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六节 第七节
- 格式:docx
- 大小:45.35 KB
- 文档页数:9
七上科学第四章知识要点(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四章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它是曲折。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杆影最长。
钢结构辅导资料十一主题:第四章轴心受力构件第六节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第七节柱头和柱脚学习时间:2010年12月27日-2011年1月2日内容:这周我们将学习本门课的第四章轴心受力构件。
第四章轴心受力构件第六节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第七节柱头和柱脚本章的学习要求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1、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缀材设计;2、柱头设计。
基本概念:局部稳定,整体稳定。
知识点: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绕虚轴的换算长细比及其整体稳定验算,缀条和缀板的受力、设计与计算;柱头设计。
本周内容共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点讲解,第二部分是本周练习题,包含了本周学习的知识点,题型以考试卷型为主。
第一部分本周主要内容讲解及补充一、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1、截面形式常用的格构式构件截面形式有两个槽钢或工字钢组成的双肢截面,此外,当轴心压力较小但长度大时,还可以采用以钢管、角钢组成的三肢、四肢截面,如下图所示。
2、组成格构式构件是将肢件用缀材连成一体的一种构件。
缀材分缀条和缀板两种,故格构式构件以分为缀条式和缀板式两种。
缀条常采用单角钢,用斜杆组成,一般斜杆与构件轴线成α(40~70)度夹角。
缀条也可由斜杆和横杆组成。
缀板常采用钢板,必要时也可采用型钢,每隔一定距离在每个缀板平面内设置一个。
在格构式构件截面上,垂直于肢件腹板平面的主轴叫做实轴,图中的x-x轴,垂直于缀材平面的主轴叫做虚轴,图中的y-y轴。
当构件截面尺寸较大。
构件较长时,为了节约钢材,宜采用格构式。
3、格构式构件截面设计的特点(1)通过调整肢件之间距离较易实现等稳定性。
(2)格构式构件绕实轴的稳定计算与实腹式构件相同,而绕虚轴的稳定性比具有同样长细比的实腹式构件小,因为,格构式构件的肢件是每隔一定距离用缀材联系起来的,当构件绕虚轴屈曲时,引起的变形比实腹式构件大,此变形是由弯曲和剪力两个因素共同引起的。
对实腹式构件,由剪力产生的变形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但对格构式构件绕虚轴屈曲时,就必须考虑剪力所产生的变形及其对临界力的影响。
第六节核能利用第七节小粒子与大宇宙[学习目标] 1.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2.了解核电站和核能利用的优缺点.3.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间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一、核反应堆及核电站1.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施是反应堆,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燃料:铀棒.(2)减速剂:铀235容易捕获慢中子发生反应,采用石墨、重水作减速剂;(3)控制棒:采用在反应堆中插入镉棒的方法,利用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的特性,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2.工作原理核燃料裂变释放能量,使反应区温度升高.3.能量输出利用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也使反应堆冷却.4.核污染的防护与处理在反应堆的外面需要修建很厚的水泥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埋入深地层来处理.[即学即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核反应堆是通过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2)核反应堆用过的核废料无毒无害.(×)二、小粒子和大宇宙1.从小粒子到大宇宙——空间跨度(1)对宇宙的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的理论描述,称为宇宙模型.(2)大爆炸宇宙模型:大约150亿年前突然发生一次大爆炸,其后逐渐诞生出恒星、星团、脉冲星、超新星、黑洞以及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发光体等,经历150亿年演化成今天的宇宙世界.(3)人类所能研究的物质世界的空间尺度:约从10-15 m到1027m,共跨越了约42个数量级.2.从粒子寿命到宇宙年龄——时间跨度(1)宇宙的年龄的数量级:1018s.(2)微观粒子的最短寿命:10-25s.(3)物质世界的时间尺度:约从10-25s到1018s,跨越了将近43个数量级.一、核反应堆与核电站1.核反应堆的主要部件及作用如下表:(1)消耗的核燃料少.(2)作为核燃料的铀在地球上可采储量大,所能提供的能量大.(3)对环境的污染要比火力发电小.例1如图1是慢中子反应堆的示意图,对该反应堆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A.铀235容易吸收快中子后发生裂变反应B.快中子跟减速剂的原子核碰撞后的能量减少,变成慢中子,慢中子容易被铀235俘获而引起裂变反应C.控制棒由镉做成,当反应过于激烈时,使控制棒插入浅一些,让它少吸收一些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一些D.要使裂变反应更激烈一些,应使控制棒插入深一些,使大量快中子碰撞控制棒后变成慢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快一些答案B解析快中子容易与铀235擦肩而过,快中子跟减速剂的原子核碰撞后能量减少,变成慢中子,慢中子容易被铀235俘获而引起裂变反应,选项B正确,A错误;控制棒由镉做成,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当反应过于激烈时,使控制棒插入深一些,让它多吸收一些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一些,选项C、D都错误.