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2021082941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的朗诵。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明白得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酷热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分钟)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
那么这是什么地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
请同学们依照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看来大伙儿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友谊?(多媒体展现)《回延安》请同学们依照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2、学生质疑,教师整合学生所提问题。
通过预习这首诗和自己往常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体裁角度)学生质疑预设:(1)这首诗的要紧内容是什么?(2)如何样读这首诗?(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感情?(二)自学展现,解疑合探(15—20分钟)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①这首诗的要紧内容是什么。
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②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为什们如此读?提示方法:明白得诗意,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学生通过观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介绍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依照要求提出质疑、学生读课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学生动手标注诗的节奏、重音展现学习成果。
由于这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记一辆纺车导读:记一辆纺车[教案一]教学目的一、学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质朴优美的语言风格。
三、继承和发扬延安时代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设想一、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教学重点,尤其是第6、8段更加应该突出。
有些出色的比喻,学生不容易理解、体会,可以作为难点处理。
二、讲读课文时要突出重点,多指导学生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受到感情的熏陶。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正音正率;划分段落;讲读第1、2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记一辆纺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赞颂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篇文章牢牢抓住“物”展开叙事和抒情——以在延安使用过的一两辆纺车为线索,描绘延安时代艰苦奋斗的生活,并抒发作者的感情。
二、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
吴伯萧,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山东莱芜人,生于1903年3月,著有《烟尘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1938年4月到延安,曾参加1941年到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
当时,延安为什么要展开这场运动呢?课文中有说明(第3段“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是丰衣的保证)。
1961年我国经济又处在艰难的境地,作者写这篇文章记述延安艰苦奋斗的情景,以教育、鼓舞人们战胜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
这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三、正音正字。
(一)正音:坪(píng)朦胧(ménglóng)揉(náo)搓(cu ō)拱(gǒng)锭(dìng)[不能误读“淀”(diàn)、绽(zh àn)]隙(xì)称(chèn)(心)[不能误读“称”(chēng)(赞)](二)辨形:弃:从“云”从“廾”,与异不同。
躁,从“足”,从“品”,从“木”,与“燥”不同。
谐(周总),从“言”,从“皆”,与“偕”不同。
四、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
2 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 回延安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内涵。
2.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
介绍“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用老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它便是陕北民歌。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古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二、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搂.(lǒu)定白羊肚.(dǔ)毛巾糜.(méi)子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诗歌,朗朗上口。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不添字、漏字;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2.播放朗诵视频,师生共同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诗人热爱、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3.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诗人回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第三部分: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望未来。
(二)再读诗歌,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体会诗歌,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回延安》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回延安》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民歌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
2.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3.在理解作者对延安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课后六题,联系实际讨论“延安精神”在当今有何意义?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②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1.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2。
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③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话延安-—欢聚话今昔看延安-—旧貌换新颜颂延安-—圣地大贡献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回延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历史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延安》。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延安是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小学生,你去延安会有什么感受?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延安的重要景点或事件,例如:延安窑洞、延安整风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景点或事件的特点和意义。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延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诵读欣赏(十):延安纺车抒怀》教案教学目标1.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2.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可是,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却被作者写得那么如美。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二、初读文章,感受劳动美1.意境美“一线灯光”、“朦胧的月色”下,纺线简直是一项艺术创作,多么富有诗意。
2.果实美“成熟了的肥桃”仿佛能流出蜜来,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感情美“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那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彼此。
4.姿势美“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身手何等矫健,技术何等熟练;“白鹤晾翅”这是劳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
这是为什么呢?三、了解背景,再读文章课件出示《纺车谣》:“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
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
边区闹生产,打碎了敌人封锁线。
毛主席号召哟呼啦转,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
自己动手干哟,有吃又有穿。
气得蒋介石,扑闪闪干瞪眼。
”教师补充介绍: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
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
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 回延安1.语言运用:感知陕北的民俗特色,把握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结合背景链接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
3.审美鉴赏:学习诗歌比兴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句。
4.文化传承:体会诗人重回延安的激动,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像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16岁的他来到延安,是延安的延河水、小米粥哺育了他成长,是延安精神让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工作者。
延安记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贺敬之回延安。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写作背景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诗人在延安的六年中,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情感。
2.生难字词(1)字音盏(zhǎn) _ 搂(lǒu) _ 白羊肚(dǔ) _ 糜子(méi)油馍(mó) 登时(dēng) 气喘(chuǎn) 炕(kànɡ)脑畔(pàn) 眼眶(kuànɡ)(2)词义【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延安纺车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能联系自身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从而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3.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课前了解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白天与黑夜》。
1931年大学毕业,曾在青岛大学、山东教育厅工作。
这时期发表的散文结集为《羽书》。
1938年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
曾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教育厅长。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抗战胜利后任联大中文系副主任,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书目:《羽书》(散文集)1941,文化《黑红点》(散文集)1947,东北《潞安风物》(报告文学)1947,香港海洋书屋《出发集》(散文集) 1954,新文艺《烟尘集》(散文集)1955,作家《北极星》(散文集)1993,作家《忘年》(散文集)1981,百花《吴伯箫散文选》1983,人文翻译书目:《波罗的海》(诗集)德国海涅著,1957,新文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如果在假期当中有某段时间让你一直重复去从事某一样机械的劳动,你心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说一说。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老师对各种说法都给予一定评价。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所描绘的劳动在老师看来就是一种机械的劳动,老师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种机械的劳动怎么被作者写的如此之美。
你能在大声朗读后告诉老师原因吗?
初读文章尝试解答老师疑问
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不作出对错的评价。
提醒同学们
要想正确、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应当结合该文章中所涉及的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联系背景再读文章,纠正自己的结论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背景:蒋介石对陕北根据地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
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于是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本文所写的是军民们开展纺线竞赛的场面。
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学生结合背景探究、交流并明确:纺线本来是原始的手工劳动,是很辛苦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如此优美。
这正是因为作者本人参加过当年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认识到劳动“本身成了第一需要”的意义,克服困难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这里诗化的、个性化的文笔精华正是作者劳动价值观的反映。
三读文章品味语言风格
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普通的在我们看似机械的劳动怀有特殊的情感。
其实作者能把普通的劳动写得如此之美,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归结于作者的表达技巧了。
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告诉老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文章,品味语言。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注意对语言的品味应当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内容去考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并明确:这两段文字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劳动写得充满诗意。
语言上质朴、明朗而优美。
比如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
用“白鹤晾翅”“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以“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地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适当拓展顾及全文
教师指导语:有人说,读文要顾及全文。
文笔精华是节选的片段,只有把它放入整篇文章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华,请同学们阅读《记一辆纺车》从而能对节选的文字进一步进行诵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