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的疆域
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们以“温故而知新”为主线,通过旧知七大洲和四大洋,得出我国的海陆位置;通过旧知特殊的经线、纬线,得出我国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通过读我国的邻居,强化学生的读图方法;通过旧知比例尺,学生学会量算我国东西、南北的距离;通过探究不同国家的对比,学会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邻国,并分析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疆域的范围,知道中国的陆地总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中国濒临的海洋,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邻国。
2.中国的疆域范围。
难点: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模块
模块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读图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及邻国;通过读中国的疆域和景观图,知道我国的四至点和东西、南北景观差异的原因;通过读中国濒临的海洋图,掌握我国濒临的海、第一和第二大岛、领海及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作为初中地理课程的开篇之作,承载着引导学生初步探索与理解祖国地理概貌的重要使命。
本章内容不仅是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奠基,更是培养其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宝贵素材。
在“中国的疆域”一节中,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辽阔的领土范围,从北国的雪域风光到南疆的热带雨林,从东部的浩瀚海洋到西部的崇山峻岭,一幅壮丽多彩的地理画卷缓缓展开。
通过学习,学生将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优势,认识到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腹地的战略意义,以及广袤的海域分布和与众多邻国的接壤情况,这些都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交流及现代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行政区划”部分,则是对国家管理结构的直观展现。
学生将掌握中国行政级别的划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递进,特别是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也为后续学习各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人口”章节,深入剖析了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人口现状。
从庞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人口增长趋势,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国家为应对人口问题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计划生育到现行的生育政策调整,都体现了国家对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划与长远考量。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民族”一节,则是一幅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分布特点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培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价值观。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不仅是一扇通往中国地理知识宝库的门户,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引导他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去探索、去理解、去爱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教学目标】1.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在地图上找到四至点并读出它们的经度或纬度,计算我国跨越的纬度差和经度差,理解我国是个南北跨越和东西跨越都比较大的国家。
3.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三大岛屿和三大半岛。
5.运用示意图理解领海和内海的概念。
6. 尝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角度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7. 领略祖国风光,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我国地域的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南海诸岛的情况燃起民族斗志,增强民族自信,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点】1.读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评价其优越性。
2.读图指认我国的邻国,确定是陆上邻国还是隔海相望,还是既陆上相邻又海岸线相连。
3.读图说出我国的四至点,了解我国疆域的辽阔性,经纬度跨越大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我国经纬度跨越大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
3.领海、内海的概念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地图的读图方法,有一定的地理学科思维,能运用学科思维,借助图表、材料针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逻辑推理,能力上初步达到从地理现象上升到简单理论分析的层面。
同时,学生也存在着不足,阅历不够丰富,对地理信息的把握不准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不到位,从图表、材料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另外,平行班教学,学生水平不整齐,高低差距比较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归纳法,地理逻辑思维引导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国位于_________大陆的东部,_________洋的西岸。
对东部地区降水产生的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沿海港湾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 事业。
海陆交通_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强调:中国的两大内海是渤海与琼州海峡。
活动二:我当探险家
、探险小组将组员分为红队和蓝队,两只探险队都从朝鲜出发,红队沿陆上国界线按照逆时针方向探险,找到并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蓝队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说出濒临的海洋,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法指导---歌谣记忆法:
知识拓展:完成以下两个题目
中国是重要的海洋大国,玲玲有以下想法,她的说法有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我国沿海有许多港口,是对外交往的窗口。
(2)乘船到三沙市去旅游观光。
很多产品可以用船运到国外去卖。
(4)在海里养殖珍珠,捕捞鱼虾。
(5)
风带来降水。
(6)在海滩上晒盐。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复习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了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以及人口分布、人口政策等内容。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基本地理情况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疆域的边界、人口政策等细节内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概况;理解我国的人口分布、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大事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行政区划;我国的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2.难点:我国疆域边界的具体位置;人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疆域情况。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位置、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疆域的面积、边界等详细信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疆域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及其影响。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我国疆域和人口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在疆域和人口方面的新政策及其意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1《中国的疆域》是本册的开篇,主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以及地理位置的特点。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我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疆域的完整性、地理位置的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我国的疆域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国家领土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及地理位置的特点。
2.难点: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的疆域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疆域的相关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我国疆域的相关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2.收集我国疆域的典型事例,如领土争端、行政区划调整等。
3.分组讨论的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4.教学课件的制作: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范围、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我国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国位于_________大陆的东部,_________洋的西岸。
对东部地区降水产生的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沿海港湾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 事业。
海陆交通__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强调:中国的两大内海是渤海与琼州海峡。
活动二:我当探险家
、探险小组将组员分为红队和蓝队,两只探险队都从朝鲜出发,红队沿陆上国界线按照逆时针方向探险,找到并说出沿途经过的陆上邻国;蓝队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大陆海岸线,说出濒临的海洋,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法指导---歌谣记忆法:
知识拓展:完成以下两个题目
中国是重要的海洋大国,玲玲有以下想法,她的说法有道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我国沿海有许多港口,是对外交往的窗口。
(2)乘船到三沙市去旅游观光。
很多产品可以用船运到国外去卖。
(4)在海里养殖珍珠,捕捞鱼虾。
(5)
风带来降水。
(6)在海滩上晒盐。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教材内容包括:疆域辽阔、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
本章通过介绍我国的疆域和人口状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范围、地理位置、邻国关系、行政区划以及人口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疆域和人口的细节知识掌握不牢,对于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基本知识。
2.难点:疆域和人口的细节知识,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阅读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疆域范围、邻国、行政区划等。
2.数据分析法: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增长趋势。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疆域和人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地图、挂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出本章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的疆域范围、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状况。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图,让学生阅读并指出我国的四至点、邻国、行政区划等,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的人口
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家庭人口调查表为主线。
第一步,学生自学我们的人口总数及占比;第二步,学生通过描图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原因,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第三步,读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特点,并分析原因。
结合相关材料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3.运用人口分布图说明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了解我国西北、东南的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1.中国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中国的人口政策。
2.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难点:中国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中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第一,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及在世界的占比,通过读各省人口柱状图,说出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第二,通过描图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并会分析原因,了解不同阶段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第三,通过读我国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界线及其东南部和西北部在面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方面的差异。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是本学期开始的第一章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以及其相关知识。
内容涵盖了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疆域范围、省级行政区划等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和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疆域范围的概念理解,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和特点,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地图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数据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疆域范围,引发学生对疆域问题的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中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划、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分析:分析疆域范围的概念,通过地图观察,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和特点,分析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