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壳上市的例子
- 格式:docx
- 大小:4.16 KB
- 文档页数:4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买壳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兼并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借用该公司的上市名额,从而实现自身公司的上市的过程。
这种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买壳上市,这意味着原公司的业务转向新的控制股权方向;另一种是借壳上市,原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变,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买壳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逐渐得到了企业家的关注和追捧。
以下是买壳借壳上市的一个具体案例: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创业公司,由一群科研人员组成。
由于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压力,该公司决定通过买壳借壳的方式来实现上市。
首先,该公司选择了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目标公司公司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上市名额,符合该公司的需求。
在收购过程中,该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次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该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了整合。
首先,他们将目标公司改名为该公司的名称,并进行了股权结构的调整。
其次,他们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
最后,他们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内部运营和财务管理的提升,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整合的完成,该公司开始着手准备上市的工作。
首先,他们进行了一轮的融资,以满足公司的资本需求。
其次,他们与证券公司进行了合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上市相关审计工作。
最后,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后,该公司进行了上市的申请,并于几个月后成功上市。
上市后,该公司的市值大幅度增加。
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上市,该公司成功地获得了资本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规模,并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总结起来,买壳借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获取资本支持,并提升其市值和竞争力。
然而,企业在进行买壳借壳上市之前应该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交易的成功。
借壳上市成功案例_借壳上市经典案例借壳上市是企业兼并收购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上市捷径。
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态的资本运营现象。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借壳上市成功案例,欢迎阅读!借壳上市成功案例1:圆通借壳上市3月22日晚间,大杨创世披露重大重组方案,拟将公司的服装制造业务整体出售,同时以175亿元对价购买圆通快递全部股权,后者实现借壳上市,成功登入A股市场。
这也是继申通宣布借壳艾迪西之后,又一家快递公司成功完成资本运作。
数据显示,圆通上市后,创始人喻会蛟、张小娟夫妇持有的股份比例虽然将降低至64.36%。
但券商研报预计,两人身价将达到304.42亿元。
圆通速递成功借壳也使得背后的股权投资方也大捞一笔。
此前,阿里创投和云锋新创以25亿元取得圆通速递20%股份。
两者背后均有马云身影。
马云持有阿里创投80%股份,云锋新创除马云外,还有史玉柱的巨人投资、影视明星赵薇也是其股东之一。
圆通上市后,阿里创投、云锋新创的股权将被稀释到11.09%和6.43%。
以此计算,上市后对应市值将分别为52.46亿元、30.41亿元,较入股时增值57.87亿元。
其实,股权投资在快递行业十分普遍。
顺丰很早就与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签署协议,三者总体投资了不超过顺丰25%的股份。
老牌快递巨头宅急送也宣布获得融资,上海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对其进行联合投资。
股权投资将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资产配置方式目前,股权投资已经逐步成为当下热门投资产品。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改革开放红利已释放殆尽,以“大众创业”为形式的“创业型”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投资来说,股权投资市场已展示出优质的投资机会。
股神巴菲特热衷此道,他是选出优质公司并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这是他投资成功的核心。
从数量上来看,巴菲特投资中私有公司占70%,公众公司30%。
他所投的公众公司体量都非常大,看中它的长期价值,这是股权投资逻辑,与股票投资完全不一样。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资本运作案例分析提要本文在分析爱生药业反并购案例的基础上,了解买壳上市模式的运行过程,分析公司如何通过资本运作获利。
关键词:买壳上市;买壳;并购所谓的“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利用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和资产。
一个典型的买壳上市模式是由这样三个运行过程组成:一是买壳交易;二是资产转让交易;三是买壳方在适当的时机实施配股(或增发新股),对原有上市公司的资产存量再次进行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爱生药业反并购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成功买壳上市观察资本运作过程。
一、案例介绍(一)买壳方——美国WerKe。
1998年,以王维实为主的管理层收购了沈阳天威制药厂,该制药厂成立于1993年,原先为国有企业。
2001年1月16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WerKe”)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STWP”),其中沈阳天威制药厂投入全部资产占55%股份,美国WerKe占45%股份。
2002年12月9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WerKe公司实施股权置换,沈阳天威制药厂股东将其持STWP公司55%的股份换成美国WerKe公司的股份。
换股完成后,美国WerKe 公司拥有STWP公司100%的股份。
STWP主要从事OTC和处方药品的生产与销售。
上述资本运作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美国注册公司。
美国WerKe 公司是作为买壳上市的主体,成立于2000年12月,公司主业是中国制药企业的权益投资。
第二步,换股。
通过换股,将中国境内资产转移到这家美国注册的公司,由美国公司来持有境内资产或股权。
(二)壳——WICK。
美国WerKe公司选择了一家在0TCBB上市的名为“维克利夫国际公司”(简称“WICK”)的壳公司作为收购对象。
