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教学设计2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顺应季节,谈话导入: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老师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
(设计目的:从身边的季节或者熟悉的事物导入,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进入情境。
)二、出示开头,设置悬念。
1、多媒体出示:春天来了,我漫步在田野,四周一片静谧,我陶醉在柔柔的春光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突然,我的目光被它吸引了。
(设计目的: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观察做准备。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下面老师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但是分享之前有个要求,请班里的一半学生低头闭眼,另一半学生观看视频第一幕。
(甲虫视频)2、视频观看结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叙”,然后,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同学:你们是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请他们来说一说吧!找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场景。
描述之前,请听老师的提示:观看的学生要把自己观察到的都说出来,没有观看的学生要通过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行成画面。
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学生:听完他们的描述,你还想知道什么?没有观看的学生向观看的学生提问,观看的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整个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相机点评,并且相机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三、全员观看,1、再次播放视频第一幕,全体同学观看,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仔细观察视频。
教师提问没观看视频的学生:你自己观看到的,和你听到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然后让第一次没观看视频的学生进行场景的补充描述,教师随机点评。
教师提问:第二次观看视频的同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关键词:土坡滚下来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教师再次强调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四、1、视频还没有结束,你们还想继续往下看吗?播放视频第二幕。
所有学生观看。
蜣螂推粪球的过程中,粪球插在树枝上,蜣螂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让学生继续描述画面。
2、教师:大家描述的画面很精彩,但是光会说不行,最主要的是会写,老师就根据这段视频写了一段话,请大家给老师点评一下。
教研部门推荐
意见
单位签章
年月日(参赛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动)
学习方法分享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过程不变结果不变,过程改变结果巨变,过程合理成绩斐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
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
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第1篇: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导语: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交流:抓重点,由物及人(人物之间的品格必须是相似的)语言通顺,情感真挚二、范文引领师:老师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感受一下它的写作思路。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教学设计福集中心小学校庞华教学目标:1. 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2. 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感悟散文中“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1. ppt 课件。
2. 《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高粱情》的阅读资料。
3. 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 出示图片,谈论已学课文《梅花魂》。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们才学过的哪篇课文的插图啊?(梅花魂)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物?(梅花)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梅花吗?2. 揭示主题。
师:这篇文章借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借梅花来表达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
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二、阅读《落花生》,循文解物1. 请大家打开手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先来阅读本学期教材中第三组课文里的《落花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看看许地山先生写的是什么事物呢?(板书:落花生)3. 学生反馈。
(归纳得真好)那这篇散文只是在介绍落花生吗?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文章,这一次,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勾画出写落花生特点的语句,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或者写下你的疑问。
4. 循文解物,全班交流: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特点?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出落花生的特点。
(板书: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2.交流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受,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以“忆”导入: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说出《落花生》等课文,引入新课:“借物喻人”抒情怀。
二、讲出示古诗《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师分析:这首诗的写法,表达的感情。
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读了解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学生拿出阅读材料,开始阅矛盾的《白杨》,郑燮的《竹石》,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四、品借助图片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根据你的学习所得,写一个作文片段。
借你喜欢的一种事物,比喻你敬佩或欣赏的某一个(类)人或自己,表达出你钦佩的、喜欢的某一种品质。
注意体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议学生说说这些古诗和文章借物来赞誉怎样的人?《桃花心木》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白杨》借白杨比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们。
《落花生》借花生比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石灰吟》借石灰比喻为官清正廉洁。
《竹石》借竹子比喻坚强勇敢的人。
《行道树》借行道树比喻默默奉献的人。
《荷叶母亲》借荷叶比喻关爱孩子的母亲。
教师总结: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者就是把事物的特点与人物的优秀品格结合起来,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用事物来赞誉什么样的人。
(板书)六、练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借物喻人》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这些景物,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课文是通过描写哪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的?2. 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三、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四、分享与展示(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借物喻人自然景物人物品质特点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自己的品质和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写作手法。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合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小学语文《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材料:高粱情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
