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小练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听《落花生》教学有感最近听了我们学校的钟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落花生》小练笔教案一、回顾课文,提问导入1、课文以谈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2、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借物喻人,主次分明,先写事物外表,再写内在精神)3、回顾《落花生》的写法(一)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略写)(二)母亲的建议(略写)(三)议花生(详写)1、兄妹们议花生(略)2、父亲议花生(详)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目的在《落花生》一课中,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在《落花生》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三、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手法1、什么叫借物喻人?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动物、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物喻人的特点“借物喻人”是状物记叙文创设意境的常用手法。
作者将笔下之物作为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化身,以象征、拟人手法着重揭示物的内在品质。
它借助某一具体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所状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有某种类似,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四、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他们具有哪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粉笔粉身碎骨为了学生学得知识。
梅(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搭石……你能找到什么做人的道理?1.扫帚:它默默无言,宁可自己一身脏,换来环境干净清洁的特点,表现不为名利的精神。
2.蚕: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写它的献身精神。
3.橡皮:它见错误就擦的特点,写它勇于改错的品质。
4.铅笔:它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五、出示例文路灯路灯,耐热玻璃制成,形似小鸭梨。
白天,她高高地、默默地挂在电线上,人们从不注意她;到了夜晚,她“忽”的一下,睁开了明亮的眼睛,照得大地如同白昼。
大家瞧哇!一条条马路边,一座座大桥上,一个个生活区的小路旁,到处都是她的身影。
1、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以物喻人初中作文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会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人物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特征。
2. 如何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融入作文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作文素材和范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如书籍、画作、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它们是否能够代表某些人的特征?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讲解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5分钟)1. 教师解释以物喻人的概念,即通过描写物品来表达人物特征。
2. 教师举例说明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一本书来表达一个人的智慧和追求。
3. 学生理解并掌握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自然景观、人物形象、艺术品等。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成长路上的书籍”,要求学生运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影响的书籍的作文。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文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写作计划。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以物喻人的优秀作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借物喻人》内江十小(西区)马俊【教学内容】“借物喻人”知识点【执教年级】五年级【设计理念】该微课是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进行录制的,主要对“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微课中结合课内阅读课文《梅花魂》、课外阅读《白杨》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层次清晰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2、读写结合,尝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了解“借物喻人”写法背后的思维路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阅读《梅花魂》片段,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熟悉的文章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指引教学方向。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一、了解什么是“借物喻人”借助《白杨》片段,找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二、感知“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片段,结合实际感知“借物喻人”文学知识。
】第三环节:对比统整,探究“借物喻人”背后的思维方法一、揭示思维方法二、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认识“借物喻人”思维方式】第四环节:进行创作带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进行“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范本,通过思维描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借物喻人构思”思维的理解、构建和运用】5.搭石——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速度。
2.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同学,你们好。
欢迎来到语文小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在平时少不了读书看报,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我们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
借物喻人教案教案标题:借物喻人教学目标:1. 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借物喻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分析和理解借物喻人的例子,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3. 创造自己的借物喻人的例子,展示在班级中。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3. 笔、纸和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解释借物喻人的概念,即通过借用具体物体的特点和形象来形容或比喻人或事物。
2.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借物喻人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思考并讨论一些常见的抽象概念,如友谊、爱情、勇气等,然后尝试用具体的物体或生活场景来形容或比喻这些概念。
2.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借物喻人的例子,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个例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拓展:1. 学生个人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册或工作纸上,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抽象概念,然后用借物喻人的方式进行描述。
