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共9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9.11 MB
- 文档页数:93
首先是蒙舍诏细奴罗(653-674)与「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进求的联姻。
张乐进求原来是洱海地区各部落共推的共主﹐他自己的据地在洱海南方的赵州白崖一带。
从「南诏图卷」中可以看到当时洱海地区有九个较大的部落酋长﹐后来因为有奇鸟暗示细奴罗为圣主﹐所以张乐进求才将共主的地位让给细奴罗。
张氏的势力自此退回地方性的首领﹐并且将女儿嫁给细奴罗。
一直到十三世纪的张氏墓碑中﹐都称自己为「国舅」﹐是张乐进求的后裔﹐这个「国舅」的名称似乎可以维持相当长久﹐不管是否是一个有实质义意的称号﹐即便蒙氏王朝已经消失﹐这种国舅代表着是一个有历史意义﹐同时是有历史感的家族性标示。
1南诏第二世主蒙兴宗(674-712)时﹐娶赵康的女儿﹐赵康原为东川(滇东)的部落领袖﹐后来因为蒙赵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赵康赐于赵州地区。
2赵康的势力因此而扩大向洱海东部﹐成为渠敛赵(今海东一带)的部落首领。
赵康还被称南诏王封为「外祖建峰神」﹐外祖之意便是「邦之外亲」﹐是南诏亲家。
他的后代在明洪武时因为助明天兵南下﹐被封为1《南诏野史》(上)「建宁国条」:「张氏……传三十三世至张乐进求﹐一见蒙奇王有异相﹐遂妻以女﹐让位与奇王﹐王姓蒙﹐名细奴罗。
」另外在一份碑铭<张长老墓碑>有「蒙国舅张乐进宁」。
2<建峰亭记>,收于《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49上。
「河东郡应阵翻浪伏波军将」。
3自皮罗阁开始﹐便更积极地以婚姻的方式取得不同部落首领的结盟关系。
据史料反应﹐皮罗阁至少娶了三个部落的女子﹐其一是邓赕诏丰咩的姐妹;4二是施浪诏施望欠的女儿﹐遗南;5以及住在白崖城南蛮子城中的「诚节夫人」。
6除此以外﹐皮罗阁开始计划整合滇东爨部的势力。
滇东长期以来是爨部的二股势力﹐其一是爨归王;另一为其姪子爨崇道。
爨部内部的纷争造成了爨崇道杀死了叔父爨归王及其兄弟﹐后来南诏介入调庭之时﹐皮罗阁却将自己的二个女儿分别嫁给爨归王的儿子爨守隅﹐以及爨崇道。
7后来守隅的母亲阿奼﹐据说是来自南诏的统治部落﹐请皮罗阁协助消灭爨崇道的势力﹐所以南诏就派兵将爨崇道以及两个儿子杀死﹐并且将爨守隅以及皮罗阁的女儿请回到大理洱海平原来居住。
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五代十国、宋、大理国时期的云南简况云南大长和国时期的中国地图一、南诏国到大理国之间动荡的过度1.郑氏“大长和”国(902-928年):南诏立国一百六十五年,唐天复二年(902年),被权臣郑买嗣取代,改国号为“大长和”。
郑买嗣又名(同昶),大长和国建立者,汉人郑回到南诏的七世孙,郑氏世袭南诏清平官。
郑买嗣夺得政权后,被拥斥立为皇帝。
仍定国名为“大封民国”,改元“圣治”,以顺应云南各族当时普遍白化的倾向。
隆舜时便将南诏国自称为“大封民国”,意即白人之国、白民之国、大白国的意思。
这一国名也顺应了白蛮大姓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的优势。
第二年,郑氏王朝又定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其它制度和国都都不改。
表示要调和蒙氏王朝后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定国内形势。
切政权机构仍按蒙氏王朝旧制运行。
郑氏王朝实质只是通过宫廷政变改变了王朝姓氏。
郑氏王朝大长和国实质仍是蒙氏王朝南诏国的延续。
2.赵氏“大天兴”国(928——929年):大长和国传了三世,被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推翻,拥戴白蛮(白蛮即白族的先人)大姓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
赵善政,南诏时宁北(今茈碧)人,出生“白蛮”贵族世家,南诏时“封民清平”。
唐诏宗天复二年(902年)郑回七世孙郑买嗣篡南诏,建立大长和国,赵善政为清平官。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7年)十月,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大长和国国王郑隆瞌,拥赵善政为国王,改国号为“大天兴”国,又名“兴源”国,改元尊圣,称惠康皇帝(628-929年),翌年改天应。
“善政待干贞恩礼渐衰,凡干贞有所请乞,辄不许。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干贞恃功怨望,遂赂诸臣,废善政而自立”,改国号大义宁国。
赵善政在位10个月。
3.杨氏“大义宁”国(929-937年):大义宁杨干贞也是白蛮大姓,拥大天兴国仅十个月,就按捺不住,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杨干贞,大义宁国创建者,白族,原为大长和国东川节度使。
•南诏大理国概述•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南诏大理国政治文化•南诏大理国对外关系•南诏大理国的兴衰历程目•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与启示录01南诏大理国概述Chapter唐朝时期宋代以后南诏大理国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诏大理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南诏大理国的经济基础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畜牧业等。
其中,农业是南诏大理国的主要经济支柱。
经济联系南诏大理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尤其是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这种经济联系对于南诏大理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诏大理国的社会经济02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Chapter贵族政治南诏大理国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军事领袖在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和局势。
军事力量强大地方自治01020303南诏大理国政治文化Chapter南诏大理国的政治信仰祖先崇拜01自然神崇拜02佛教信仰03尊重自然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中还强调尊重自然。
他们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中,以民为本是其核心。
他们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儒家思想南诏大理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仁爱、忠诚、礼义等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文化中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思想多元包容南诏大理国的政治文化特点重礼尚文实用主义04南诏大理国对外关系Chapter唐朝的西南边疆政策南诏的崛起唐朝对南诏的影响南诏与宋朝的交往宋朝对南诏的影响宋朝的西南边疆政策南诏大理国与元朝的关系南诏与元朝的交往南诏与元朝进行了多次交往,包括朝贡、贸易等。
南诏也接受了元朝的册封,成为了元朝的一个藩属国。
元朝对南诏的影响元朝对南诏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南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受到了元朝的深刻影响。
元朝的西南边疆政策土司管理政策,以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南诏大理国历史南诏大理国历史概述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
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
