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pptx
- 大小:855.59 KB
- 文档页数:3
《敬畏生命》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理解生命至上的理念,认同党和国家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坚定维护国家在生命安全保障方面政策的正确性。
2.深刻领会敬畏生命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观,积极传播和践行这一理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在生命关怀方面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1.通过对生命的敬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能够珍视生命、坚强乐观,不轻易放弃。
2.引导学生在尊重和敬畏生命的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包容差异,形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对生命负有责任,无论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人生命予以保护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勇敢地承担起救助他人、保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主动关心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
2.掌握敬畏生命的做法。
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判断并践行敬畏生命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系列关于生命诞生和成长的精美图片或短视频,如婴儿的诞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然后提问学生:“观看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命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命的奇妙与美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兴趣,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展开奠定情感基础。
2.讲述一个真实发生的生命救援故事,如某地发生地震后,救援人员不顾危险,在废墟中争分夺秒地寻找幸存者,许多被困者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等待救援。
讲述完毕后,提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生命的哪些特质?为什么救援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生命?”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敬畏生命,激发学生探究敬畏生命原因和做法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展示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后的废墟场景、洪水淹没的城市街道)、人为灾难(如战争中的受伤平民、交通事故现场)和意外事件(如突然倒塌的建筑物、突发疾病的患者)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事件对生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在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是如此的脆弱和艰难,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易逝性和珍贵性,进而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敬畏生命》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敬畏生命》教案《敬畏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及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教学难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追求生命的美好。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107小时生死营救》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生命至上思考: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寻找男童,值得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值得。
因为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是不能用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来计算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师生共同总结: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1)生命是脆弱的又是坚强的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而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教材P94探究与分享: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投影:张华救老农牺牲讨论:一边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一边是掏粪的老农,大学生为救老农而死值不值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2、敬畏生命的要求: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至上,敬畏生命。
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但在生活中往往忽视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和保护生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保护生命。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敬畏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生命的价值。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等。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你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你认为如何保护生命?”等。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出生、大自然的美景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宝贵。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生命是什么?”、“生命有哪些价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案例材料,如新闻报道、故事等。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生命的脆弱和宝贵,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敬畏生命。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讨论。
如“你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你认为如何保护生命?”等。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 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 学会珍爱自我生命, 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结合社会热点观察与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 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同时深入理解生命至上不仅指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要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 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 探讨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帮助学生对敬畏生命的认识实现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层面, 再到道德层面的逐层升华。
这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最伟大的逆行”思考: 你认为在此次救援中付出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热点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引出主题。
【板书】生命至上、休戚与共过渡: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我们万众一心, 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为守护生命而拼搏, 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 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板书】1.对生命要有敬畏的情怀。
学生活动: “徐玉玉事件引发的思考”思考: 徐玉玉这么做值不值得?徐玉玉这么做带来了什么后果?如果徐玉玉可以重来, 她还可以有什么样的选择?后果又是什么?面对类似徐玉玉事件的当事人你准备说什么?【设计意图】引用“社会热点事件”, 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板书】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3.每个人的生命都与他人休戚与共学生活动: 寻找身边“最美的人”过渡: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最美妈妈”……一系列“最美”的事件或人物后面, 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伟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生命的可贵和敬畏生命的意义。
文章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思想启示,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宝贵的,需要我们相互尊重和关爱。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对生命有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生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敬畏生命,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敬畏生命,将敬畏生命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3.引导启发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2.准备PPT,展示教材内容和相关图片。