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物体或场景来比喻同一个概念,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在班级中展示他们的借物喻人作品。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个人口头表达或展示海报等形式进行。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强调借物喻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借物喻人的技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和分析借物喻人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比喻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喻诗或故事的活动,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练习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对学生的借物喻人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创意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一、引入:现在我们来一起来解决《落花生》一课的最后一题---小练笔。
二、审题课文由落花生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人,下面的事物,让你想到身边的哪些人?石头竹子,梅花,蜜蜂等等三、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
四、要想运用借物喻人,第一:必须知道这个物它具有什么特点?第二:要对它的这个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第三:还要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什么人就像它一样具有这种精神?第四,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所做的事情也要做一定具体的描写。
五、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这样搭建文章结构框架。
以“蜜蜂”为例,第一,蜜蜂具有什么特点?(勤劳)。
第二,它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辛勤的劳动?第三,其实我们身边的什么人就像蜜蜂一样辛勤?第四,他们总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情?同样的,路灯,也可以这样写:我看见路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默默奉献?其实我们身边的什么人就像路灯一样默默奉献?他们总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情?六、有了以上的文章结构框架,我们就不难写出这样的文章:施冠辰同学:我看见蜜蜂在天刚露出鱼肚白时,就飞出来采蜜了,它在一朵又一朵花之间来来回回地飞来飞去;正午,太阳炙烤着大地,蜜蜂还在采蜜,不停地在蜂巢和花朵之间往返……其实,我们身边的清洁工人就像蜜蜂一样辛勤,无论刮风下雨,清洁工人总是为我们打扫街道,给我们带来清洁的环境。
伍丽颖同学:我看见在一片漆黑的夜晚,路灯傲然挺立着,用它温暖明亮的光为人们照亮前行的路,在刮风下雨的夜晚,路灯顶着风迎着雨,也要给人们照亮回家的路……其实我们身边的交警叔叔就像路灯一样默默奉献,他们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交警叔叔们都会给人们指挥交通,这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的交通更畅通无阻。
七、同样的,梅花,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不过,为了使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我们还可以使用反问句:我看见,梅花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迎风傲雪,其实我们身边的什么人不正像梅花一样充满豪情吗?他们总是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情?于是,一篇小练笔美文就诞生了:我看见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傲雪凌霜,她那高雅的花,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任凭风雪的吹打……其实我们身边站在讲台上充满豪情辛苦育人的老师们不正像一朵朵梅花吗?他们充满豪情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教育难题,只为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借物喻人作文导入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们讲讲这个借物喻人作文导入哈。
就说有一天我去公园里溜达,那花开得那个艳丽哟,五颜六色的,可美啦!我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棵特别的树,它的树干歪歪扭扭的,不像其他树那么笔直挺拔。
但是呢,它的枝叶却特别茂盛,就像一把大大的伞一样。
我就在那树底下坐了会儿,感受着那树荫带来的清凉。
你说这树,虽然长得不那么出众,没有那些直直的树好看,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呀,能给人带来阴凉和舒适。
这不就跟人一样嘛,有些人可能外表普普通通的,但却有着特别温暖和善良的心,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和帮助呢。
所以说呀,我们不能光看表面,就像这棵树一样,要去发现它内在的美和价值。
嘿嘿,这就是我想到的关于借物喻人作文导入的一个小事例,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希望能让你们对借物喻人有更直观的理解啦!。
借物喻人作文教学教案蒋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借物喻人的含义及“物”与“人”的相似点;能力目标:了解借物喻人的一般写作思路,并能初步写简单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技巧;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做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力强物与人的关系,能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多思维抒发情感,表达志向;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猜一下它歌唱的是什么植物PPT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联想相关诗句生:它歌唱的是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师:看来同学们们不仅想象力丰富,古诗词积累也是很深厚的;二、感知写作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出示PPT借物喻人的概念,让学生整体了解含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师: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常见的事物,它代表着每一类人的品质;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种物体联想它的比喻意义,如果能够说出一两句古诗就跟完美了;生:我选择竹石,它比喻坚忍不拔,例如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说明了这一点;生:我选择梅,它有傲雪凌霜的气节,比喻坚忍不拔的人,例如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可以看出你们的诗词功底相当的不错,那有没有同学能选择一种物体不仅说出它的比喻意义,还能用方言朗诵有关它的诗句呢生:我选择;;;;师:方言读出来的诗句别具风味,此处应该有掌声;师:还有一种物体,蜗牛不仅有寓意还可以唱出来生:齐唱过渡师:刚刚我们用有趣的方式将物体的寓意展示出来,但是想要写出一篇借物喻人的好文章可不是这么简单哦,诗经里面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我们要学会借鉴;PPT出示: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齐读1、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2、分析“物”的形象本质;3、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4、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感情;三、自主合作探究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将课前预习过的三篇范文拿出来,根据你填写的表格内容,小组内合作探究,汇报格式参考,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说一说;我喜欢,该篇文章运用方法,把比作,突出了的情感;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每个组都展示出了自己的风采,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又有了新的见解;四、文章结构讲解师:通过以上对“借物喻人”方法的理解,有了明确的主题,但想写出一篇好文章还离不开文章的谋篇布局,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归纳了一下,PPT出示:五、写作训练师:光说不练假把式,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当堂训练本,选择一个你擅长的题目,写一写你喜欢的物体;小练笔:三选一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写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什么A在百花凋零的冬天,每当看到梅花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我就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起哪些人的品质,可结合简单事例来说B还可以写:花生、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老牛、蜡烛、粉笔、橡皮……C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首诗竹石作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六、分层作业A、搜集运用借物喻人手法的古诗,尝试背诵一两首;B、阅读白杨礼赞、山谷中的谜底、爱莲说;C、将你刚刚所写的片段补充成一片完整的借物喻人文章;。