一想到高梁,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梁好种。
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我是吃高粱米张大的。
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粱。
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
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底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我问父亲,为什么高粱下边张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
其实庄稼很聪明,她她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
她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
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起根,深深地扎进土里。
风暴无法撼动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等着对手向他扑来。
父亲说:“高梁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
”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梁。
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梁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
”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梁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我虽然练不出高梁的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桃花心木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教学设计福集中心小学校庞华教学目标: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2.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感悟散文中“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高粱情》的阅读资料。
3.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出示图片,谈论已学课文《梅花魂》。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们才学过的哪篇课文的插图啊?(梅花魂)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物?(梅花)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梅花吗?2.揭示主题。
师:这篇文章借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借梅花来表达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
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二、阅读《落花生》,循文解物1.请大家打开手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先来阅读本学期教材中第三组课文里的《落花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看看许地山先生写的是什么事物呢?(板书:落花生)3.学生反馈。
(归纳得真好)那这篇散文只是在介绍落花生吗?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文章,这一次,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勾画出写落花生特点的语句,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或者写下你的疑问。
4.循文解物,全班交流: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特点?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出落花生的特点。
(板书: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借物喻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运用“借物喻人”的例子,理解其表达效果;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结构,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创作一篇短文,句子通顺,表达清晰;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升团队写作及表达能力;3.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素材的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借物喻人”,激发对母语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包容和理解的品质;3. 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方面的能力。
课程以教材为依据,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相关章节为依据,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理论知识:介绍“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通过对教材中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实践应用:选取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掌握句子结构和用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学会运用“借物喻人”手法进行创作。
3. 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
(2)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结合教材例句进行分析。
借物喻人作文的写作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金色花》、《荷叶母亲》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指导学生运用借物喻人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并体会借物喻人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情达意。
教学课时(共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学作文(一)、复习《金色花》、《荷叶母亲》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1、阅读《金色花》探讨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交流点拨: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色的碎花,象征圣洁与美丽。
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②、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交流点拨: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③、这篇散文诗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所做的几件事和表达的心情,有没有偏离母爱的主题呢?交流点拨:重在探讨孩子的行为与母爱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母子之爱,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正是缘于他淋浴在母爱之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关怀。
小结:“金色花”是一种开金黄色碎花的植物,在印度被称为圣树。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这与文中孩子三次回报母爱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
作者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的可爱,这种写法即是借花喻人。
2、阅读《荷叶母亲》探讨以下问题。
①、作者看红莲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交流点拨: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飘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花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欹斜,“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石庙小学xx篇目:《桃花心木》《xx礼赞》《山中的老杏树》《xx的风格》教学任务:1.掌握借物xx人文章的阅读方法。
2.学习借物xx人的表达方式。
3.尝试运用借物xx人的表达方式。
阅读策略:浏览阅读与品析重点句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初识群文阅读1、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再PPT出示群文阅读的概念。