战国时,楚将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
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所筑。
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
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
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
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
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
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
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
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
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
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
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众多,琳琅璀璨。
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曾在这里建都,公元8至13世纪,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我国同东南亚诸国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
考古发掘证明,从远古开始,就有古代居民在这里生活,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使大理地区成为了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四世纪时,大理地区居住了许多分散的氏族部落,史书中称为“昆明之属”或“昆明诸种”。
他们一部分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这是中央王朝对大理地区的正式统治的开端。
西汉公元前二世纪,大理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当地居民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时,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挡,于是在京城长安“凿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述的“汉习楼船”。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击败了“昆明部落”,在大理地区设置了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四县。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开辟了我国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大理成为这条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东汉公元67年,东汉王朝将大理地区的六县分出,加强了对大理地区的统治。
蜀汉公元三世纪初,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称南中,为蜀国的一部分。
蜀汉初,孟获造反,诸葛亮率师南征,平定叛乱,在大理地区重新设置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今祥云县)。
隋朝公元585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管理西南边疆,在大理地区设置了昆州。
公元597年,昆州发生叛乱,隋文帝派史万岁到昆州将其平定。
唐朝公元621年,唐朝政权派人到大理地区招抚“昆明部落”。
贞观年间,唐朝政府设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区各县均归其管辖。
南诏国公元七世纪,大量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部落间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彼此兼并,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795 更新时间:2007-10-31 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古城里。
穿过明清的代的街道,从千百年一贯制的马具店,小吃店、裁缝店,纸烛店、棺材店门口经过。
在油黑发亮的板壁门口,骇然一堵老墙立在眼前,整个地挡住天光。
转到有门的地方,门是个深黑的大洞。
仰视上去,墙有墙垛,垛上是楼檐,檐下高悬黑漆大匾一块,上书“魁雄六诏”,所指的历史一下追溯到唐代。
城楼叫拱辰楼,是明洪武年间建的,已在这儿屹立了600年。
从窄而阴冷的梯巷里爬楼时,产生砖梯尽头会埋伏着一个古装弓弩手的错觉。
待爬上古楼,却是杳无人迹,只有最后一抹夕辉映在“万里瞻天”的大匾上。
想象王者当年怎样在此“万里瞻天”,叱咤风云。
巍山县其实是个狭小的小盆地,东西走向不过40公里,南北更是山望山。
烟霭漫起,纵是配上望远镜,也雄视不了几里的。
然而南诏王确实就从这样的小地方起家,统一六诏,强盛时辖区曾东至贵州和广西西部,南抵越南北部,西达缅甸边境,北迄四川大渡河。
《新唐书?地理志》表述更细,称其疆界“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
”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体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用种种文的和武的方式,广纳川黔汉文化、西藏吐蕃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精华,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到了极至,使得大唐不敢小觑“蛮王”,大宋亦对大渡河以外的“亦地”划玉斧为界,不再多有干预。
蒙在夕烟中的一片田陌和村落,是南诏王最早的都城。
在民间传说中,南诏王皮逻阁一把火点燃了精心建造的松明楼,应邀祭祖赴宴的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洱源和邓川之间)、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邓川)、蒙嵩诏(今巍山北部和漾濞)五诏诏主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传说中他们和南诏王同是一母所生的兄弟,蒙舍诏(其疆在诸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得以“雄魁六诏”。
当然,史书对737年南诏尽收五诏版图,完成统一洱海区域霸业的记述,使用的是另一套经过处理的语言。
浅析受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发表时间:2018-10-15T09:31:55.413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李立蛟[导读] 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
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摘要:在大理城西北一公里处,耸立着三座宝塔,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闻名中外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崇圣寺三塔。
它是数千年前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汉文化学习的象征,它也是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与边远的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一组纪念碑。
