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0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明确目标】【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鉴赏诗歌的方法。
2、难点:对“自”和“空”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带我们又一次回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三国中的英雄人物,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诸葛亮做出不同的解读,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眼中的诸葛亮,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
二、知识链接。
1、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字,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
杜甫的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前读书与漫游阶段。
代表作《望岳》。
(2)35至44岁长安蹉跎阶段。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帅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
代表作:《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
(3)45至48岁陷贼与官的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之后,他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竟为叛军所俘虏,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他弃官西行,最后定居四川。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贫病而卒。
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蜀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认识杜甫1、复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古诗。
《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独步寻花》2、学生介绍杜甫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成为“诗史”。
二、学习古诗在朗读中学会鉴赏、品味。
1、开头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蜀相》教案(精选8篇)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受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同学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下面是我整理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蜀相》教案篇1【教材内容】唐诗是古典诗歌进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同学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同学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化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沟通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消失了两位宏大的诗人,他们是(同学齐声回答)李白、杜甫。
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赐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日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一、教学目标1。
品尝涵咏诗歌,深化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倾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
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分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同学思索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争论。
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
相互争论完成下面的表格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同学充分的争论之后,沟通争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微小的事物。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蜀相》教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肖瑛玉【教学目的】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原作】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森森:茂盛的样子。
④自:空,白白地。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与解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通用6篇)《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
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归纳:“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从杜甫《蜀相》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教学设计诗词名:蜀相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2、在读中体验所领会的美。
简要赏析: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导致了杜、孔的悲剧结局。
但比起孔明,杜甫毕竟没有“三顾频繁天下计”的君臣际遇,可见,杜甫更悲。
具体说来,此时的杜甫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完全落空,唐王朝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的昏庸亦使杜甫尽失所望。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这让他不禁缅怀诸葛亮以毕生心血为蜀汉刘备父子两朝开国、济世――发展经济、安定边疆、化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使蜀汉由乱而治(“两朝开济老臣心”)所建立的盖世功业及他和刘备君臣际遇,鱼水相得的可贵关系。
这种情感驱使他来到了诸葛亮庙,当他置身于武侯祠时,百感交集,心潮翻滚;所谓:“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有杜甫当日伤今吊古流下的滚滚热泪。
致使全诗处处流荡着浓郁的悲剧气息。
从意象选择上来看,既有物象,也有事象。
在物象的选择上,诗中仅“柏森森”三字,不仅写出了庄严、肃穆的典型环境,也间接烘托出杜甫对孔明崇敬、尊仰的心灵境界。
这既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又引出了下一联中浓浓的悲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二字,以悲感写乐景,感慨万端,悲而不伤,也为第三联从物象到事象作了铺垫。
在事象的选择上,“三顾”和“开济”以四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孔明的一生——超乎寻常的君臣际遇和他只手撑起蜀汉江山的历史功勋。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向我们昭告了诸葛亮的悲剧结局,而且包含着他对统一全国、光复汉室的理想的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事业为理想,用尽最后一滴心血的崇高的生命境界。
“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这种悲剧式的崇高带给后人与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蜀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咏史怀古诗及杜甫的相关知识。
2、赏析重点词语,分析诗句,体会其中的深沉意蕴。
3、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经历,体会诗人的忧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分析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经历,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学习过程:【导读】作家作品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诗作风格多样,以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此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导思】诗歌赏析1、【题材探究】: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呢?。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
②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③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1)揣摩感情基调、。
(2)若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简要分析。
蜀相教学教案蜀相教学教案(精选5篇)蜀相教学教案篇1【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板书:愤空自许(壮志未酬)、鬓先斑(英雄老迈)然后进入自由讨论探究环节,时间三分钟。
请学生探究这种抑郁、悲愤之情还在那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请一生融入体验,朗读该诗。
情感没有充分读出,引出知人论世法。
让学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风格)和论其世(看注释,明缘由)。
请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情读此诗。
点评后老师做诵读示范。
2、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品味感情。
读得好,是因为解得妙,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
三、赏析指导(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结:诗鉴五看五明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关系。
四、自主赏析《蜀相》(一)知人论世(二)自主赏析四问自由组合小组,讨论探究,畅所欲言,三分钟后每小组推举同学代表发言。
1、此诗颔联的诗眼是什么?2、颈联中诸葛亮形象有何特点?3、尾联的英雄指谁?有没有包括自己?4、颈联尾联各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5、把握内容主旨请同学们齐读此诗,不仅要音读,意读,更要情读,用声音来表达美。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第一单元《蜀相》课程教课方案《蜀相》教课方案教材简析:本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 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向来流浪失所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第二年(公元760 年)春季,他满怀时势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情,到“锦官城” (成都)西北郊拜见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秀;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喜悦。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的难得精神和赫赫业绩,忍不住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关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词,又是挽歌。
唐朝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能够明百意,坐驰能够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
”《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合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
假如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教课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领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精神的赞誉。
教课要点难点:领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精神的赞誉。
教课方法:朗读法、研究法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课:公元 1128 年, 70 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挡金兵的南侵,亲身带兵镇守还没有陷落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穷感触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杜甫的《蜀相》,走进这首动人至深的诗篇。
二、学习古诗(经过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这首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注意停留。
3、联合书下说明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三、品读古诗,意会诗情。
1、指名读前四句,要点理解“祠堂”“锦官城”“森森”前两句交代了什么?(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地点和自然环境。
《蜀相》同学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好像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推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
(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
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到底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
预设:情感饱满、肤浅、苍凉、悲慨。
音韵屈折过渡语:今日,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其次,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主问题:通过比较和朗读,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二、比较阅读,感知沉郁顿挫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今安在①,锦官城外树青青。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即定②天下计,两朝开济赤子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注释】①【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
安,哪里。
②【三顾即定】指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比较点一:“今安在”和“何处寻”问:“今安在”和“何处寻”分别是什么意思?答:“在哪里?”,“在哪里能找到?”问:在意思的表达上各有何侧重?答:“在哪里”强调的是“安”(宾语前置句,强调宾语),哪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朗诵法、讲解和讨论相结合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感受过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二、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作于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坎坷,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内心的苦闷和焦虑只能借瞻仰武侯祠来聊以自慰。
三、课文朗诵(1)、学生试读、正音(2)把握基调,正确朗读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
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
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
一、教材分析
《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
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
难点:准确体悟景中之情。
五、课型
新授课
六、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设置了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播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学习法。
八、教具
PPT课件(插入背景音乐),黑板。
九、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