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述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
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
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前言希望在这次园林分析中改变开始时的以单体建筑分析为主的做法,而试图从更大更高的层面上去分析一个园林,尝试着在江南园林的共性中寻找寄畅园的特点,进而更好的找到本座园林的个性。
尝试是为了一叶而知秋,得一园而得整个江南的园林。
无锡寄畅园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
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
全用黄石堆砌而成。
西高东低,总长36米。
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
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
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
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
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静观布局寄畅园有大面积的山石园区,同时又有一片水域。
思考中我想到了寄畅园似乎有这么一种拓扑关系: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
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
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
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
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
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园林布局:明清私家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连续性。
布局多采用错落有致的方式,通过设置山石、水景、亭台楼阁等元素,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
同时,注重景观之间的连通,使游人能够顺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2. 植物配置:明清私家园林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花草、树木、竹子等,通过合理的植物布局,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
同时,注重植物与建筑、水景的搭配,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生态氛围的园林景观。
3. 建筑设计:明清私家园林的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多以亭、台、楼、阁等小型建筑为主,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细的雕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增强了园林的美感。
建筑的材料多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注重雕刻细节,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4. 水景处理:明清私家园林的水景处理非常重要。
园林中常见的水景形式有池塘、湖泊、流水等,通过合理的水景布局和精心的石块摆放,营造出流水潺潺、池水清澈的景观效果。
水景与建筑、植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园林景色。
总的来说,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处理手法注重景观的连续性、自然
和谐的美感,通过布局、植物配置、建筑设计和水景处理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展示了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万方数据诗情画意,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如同诗画一般雅的情操与意趣(见图3)。
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
并且,私家园林由于面积一般并不大,建筑便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也只是构成园林的景观要素之一,它必须与周围的山石、水池、花木等自然景观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图1留园平面图三、意境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
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首先,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
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以余韵未尽的印象(见图2)。
其次,园林景观的意境,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这种形式犹如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
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日“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万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
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但却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以抒发出一种高图2网师园平面图圈3月到风来事四、空间关系的灵活运用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为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丽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Preface: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which the Oriental culture and soil, the natural scene to generalize and refined, formed from nature is higher than the natural distinctive style, as the world garden in the history of a flower. Jiangnan private garden, with its unique elegant beauty, connect fully, and become the gardening art is the essence of the qing dynasty, known as the "jiangnan gardens festivals"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Keywords: qing dynasty gardening landscapegardens appeal rockery Richard water space(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
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浅析清代岭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清代岭南私家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有着与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不同的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岭南私家园林,并重点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总结其特点和经验,并为现代园林造园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岭南;私家园林;艺术;可园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89-02一、岭南私家园林概况(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岭南园林泛着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
岭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气候特点。
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
此外,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度很大,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
(二)人文背景岭南人的造园审美意象,首先归功于岭南地域的山水风貌。
再加上岭南的经济模式是商贸经济,经商意识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即追求生活的真实,注重过程和意义,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风雅上。
因此,岭南造园,常将园林的人文环境融入到自然景观环境之中。
园主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技巧。
另外,岭南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而较早的接触了西洋文化,造园手法也受到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东莞可园,来探究清代岭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实例分析——东莞可园简介:可园,位于东莞城西博厦村,始建于雍正年间,是围绕山石、池水、花木、庭院、用游廊和建筑组成曲尺形平面的一组庭院住宅,创建于清咸丰年间。
园主人张敬修,亲自参与可园的筹划兴造,布局周密,设计精巧,在三亩三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
(一)空间布局1、岭南私家园林住宅的布局方式有几种:(1)疏密相对。
住宅在庭院之旁或后部,住宅与庭院两者之间相对独立,各自成区,并用围墙门洞或置有大门来联系出入,如佛山的梁园。
(2)连房广厦。
住宅布置于庭院内,住宅和庭院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或用花木池水,庭院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比较疏朗开阔和灵活自由,如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等。
试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摘要]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清代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本文从平面布局、空间布置、景观要素安排以及一些特殊造园手法这四个方面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 江南园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1.导论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时的不成熟状态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的艺术手法和体系的成熟状态。