3.准备时间:40分钟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大自然美景等,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提问:“你们认为生命是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通过PPT展示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尊重和关爱生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材从生命至上和休戚与共两个方面阐述了敬畏生命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生命的敬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和行为。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但对于生命的敬畏可能缺乏深刻的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对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可塑性,通过引导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敬畏生命的原因和意义。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敬畏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命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
认识到休戚与共是对生命的敬畏。
(二)能力目标提高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和行为能力。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生命,与他人休戚与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践行敬畏生命的行动。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生命至上的内涵。
休戚与共是对生命的敬畏。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至上的意义。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休戚与共,敬畏生命。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生命奇迹或生命救援的视频,如地震救援、抗洪救灾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们要敬畏生命?”引出本课主题。
(二)新授内容(30 分钟)生命至上展示一些生命面临危险的案例,如交通事故、疾病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讲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即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我们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珍视生命。
敬畏生命-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认识生命的权利和价值。
•了解生命的特点,明确生命的形态、表现及其相关规律。
•能够了解和分析不同行为对生命的影响。
•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保护生命的良好道德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生命?•通过观察生物现象和图片,引导学生阐述生命的概念。
•教师介绍生命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的分类并进行分类示范展示和讲解。
•学生自学生命科学,了解生命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如吸收营养、运动和感知等。
2. 生命的权利和价值•教师介绍生命的权利和价值,并结合生活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感悟生命的尊严和重要性。
•对学生提供一些保护生命的例子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权利和价值。
3. 生命的宝贵与呵护•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惜生命的问题。
•谈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生命造成的威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所面临的危险。
•通过讨论和游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保护生命、避免伤害的方法和技巧。
4. 生命需要爱与关怀•告诉学生爱的力量对生命的重要性,了解“关爱生命,远离病魔”的理念。
•通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一些技巧和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感性与理性认识,深入理解人类对生命的慈爱和敬畏。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结合小组活动和讨论辅助巩固。
四、教学时长2-3课时。
五、教学重点•生命的定义、特点、权利和价值。
•培养学生尊重、爱护、保护生命的良好道德意识和行动。
六、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尊严和重要性。
•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保护生命。
七、教学评价•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课课堂所学知识,以100-150字的篇幅写一篇归纳总结文章。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课堂讲解和练习的信息和知识掌握情况。
八、教学成效•学生能够描述生命的定义、特点、权利和价值。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帮助他们防止伤害和灾难。
•学生能够爱和尊重生命,并学会保护和呵护生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对生命的理解仅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关于生命的话题,如意外伤害、疾病等,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2.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生长发育等,引导学生关注生命。
然后提问:“你们对生命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案例,如一位勇敢救人的事迹。
让学生阅读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思考以下问题:“这位勇敢的人为什么能够舍己救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8.2敬畏生命》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可贵,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但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一些困难和挫折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对生命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波动,以生动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命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敬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导入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材料,用于实践环节。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感悟?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关于敬畏生命的案例,如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敬畏生命的,并思考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生命。
敬畏生命-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命,生命有哪些特点。
2.了解一些生命的常识,如呼吸、心跳等。
3.培养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感,明辨是非,拒绝和制止伤害生命的行为。
4.掌握急救知识,学会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生命的概念和特点。
2.生命的常识,如呼吸、心跳等。
3.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感和拒绝伤害生命的行为。
三、教学难点1.急救知识的掌握,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拒绝伤害生命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
2.问题解决法。
3.讨论交流法。
4.体验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向学生展示几张生命的照片或视频,引导他们认识什么是生命。
并与学生讨论生命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生命的常识通过展示模型等具体的物体,讲解生命的常识,如呼吸、心跳等。
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重要性和应该如何尊重生命。
4. 学习急救知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火灾、电击、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5. 讨论生命的价值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拒绝和制止伤害生命的行为。
6. 情境体验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如同学突然晕倒,如何进行急救等。
六、教学评估1.考试与测评。
2.案例分析和讨论。
3.讲解、引导及交流。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特点和常识,通过急救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过讨论和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感,拒绝和制止伤害生命的行为。