二、粒子的分类和夸克模型1.粒子的分类(1)夸克的提出: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强子的夸克模型,认为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2)夸克的种类:上夸克(u)、下夸克(d)、奇异夸克(s)、粲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 (3)夸克所带电荷:夸克所带的电荷量是分数电荷量,即其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3或-13.例如,上夸克带的电荷量为+2e 3,下夸克带的电荷量为-e3.(4)意义: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即存在分数电荷.例2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 夸克和d 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的.u 夸克带电荷量为23e ,d 夸克带电荷量为-13e ,e 为元电荷,下列论断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B.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C.质子由1个u 夸克和2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D.质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 夸克和1个d 夸克组成 答案 B解析 质子11H 带电荷量为2×23e +(-13e )=e ,中子10n 带电荷量为23e +2×(-13e )=0.可见B 正确. 1.(核反应堆的理解)(多选)关于核反应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释放核能 B.镉棒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功率 C.石墨的作用是吸收中子 D.冷却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温度和输出热能答案 ABD解析 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可放出能量,故A 正确;镉棒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作用是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即控制反应堆功率,故B 正确;慢中子最容易引发核裂变,所以在快中子碰到铀棒前要进行减速,石墨的作用是使中子减速,故C 错误;水或液态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也使反应堆冷却,控制温度,故D 正确.2.(链式反应的认识)链式反应中,重核裂变时放出的可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的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β粒子 D.α粒子 答案 B解析 在重核的裂变中,铀235需要吸收一个慢中子后才可以发生裂变,所以重核裂变时放出的可使裂变反应不断进行下去的粒子是中子.3.(基本粒子的理解)若π+介子、π-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荷量如表所示,表中e 为元电荷.(1)(2)按最简单的组成,π-介子由谁和谁组成? 答案 (1)π+介子是由夸克u 和反夸克d 组成的(2)π-介子由夸克d 和反夸克u 组成解析 (1)π+介子带有+e 的电荷量,且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夸克u 带+23e 和反夸克d 带+13e 合成电荷量为e .(2)π-介子带有-e 的电荷量,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夸克d 带-13e 和反夸克u带-23e 合成电荷量为-e .4.(核能的计算)裂变反应是目前核能利用中常用的反应,以原子核235 92U 为燃料的反应堆中,当23592U俘获一个慢中子后发生的裂变反应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可表示为23592U+ 10n → 139 54Xe + 9438Sr + 310n235.043 9 1.008 7 138.917 8 93.915 4反应方程下方的数字是中子及有关原子的静止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u 为单位),已知1 u 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 ,此裂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是 MeV . 答案 180解析 此裂变反应的质量亏损为:(235.043 9+1.008 7) u -(138.917 8+93.915 4+3×1.008 7) u =0.193 3 u , 由于1 u 的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 MeV , ΔE =931.5×0.193 3 MeV ≈180 MeV.一、选择题(1~5题为单选题,6~7题为多选题) 1.关于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B.强子都是带电的粒子C.夸克模型是探究三大类粒子结构的理论D.夸克模型说明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 答案 D解析 由于质子、中子是由不同夸克组成的,它们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同夸克构成强子,有的强子带电,有的强子不带电,故A 、B 错误;夸克模型是研究强子结构的理论,不同夸克带电不同,分别为+23e 和-e3,说明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位,C 错误,D 正确.2.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量下降40%~45%,为了实现负责任大国的承诺,我们将新建核电站项目.