发展至清代,在康乾盛世时,造园活动又到达了一次新的高峰时期,并且形成了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两个体系。
本文主要是从平面布局、空间布置、景观要素安排以及一些特殊造园手法这四个方面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注:一部分苏州园林于明朝修建,在清代就旧基扩建、重修,今日园中布局已为重修后的状况,本文将这部分园林也归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系统中)2.从三个方面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2.1平面布局江南园林是旧时的官僚士大夫专为享受山林野趣,而又免去远游劳顿之苦,在城市中围筑高墙经营修建的,所谓“城市山林”。
[1]江南园林多属于私家园林,因此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因此多会采用内向的平面布局形式。
以苏州残粒园(图1)为例,以中心水池为中心,环绕水池叠山、培花、植木,四周是敷以荔枝的建筑墙面。
采用了内向式布局。
江南园林采用内向的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合出一个相对私密的集中空间,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
这样既获得了较为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2.2空间布置2.2.1私家园林的入口设置入口作为私家园林与外界相阻隔又联系的一个纽带,其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私家园林往往将入口设置的较为狭窄,将狭窄的入口空间与之后的庭院开敞大空间作为对比,在入口空间限制人们的视野,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穿过入口后,则使得人们豁然开朗。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林艺术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姓名:何慧燕学号:5400111315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类116班【摘要】: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是极为悠久的,特别是清代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清新典雅的风格,独特的建造艺术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习其建筑原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传承文化。
【关键字】:江南私家园林人文气息规模自然条件空间对比疏密虚实花木山石一、园林发展史中国园林繁荣发展历史悠久,在商超或更早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最初模式--囿,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元代的私家园林开始成为文人雅士抒写自己性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人文气息浓厚清代是满洲人统治的天下,朝廷大掀文字狱,文人不能自由地谈论政治。
而且汉人受到朝廷重用的不多,特别是江南一代的文人,他们大多不得志,这些园林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心境。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
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例如,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的网师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园主人为侍郎史正志,园名“渔隐”。
后来几经兴废。
到清代乾隆年间归宋宗元所有,改名“网师园”。
网师即渔隐,仍含渔隐的本意,都是标榜隐逸清高的。
三、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历史上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私家园林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风格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时期,由于自然,人文等个方面因素,使得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艺术方面有独特的风格特色,这些风格特色在空间布局,建筑营造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对世界园林的进步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达到了鼎盛,兴盛的造园活动和精湛的造园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本文主要讨论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由于其区位地形,气候水文,经济,教育,宗教等人文环境等的影响,造成其造园手法在园林布局,建筑营造,景观组织等各方面的突出风格特色。
一、形成明清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因素(一)区位因素江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南北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明清时期,江南成为文人荟萃,经济昌盛的核心地区,此时的江南私家园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融汇了南北的造园精华,为康熙,乾隆皇帝建造皇家园林提供了素材。
(二)地形因素中国辽阔的地域面积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产生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资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江南地区平坦的地势,发达的水系,优雅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江南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三)气候水文因素江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此在造园时注意了园林与气候的相呼应,考虑了夏季的通风排水和冬季的保温节能。
(四)文化因素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这为江南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江南园林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五)经济因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为江南园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六)宗教因素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高度的君主专制,对宗教有严格的管理,佛教和道教思想理论退化,政府限制不合理,而儒教作为政府附属组织而得以发展。
江南园林的造园技巧在很多方面都收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
论清代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论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园林是在⼀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程技术和艺术⼿段,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地形,整治⽔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法创作⽽成的优美境域。
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囿,台和园圃,随着历史发展,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时的不成熟状态渐渐演变为具有特定的艺术⼿法和体系的成熟状态。
发展⾄清代,在康乾盛世时,造园活动⼜到达了⼀次新的⾼峰时期,并且形成了北⽅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两个体系。
我国清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优厚⽽独特的⾃然条件和⼈⽂环境。
⾃然条件⽅⾯,放眼全球南北纬30○线附近区域沙漠辽阔,⾼⼭纵横,惟有我中国江南地区,因其特殊的海陆位置,受到了来⾃西太平洋以及北印度洋的暖湿⽓流的特别关照,⾬⽔充沛温湿宜⼈,⽔草丰美,万⽊葱茏,为江南园林造园艺术中⼤量植物的运⽤提供了良好的⽓候条件。
⼈⽂环境⽅⾯,突出的⼈⽂精神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夫⽂⼈信守“儒”、“道”、⼈本主义道德观形成了强烈的操守意识,“内圣”的⼈格模式使他们在与专制政权融合过程中时时发⽣碰撞,园林成为他们净化灵魂、保持独⽴⼈格的⼀⽅净⼟。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华夏⽂明和“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隐归⽥园江湖成为⽂⼈古典园林的基本主题。
这也使得造园者在设计私家园林时常寓情于景,⽤景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在众多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上海豫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和⽆锡寄畅园被誉为江南四⼤园林。
造园艺术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退隐⼼理的折射。
出世、隐逸是江南园林体现最多的⼀种思想,然⽽这隐逸中⼜往往夹杂着挥之不去的隐隐的⼊世思想,因为⼊世的教育太根深蒂固了,所以江南园林虽然是园主们享受⾼贵⽽闲适的⽣活的场所——⾜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城市和⼭野的风光,但园林意境却折射出仕⼦们浓郁的书卷⽓和淡淡的怅然若失的复杂⼼情。
⼀、园林布局江南私家园林⾯积⼀般较⼩,在布局安排上合理构架,丰富层次,在⾃然⼭⽔⾻架的基础上创造多变的空间,达到以⼩见⼤的效果。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城建系11园林袁浩 114100038中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经典。
江南园林因其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特色性,成为中国园林中别具一格的重要流派。
