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分析框架(下)100分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
多维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不少人问我宏观分析的框架。
经济分析千头万绪,有了框架就能纲举目张。
IMF 把经济体分成四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账户:实体部门,对外部门,财政部门和货币部门。
十年前初次接触这一体系,我相当排斥,认为相比学术研究它太不精确。
逐步认识到其价值则是2013年转向做市场导向的研究,需要看很多经济体,发现IMF四部门框架不仅上手快,而且较为系统,便于抓住经济体系的重大脉络.我把它称作是Excel表格上的一般均衡分析,比我们思考经济问题时惯用的局部均衡分析更全面,也更注重逻辑和会计上的一致性.以下扼要介绍我在IMF四部门基础上分析宏观经济的基本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它既不是经济分析的唯一方法或体系,也不一定是最佳体系,但各种方法其背后的精神应是一致的.运用之道,存乎一心。
在讨论具体框架前有必要明确我认为分析宏观问题应始终遵循的两个原则:1)均衡状态是预测和分析的起点。
除非有特别的理由,不应偏离稳态,也不要对不可预知的事情赋予过多权重。
在稳态或上一期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内、外部冲击,比如油价和金融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之后才是政策应对.稳态、冲击和政策三者在决定经济运行轨迹中的作用大小不一,甚至是量级不同,要分清主次。
2)一切宏观效应都需要微观基础。
没有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和能动作用,内外冲击和政策应对就不能落到实处.我们分析经济体最后都要落到微观主体的行为,也即消费者和企业的消费与投资决定将如何应对.实体部门主要预测产出增速和通胀两个指标。
产出一般可先从生产函数出发,按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得出均衡状态的产出.再按照支出法Y=C+I+G+X—M得到短期波动。
说来轻描淡写,但支出法里面的每一项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简单起见,消费C是工资收入(就业,小时工资和工作时长)、财富效应和真实利率的函数;企业投资I取决于预期的投资回报和资金成本,后者又取决于整体流动性环境和企业自身资产负债表情况;政府支出G属于政策应对,难点在于乘数效应如何确定,也即微观主体对政策的反应;净出口(X-M)受汇率、外部需求和贸易条件等因素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
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很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认为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学说。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
“乘数论”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何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何以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
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所谓“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据说,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框架目录1. 宏观经济基础概念 (3)1.1 宏观经济指标概述 (4)1.1.1 国内生产总值 (5)1.1.2 失业率 (6)1.1.3 通货膨胀率 (8)1.1.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基本概念 (9)1.2 宏观经济模型介绍 (9)1.2.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1.2.2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12)1.2.3 新古典综合模型 (14)2. 总需求理论 (15)2.1 总需求函数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17)2.2 乘数与加速原理 (18)2.3 政府赤字与预算赤字问题 (19)3. 总供给理论 (21)3.1 短期总供给 (22)3.2 通胀预期与实际工资调整 (23)3.3 供给冲击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 (23)4. 货币与财政政策 (25)4.1 货币政策机制 (26)4.1.1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工具 (27)4.1.2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乘数 (28)4.1.3 利率与通货膨胀控制 (30)4.2 财政政策影响 (31)4.2.1 政府支出与税收政策 (32)4.2.2 国债与公共债务管理 (34)4.2.3 税收与经济的动态影响 (35)5. 宏观经济波动与调节 (37)5.1 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38)5.1.1 经典经济周期模型 (39)5.1.2 新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40)5.2 宏观经济的自主调节与外生因素 (42)5.2.1 经济自动稳定机制 (43)5.2.2 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机选择 (43)6. 国际宏观经济分析 (45)6.1 国际收支与汇率问题 (46)6.2 全球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47)6.3 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 (49)7. 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 (51)7.1 宏观经济多目标优化 (52)7.2 结构性改革与增长模型 (53)7.3 新兴市场经济的挑战 (55)1. 宏观经济基础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专注于整体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指标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研究了两个大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波动的问题,一个是经济增长问题。
针对这两个大问题的分析,存在着三大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第一个是IS-LM模型,第二个是AD-AS模型,第三个是预期。
在研究经济的波动问题时,其侧重点是研究短期和中期内各个经济总量如何随宏观经济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短期内的研究无须考虑预期,而中期内总产出的动态调整就需要考虑预期的不断调整,正是因为预期在中期内可以随时间而不断调整,才会有两大模型的不断调整(注意两大模型就指IS-LM、AD-AS,二者的变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才会有中期内产出恢复到自然产出、失业率恢复自然失业率的说法。
