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培训-讲稿一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与中国宏观运行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55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发展展望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冯飞:谢谢主持人陈平主任。
我很高兴参加第六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
宏观经济问题大家很关注,雾里看花,有很多不确定性。
这一阵子经济学家比较忙,正因为大家看不清楚,经济学家也“忙活”起来了。
但是能不能讲清楚,能不能看清楚,对于经济学家而言,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
讲清楚,今天我觉得是对我来讲比较大的挑战,今天的大会有国际代表,有国内代表,有新闻媒体,众口难调。
我尽量还是讲宏观一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走势,我想今天主要还是把短期问题放在一个中长期的角度来观察,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短期的问题。
大家知道,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周期,这个高增长周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受百年未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回调、波动,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002-2008年是长达5、6年的高增长周期,它呈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阶段性特点。
如果把这些阶段性特点分析清楚了,我们对于把握中国经济的近期以及中长期走势,可能更有帮助,更便于把握其规律性。
这个阶段,我想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后期阶段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的重工业化是处在中后期。
对于一个大国的经济体,与小国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大国的经济体其共性的特征,就是更加地加速发展所谓的“重化工业”,简单的理解,2002年以后我国重化工业的比重一直增加,占比达到了70%。
第二个就是带头性产业和高增长产业的新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维持了10%左右的GDP高增长,其重要的特点,就是高增长产业的交替出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可以发现出不同的高增长产业。
恰恰是由于这些高增长产业,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使得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实现了高增长,其内在逻辑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那么影响不同时期出现高增长产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当前来看,是有三个:第一个因素是消费结构的升级,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居民消费结构完全不一样,而且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升级过程当中,就是由80年代对“吃、穿”,到90年代“用”为主,到新世纪以“住、行”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作为大学教授,我非常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下面是我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框架:一、宏观经济基本概念需要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对于研究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制度优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有助于优化经济政策。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对经济的运行直接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四、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还需要将企业经济运营与宏观经济进行结合,考虑企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企业如何适应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
需要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中国宏观经济需要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探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结合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研究,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五、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也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
需要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新经济的崛起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将催生出许多新型产业和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这些新经济的崛起将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时,需要关注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新机遇。
七、开放和国际合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放和国际合作。
宏观经济学讲义(叶航)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延续着缓慢增长态势。
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美国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出口倍增计划、页岩气革命、绿色发展等众多刺激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的战略措施,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房地产市场明显好转、私人消费增长回升,社会消费与投资信心增强,经济增长有望延续复苏势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所缓解,德国经济增长强劲带动整个欧元区向好,国际资本回流欧洲市场,出口竞争力回升,欧元区经济有望实现微弱增长。
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
二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动能疲弱。
金砖四国经济增长出现分化,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部分新兴国家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可能出现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美国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存在退出可能,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不确定,全球债务风险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区域动荡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性。
国际环境整体有利于中国经济稳步运行,但新兴经济体减速会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
从国内看,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国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微调,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定向调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一季度后不断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使得第二季度经济运行实现企稳,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均优于第一季度。
但要看到,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状况未见明显缓解,“三期叠加”的影响继续持续。
产能过剩、地方债、影子银行、房地产急剧下行等问题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局部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有所显现,依靠市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
由于上半年经济增长仍在合理区间,按照主流观点,正沿着宏观调控设定的轨道滑行,因此,下半年,变革调整仍是主基调,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政策调整,但会继续采取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