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史作业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hyy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零⼀三年⼗⼀⽉⼗⽇园林是在⼀定空间,由⼭、⽔、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个有机综合⾃然整体。
园林是⼀种空间艺术,是⾃然美与古典美的⾼度统⼀。
在中国汉族建筑中独树⼀帜,有重⼤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总的来说:本于⾃然、⾼于⾃然;建筑美与⾃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我们把它分为两类:⼀是,皇家园林;⼆是,私家园林。
⼆者的构思、选材、布局及对景物的要素处理有⾃成体系,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皇家园林的造园特点:皇家园林专为官家帝王所造,集中了全国的建筑⼈才来设计和施⼯,所以它的特点是规模宏⼤⽽且善于利⽤真⼭真⽔,体现祖国⼭河属皇家所有,表达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思想。
具有强⼤的政治⼒量作后盾。
同时皇家园林主要布局在北⽅,所以具有这样⼀些特点:地形平坦,可利⽤⽔源较少;⽓候寒冷⼲燥,多风沙,常绿阔叶树较少;建筑材料和设计⼈才都来⾃全国各地,造园可利⽤⾯积⼤。
皇家园林由于其政治和⽣活上的要求⽽产⽣特定的建筑布局与形式,和⼀般的宫廷建筑不同。
现存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河北的承德避暑⼭庄、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等。
它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点:1.建筑:宫廷建筑严肃隆重,苑囿建筑显得活泼随意2.⼭⽯:主体依靠推⼟形成起伏地形,叠⽯只⽤在园中园等⼩园囿中3.花⽊: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同于私家园林以单株欣赏为主4.⽔⾯:⼤⽚⽔⾯,疏密有致5.私家园林是住宅的补充,⽽皇家园林是宫殿的补充6.皇家园林是具有多种⽤途的综合体。
以明清园林为例明清皇家园林造园特点:1,规模⼤,占地⼴,选址好,⽔⾯⼤⽐例“三分⽔,⼆分⽵,⼀分屋”。
2,宫殿⾃成⼀区,然后划分景区,各有特⾊,“园中园”内向,封闭,建筑⾊彩庄重,屋⾓平缓。
3,平⾯构图,呈⼏何关系,功能多样:拜佛,办公,居住。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作者: ————————————————————————————————日期:ﻩ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摘要: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关键词:皇家园林、苏州园林(一)建筑的概念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要成功地完成每个建筑项目,有效的计划是必需的,无论设计以致完成整个建筑项目都需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可能会带来的环境冲击、建立建筑日程安排表、财政上的安排、建筑安全、建筑材料的运输和运用、工程上的延误、准备投标文件等等。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体概述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8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差异之比较◎王怿然摘要:中国园林因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意蕴而闻名于世,它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在不同朝代的变换之中,中国园林的发展愈来愈快,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造园艺术,它们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哲学、文化运用到一种极致。
而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他们就像中国园林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二者在各自的构造、色彩、构景要素等方面的处理上自成体系,从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中国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一、皇家园林发展过程正如《周礼》纂写的那样,皇家园林始源于殷商时期的“囿”,它就是指在圈定的自然环境之内,种植树木,饲养动物,挖山造池,以满足供皇家娱乐、生活、生产、通灵、打猎之用;到秦汉时,中国园林的发展更进一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就是由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这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使得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不同种族文化冲击,使得中国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同时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因而皇家园林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得到极大发展,但规模远远不及秦汉时期,此时属于皇家园林的转折期;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皇家园林表现出辉煌气派的风格;宋代,由于道家思想受文人墨客的大力赞赏和推崇,它成为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也影响了园林的发展,因此,皇家园林也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
它突破了秦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造园传统,将诗情画意引入园林,成为皇家园林发展的一次高潮;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因此皇家园林的建造达到最高水平。
二、私家园林发展过程据文献记载,私家园林始源于汉代,因为刚处于发展阶段,造园还不太成熟,因此对于私家园林的形式、内容、结构、规模等多以皇家园林为范本,进行模仿和参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佛道盛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的思想得到文人墨客的大力推崇,因此,崇尚隐逸,寄情山水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唐代之前,由于是一个战乱分裂的时期,儒、道、佛百家争鸣,彼此阐发。
谈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造园差异对比摘要:本文着重讲述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对比,让人们了解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文化,祈求给从事园林设计者提供很好的借鉴并加以揣摩,更好的发挥中国园林的特色。
关键词: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造园中国拥有丰富无比的古典园林传统,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自我及自然的认识与思考。
它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不断变化、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并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别具一格的审美特征。
其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造园史上并行不悖的两大体系两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推演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在这一时期,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皇家园林在山水构造、建筑布局、植物配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私家园林随着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工商业繁荣也兴盛了起来, 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峰。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造园规模皇家园林规模宏大以真山真水取胜。