同时,对于学习上的缺陷,教师应及时做出反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纠正短板,形成自我素质提升的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PPT、故事书籍、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珍惜生命,关注安全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生命?生命有什么意义?二、概念解释(10分钟)1.通过简单的语言解释生命的概念,如生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等。
2.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宝贵的、神圣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的一切。
三、故事阅读(20分钟)1.选择一到两个与生命相关的优秀故事进行朗读,如《泰坦尼克号》中船长自愿留下来救人的故事等。
2.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并分享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就故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知识扩展(15分钟)1.介绍生命的延续方式:生命的延续依靠繁殖、生殖和优生等方式。
2.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尊重各种生命形式。
六、情感培养(15分钟)1.通过观看一段以生命为主题的音乐视频,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请学生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分享给全班同学。
七、课堂总结(10分钟)1.复习当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的小短文,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故事、讨论和情感培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但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和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大部分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关心他人,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不知道如何珍爱生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意识。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
2.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反思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如何敬畏生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教材内容。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反思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敬畏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敬畏生命的关键点。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反思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敬畏生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八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生命的敬畏,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同时也存在对生命敬畏意识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生命敬畏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问题。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3.准备纸张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生命有什么价值?为什么需要敬畏生命?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自然灾害中的人们、生病的孩子等,让学生观看后进行思考:这些案例中的生命受到了怎样的威胁?他们是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的?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敬畏生命?如何关爱他人?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成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如模拟救助受伤的人、关爱弱势群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自觉敬畏生命。
【重点】敬畏生命的原因;敬畏生命,就要关爱他人的生命。
行”,源于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A.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生命B.漠视自己的生命C.生命的脆弱与艰难D.只关注他人的身体解析:题干中的三个情境,都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的表现,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不能漠视生命;题中情境未体现生命的脆弱与艰难,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既要关注他人的德,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安身立【特别提醒】人,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
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用典释义】“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的人。
仁者爱人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推己及人”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孔子的两句话,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任务二:启思导行问题:1.谈谈你对下列关于生命的观点的看法。
2.在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英雄,他们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请结合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以“致敬英雄:生命的①“因为敬畏,所以无畏”的意思是因为常存敬畏之心,一言一行坦荡于天地,不负于万事万物,所以自然没有畏惧之心,不会经常畏惧自己的生命,A、B不符合题意;C中“不顾一切危险”说法绝对,不选。
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珍视和善待自己的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核心重点可视化性强。
一课一思。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树立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
2.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觉践行生命至上、休戚与共的观念,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自觉做到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生命至上。
教学难点:关爱、善待生命。
教学主要过程教学环节备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材料: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死使你变成空人,就像那些树木落掉叶子后的空枝一样;终于愈来愈空,连你自己也凋谢了,也落了下来。
——高尔斯华绥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
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在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到光明。
这种生命是最高贵的生命——人。
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阿尔贝特·施韦泽教师过渡:同学们,这些名人名言告诉我们生命异常宝贵,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必须敬畏生命!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探究一生命至上目标一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展示材料:一场黑死病掳走了欧洲两千五百万鲜活跳动的生命;一颗sars 病毒让国人心惊胆战;一颗h1n1病毒可以让全球天翻地覆。
——生命是很脆弱;一颗沉睡了千年的古莲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里,可以重新发芽、拔茎、开花、结籽,再一次演绎生命的华章;一颗银杏的种子,迎着漫长的黑雨、酸尘,和无所不在的辐射破土而出,用纤柔的生命,宣告一座城市(广岛)劫后重生;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女人,她活过了“孤独的百年”,生命的河流没过了四代人的恩恩怨怨;还有余华笔下的一个男人,经历了战争、饥荒、运动、丧妻丧子,他的生命就和苦难熔为一体,可他依然“活着”,活得不屈不挠——生命有时也坚忍。
教师总结: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8.2《敬畏生命》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但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命的认识存在误区,如对生命的轻视、自我中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生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生命。
2.难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脆弱,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享和讨论。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过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神奇。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关爱弱势群体、志愿者服务、助人为乐等。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中的人物为什么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他们是如何敬畏生命的?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