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岭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以江南园林为比较作者:黎映欣,杨尚其,方舒丽,王欣来源:《广东园林》 2016年第4期黎映欣杨尚其方舒丽王欣*(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摘要: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两大不同地域风格的园林。
概括性地回顾岭南发展历程,比较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思想、造园师及园主人四个方面分析岭南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并总结了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特征。
关键词:江南园林;岭南园林;造园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4-0037-04收稿日期:2016-01-22修回日期:2016-03-02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两大璀璨明珠,因为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造园师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江南和岭南两大地方风格的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各自坚实的文化传统。
现有岭南艺术风格研究,多从一个时期或是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本文通过研究岭南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历史的角度审视和把握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各时期的艺术实践状态,从而建立对江南与岭南园林的整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研究岭南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发现岭南园林造园特征。
1 岭南园林发展历程1.1 岭南传统园林发展历程1.1.1 生长期秦汉时期,岭南园林处于萌芽、产生、发展的阶段。
首先出现的是皇家园林,最早的实例是赵佗所建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
此宫苑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广州越秀山下建王宫,并依山而筑赵王台和朝汉台。
赵佗是北方人,带来中原文化,便有了宫殿里修筑高台的做法。
三国时,岭南私园开始产生,如建立在虞翻的虞苑。
而后,虞翻后人施其宅为寺,是为制止寺,开岭南寺庙园林之先河。
顾微《广州记》[1]所记载的菖蒲涧为一处林泉胜景,被视为岭南城市公共园林的起源。
1.1.2 发展期唐代,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岭南,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发展。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论江南园林造园艺术摘要: 江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宗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江南园林造园艺术通过《源于自然,意在笔先;因循传统,集萃江南;一方山林,城市胜景;以文点景,清韵悠远》等方面来表达人对自然美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的亲和态度,自然成为重要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
关键词: 江南园林;自然;创作;美的享受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江南园林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的综合体。
它从自然风景山水园发展为文人写意山水园,兴造宅园,注重造景。
它把中国的诗名书画,匾额楹联和池水假山,树木花卉,融为一体,辅文以廊榭、小桥、曲径,构成巧妙的园林景观。
江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宗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如厅堂、轩榭、馆斋。
在厅堂、书房前后,多构筑曲廊,缀以山石,栽植花木,组成住宅庭院。
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厅前设置山、池、花木等对景;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用蹊径和回廊贯通,组成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整体。
综观江南园林塑造艺术的成就,可概括为:《源于自然,意在笔先;因循传统,集萃江南;一方山林,城市胜景;以文点景,清韵悠远》四个方面。
《源于自然,意在笔先》江南园林的创作,如同文学、绘画一样,在运笔之前,必先立意。
立意是造园家在设计之前,对自然环境和造园艺术的条件进行观察,然后形成主题和各种景观和艺术形象,让所建园林达到预定的艺术境界。
江南园林创作的渊源,主要来于自然。
造园的创作过程,如同绘画一样,就是把自然山水经过概括和提炼,再现于园林空间,让园林比大自然更典型,更集中,富有意趣。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风景如画》来形容好的风景和园林美景,这说明园林艺术必须达到如画的境界,即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艺术效果,方为上品。
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聚集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粹,具有悠久的历史,造园技艺精湛,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景物是通过各人体感官直接触动人的心境的,特别是视觉有着综合触觉和运动感觉的性质,所以,在概括表现景物造型全貌方面,适宜以视觉为主。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白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
在苏州古典园林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1)对景:苏州古典园林通常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物,形成各种对景,但不同于西方庭院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步移景异,依次展开。
这种对景以道路、廊的前进方向和进门、转折等变换空间处以及门窗框内所看到的前景最为引人注意。
所以沿着这些方向构成对景最为常见。
如留园的明瑟楼及曲廊就互为对景,明瑟楼是观赏曲廊的绝佳地点,同理,曲廊也是观赏明瑟楼的最佳角度。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景色展开是随着游人在曲廊或明瑟楼的游览路线而展开的,真正达到了步移景换的效果。
拙政园的倚玉轩与荷风四面厅、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别有洞天与待霜亭等景致都是对景手法运用的极佳范例。
当然,对景是相对的,园内的建筑物既是观赏点,又是被观赏对象,因此,往往互为对景,形成错综复杂的交叉对象。
(2)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称为敞景。
敞景能给人以视线舒展、豁然开朗的感受,景深层次明晰,景域辽阔,易于激发人的情感,容易获得景观整体形象特征。
这种视觉处理方式在苏州古典园林较少单独使用,一般是为达到一种视觉的强烈对比而与其它方式如框景、漏景等手法结合使用。
如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对岸观看中部景区时,会感觉视线开阔,一览无余,而且,各个景观随着视线依次展开,层次分明,很好的体现了敞景的特点。
苏州园林造景手法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本文分析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传承和借鉴其造园艺术就是传承中国文化的精华。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造景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造景手法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
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
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
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
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
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
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
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下面店铺整理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江南古典园林特点是什么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
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
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
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
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
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
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
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
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
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
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
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
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
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
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
在这些众多的地方风格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成熟的。
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
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
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