正是中原文化与大理地区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滇文化的新高峰。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中原文化;民族建筑;佛教建筑一、南诏、大理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共存了五百多年。
在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云南地区建筑造型与建筑技术的发展。
经过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当中,中原地区带给了云南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并融合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云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史料记载:第二代南诏王任用汉人郑回为清平官(宰相),并送子到成都“使学习书算,业就辙去,复以他继,如此垂五十年,不绝其来......”,这些都使得南诏、大理国事情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建筑艺术的发展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民族建筑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南诏事情曾在现巍山县建有垅于图山城,在洱海之滨、点苍山下建太和城、大厘城、龙口城、龙尾城、在滇池地区建拓东城,这都促进了建筑艺术的发展。
由考古发掘来看,这些城的遗址中发现了有字的瓦当,有莲花图案的瓦当,有涡纹或者卷云纹的图案的滴水和青灰陶的残件等。
大理历史--南诏与战争关于大理你知道什么历史故事呢?若是不知道,那现在开始打开帖子慢慢看呗,持续更新南诏(738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八世纪时兴起的位于中原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
到九世纪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今贵州、今四川、今西藏东南部、今越南北部、今老挝北部、今缅甸北部的地区。
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
902年郑买嗣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长和。
唐时西洱河地区,居住着乌蛮,共分6大部落,号称“六诏”,即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及蒙舍诏。
当中蒙舍诏因地处南方,称为南诏,亦为各部落中最强,家族姓蒙氏。
“诏”解作酋长。
他们与彝族有关。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虽然称国,但还只是个部落)。
另一种说法是南诏东北白崖的白国张乐进求让位于避仇来居的细奴逻[4。
细奴逻遣子入唐,求唐保护。
729年2月,唐打败破西南蛮,平定昆明盐源(今盐源)。
当时南诏实力最强,欲求一统六诏,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支持南诏兼并各部落。
737年,唐朝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或蒙[3]。
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
扩张与统一公元748年,唐朝立阁罗凤为云南王。
唐王朝为加紧控制洱海地区,修筑安宁城,惟受到爨氏各部反抗,受唐王朝派兵镇压,阁罗凤随即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谢罪。
阁罗凤为加强与爨氏部落关系,将女儿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南诏势力由此进入滇池地区。
唐王朝认为此举于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閧,在一场政治阴谋下,爨崇道杀死爨归王,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唐与南诏关系直走下坡。
唐朝计划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势力,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向朝延指阁罗凤谋反,阁罗凤起兵杀死张虔陀,占领了姚州及所属的32夷州。
还搞不清南诏国和大理国有何关系?了解下云南的变迁史云南是中国乃至亚洲出现人类活动迹象最早的地区,元谋人距今有170万年。
在夏商周时期,云南被称为九州之一的梁州,但那时并未进入开发。
直到公元前300年,楚国将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昆明),因归路被秦国所断,便建立古滇国,前后存续期为500年。
秦始皇统一后,修建五尺道,由四川宜宾起,进入云南昭通,并沟通曲靖,比较著名的遗迹是位于昭通盐津的五尺道。
秦五尺道秦朝对云南的探索,集中在滇东北。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赐滇王印,设益州郡”。
这说明,控制区域已延伸到昆明地区,古滇国成为西汉藩属。
到东汉,边界已经深入到保山,在此设永昌郡,亦属益州管辖。
至此,滇西地区疆域基本形成。
东汉朝廷向云南移入大批汉民,并扶植一些大族协助统治。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豪族大姓们趁乱割据。
三国时,云南是蜀国后院,由于战略重心在中原,只是控制今川、黔、滇交界处的南中。
云南出土西汉青铜器此后两晋时期,云南汉人大族爨氏归降,被封为宁州刺史,世袭统治云南400年。
这种状况至隋而止,隋朝消除割据势力,将云南重新纳入中央统治。
唐朝是以都督府形式管理云南,都督府之下,有着大量羁縻州府。
何谓羁縻?就是后来的土司制度,利用当地的部落首领或豪门大族治理统治,这种控制方式是比较松散的。
以上云南演化过程说明:一、唐之前各朝各代,统治中心位于中原,古时云南并非如今旅游胜地,仍是边远蛮荒的所在。
无论是重视度还是统治力度,相比中原都较为有限。
二、对于云南的探索开发具有一个深入过程,是从滇东北逐渐渗透到滇中、滇西地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原移民的作用甚至大于统治者。
尚未充分开发的云南,对于统治阶层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南诏国地理位置图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南诏国应运而生。
南诏国唐玄宗时期,围绕洱海地区有六个小国,称为”六诏”,分属不同的部族。
蒙舍诏位于另五诏之南,故称“南诏”。
因为其他五诏离当时另一个大国吐蕃较近,立场不坚定,时不时的背弃大唐依附吐蕃,而蒙舍诏则是一直跟随唐朝,自然博得大唐的好感和支持。
南诏国与大理国南诏国与大理国---大理的历史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有乌、白蛮众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间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奴隶制的边疆民族政权。
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彝族的先民。
其中有六个势力最大的乌蛮部落,史称“六诏”(“诏”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邓赕、施浪及越析;或称“八诏”,则加石和、石桥二诏(《新唐书》作时傍、矣川罗识)。
蒙舍诏地处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
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
武则天时,其子逻盛亲自入朝。
蒙舍诏原居蒙舍(今云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时,逻盛之孙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
779年又迁羊(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
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