一、顺应季节,谈话导入: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老师也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
(设计目的:从身边的季节或者熟悉的事物导入,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尽快进入情境。
)二、出示开头,设置悬念。
1、多媒体出示:春天来了,我漫步在田野,四周一片静谧,我陶醉在柔柔的春光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突然,我的目光被它吸引了。
(设计目的: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观察做准备。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下面老师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但是分享之前有个要求,请班里的一半学生低头闭眼,另一半学生观看视频第一幕。
(甲虫视频)2、视频观看结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叙”,然后,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同学:你们是不是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请他们来说一说吧!找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场景。
描述之前,请听老师的提示:观看的学生要把自己观察到的都说出来,没有观看的学生要通过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行成画面。
教师问没有观看的学生:听完他们的描述,你还想知道什么?没有观看的学生向观看的学生提问,观看的学生回答。
(设计目的: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整个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相机点评,并且相机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三、全员观看,1、再次播放视频第一幕,全体同学观看,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仔细观察视频。
教师提问没观看视频的学生:你自己观看到的,和你听到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然后让第一次没观看视频的学生进行场景的补充描述,教师随机点评。
教师提问:第二次观看视频的同学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关键词:土坡滚下来遇到困难克服困难)教师再次强调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四、1、视频还没有结束,你们还想继续往下看吗?播放视频第二幕。
所有学生观看。
蜣螂推粪球的过程中,粪球插在树枝上,蜣螂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让学生继续描述画面。
2、教师:大家描述的画面很精彩,但是光会说不行,最主要的是会写,老师就根据这段视频写了一段话,请大家给老师点评一下。
借物喻人概述: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概念: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
特点和作用: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例文:比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目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此法联系写作。
教学过程:一、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样,必须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特点。
1、要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要注意人与物的相近、相似之处,抓住这些相似的连接点。
2、用恰当而得体的比喻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如写《植树》,可以由小树联想到人,由树木的成长联想到人的成才。
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期中的《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二、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小练笔要求中提到的“身边的事物”包括哪些?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大家把可写的事物分成了三类,即:植物类——如小草、石榴树、松树、野花等;动物类——如蚂蚁、蜜蜂、老牛等;物品类——如粉笔、蜡烛、铅笔、橡皮等。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教学设计福集中心小学校庞华教学目标:1. 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2. 找出各篇文章相关联的地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以阅读为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悟“借物喻人”表达方式的特点,尝试仿创“借物喻人”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感悟散文中“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1. ppt 课件。
2. 《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高粱情》的阅读资料。
3. 阅读记录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 出示图片,谈论已学课文《梅花魂》。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我们才学过的哪篇课文的插图啊?(梅花魂)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物?(梅花)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梅花吗?2. 揭示主题。
师:这篇文章借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借梅花来表达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
在文章中,像这样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二、阅读《落花生》,循文解物1. 请大家打开手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先来阅读本学期教材中第三组课文里的《落花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看看许地山先生写的是什么事物呢?(板书:落花生)3. 学生反馈。
(归纳得真好)那这篇散文只是在介绍落花生吗?请大家再次快速默读文章,这一次,可以选择性地阅读,勾画出写落花生特点的语句,在旁边批注下你的感受,或者写下你的疑问。
4. 循文解物,全班交流: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特点?父亲又是怎样议花生的?引导学生归纳出落花生的特点。
(板书:果实埋在地里,可以榨油)小结: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却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花生虽然没有像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的外表,但它一样结果,而且将成熟的果实埋在土里,一点不张扬,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2.交流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受,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以“忆”导入: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说出《落花生》等课文,引入新课:“借物喻人”抒情怀。
二、讲出示古诗《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师分析:这首诗的写法,表达的感情。
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读了解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学生拿出阅读材料,开始阅矛盾的《白杨》,郑燮的《竹石》,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四、品借助图片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根据你的学习所得,写一个作文片段。
借你喜欢的一种事物,比喻你敬佩或欣赏的某一个(类)人或自己,表达出你钦佩的、喜欢的某一种品质。
注意体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议学生说说这些古诗和文章借物来赞誉怎样的人?《桃花心木》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白杨》借白杨比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们。