WICK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30日,主要业务为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但由于经营不善,至2002年6月30日止,总计亏损178,426美元。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又称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公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方式。
被收购的空壳公司往往已经注销其原有的业务,只保留了上市的资格。
为什么选择买壳上市?买壳上市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时间周期短:相比于IPO的繁琐程序和漫长时间周期,买壳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快速实现公司的上市。
2.成本较低:IPO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和费用,而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买壳上市还可以通过与壳公司的股东进行一定的交易和谈判,减少交易成本。
3.减少风险:IPO过程中需要披露大量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而买壳上市可以避免这种披露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买壳上市的案例以下是一些买壳上市的案例,用于说明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效果:1.X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拥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
2.X公司发现Y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Y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X公司与Y公司股东进行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4.X公司通过股权交割,获得Y公司的控制权。
5.X公司完成收购后,随即更名为Y公司,并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案例二:A公司并购B公司1.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初创公司,正在寻求快速上市的机会。
2.A公司发现B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具有适合上市的资质。
3.A公司决定通过并购B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目标。
4.A公司与B公司股东进行谈判,商定交易条件。
5.A公司完成收购交易,并完成更名为B公司的手续。
6.B公司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A公司获得了快速上市的机会。
1.C公司是一家在制药行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正在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
2.C公司发现D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D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C公司与D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谈判,商定收购条件。
4.C公司成功收购D公司的股权,并完成更名为D公司的手续。
“上海中远—众城实业”资产重组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船王包玉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斥巨资收购了九龙仓,从而“弃舟登陆”,为以后的陆上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时隔十多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也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登陆”案件:1997年5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中远臵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协议方式受让了占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28.7%的法人股,成为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众城实业后来改名为“中远发展”。
这一并购重组案例是上海房地产业的第一起“买壳上市”案。
中远臵业后来又分别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协议受让共39.67%的股权,这样中远臵业共持有众城实业68.37%的股权,成为众城绝对控股方。
中远--众城资产重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和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力作之一。
一、发生背景1.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存量资产增加,在融资功能进一步强化的同时,优化配臵资源的功能也开始明显,证券市场将成为资产重组的渠道,上市公司间以及非上市公司同上市公司间的股权收购不断涌现。
2.企业之间出现两极分化。
随着市场对企业的制约性因素日益加强,一些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落伍了,陷入经营的困境,另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实力加强,客观上有通过证券市场实现外部增长以及进行战略发展的要求。
另外,政府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壳”资源,同时提高证券市场的质量和减少风险,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收购兼并这些上市公司。
二、转让的基本情况1.双方的基本情况中远臵业是中远集团于1997年3月27日成立的大型控股公司。
中远集团是1993年组建的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家56家特大型国营集团公司中排名第五。
中远集团的集装箱的箱位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集团组建以来实施“下海、登陆、上天”的经营战略,成为我国一个集多种业务为一体的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型企业集团。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二级市场低迷增加了企业收购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买壳和借壳实现在二级市场上市的目的,这对于缺乏上市融资机会的国内企业,机会尤其宝贵。
买壳、借壳上市,既可以选择国内A股市场,也可以选择境外证券市场,原理虽然基本一样,但因为各市场的规则不同,操作的流程和规则区别很大。
为了便于大家对于买壳、借壳上市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这里编选了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
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扩大公司及公司产品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
