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 格式:docx
- 大小:16.18 KB
- 文档页数:4
三伏灸参考穴位(六次天灸,各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一、呼吸系统疾病:
1、哮喘、慢支炎、肺气肿、咳嗽:
(一)天突穴、大椎穴、身柱、肺俞穴、丰隆。
(二)定喘穴、风门穴、脾俞穴、足三里、膏肓。
(三)膻中穴、百劳穴、命门穴、肾俞穴、关元。
六次天灸,三组参考穴交替贴敷。
2、过敏性鼻炎:
(一)百劳穴、肺俞穴、膏肓;
(二)大椎穴、风门、脾俞;
(三)大杼穴、肺俞穴、肾俞、足三里
3、易感冒(预防感冒):
(一)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
(二)定喘穴、膏肓、命门。
(三)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疾病:
1、慢性胃、肠道炎:
(一)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
(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虚寒性便秘:神阙、足三里、气海、天枢。
三、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
(一)内关、心俞、大椎。
(二)郄门、巨阙、脾俞。
(三)心俞、胃俞、足三里。
2、高血压:神阙、内关、肝俞、太溪、涌泉。
四、骨关节疾病:
1、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大椎、肾俞
2、颈椎病:华佗夹脊阿是穴
3、腰椎病: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五、儿科病:
1、遗尿:中极、关元、膀胱俞、三阴交、命门。
2、小儿疳积、食积(消化不良):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焦俞、天枢。
3、小儿哮喘:参考前面。
谨慎贴敷:发热患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皮肤过敏患者、接触性皮炎者;孕妇;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贴三伏贴的位置示范!快收藏!三伏贴可以防止多种疾病,不同的适应症会贴敷不同的穴位,下面是三伏贴的贴敷穴位:心俞穴穴位:1、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2、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1、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神经官能症等。
2、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肺俞穴穴位: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
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天突穴穴位:1、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2、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功效: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膻中穴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1、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2、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治喘穴穴位:1、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
功效:1、治喘穴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2、能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对于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大椎穴穴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1、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
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3、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1. 中府(LUl )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 寸,平第l 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 曲池(LI11 )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4. 臂臑(LIl4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 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瘰疬;目疾。
5. 肩髃(LI15}【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6. 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 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7. 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 寸,前正中线旁开2 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8. 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 寸,前正中线旁开2 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9. 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 寸,胫骨前嵴外1 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0. 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 寸,足三里穴下3 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11. 下巨虚(ST39)小肠下合穴【定位】上巨虚穴下3 寸。
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到了三伏节气对于很多疾病而言,都是非常不错的时机。
三伏贴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慢性阻塞性肺、支气管哮喘、小儿哮喘都是典型的疾病。
因此,三伏贴的配方就成为了比较关注的问题。
那么,三伏贴的配方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
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
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
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
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
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伏贴穴位定位穴位名称:大杼[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穴位名称: 肺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厥阴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穴位名称: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督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理气宽胸【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名称: 膈俞[经穴]【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与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血会)穴位名称: 脾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与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得背俞穴穴位名称: 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理气与胃,化湿消滞、【主治】:①胃脘痛,呕吐。
我们的伏贴处方如下: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取穴:天突膻中定喘肺腧根据发病时间长久和病人年龄,可以贴附1---6个小时。
今年润伏,贴四次。
贴附期间,忌食生冷、油腻。
快到三伏天了。
又在准备三伏贴灸的药物。
我的基本方就是白芥子、细辛、甘遂、元胡、草川乌。
基本比例是2:2:1:1:1。
一个成人用量三次差不多就是30克左右。
但我今年准备加一些斑蝥在里面,同时减少其他药物剂量。
因为原方剂量大,固定是个问题,很多反映回去都掉了;二是发泡效果差。
我做了以下实验。
先是将一块中间留有小洞的胶布固定在要贴的穴位上,再将斑蝥末取绿豆大小敷上,外边再用大些胶布固定。
我贴了三个,一个两小时候去,一个三小时候去。
一个用蜂蜜调和的也是三小时候去。
结果三小时的发泡效果最好,三小时水泡就过大了。
用斑蝥贴几乎感觉不到皮肤痛。
我觉得孩子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可以了。
另外我还试了斑蝥加白芥子等分姜汁调的贴敷效果。
贴敷时间为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结果贴上去后,主要是因为姜汁的作用,总感到皮肤刺痛。
但取下来后发现,皮肤潮红,都没有发泡。
另外我还试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5%的斑蝥,结果贴四小时也是皮肤潮红,没有发泡。
这样,在今年三伏贴我准备这样做:鼻炎、慢性咽炎、肩周炎,使用斑蝥加白芥子贴。
慢支、哮喘等还是采用原方子加斑蝥。
生川草乌买回来了,但这次没有敢用。
因为怕这些药物毒性太列。
好像5~7毫克川乌有致命的报道。
此方采自线装书局2005年版外治秘方所载。
治疗急慢支、慢支伴肺心病或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肺心病、小儿急慢性肺炎、支气管炎。
原疗效为300例,治愈142例,显效93例,有效48例。
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三伏贴注意事项导语:不少家长现在都非常热衷带着孩子去医院贴三伏贴,可是很多家长对于三伏贴却是了解很少.就像是家长们只知道三伏贴治咳嗽很有效,却不知道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是多少,下面就为家长们介绍一下三伏贴的一些常识.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三伏贴注意事项?三伏贴是我们现在比较火的一种时间疗法,对于很多的治疗方法来说,它对人体的伤害最小.效果还很明显.那么,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三伏贴注意事项有哪些?请看下面专家介绍.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三伏贴注意事项?1、反应强烈很正常.三伏贴成年人敷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在敷贴期间有些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一种正常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严重可提前取下.2、要保持连续性.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往往症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症状,因此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一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医院尝试的患者,在不能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后,也就放弃了继续治疗,使得疾病迁延难愈.3、抓住有利时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一段时间.这时,人的气血旺盛、阳气充沛、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这一段时间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可见三伏天是贴敷三伏贴祛病养生的最佳时机.4、遵守固定疗程.冬病夏治,三伏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只有坚持按疗程贴敷,才能保证药效彻底发挥,经络也才能才能处于一个很兴奋的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才能更加有效.而且还要注意平时的保养.在冬病夏治的期间,患者即使在三伏天也要在生活习惯上有所克制,不要贪凉,应该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5、吃清淡饮食.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伏天还要注意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不宜过食肥甘厚味.绿豆、莲子、薏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较适宜.温馨提示:上面对于“三伏贴治疗咳嗽的时间,三伏贴注意事项”的介绍希望可以让朋友们对于三伏贴更加了解.最后也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茁壮成长,开心快乐.相关标签。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天突穴
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
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
膻中穴
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大杼穴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穴
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
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膏盲穴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
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肺俞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这些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
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
配穴:气海、肾俞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儿童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
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注意事项:
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
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
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
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
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
一般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果较差。
贴药未取下
前,不宜活动太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