《落花生》借花生比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石灰吟》借石灰比喻为官清正廉洁。
《竹石》借竹子比喻坚强勇敢的人。
《行道树》借行道树比喻默默奉献的人。
《荷叶母亲》借荷叶比喻关爱孩子的母亲。
教师总结: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者就是把事物的特点与人物的优秀品格结合起来,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用事物来赞誉什么样的人。
(板书)六、练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借物喻人》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这些景物,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课文是通过描写哪种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的?2. 课文中的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和特点?三、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四、分享与展示(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借物喻人自然景物人物品质特点作业设计: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自己的品质和特点。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例子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这一写作手法。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合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出该组成员的品质和特点。
梅花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
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
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
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
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能够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
风吹花落,你不用担心花瓣会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
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完美的生活。
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应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
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我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也从不骄傲自大。
每当寒冬的清晨,一股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清香就从窗外飘来。
它不仅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
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
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
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小草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得来的力量!草,不管闪电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
借物喻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运用“借物喻人”的例子,理解其表达效果;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结构,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创作一篇短文,句子通顺,表达清晰;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升团队写作及表达能力;3.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写作素材的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借物喻人”,激发对母语的热爱,培养文学素养;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包容和理解的品质;3. 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方面的能力。
课程以教材为依据,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借物喻人”相关章节为依据,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1. 理论知识:介绍“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通过对教材中例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实践应用:选取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借物喻人”句子,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掌握句子结构和用法。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学会运用“借物喻人”手法进行创作。
3. 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借物喻人”这一修辞手法。
(2)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结合教材例句进行分析。
《落花生》小练笔教案
一、回顾课文,提问导入
1、课文以谈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2、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借物喻人,主次分明,先写事物外表,再写内在精神)
3、回顾《落花生》的写法
(一)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略写)
(二)母亲的建议(略写)
(三)议花生(详写)
1、兄妹们议花生(略)
2、父亲议花生(详)
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目的
在《落花生》一课中,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在《落花生》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三、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1、什么叫借物喻人?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动物、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物喻人的特点
“借物喻人”是状物记叙文创设意境的常用手法。
作者将笔下之物作为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化身,以象征、拟人手法着重揭示物的内在品质。
它借助某一具体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所状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有某种类似,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四、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他们具有哪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粉笔粉身碎骨为了学生学得知识。
梅(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搭石……你能找到什么做人的道理?
1.扫帚:它默默无言,宁可自己一身脏,换来环境干净清洁的特点,表现不为名利的精神。
2.蚕: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写它的献身精神。
3.橡皮:它见错误就擦的特点,写它勇于改错的品质。
4.铅笔:它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五、出示例文
路灯
路灯,耐热玻璃制成,形似小鸭梨。
白天,她高高地、默默地挂在电线上,人们从不注意她;到了夜晚,她“忽”的一下,睁开了明亮的眼睛,照得大地如同白昼。
大家瞧哇!一条条马路边,一座座大桥上,一个个生活区的小路旁,到处都是她的身影。
上夜班的叔叔、阿姨从她的身边掠过,放学的师生从她的身边走过,出去遛弯的爷爷、奶奶从她的身边路过……工农商学兵,哪一个不从她的身边经过呢?她为人们送走了黑暗,消除了危险,带来了方便和安全哪!这不正是日夜守卫在边防线上的子弟兵的写照吗?他们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远离亲
人,夜以继日地坚守着祖国的大门。
路灯的外表朴实,她的光明照亮了每个人前进的征程。
是的,做人要像她(他)们那样,默默地、无私地、全力以赴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明确写作思路
学写“借物喻人”的文章:
1、形象描写“物”的特点;
2、深刻揭示“物”的本质;
3、升华人的精神品质;
4、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题目:《小草》、《粉笔》、《桥》、《路》、《松树》、《垃圾箱》……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