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目前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
一、相关概念买壳上市,是非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通过协议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获得壳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对壳公司的人员、资产、债务实行重组,向壳公司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与业务,实现自身资产与业务的间接上市。
国内的借壳上市则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
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除此之外二者在实质上并没有区别。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国内IPO门槛太高或者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一些公司不具备直接上市的条件,或者说直接上市成本高于借壳,就会采取借壳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但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准备大量的资料,且走的审批程序也比较漫长。
为了减少上市时间和资金成本,买壳上市理论逐渐广泛被采用。
买壳上市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已经上市但处于停牌状态的公司的股权,以取得其他公司上市的身份。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快企业上市进程,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
一、理论分析1. 优点(1)企业可以快速上市,避免复杂的资料准备和审批程序。
(2)上市所需的资金成本较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运营和扩大规模上。
(3)可以获取股权交易所的流通市场和股票价格等信息。
(4)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空间。
2. 缺点(1)买壳的成本较高,需要支付高额的溢价。
(2)壳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经营状况可能与企业本身不符,存在着风险。
(3)壳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清晰的股权结构分析。
(4)买壳上市可能会用到各种管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
二、经典案例1. 爱挖掘被江苏如通收购上述爱挖掘于2010年推出“互联网+工程智造”概念,致力于同步互联网和工程的深度融合,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成功实现线上和线下资源对接。
由于企业本身的业务优势,爱挖掘于2015年购买江苏如通股权,成功上市。
2. 化妆品公司宝源被借壳宝源化妆品是一家销售旗下品牌化妆品的公司,于2015年被借壳上市。
虽然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审批过程较长,宝源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以保证业务发展体量和品牌层次性的提升。
总之,买壳上市这种方式确实能够为企业快速上市提供便利,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分析,谨慎的进行选择和决策。
山东博润买壳上市案例2010年6月11日纽交所上市的山东博润(NYSE:BORN),虽然被称为山东省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但并未带来多少新闻效应,知者寥寥。
山东博润以食用酒精为主营业务,年营业额刚刚突破10亿元人民币。
这家看似非常普通的企业,却有着“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80%”的炫目业绩,这成为其打动美国资本市场的有力筹码。
我们之所以关注它,并非因为其漂亮的财务业绩,而在于其在境外上市过程中,与监管政策玩了一次极具典型意义的“猫鼠游戏”。
山东博润的红筹重组模式,是迄今为止对政策突破程度最大的案例,令商务部十号文几近“一纸空文”。
因收购变更主业,谋划上市山东博润最早于2000年12月,由王金淼、王继宽、王培仁、王培利4 名自然人分别出资20万元人民币、20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和5万元人民币设立(最早的企业名称为“海虹制盐”)。
山东博润最早的主营业务并非食用酒精,而是工业盐,因当地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盐碱地多。
自2007年起,山东博润的主营业务从工业盐转向食用酒精。
而其中一个重大转折,便是介入收购一家资金链断裂的酒精加工企业。
2007年7月,位于黑龙江大庆市的“安信同维酒精制造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随后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2008年7月,山东博润将其收购,更名为“大庆博润”。
经此一役山东博润的产能增加33万吨,加上原有的16万吨产能,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酒精生产企业。
而在山东博润收购行动的背后,得到了来自优势资本的股权投资。
由于该项收购以及PE资本的介入,并且在香港注册公司,山东博润开始同时谋划境外上市(其境外上市的计划可能是PE方的主张)。
当时,山东博润经过多次增资扩股、股权转让以及更名之后,变成了如图一所示的股权结构,其中王金淼持股96.7%,其父王培仁持股3.3%。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往往通过搭建“红筹架构”的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先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然后由离岸公司收购境内的资产,再以离岸公司为主体申请境外上市。
买壳上市的例子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是指企业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不活跃、资产负债表空壳的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一种方式。
买壳上市通常是为了避免繁琐的IPO审批程序和等待时间,以及节省上市费用。
下面是一些买壳上市的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例子一:小米买壳华星光电背景:小米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想要在香港上市,但是面临着IPO程序的漫长等待和高昂的上市费用。
过程:小米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收购了华星光电,一家曾经在香港上市但业务不活跃的公司。
小米通过注入自身业务和资产,使得华星光电焕发新生,随后以新的公司名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结果:小米成功以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上市,为公司快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和资金支持。
例子二:拼多多选择买壳上市背景:拼多多是一家中国的电商平台,竞争激烈,拟于美国上市。
过程:拼多多购买了一个名为”普思资产管理公司”的空壳公司,并将自身的业务和资产注入其中。
通过买壳上市,拼多多成功绕过了IPO审批的繁琐流程,以普思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结果:拼多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多融资和资源,进一步发展自身业务。