无论是号称“广长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的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还是现存于北京的颐和园,都是规模浩大、建设恢宏,尽显帝王气派。
更有甚者,将部分山水风景的精华直接组入园内,如古代著名燕京八景中的“玉泉垂虹”和“西山晴雪”分别是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的主景。
一般名山胜水中所能见到的自然峰岭、峡谷沟壑、溪泉瀑布,大多能在帝王的苑囿中见到。
真可谓“除却帝王家,安有此山水”。
其气势之开阔建筑之雄伟远非私家园林所能比拟。
与皇家园林的广袤面积相比, 私家园林可谓土狭地偏。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令人回味的艺术境界,必须采取更加含蓄、概括、写意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布局特点由于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 在对其规划布局时, 容易造成景过分空疏、散漫、平淡的情况。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园林的总体规划故多采用“聚锦式”分散布局。
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城市规划061 李楠指导教师白颖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规模、布局、景致、园林建筑、山、水、木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园林建造的成长历程,阐述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一脉相承的。
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相同点。
本文将阐述其异同及其特点。
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历史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
囿是商周君王用于种植、放养禽兽以供狩猎游乐的场所,兼有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
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此时不但园事兴盛,而且园林本身也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
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展拓。
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无望,促发了人们对超然物外的自然山林与田园村野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导致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发展。
园林景观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
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
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也已与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样重要,景致的优劣已不在其本身的繁简浓淡或神似形似,而贵在意足。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
由文人开创的写意园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也达于大成。
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
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类型。
我们按其从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特色及特点1、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类型: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艺术风格上以庄重华丽为主,在规则中求得变化,在华丽中求得闲雅。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统治阶级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艺术风格的改变,皇家园林从密集而庄严的宫殿建筑群的园林逐渐演变为自然的山水型园林风格。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最早出现汉代,和皇家园林在内容上没有大的区别,后来由于文人参与造园,园林与文学、绘画关系密切,更加抒情写意,使私家园林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江南私家园林。
3)、寺庙园林寺庙园林常选择在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较美的山水胜地,建筑能和自然环境巧妙结合,是贫苦百姓借朝拜进香可以进入的园林,具有公共园林的功能。
由于许多寺庙园林将自然风景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发展为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4)、自然风景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是人们把具有天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经过逐渐开发建设而形成的著名游览点。
古代称为景并有赋予诗意的名称,一个风景园林往往有多个景,如杭州西湖十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济南大名湖八景等。
这些景往往在景观最好的地点,并在最好的观赏位置布置园林建筑。
建筑的布置和设计以突出自然环境和景观特点为目的。
2、中国古典园林地方特色1)、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凿池堆山、栽花树木,结合各式建筑布局经营,因势随形、匠心独运,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江南园林堆山多用太湖石和黄石,石量应用很大,掇制假山或峰石散置特置手法多样技艺高超。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种类繁多,园林植物讲究造型和姿态、色彩、季相特征,多自然种植以落叶树为主,配合常绿构成四季景观。
建筑以乡土建筑为创作源泉,个体玲珑轻盈、空间通透,多用白墙、灰瓦、青砖,建筑形式极其丰富多彩,工艺水平精致。
园内各式各样空间:山水空间、建筑空间、庭园空间、天井等,空间富于变化适于静态和动态观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一、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皇家园林的兴造特点】1.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
隋朝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
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
北宋徽宗时的东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万岁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则俯瞰,有“长波远岸,弥十余里”的景龙江。
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五六里,加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
清代所建避暑山庄,其围墙周长10千米,内有564公顷的湖光山色;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而且其规模大小,基本上与历史的向后延续成反比。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
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3.建筑富丽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的数量和类型,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4.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