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诏之统一六诏,本由唐朝促成。
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
时唐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向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发生矛盾冲突。
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
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太守张虔陀等贪狯无谋,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
750年,阁罗凤发兵攻陷姚州,杀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
752年,吐蕃封之为“赞普钟”,意为吐蕃王之弟,给金印,号称“东帝”。
时杨国忠为唐相,调全国各地兵十万征讨,但为南诏所败。
其后安史之乱起,吐蕃东进,唐无力应付西南,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阁罗凤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以二十万兵力与吐蕃并力攻袭剑南西川。
吐蕃以南诏为属国,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驻其境,南诏王异牟寻不堪其扰。
大理国与大理皇帝史大理由来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
司马迁的(史记)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
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
唐开元甘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 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
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
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
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权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即宰相)专政,外则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
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
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权的局面。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
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
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
由于彼此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由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
这时,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
南诏及大理王朝五百年之十三:文治之曲,洱海月夜的奏唱余显斌 /文吴家良/编辑编者按:茶语无量今日头条号将陆续推送书写南诏及大理王朝五百年的历史文化散文共二十六篇: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二、南诏初起,历史古道的屐痕;三、绝地反击,铁血英雄的柔情;四、归附大唐,柳暗花明的旅途;五、携手中兴,烽火绽放的烟花;六、权臣崛起,是非功过的书写;七、烽火西南,无尽征战的内伤;八、斜阳哀歌,王朝消失的血色;九、郑赵杨氏,兴盛大理的前奏;十、高歌马上,铁血深处的佛心;十一、负重独行,大理太宗的难隐;十二、翰墨深处,灵魂皈依的故园;十三、文治之曲,洱海月夜的奏唱;十四、禅位之谜,帝王袈裟的梵唱;十五、烽烟鼙鼓,智高事件的桥梁;十六、回光返照,段氏皇权的牧歌;十七、权臣夺位,前理历史的帷幕;十八、故国重启,佛性权利的言欢;十九、中兴之君,大理江湖段和誉;二十、归附宋朝,马蹄声声草木春;二十一、功成身退,紫溪深山归去来;二十二、刀光剑影,权利交锋的国相;二十三、佛寺千山,处处塔影民膏尽;二十四、五凤楼前,一声呛血的悲叹;二十五、铁血慷慨,滇东部落的背影;二十六、孤帆远影,余音袅袅的王朝。
欢迎大家关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学者给予的评价都是很好玩的,譬如大宋的仁宗皇帝,有人给予评价道,“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此话乍听是贬义,说仁宗皇帝百无一用。
但是,仔细一想,原来是赞扬他。
言外之意,这个人放在皇帝的位置上,是十分称职的,是恰到好处的。
宋人王十朋曾经说:“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
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真宗较为昏庸,继位后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整个真宗朝,后期都沉浸在一种求仙问道的虚无之中,难当王十朋的夸奖。
能当此言的,唯有仁宗皇帝。
仁宗在世,“恭俭爱民,四十二年始终若一,真可谓仁矣”。
他在位时,国家平和,人民富康,世人称之“庆历之治”,受到史家的称赞。
[编辑本段]简史大理国(937~1253),中国中古时代国家。
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曰大理。
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
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
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智兴。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
后晋天福二年(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
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寿辉传位给正明。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
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
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
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相当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
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
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
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
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
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
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
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
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
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
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