例子三:星巴克全球首次买壳上市背景:星巴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欲在香港进行全球首次买壳上市。
过程:星巴克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启生商业集团”,并注入自身业务和资产。
经过重组和改名,该公司成为星巴克的全资子公司,并以新的公司名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结果:星巴克通过买壳上市成功进入香港资本市场,为其全球扩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发展机会。
总结买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相比传统IPO能够节省时间和费用。
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不活跃的公司,企业可以利用其上市公司的地位和资本市场资源,快速获得资金支持和业务发展机会。
然而,买壳上市也存在风险,如壳资源质量、壳价是否合理等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借壳上市的例子
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从而实现自己的上市目标。
以下是十个关于借壳上市的例子:
1. 2015年,中国某知名互联网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香港上市的游戏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2. 2016年,一家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美国上市的医药公司,实现了借壳上市。
3. 2017年,一家初创的人工智能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软件公司,成功实现了借壳上市。
4. 2018年,一家新能源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能源公司,顺利完成了借壳上市。
5. 2019年,一家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支付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6. 2020年,一家新兴的物流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物流企业,实现了借壳上市。
7. 2021年,一家初创的健康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日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8. 2022年,一家新型的教育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实现了借壳上市。
9. 2023年,一家创新的农业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农产品公司,成功借壳上市。
10. 2024年,一家初创的环保科技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在纽约证券
交易所上市的可再生能源公司,实现了借壳上市。
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行业的公司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成功实现了上市的目标。
借壳上市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还可以借助已有上市公司的品牌、资源和市场地位,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价值。
通过借壳上市,公司可以更快地获得融资,扩大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
买壳上市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买壳上市的案例,字数为700字: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多年来,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
然而,由于资金链紧张和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决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被收购后,原公司的业务实体不再运营,而购买公司则利用原公司已上市的身份,再次进行融资和发展。
对于买壳上市的公司来说,具有已上市的身份可以大大减少融资和上市的时间,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了寻找适合买壳上市的公司,公司聘请了专业的投行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和评估。
最终,公司选择了一家曾经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上市公司作为目标。
该公司虽然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和管理不善,业绩不断下滑,并且面临破产的风险。
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洽谈,最终达成了协议。
按照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利用目标公司的已上市身份进行买壳上市。
收购价格为每股5元,总计10亿元。
公司决定通过借贷和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来筹措资金。
完成收购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将原房地产业务关闭,并将重心转向水泥生产和销售业务。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由于公司具有已上市的身份,融资变得更加容易。
公司利用新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等。
公司的业绩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通过买壳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融资和发展的目标。
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股价也逐渐上涨。
同时,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买壳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上市和扩大规模。
光汇石油买壳上市案例光汇石油:巧妙的资产注入通过注入客户而不注入资产,光汇石油集团的海上免税供油业务大部分被注入到上市公司,从而避免了资产注入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被当新上市处理而需等待24个月的限制。
近年能源和资源公司的买壳热一度使香江投资者获利甚丰,但在金融危机后也一度使投资人受伤不浅。
若说买壳后能迅速令公司业务改善、投资者获利丰厚的,当数2007年底光汇石油对先来国际(00933.HK)的收购,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深圳石油大亨薛光林。
2008年初,薛光林通过其持有的离岸控股公司收购先来国际大股东刘东海所持有的68.26%股权,该收购给予先来国际的估值约为10亿港元,如今事隔不到两年,光汇石油市值已达150亿港元,增长了14倍,而原股东保留的3%股份也从每股0.84港元升到10港元,获利10倍多。
洽购先来国际光汇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是薛光林1996年在深圳成立的民营石油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石油仓储与保税中转、成品油批发销售、海上免税供油,并拥有国内多处港口货轮加油业务的特许经营权。
其海上免税加油业务2007年从零起步,但成长迅速,当年为往来货轮加油约84万吨,当时预计2008年仅这一业务的销售额就可达到12亿美元。