论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姓名:叶鹏飞班级:建筑111班学号:201116056120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 本文主要对二者造园思想、布局、建筑风格和构景要素等方面来比较阐述各自造园艺术的特征。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在风格和形式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皇家园林是封建帝王建造共自己享乐用的,而私家园林都是一些文人、皇亲国戚、达官显宦、豪门富商私人所有,又可称为“第宅园林”,因此在造园艺术上有很大的区别。
一、不同点:1、建造规模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从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到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皇家园林建筑规模在不断的增加。
虽然这次专业考察没有去真正的皇家园林,但是我们去的明清宫苑就足以看出皇家园林的气派。
“明清宫苑”是按照北京紫禁城一比一的比例修建的,占地1500亩。
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
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私家园林园主一般都是些文人隐士,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其园林面积较小,“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面积约10亩全园布局紧凑、严谨,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同时也体现了小中见大。
2、园址选择自由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特点分析组员:蔺军广、谢锦波、党靖然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中独树一帜。
它是融建筑、园林、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皇家园林在中国园林中, 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 在园林建造手法上, 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 于是, 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不择手段的追求。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 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 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
一、中国皇家园林中的风水选址原则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
如承德的避暑山庄, 东北来水, 东南积水, 东南流去, 西北高山。
山是昆仑的代表, 是玄武的象征, 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
在园林内部, 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 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
前为案山, 后为座山, 东为左辅, 西为右弼。
首先是依山傍水原则。
山体是大地的骨架, 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 没有水, 人就不能生存。
华夏文明兴起的地方大都在河边台地, 这其实是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等相适应的。
其次千尺势, 百尺形原则。
风水中关于千尺势、百尺形的论述也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和先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得出的。
按现代的尺度来计算, 千尺势、百尺形分别约为230 ~ 350米和23~ 35 米, 这与现代的外部空间模数等相关理论的阐述不谋而合。
对北京紫禁城的研究不难发现千尺势、百尺形原则的运用。
无论是在单体控制、整体立意, 还是在视距控制上, 紫禁城都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形势指导原则。
第三是地质检验原则。
传统风水理论对选址的地质状况也很讲究, 认为地质能够影响该处居民的体质。
第四是水质分析原则。
在风水理论中, 择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吉地不可无水”,“寻龙择地须仔细, 先须观水势”,“未看山, 先看水, 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 都表明了风水家对水的特别重视。
此外还要考虑坐北朝南原则。
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的比较土木工程09级马勇中国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
北方皇家园林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而南方私家园林遍布于苏州、扬州、杭州、上海、南京、无锡等地,但最负盛名的是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
至清末,苏州有记载可查的大小园林有200多座,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而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游览者不管站在何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建筑精巧秀丽,色调素雅,一般是灰色屋瓦,白色墙壁,褐色的门窗,不施彩绘,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显得朴素清雅,玲珑精致;有独特的叠石造山手法,园林中往往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众多假山,给人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感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以水取胜",明媚秀丽。
在北方皇家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
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
以北京为例,除西北之外,几乎都缺少充足的水源。
城内的王府花园可以奉旨引用御河之水,一般的私家园林只能凿井取水或者由他处运水补给,因而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甚至采用“旱园”的做法。
这不仅使得水景的建臵受到限制,也由于缺少挖池的土方致使筑土为山不能太多,太高。
2019.06
中国园林起源较早2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主要在囿的基础上3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富贵与淡雅的区别显历史的厚重感“”,4北方皇家园林从构成要素上体现”,江南园林多为私家园林5北方皇家园林在布局上摘(下转第200页)
198
2019.06
能大赛作用切实发挥”、“其近距离接触综上所述参考文献见圆明江南私家园林因规模较小6北方的皇家宫殿建筑宏伟华丽江南私家园林常为自然平静7北方气候寒冷”。
江南河流湖泊较多”。
参考文献(上接第198页)
200。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类型,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是人工营造出来的山水环境,在功能上都是游乐、休息的场所,但是因为主人生活内容的差别和对园林要求的不同,在功能上也有差异。
私家园林多附属于住宅,所以在园林中必然包括有主人的居住、待客、读书、游乐等功能。
而在皇家园林,除了有这些功能外,往往还有供帝王祭祖、拜佛的寺庙部分;在离宫型园林中,因为帝王久住其中,所以又增加了供帝王上朝听政的宫廷部分。
另外,同为游乐部分,皇家园林里的大戏楼、买卖街、观看放烟火的亭台、供耕种的田地、植桑养蚕等部分是私家园林不大有的。
在园林的规划布局与造景手段上,二者都采用模拟象征等手段,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出具有自然山水形态的园林环境。
但是由于园林占地大小的差别和二者追求园林意境的不同,其景观效果也各不相同。
