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园林艺术观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法则
- 格式:ppt
- 大小:10.40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中国园林最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当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总特征有: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主要造园手法有: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即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的处理手法;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等。
根据中国园林的总体概况,我以几个实例来分别说明中国园林的具体特征和造园手法。
一、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所以创造的风景亦与一般园林不同。
1、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征:(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
气魄宏大,首先表现在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
有些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同样能创造出自天开的山水风景。
(2)园中套园。
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
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
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2、造园手法: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第六章古代园林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一)历史沿革1.园林萌芽我国园林建造历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最着园林萌芽形式称囿。
2.园林的初始秦汉时,出现以宫室为中心的公苑。
汉武帝在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蓬莱、方丈、瀛州三岛,首开“一池三山”模式之先河。
汉代已出现私家花园。
3.园林艺术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
初步确立了再现紫杉山水的基本原则,称“写实山水园”4.园林艺术的成熟隋唐五代时期。
写意山水。
如隋东京洛阳西苑、唐长安曲江池芙蓉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辋川别业等私家花园。
5.园林艺术的高峰两宋辽金时期。
广东岭南园林开始出现。
辽代开发了广寒宫等园林。
称“八大水院”6.园林艺术的鼎盛明清。
明末计成的《园冶》时我国造园名著。
明代在北京建西苑清代。
拓建避暑山庄和海淀一带的三山五园。
(二)地域分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洛阳、开封一带,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南京、扬州、苏州及附近各城市,北京和承德,以及岭南一带。
二、特色西方园林追求的是人工几何美。
称几何规划式园林。
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美。
称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造园的基本法则是“有定法、无定式”.(一)有定法“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2.园林建筑“融于自然”3.花木配置“顺应自然”4.意境情趣“表现自然”(二)无定式无定式主要表现为,选址没有固定模式、园林风格没有固定模式两个方面。
第二节古代园林构成的基本要素一、基本要素由山、水、花木、建筑四个重要部分组成。
(一)筑山叠山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叠石一般勇三种岩石,他们石太湖石、黄石和宣石。
著名的太湖叠石由苏州的留园三峰没,黄石叠石有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洞,宣石叠石有扬州个园的东石雪狮。
“扬州个园以山胜“之美誉(四)植物园林花木功能配置:花木可单独构成景色画面,如单株海棠、玉兰、荷花等,进一步点名主题,如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竹象征人品清逸高尚。
有主景、衬景、地方特色和季节性特点。
中国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连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先的国家之一,活着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为精湛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由于各民族、各地域人们对风光的不同明白得和偏爱,也就显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
中国园林最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固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造园手法。
总特点有: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归纳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融合;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要紧造园手法有:人工艺术仿照自然景色;封锁中寻求空间冲破,即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的处置手法;擅长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类建构筑物等。
依照中国园林的整体概况,我以几个实例来别离说明中国园林的具体特点和造园手法。
一、颐和园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因此制造的风光亦与一样园林不同。
一、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点:(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光的自然美。
气魄宏大,第一表此刻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能制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
有些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一样能制造出自天开的山水风光。
(2)园中套园。
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
他们要看尽人世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
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二、造园手法:人工艺术仿照自然景色。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光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留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颐和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光,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一览无余,一望到边。
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这种构景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
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
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
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
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
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
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让知识带有温度。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砌时要仿自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削减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蜿蜒、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自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自然野趣。
4.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方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造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需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绽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相互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盛多彩的图案,有深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4.3 园林建造,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造。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蜿蜒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体面。
全部建造,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欣赏效果。
4.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考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非常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缘由。
5. 中国古典园林就江南园林说明其显著特点5.1 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善于,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1、缀景在园林或庭院前点缀一些山、石或花草等用来美化场景。
看似无意,实则有意。
缀景2、点景是对园林内的景观特点的一个概况或主题起到点题的作用。
点景3、障景在园林中设置屏障,不让人一眼看穿。
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把美好的风景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障景4、借景通过一定的手段,讲不属于本园的景观借用而成为本园的景观的一部分。
借者:园虽内外有别,得景则无拘束远近。
借景5、框景利用门洞、窗洞、柱框,甚至是树木等作为一个框架,框住园中一定范围的园林景观,设计别出心裁。
框景6、隔景与障景接近,隔景既有障景效果,又能做到不完全隔断,例如利用游廊、云墙、树木花草等作为景物或者景区的隔断。
隔景7、透景透景是利用完全透空的框架所框出的特定范围而形成的景致。
但它与框景又有些不同,框景有边框和景致两个元素,而透景则没有边框这个构成元素,只要能透过一种设置见到另一边的景致即可称为透景。
透景8、夹景主要是表现园林中空间狭长的景致,或是说它是特意设计制造出一种狭长的景色带。
夹景常常是利用树木、建筑、岩石等,将视线两侧的贫乏或无趣的景物遮掩、封闭起来,以形成狭长的空间,产生一种强烈的透视性,突出视线端点的景物或景观,又能增加景观的深远感,产生一种连绵曲折的趣味。
类似森林隧道。
夹景9、藏景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继深曲折、曲径通幽,追求无尽意的效果,使用藏景手法即可实现这一目的。
即将欲展示的景观或景色有意地隐藏起来,前部或外部用山、石、墙或树木等加以遮挡,当人转过这些遮挡物之后,眼前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睛一亮,让人愿意长久地流连品味。
这比将景色直接摆在人的眼前效果要好得多。
藏景10、漏景在园林中,景观的设计者常常会特意设置一些漏明墙、漏窗,在漏明墙、漏窗的内外营造一些景观,游人可以通过漏明墙、漏窗观赏这些景观,这种通过漏明墙、漏窗摄取景观的造景手法就称为漏景。
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