海上免税加油采用的船用重油属于大宗商品,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和信贷,光汇石油勘探业务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同样的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完成上市成为光汇石油的迫切要求。
考虑到商务部“十号文”对内资企业海外上市的限制和海上免税供油的行业特点,其在未来两三年内直接上市不可能实现,在香港买壳成为最佳的资本运作方案。
对于光汇石油这样的公司,在选壳时考虑了多方因素。
首先,公司对融资需求迫切,因此买壳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切忌与原股东出现大量纠纷和矛盾,这就需要一次性购买大比例股权。
根据有关法例,买方因此将被迫启动全面收购要约程序,需动用的资金量很大;同时,还需要选择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壳,防止过多股份散落在市场或不明人士手中,导致今后操作的困难。
买壳上市—以浪莎集团上市为例一、买壳上市基本理论(一)买壳上市的涵义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以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的资产。
买壳上市是间接上市的一种方式,是非上市公司低成本、高效率、快捷上市的一种方式。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资格,是一种形象的称呼。
(二)买壳上市的一般模式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但清壳这个步骤并不是必需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只包括买壳和注壳两个步骤的情况。
常见的买壳上市方式有股权的有偿转让1、股权的无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和资产置换2。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一)背景介绍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
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
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
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 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3,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
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三)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操作流程分析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周星驰买壳上市始末2010年2月23日,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帝通国际”发布公告,称周星驰将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一职,任期5年,从而将在公司背后隐形数月的大股东周星驰推向前台。
2010年5月27日,“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为Bingo)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周星驰坐拥35.6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香港创业板最耀眼的明星股东。
在这里,我们试图用老师讲过的投资银行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背景一般来说,买壳上市是企业直接上市无望下的无奈选择,周星驰之所以选择买壳上市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香港艺人中周星驰一直是比较善于理财的一位,圈内称“电影无厘头,投资有厘头”。
从1990年周星驰买了第一栋豪宅获利之后,就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几年下来已经净赚超过7亿元台币(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号称香港演艺圈的楼王之王。
但周星驰显然志不止于此,他一直在寻求上市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曾经在2005年10月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甚至制定了到新加坡的推介活动,但是,品记的上市申请在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聆讯中未获得通过,致使相关上市步骤夭折。
上市受挫,而再次申请又周期漫长,无奈之下,周星驰只好打起了买壳上市的主义,并看中了当时的帝通国际。
而帝通国际则是2002年左右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公司,帝通国际主要从事制造电子消费品、提供电讯服务以及物业管理,其07及08两年接连亏损,09年也仅仅靠出卖子公司的才保持了盈利为正,从而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以致停牌的不利局面,其股票一度沦落为“仙股”,徘徊在0.1港元以下。
经营不利之下,濒于退市的帝通国际也试图通过寻找重组合作者以求谋得新的发展。
买壳:周星驰真正进入帝通国际则是通过2009年夏天的一笔交易。
2009年6月,帝通国际宣布以3亿港元从Beglobal Investments Limited 在香港的附属公司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而BI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星驰,他以新股及可换股票据进行收购,通过这起收购,周星驰将持有24.21%帝通股份,这也意味着,周星驰能与菱电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持有超过48%的股份,成为帝通国际的控股股东。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如何买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般而言,买壳上市是民营企业的较佳选择。
由于受所有制因素困扰,无法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
首先是买壳,即收购或受让股权。
收购股权有两种方式,一是收购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这种收购方式的成本较低,但是困难较大。
要同时得到股权的原持有人和主管部门的同意。
场外收购或称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是我国买壳上市行为的主要方式。
根据上海市场1999年上半年买壳上市行为统计,在场外收购方式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种方式为国有股转让(40%)、法人股转让(40%)和收购控股股东(12%)。
其中国资局、政府部门控股的企业买壳上市动作最多。
另外,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涉足买壳上市的现象日益增多。
如重庆国股控股重庆路桥(600106)、北京首创控股宁波中百(600857)。
另一种方式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
这种方式在西方流行,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只适合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的公司或者“三无公司”。
二级市场的收购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套详细的炒作计划,能从二级市场上取得足够的投资收益,来抵消收购成本。