因此,在中期内分析经济总量的变化时,三大工具都应用上了。
由此,我们也理解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第一个大问题——波动,所谓波动,是指经济总量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及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原有均衡,及其经济总量随时间而发生动态调整的过程。
到此,宏观经济学短期和中期的研究任务就完成了。
再谈宏观经济研究的第二个大问题——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在长期内研究的问题,经济增长重点研究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到底主要由什么来决定?什么因素能够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如此大的差异?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正是为了对我国的长远发展起指导作用,什么因素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呢?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就试图给出了一些答案,对我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储蓄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其中技术进步才能真正维持一个国家长期较高的增长率对我国是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激励我们要重视高科技和高技术含量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出现了许多的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新古典增长等,这些模型本身都是为了说明改变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明确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这些因素对增长是如何影响的,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大问题就算是明晰了。
经济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行,而且本质上来说是经济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机器,然而并不总是非常好理解。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经济这台机器是怎么运作的,跟传统的经济学家们描述的不一样,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断并吸收利用。
下面跟跟随我描述这座简单的经济机器。
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读完,你会更好的理解经济的运行。
经济如何运行:“基于交易的理解方法”经济是大量交易的总和,而每个交易都很简单。
交易包括买方和卖方,买方支付货币(或者信贷)给卖方以换取商品、服务或者金融资产。
大量的买方和卖方交换同一种商品,这就构成了市场,例如:小麦的市场包含了各种持有不同目的的买方和卖方,他们进行不同的交易方式。
各种交易的市场便组成了经济。
因此,现实中难以理解看似复杂的经济,其实仅仅是大量的简单的交易组合在一起而已。
对于一个市场(或者对于经济),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货币以及信贷的总额、所卖商品的数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经济的所有的事情。
比方说,既然任何商品、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等于所有买方花费的支出(total $)除以卖出的总产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预测商品的价格,你只需要预测出总支出($)以及总产量(Q)。
然而,每一个市场有都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并且这些买方和卖方交易的动机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买卖动机总是很好理解,这样考虑理解经济就变得不那么困难。
可以用下面的一个简单图表来说明。
这种解释经济的视角比传统的解释方式要更容易理解,传统的解释视角是基于商品的供给、需求以及价格弹性。
这种经济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来自两种方式——货币(money)或者信贷(credit)。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你可以付钱或者用信贷卡付款。
如果你用信贷卡付账,你就创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贷(只要双方达成一致就可以立即产生信贷,传统的关于货币的流速,名义GDP,绕来绕去,容易让人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若直接付现金,则没有创造信贷。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的市场、不同类型的买方卖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构成了经济。
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作者:魏杰编者按:本文是着名经济学家、捷盟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先生给清华MBA09S1班讲课提纲,本刊全文刊登,与读者朋友共赏。
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一套分析宏观经济的最基本思维框架。
现在人们分析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时,大都是依据这套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来进行的,因而要分析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状态,就必须把握这套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
一、分析宏观经济首先要关注的三个指标1.价格这里讲的价格不是指某个产品的具体价格,而是指价格总水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格。
①消费品价格国际上将消费品价格称之为CPI,包括食品价格、服装价格、家电价格等,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消费品价格下跌过快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就中国现在来讲,我们国家消费品价格的指数取值范围是3%-5%,超过5%会出现通货膨胀;低于3%会出现通货紧缩。
②投资品价格国际上称之为PPI,我们也称生产资料价格,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包括钢材价格、水泥价格等。
