题的一项因素,这其中最典型的3种论调是“支持论”“反对论”“漠视论”,是“蛮力”教育惩戒现象根源之四。
“支持论”家长认为恢复之前的制度,强烈要求将体罚纳入法律[8],这其中有家长“老师,您就看着打,咱们家长也不会说什么”。
“反对论”家长,抱着“就是天大的错也不能罚咱家宝贝”的心态,又好像是“体罚”的苗头,就发帖子、举报,纠结其他家长,威胁学校与老师;“漠视论”家长干脆做了鸵鸟,“老师权力大,干什么都对,我们也不敢说”这种“不作为”看似躲得了一时,实则对学生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或者形成懦弱的性格,受欺负全忍着,或者是非观颠倒,光觉得“强势者”为优秀。
这些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但肯定不是健康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教育惩戒这件事,将来肯定对学生性格、学业、成长不利。
家长态度的不同也是造成教育惩戒“乱象”的原因之一。
3; 恪守法度的教育惩戒有效对策3.1 “冷”用巧力冷用巧力,看起来好像没有处理,没有惩罚,实际上已经悄然处理错误,化解危机,改正习惯,让学生由外而内或者由内而外改变。
教师需要将那颗充满蛮力的心冷却下来,就能巧妙处理一些惩戒问题。
3.1.1 “自然”用巧力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的理论曾被用作实践,其意义是让儿童去感受自然后果,从而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和作用[9]。
儿童打碎了玻璃,那就让他晚上只能睡在窗边,看他没有窗户遮挡瑟瑟发抖以后,再让他意识到错误;儿童不肯吃饭,那么索性让他不吃,他饿了也不给他任何食物,在两餐之间的间隙里只能饱受饥饿之苦,不必要打骂、逼问“吃,你到底吃还是不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了一个冷用“巧”力的例子。
一个调皮的学生,总爱做小动作,讲题的时候,他又动了起来,这时教师可以先压住不说,等他搞得全班看着他哄堂大笑的时候,他面露尴尬,收手并且坐端正,这时教师再讲两句幽默的话,成功化解了过去肯定会大喊大叫制止行为都没有用的“危机”。
这些例子都能生动说明“自然后果法”的冷处理下,儿童受了来自自然的惩罚,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记住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样的“巧”在于依据实情,恰到好处,不费力气去“巧惩”儿童或者学生平时的一些坏习惯,使之改过。
3.1.2 “冷静”用巧力冷用“巧”力还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层面上的“冷静”。
“冷静”处理过激过错,从而达到“惩戒”效果。
在中学,男生处在他们的青春期,又因男生本有的性格,冲动之事在所难免。
当学生与教师发生了顶撞之事,形成“剑拔弩张”之势,教师可不做任何道理解释可以先让学生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站着或者坐着,等他彻底冷静下来,再做谈心解释。
虽不赞成直接粗暴的罚站罚坐,但将其用在冷处理上,却符合心理学的规律,青春期的男生一旦发作起来,甚至能在学校造成犯罪事故;但是我们不以“罚站罚坐”之名,而仅要求他们站着坐着冷静一下,再来进行沟通交谈,矛盾也会化解,学生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