我国第一起二级市场并购案例就是“宝延”风波。
1993年9月深宝安(0002)通过其上海的子公司和两家关联企业大量收购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从而拉开了我国二级市场收购的序幕。
目前,二级市场并购主要集中在“三无”板块,如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天津大港油田收购爱使股份(600652)。
受让股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买壳方式。
所谓受让就是国有股权的无偿划拨,但是只适合国有制企业。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偿划拨往往附带有较高的负债和社会包袱。
其次是换壳,即资产置换。
将壳公司原有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卖给关联公司,再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提高壳公司的业绩,从而达到配股资格,实现融资目的。
买壳上市的例子
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从而获得上市资格。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来说,更加快速和便捷。
以下是十个买壳上市的例子,以及对每个例子的详细介绍:
1. 腾讯买壳上市: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但在1990年代初期,它还只是一家小型软件公司。
1999年,腾讯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深圳华强电子的空壳公司,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这使得腾讯能够迅速获得资金和市场认可,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阿里巴巴买壳上市: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
2007年,阿里巴巴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通过收购香港上市公司雅虎中国的业务,将其整合入阿里巴巴集团,从而获得了上市资格。
这一举动帮助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和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3. 美团买壳上市:美团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和生活服务平台之一。
2018年,美团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旭辉控股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使得美团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
4. 滴滴出行买壳上市:滴滴出行是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之一,提供打车、顺风车、出租车、快车等多种出行服务。
2021年,滴滴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优步中国的空壳公司,成功实现了上市。
这次买壳上市为滴滴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推动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5. 拼多多买壳上市:拼多多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电商平台之一,通过团购和分享的方式,提供低价商品给消费者。
2018年,拼多多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拓普集团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次买壳上市为拼多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助力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6. 字节跳动买壳上市:字节跳动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之一,拥有多个知名的移动应用程序,如抖音、今日头条等。
2018年,字节跳动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添泰电子的空壳公司,成功获得了上市资格。
这次买壳上市为字节跳动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推动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7. 利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海底捞成功上市:海底捞是中国最大的火锅连锁餐饮企业之一,以其独特的服务和高质量的食材而闻名。
2018年,海底捞选择了借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时富金融控股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次借壳上市为海底捞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有助于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8. 奇安信买壳上市:奇安信是中国领先的网络安全公司,提供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和服务。
2020年,奇安信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绿景控股的空壳公司,成功获得了上市资格。
这次买壳上市为奇安信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有助于其进一步扩大业务和提高品牌知名度。
9. 京东数科买壳上市:京东数科是京东集团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和服务。
2020年,京东数科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中国亿联的空壳公司,成功完成了上市。
这次买壳上市为京东数科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助力其扩大金融科技业务的规模和影响力。
10. 春秋航空买壳上市:春秋航空是中国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提供廉价航班和旅行服务。
2005年,春秋航空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它通过收购一家名为上海飞机制造的空壳公司,成功获得了上市资格。
这次买壳上市为春秋航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有助于其扩大航空运营业务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以上十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买壳上市对于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买壳上市能够帮助公司快速获得上市资格,并获得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认可。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来说,更加快捷和有
效。
然而,买壳上市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例如合并整合的困难、股权结构的复杂等。
因此,在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时,公司需要认真评估和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