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
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
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
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
探析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艺术成就,其造园艺术手法多样,形式丰富多彩,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
通过研究江南园林的布局、叠山、理水、借景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造园艺术手法,分析其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实际运用,阐明江南园林的艺术性。
关键词: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举世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江南园林主要指苏南、浙北地区的古代城镇私家园林,它一般建于城镇平地上,与住宅相连,在用地有限、缺乏镇山真水的环境中,通过写意的手法再现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微缩平移到园内,
追求空间爱你一书的变化,讲究细部的处理,巧于因借,风格素雅。
纵观保留至今的明清古典园林,可以将江南园林的造园基本手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尤其与文人画家
的意识形态相联系。
就山水画而言,画家所描绘的山水不同于真实的山水,是画家寄寓自己思想情感和思辩观念的产物,是具有意境
美的艺术品。
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
以其代表的刚健、
有节、不畏严寒来寄托画者自我的情操和抱负。
又如苏州留园“揖峰轩”厅中正墙上开了三个尺幅窗(无心图),俨然挂了三个尺幅竹石图;“竹林小院”两旁的六角形小窗,收入窗外芭蕉竹石,俨然两幅门六角形的宫扇画面;网师园“殿春移”北面正墙上的画窗,和“竹外一技轩”两端尽头的窗框都是一样做;而拙政园从“批杷园”月洞门,可以远望“雪秀之蔚亭”;“梧竹幽居亭”四面有月洞,周围景色尽在环望中;扬州瘦西湖上构鱼台四面亭,四面也有月洞门,其中一个月门可以收玉亭桥画面,另一个月门可以收入白塔画面。
自古以来,中国画非常讲究情景交融,讲究以形传神,在作品中把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意境的表达上,将作品提高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上。
画家投身于大好河山,“搜尽奇峰打草稿”,“立万象于胸怀”,其宗旨是师法自然而不模仿自然,重在写意,用有限的笔墨抒写无限
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
二、布局合理,灵活多变
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成了古典园林的经典布局,它既不像宫殿那样井然有序,更不像西方古典园林那样左右对称。
园林的空间大小是相对的,面积越大越要分隔空间。
因此在大园里往往包有小园,小园里又设有小院,使景物处处有特点,摇曳多姿,令游者有游不尽、观不完的感觉。
再有苏州园林榭廊曲折迂回,步移景别;小天井长、方、l形丰富多样,空间或明或暗,变幻无穷;凉亭做成四方、六方、八方四面赏景皆适宜;建筑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屋顶形式有歇山、硬山、攒尖等形式等。
江
南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借助自然而寻求自己的一种心境,所以,江南园林的这种模仿自然追求山林野趣的空间布局也是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体现,如苏州园林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就正是中国民族传统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特点的充分体现。
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深远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形式上给予我们现代生活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最关注的居住环境,城市中人造自然景观,这一切都是借助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来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观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巧妙地相结合。
三、叠山理水,处理得当
江南园林的另一特色就是精美的叠山艺术和巧妙的理水手法。
我们充分利用这个特色使“南园”更具有江南韵味。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江南园林,大量借鉴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从整体上看,它是反对称、反规整的,尽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的真髓,取自然山水之神韵,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的浑然天成之美。
因此,叠石和理水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妙造自然的独特内容。
位于苏州景德路中段的环秀山庄,面积仅约2000平方米,但它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为苏州名园,主要是因其
假山。
此假山由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所堆,他继承了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因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石肌理。
其地虽不足一亩,却山势磅礴,峰峦叠嶂,池水萦绕,有巧夺天工之妙。
环秀山庄假山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咫尺空间中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真山真水的神形,使人身处其中犹如游览于大自然的山川美景,
此乃空间处理之妙也。
四、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提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即立足本园,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到园林景象之间。
巧于借景是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一个特点。
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
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窗等形势使园内、园外处远近不同的景观有机结合起来,给予了有限的空间以无限的延伸,使人觉得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大园包小园的幽深空间,形成了空间多变、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这种园中之园,曲径通幽,使你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人产生了“迁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不乐”的乐趣。
例如无锡寄畅园的借景惠山。
站在锦汇漪东岸的游廊西望,园中假山与远处的惠山浑为一体,那绵延苍翠的假山,仿佛成了惠山的山麓。
多数江南园林都是向园外高处借景,唯苏州的沧浪亭是向低处借景。
沧浪亭是一座以假山为主题的园林,园中只有一个很小的水潭。
园林缺水,就会显得板滞,沧浪亭便通过复廊的绿窗向园
外的河水借景,那绕园的粼粼碧波,使颇带老气的沧浪亭也变得富有
生气起来。
江南园林又注重对景。
所谓对景,就是在重要的观赏点有意识地组织景面。
例如,从拙政园批把园的“晚翠”圆洞门看北面山上的雪香云蔚亭,从怡园画舫前部立柱间看对面的螺髻亭,都能得到很美节勺画面。
可以看出,对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把景面纳入景框,从而使景面相对集中。
这种方法,就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是突出重要景点的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
五、色彩利用,恬静淡雅
江南气候湿润,草木葱郁,山明水秀,南宗画家在对自然山水长时间的静观体悟后,在画出主体轮廓后,水墨浅绛,略施淡彩,秀逸天成。
这种注重笔墨情韵的营造和对景物气韵生动的表达,构筑了一个清淡幽雅的艺术境界。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园林的风格,北方皇家园林常用大红大绿,对比强烈。
江南园林则以轻淡为基调,且白色用得多。
如园林建筑大多红柱青瓦白墙,与周围植物及基地环境因素融揉一体,令人倍感亲切。
结语
汲取古典园林之精华,创造设计出现代化的、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空间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方向。
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园林
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水平的实境,所以,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明的需要,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功能要求等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使之既有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又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作者简介:张三强(1986- ),男,河北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艺术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计成原.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南怀瑾.庄子南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谢孝思.苏州园林品赏录(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8.
[5]金元浦.造形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9.
[6]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87.
[7]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1.
[8]王克义.山水画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9]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第四卷)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