2、明确本次群文阅读的主题是借物xx人。
二、借用旧知,谈话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本学期所学的关于借物xx人的文章——《桃花心木》2、请同学再读种树人所说的话,思考:种树人为什么会很奇怪?3、生反馈:种树人的奇怪行为是希望桃花心木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xx,茁壮成长。
4、师追问:本篇文章以《桃花心木》为题,仅仅是在写树吗?5、生举手回答:半篇文章除了写种树,更是在写育人,种树人更希望人能在不确定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培养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6、师总结:在不确定中经受考验,茁壮成长,正是树和人的相似点,也是借物和xx人的灵魂。
7、请学生回忆我们所学的关于借物xx人这一类的文章,并说说这些文章分别是用什么样的物比xx什么样的人?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8、生反馈:《落花生》借外表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落花生比喻朴实有用的人。
他们的共通点是朴实有用。
《xx》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的xx比喻xx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
他们的共通点是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xx魂》借有灵魂、有骨气的xx比喻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华儿女。
他们的共通点是有灵魂、有骨气。
9、师总结:(1)明确借物xx人的概念(2)找准借物xx人写法的特点(3)归纳借物xx人文章的读写方法。
找准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通过品读语句思考作者借什么物xx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三、重点阅读,感悟读法1、PPT出示阅读要求:(1)快速浏览文章,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
借物喻人-----谈《桃花心木》写法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东街小学侯书平学习目标:1、经过学习,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
2、学习“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的分辨方法。
3、阅读相关资料时,能正确分辨出这种写作方法。
授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
授课难点 :指导学生辨析“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心木》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
关于近似的课文,我们也曾学习过,比方《梅花魂》《落花生》和《白杨》,它们写作方法上共同的特点是运用了“借物喻人”。
二、明确看法和作用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德,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委宛;可以大大增文章的表力和感染力。
那么在平常学中怎来分辨哪篇文运用了借物人种写法呢三、例明比方《落花生》中有几段:父:“花生的好很多,有一最可⋯⋯必挖起来才知道。
” 我都是,母也点点。
父接下去:“所以你要像花生,它然不美丽,可是很适用,不是表面美丽而没有用的西。
” 我:“那么,人要做适用的人,不要做只风光,而人没有好的人了。
” 父:“ 。
是我你的希望。
”几段就运用了借物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怎做人)的方法:父引孩子花生,目的是了人生;他美花生的品德,也是了明做人做怎的人。
“我”从父的中领悟到“人要做适用的人,不要做只风光,而人没有好的人。
” 个得到了父的必定。
就像画点晴一,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比方,《梅花魂》中外祖父通美梅花的精神平和,上在美中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气;《白》中爸爸美白,上在歌扎根疆,建疆的建者。
四、特点通上面的解析,我可以出“借物人”文章的特点。
一是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德有相似之,人了文章,能清楚地到借物要明什么,誉怎的人。
二是从赞物到颂人两者之间经常相关系性的句子。
群文阅读: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福集中心小学校庞华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2.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感悟散文中“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高粱情》的阅读资料。
3.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出示图片,谈论已学课文《梅花魂》。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们才学过的哪篇课文的插图啊?(梅花魂)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物?(梅花)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梅花吗?
2.揭示主题。
师:这篇文章借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借梅花来表达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
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二、阅读《落花生》,循文解物
1.请大家打开手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先来阅读本学期教材中第三组课文里的《落花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看看许地山先生写的是什么事物呢?(板书:落花生)
3.学生反馈。
(归纳得真好)那这篇散文只是在介绍落花生吗?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文章,这一次,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勾画出写落花生特点的语句,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或者写下你的疑问。
4.循文解物,全班交流: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特点?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出落花生的特点。
(板书: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
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5. 深入领会: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
)
6.这篇散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借物喻人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写景、状物的散文中经常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它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板书:做朴实、有用的人)
7.小结:文章《落花生》,主要写了花生这种事物,它的特点是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
作者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板书:阅读记录卡题头)
二、对比阅读,找出共通点
1.按照学习《落花生》的方法,快速阅读《白杨》《桃花心木》《高粱情》三篇文章,找出它们的共通之处。
填写阅读记录卡。
阅读要求:
(1)读独立快速地浏览课文。
(2)品勾画重点词句,品词品句,抓住事物特点。
(3)悟小组合作,感悟事物形象,感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精读细品,感悟形象,重点体会散文中“借物喻人”的精妙。
借什么物喻什么人?
为什么借它喻人?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适时点拨。
三、仿创“借物喻人”的散文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像花生、白杨树、桃花心木、高粱一样的人和事,它们让我们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你能打开想象的翅膀,举例子来说一说吗?
例如: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
但它在没电的时候,却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想蜡烛不仅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
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我们。
老师是一支不起眼的蜡烛,默默奉献,无私付出,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四、阅读延伸
1.推荐课外阅读:像这样借物喻人的散文很多,同学们可以再读读叶圣陶的《牵牛花》,茅盾的《白杨礼赞》,还有杨朔的《荔枝蜜》,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夏衍的《种子的力》等等,真正的阅读是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与作者交流,与人生品酌。
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无限。
2.小练笔: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