江南园林的景观设计在历史变化中不断挖掘江南风情特点,在平面布局、空间组织、意境创造方面形成完整的设计体系;其忠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深度把握时空的细微变化风格细腻而又不乏抽象;造园手法具有灵活、做工精巧、寓情于景、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协调的特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的风采。
English Summary: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classic of theChinese landscape. The Jiangnan garden because of its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a unique genre of Chinese garden. Southern Gardens Landscape Design historical changes continually tap the Jiangnan style characteristics, layout, space organization, mood creating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plete system design; their loyal naturally higher than the natural fusion of natural beauty, architectural beauty, the beauty of humanity, depth grasp delicate style of subtle changes in time and space but no lack of abstraction; gardening practices with a flexible, sophisticated workmanship, emotion in the scene,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coordination,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show the elega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关键字: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园林布局花木配置治山理水导语:清代是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中国园林史的最高潮,而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史的一支奇葩。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林亚男(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101班5203210061)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人类历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更是被誉为“园林之母”。
中国古典园林旨在再现自然山水的原本状态,讲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中国的造园艺术更是历史悠久,留给我们后人一笔巨大的财富。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博大精深,下面主要以清代留园为例,从布局、空间处理、建筑艺术这几个方面介绍留园的造园艺术,从而了解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关键词:江南园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在清初的康熙、乾隆时代,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盛的扬州地区,乾隆以后苏州转盛,无锡、松江、南京、杭州等地亦不少。
如扬州瘦西湖沿岸的二十四景(实际一景即为一园),扬州城内的小盘谷、片石山房、何园、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无锡的寄畅园等,都是著名的园林。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等,都对园林艺术格调产生影响。
江南宅园建筑轻盈空透,翼角高翘,又使用了大量花窗、月洞,空间层次变化多样。
植物配置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再辅以青藤、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
江南叠山用石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或聚垒,或散置,都能做到气势联贯,可仿出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诸多形态。
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还可作为独峰欣赏。
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
正文: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江南园林造园山水情趣叠山理水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
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
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
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
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
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
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帘。
事实上,江南私家园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归隐田园的心境。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
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 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的感官变化、一年四季,冷暖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
它的总体感觉淡雅, 色彩处理较素。
多选用灰色,白色,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营造一种深邃、宁静的意境。
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协调,也与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
宁静的山水画意境和淡雅的色调处理。
(三)布局特色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所以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的造园家,多会采用向内的布局形式,且因地制宜布局随和。
这种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通常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
这样既获得了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苏州的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它中区的水体布局就是以水池为中心,西面北面为山体,东南面主要为建筑组群的形态。
以水为中心的布局特色
(四)精巧的空间设置与要素配植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
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
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
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
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
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
置石理水的艺术:这些园林中的山石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它们常常起到提高层次感,分割空间,模拟自然意境、提升趣味,提供踏步等功能。
体积较大的石块堆成“皱瘦透漏”的假山,让人透过这些山石欣赏其背后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
江南地区降雨丰沛,多水系湖泊,江南私家园林在建设时,多利用原有水系统进行建造,并利用水面营造一种聚合感和倒影美。
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进行修建,按地貌取宽阔的水面,临水修建主要建筑,并注重水面与山石花木的相互遮映,构成富有江南水乡风貌的自然山水景色。
在植物的配植上,采用了孤植、丛植、群植、散点植等多种手法,将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园林更显节奏和韵律。
在众多的搭配中尤以这种搭配最显江南私家园林之精髓:扬州个园的四季……春景为石笋和竹子(春山):夏
景为太湖石和竹子(夏山):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秋山):冬景为雪石山不用植物搭配以显示冬季的荒漠疏寒。
由此可见一斑。
细节处理与置石的艺术
(五)虚与实的美
学者胡愈在评读《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还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
廊道中,通过漏窗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体现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从漏窗中隐约地看到一部分景象,需要再靠着自己的联想感受窗外的景色。
其实在园林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虚实相生的意境,具体而言,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
这正是造园中所追求的,并且体现出文人隐逸归田和出仕报国之志困扰他们的这一对现实矛盾。
但是由于江南园林大都面积较小,加上它文人气质和书卷气重,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北方园林相比就难免显的简陋穷酸。
漏景效果
通过以上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清雅秀丽的院子,一样遵循丰富、协调、统一的美的原则。
它把创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与陶冶情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园林的发展填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为我们今天园林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游泳《园林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改革与开发》2011
胡俞赵红垒《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学术论坛》经济视
角 2011
潘秀蓉《感悟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园林…花园与设计》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