私家园林大的几公顷,小的几十亩,有的甚至只有几亩地,通常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段,道路求曲折,景点求隐蔽,充分利用假山、空廊、小墙分隔出多变的空间,大至一轩一亭,小至一石一竹皆可成景,以便在微观中体验宏观的意境。
但皇家园林则不同,除了宫墙内部的御园,面积至少在几十公顷以上,西苑约110公顷,清漪园290公顷,圆明园350公顷,避暑山庄564公顷,在这样大的范围内营造环境需用大手笔,有的利用已有的真山真水,有的大规模挖湖堆土筑堤,创造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大景区。
在这里,皇家园林与多数私家园林表现出的那种自然、雅致、淡泊的意境不同,景观多开阔而畅朗,建筑多雄伟,充分体现出皇家园林的雍容大度。
在上面介绍的皇家园林里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有不少景点模仿江南名胜或者某一处著名私家园林而建。
作为皇家建筑,它吸取或采用各地的建筑技艺并不足怪,因为皇家建筑必然要集中全国最好的技术和人才来为它服务,博取众家之长。
明永乐皇帝为建造紫禁城曾征集10万工匠,其中就包括许多南方的能工巧匠;清朝廷在紫禁城中专门设立造办处,负责宫殿的装修、制作家具和御用品,其中也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各地工匠。
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
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
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
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
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
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
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
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
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
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
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风格的比较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欧洲、阿拉伯)中独树一帜。
它是融建筑、书画、文学、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巧妙的构思布局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等表现的淋漓尽致。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二者在各自的布局、构思、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又自成体系,从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园林的规模、布局及造园思想萌发于商周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是为帝王游乐所建。
园主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造园的规模和档次。
无论是号称“广长三百里,离宫七十所” 的汉武帝时期的上林苑,还是现存于北京的颐和园,都是规模浩大、建设恢宏,尽显帝王气派。
更有甚者,将部分山水风景的精华直接组入园内,如古代著名燕京八景中的“玉泉垂虹” 和“西山晴雪” 分别是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的主景。
一般名山胜水中所能见到的自然峰岭、峡谷沟壑、溪泉瀑布,大多能在帝王的苑囿中见到。
真可谓“除却帝王家,安有此山水”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思想。
在皇家园林中,这种礼制思想直接导致了“园中园” 格局的形成。
于是在皇家园林内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江南小园的仿制和佛道寺观园林的包容。
所以在皇家园林中我们既可看到玲珑秀美的江南私园,又可见到别具风韵的民族建筑,甚至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 。
各种园林流派和造园思想在这里汇聚和积淀,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皇家园林体系。
皇家园林在山水构造、建筑布局、植物配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尤其在建筑布局上,皇家园林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需要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
在建筑布局中将比较明确的中轴对称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重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论中来。
如以宏大的佛香阁建筑及其主轴线控制全景的颐和园,就突显了“皇权至尊、天子威仪” 的礼制思想;同样,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 如众星捧月般地环绕山庄,无疑是大清王朝君临天下的象征。
皇家园林严格地说是体现了当时皇家艺术的审美观和其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它通过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意境,将皇家的伦理内容用美的形式加以具体体现。
再者,皇家园林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的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说是承袭了汉唐御苑之传统,融合江南私园之特点, 是皇家园林的杰作。
整个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
宫殿区是山庄中最大的建筑群体,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构成。
整个建筑群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九进,分前朝后寝两部分。
前朝主体建筑为“澹泊敬诚”,后寝部分为清帝起居之处,主体建筑为“烟波致爽” 。
在苑景区,面积多达30万平方米的湖区被洲、岛、桥、堤分隔为上湖、下湖、银湖、镜湖、长湖、内湖、如意湖、澄湖八个大小湖面,构成江南水乡名园的意境。
湖区建筑分三部分,其中东部系仿镇江金寺形式而建;中部有仿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建的单檐重层楼“烟雨楼”,有形如杭州苏堤的芝径云堤。
平原区是以万树园为中心,占地6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和数量远不及宫殿区和湖区。
现存建筑以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清代皇家四库全书藏书楼“文津阁” 有名。
山区则是连绵起伏的峰峦之地,在这上面建有象征万里长城的北部宫墙,而康乾盛世时依山就势而建的山中之园则基本无存。
与皇家园林相比,私家园林无论是在园林的整体布局,还是在构思选材上,都显得内敛了许多。
当然也就不会出现象征“禹贡九洲” 的圆明园后湖九岛环列的造园盛景。
私家园林意境的主题是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超脱世俗功名的情结。
“我们说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 的清醒选择,他们也需要有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
” 这个环境无需很大,也无需奢侈,深谙“大隐隐于市” 之道的没落文人,只求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气氛,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和德行。
“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可直接与‘天道’ 相通,还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
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伦理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 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 。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私家园林追求的是一种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地拓展和延伸。