一般来说,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热,而投资品价格下跌过快,就会出现经济过冷,我国目前PPI指数取值范围是4-6%,超过6%就会出现经济过热;低于4%会出现经济过冷。
③资产价格资产价格在我国主要是指股价和房价。
资产价格升幅过快,会出现经济泡沫,而资产价格跌幅过快,慢会出现资产缩水,导致信用体系破裂。
目前中国没有对资产价格的取值范围达成一致。
现在理论界有人认为资产价格就股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上海股市为蓝本,每年上涨1000点左右,自2009年之后的未来5年内达到1万点以上为正常;资产价格就房价来说,应以2006年为基数,每年上涨幅度5%-10%,15-20年翻一番为正常。
2.增长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长率为衡量指标。
我国现在认为,我国GDP合理取值范围应是“八、九不离十”,即年增长率为8-10%。
考点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程度一般用增长率来描述。
与经济增长相对应,经济发展反映的是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但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强调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成反比。
• 该模型忽视了劳动投入、技术进步乃至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新古典增长模型【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或索洛增长模型】:• 资本和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但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外生给定的。
• 在加入技术进步因素后,新古典增长模型不仅解释了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而且解释了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
一旦经济达到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
3、新增长模型:• 将技术进步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在经济系统内部讨论技术进步的来源和演进,以及技术进步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也被称为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 该模型设法处理规模收益,保证人均收入长期增长,但要使规模收益递增得以成立,关键是要论证可积累要素的边际收益至少是常数。
早期的新增长模型从修正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中性技术进步总生产函数入手,提出了两种论证思路:1)在生产函数中排除诸如劳动、自然资源等稀缺要素投入,如内贝罗的AK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的政府支出增长模型等;2)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某种外部性,如阿罗的“干中学”模型、罗默的知识资本外溢模型、斯多克的新产品引进模型、阿温杨的发明模型等。
综合所有经济增长模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二)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周期跨度驱动因素康德拉季耶夫周期40-60年(长周期)技术创新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长周期)房地产和建筑业兴衰朱格拉周期8-10年(中周期)设备更替、资本投资基钦周期2-4年(短周期)库存投资变化1、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波理论或长波理论】: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回升四个阶段:以创新性技术变革为起点,前20年左右是繁荣期,经济快速发展;接着进入约5-10年的衰退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衰退期之后的10-15年是萧条期,经济缺乏增长动力;最后进入10-15年回升期,孕育下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
C16011宏观研究分析框架(下)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课程内容,下列不同种类的食品中,对工业品价格的弹性最大的是()。
A. 肉禽及其制品B. 鲜瓜果C. 鲜菜D. 粮食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2. 根据高善文博士的研究思路,存货调整的前提是这种食品是可以长时间保存的,那么如果通胀预期理论是正确的,那么一定可以推导出()的结论,且这一推论的结果只有通货膨胀预期理论能够解释,推论也可以直观、方便地观察到。
A. 农民的种粮利润率、养猪利润率与工业品价格以非常高的同步性在波动B. 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品价格的弹性应当小于等于1C. 一种食品越便于长期保存,那么它与工业品价格的联系就越紧密D. 在食品领域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食品,其保存难度是不一样的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二、多项选择题3. 根据课程内容,分析中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国的工业品价格,那么,影响中国的工业品价格的因素有()。
A. 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起伏B. 美元汇率系统性变化C. 全球制造业周期的起伏D. 中国自身经济的强弱您的答案:C,B,D,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三、判断题4. 根据资产重估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外部借款的合意数量是由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银行的放款愿意,企业自身信贷需求的强弱。
()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5. 根据课程内容,2003—2004年中国经济处于上升发展时期,市场回报率在上升,企业投资大幅度上升,信贷也在增加,债券市场大幅下跌,信贷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股票市场表现出现严重的分化。
这一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可以利用资产重估理论,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解释。
()您的答案:正确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06. 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品价格的弹性大于1的现实情况符合成本加成理论的推演逻辑,从理论上支持了成本加成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