它们或临街而建,或枕水而居。
在园中则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有着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
建筑布局不求对称,而是依山就势,随水而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墨客还将山水画、田园诗直接融入到造园艺术中去,从而创造出一种重含蓄、贵神韵的咫尺山林。
综上私家园林总体的风格是曲折深邃、清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
在这里, “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 。
若把私家园林平面地展开将是一幅最逼真的山水画,号称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就是一例。
拙政园初为唐时诗人陆龟蒙的住宅, 元时为大宏寺, 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 买下寺产, 改建此园。
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 之意,取园名。
整个园区分东、西、中三个景区,中部是主要部分。
园内景物环水布置,主次分明、有聚有散,通过山势、建筑、花木互相掩映,形成湖、池、河、涧等不同景区,自然情趣浓郁。
擅于利用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具有典型的江南私园的特色。
二、造园要素的处理1、建筑。
皇家园林在对园中建筑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着意于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通过单体建筑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皇家的气派。
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但苑中宫殿建筑又与城中有别。
除了早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外,大多用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
所有这些形成了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
此外,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私家园林在建筑的外观上则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轻盈。
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或穿斗式与台梁式的混合结构,建筑的外墙一般较薄。
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
而厅堂顶部的天花都做成各种形式的“轩”,秀美而富于变化。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墨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淡雅宁静,给人以空灵、飘逸的感觉,极易与自然的山水相协调。
2、筑山理水。
“山” 、“水” 分别被誉为园林的“骨骼” 与“血液”,筑山理水是基本的构景要素。
皇家园林中无论是堆山叠石,还是理水造池,都是在刻意地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
“造湖则浩荡辽阔、碧波万顷,垒山则绵延起伏、深厚饱满” 。
所以才有了上林苑的“作长池,引渭水”,寿山艮岳的“周十余里,高九十步” 的气势。
当然,包罗万相的皇家园林中也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但这只是园中的点缀而已。
而私家园林则不同,在筑山叠石上,它多取用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的概括提炼,用简单的石头叠砌,使其再现园林之中,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品味的余地。
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当推苏州的环秀山庄和扬州的个园。
私家园林对水的处理也同样如此,流行小池、盆池,以小喻大,在方圆数丈的水池中追求江湖烟水之趣。
另外对水的处理特别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惯用的守法为“隐其源,破其体” 。
(下转第77页)汪锋: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第3期©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77以无视学生个体差异,不顾学生的兴趣特长,粗暴地侵占了学生个体活动时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对于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来说,对于每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应牢牢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门” ;“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说不上教育” 。
因此在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 学校教育必须在共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重视个体间的差异与特长,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较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既有其内在联系,又有不同之处。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全面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针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 也是我们创立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的历史性尝试。
我们理解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既要注意其与党和国家对教育传统要求的相同之处,又应特别注意它的新发展与新特点,要按照“四有”的标准和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去理解与实践,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个体的潜能,以争取个体的最佳发展。
3、植物配置。
在皇家园林中,多为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及奇花异卉。
作为乔木的苍松翠柏是庄严、宁静、和谐的美,而奇花异卉则是皇家富甲天下的象征。
私家园林中的植物的选取配置就如同其整个的园林风格,显得清新雅致。
其园中的植物以单体欣赏为主,有别于皇家园林中的群植或成林布置。
一般对于那些象征风雅的植物,如松、竹、梅、莲等情有独钟,即使是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青草和苔藓在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正如刘禹锡撰文所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4、楹联碑刻。
楹联碑刻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
它可使文景有意、画景有情,在造园中起润饰景色、提示意境的作用。
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这方面的处理又不尽相同, 在皇家园林中无论是一般的赏景楹联, 还是直抒胸怀的碑记,多为博大崇高、意境深远的内容。
如故宫养心殿西门联:三岛春深云气暖,九霄地迥月明多。
此联以神话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喻指帝王的宫苑,又以“九霄” 、“地迥” 来衬托皇家的气派。
私家园林中的楹联碑刻内容则多表现为简洁淡薄、风韵清新。
不管是直抒胸臆,还是含蓄藏典,游人都能从中领悟到景致的意境。
如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联:胜地居淮南,看云影当空,雨水平分清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夜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