目前关于核电站获取核能的基本核反应方程可能是( )A.235 92U +10n →9038Sr +136 54Xe +1010nB.2411Na ―→2412Mg +0-1e C.14 7N +42He ―→17 8O +11H D.238 92U ―→234 90Th +42He答案 A解析 重核的裂变是指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A 是裂变反应,A 正确;B 为β衰变,C 是发现质子的反应,D 是α衰变. 3.关于轻核聚变释放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聚变反应一定比一次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多 B.聚变反应每个核子释放的平均能量一定比裂变反应大 C.聚变反应中粒子的平均结合能变小D.聚变反应中由于形成质量较大的核,故反应后质量增大 答案 B4.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设法探寻“反物质”,所谓“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有相同的质量和相同的电荷量,但电荷符号相反.据此,若有反α粒子,它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为( ) A.-4,-2 B.4,-2 C.-4,2 D.4,2答案 B解析 因“反粒子”与其对应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相同的电荷量,但电荷的符号相反.所以,反α粒子质量数为4,电荷数为-2.5.K -介子衰变的方程为K -―→π-+π0.其中K -介子和π-介子是带负电的基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如图1所示的1个K -介子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轨迹为圆弧AP ,衰变后产生的π-介子的轨迹为圆弧PB ,两轨迹在P 点相切,它们的半径K R -与πR -之比为2∶1.π0介子的轨迹未画出.由此可知π-的动量大小与π0的动量的大小之比为( )图1A.1∶1B.1∶2C.1∶3D.1∶6答案 C 解析 带电粒子K -与π-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Bq v =m v 2R 得R =m vBq=pBq,K -介子与π-介子带电量相同,故运动的半径之比等于动量之比K p -∶πp -=K R -∶πR -=2∶1,在衰变后π-介子与π0介子动量方向相反,设K -介子的动量为正,则π-介子动量为负值,由动量守恒K p -=-πp -+0πp ,则πp -∶0πp =1∶3故A 、B 、D 错,C 对. 6.在某次核反应中,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一个聚变反应B.核反应方程式为21H +31H →42He +10nC.目前核电站都采用上述核反应发电D.该核反应没有质量亏损 答案 AB解析 1个氘核和1个氚核结合生成1个氦核,反应方程为21H +31H →42He +10n ,这是聚变反应,故A 、B 正确;目前核电站采用核裂变发电,故C 错误;该反应放出热量,所以一定有质量亏损,故D 错误.7.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后,数秒内就将控制棒插入核反应堆芯,终止了铀的裂变链式反应.但海啸摧毁了机组的冷却系统,因裂变遗留的产物铯、钡等继续衰变不断释放能量,核燃料棒温度不断上升,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实现对核反应的控制B.日本后来向反应堆灌注海水,可以降温,但大量的被污染的海水外泄,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C.核裂变遗留物铯、钡等原子的质量可能比铀原子质量大D.核泄漏中放射性物质对人类是有害的 答案 ABD解析 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实现对核反应速度的控制,选项A 正确;日本后来向反应堆灌注海水,大量的被污染的海水外泄,泄漏中放射性物质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选项B 、D 正确;因为核反应有能量释放,可知铯、钡等原子的质量比铀原子质量小,故C 错误. 二、非选择题8.一个原来静止的锂核(63Li)俘获一个速度为7.7×104 m/s 的中子后,生成一个氚核和一个氦核,已知氚核的速度大小为1.0×103 m/s ,方向与中子的运动方向相反. (1)试写出核反应方程; (2)求出氦核的速度大小.答案 (1)63Li +10n ―→31H +42He (2)2.0×104 m/s 解析 (1)63Li +10n ―→31H +42He.(2)取中子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n v 0=-m T v 1+m He v 2v 2=m n v 0+m T v 1m He=2.0×104 m/s.9.在所有能源中核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区域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核电站中,核反应堆释放的核能被转化为电能.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子轰击重核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1)核反应方程式235 92U +10n ―→141 56Ba +9236Kr +310n 是反应堆中发生的许多核反应中的一种,以m U 、m Ba 、m Kr 分别表示235 92U 、141 56Ba 、9236Kr 的质量,m n 、m p 分别表示中子、质子的质量,c 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则在上述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ΔE = .(2)有一座发电能力为P =1.00×106 kW 的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η=40%.假定反应堆中发生的裂变反应全是本题(1)中的核反应,已知每次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ΔE =2.78×10-11J ,铀核的质量m U =390×10-27kg ,求每年(1年=3.15×107 s)消耗的235 92U 的质量. 答案 (1)(m U -m Ba -m Kr -2m n )c 2 (2)1 104 kg 解析 (1)释放的能量为 ΔE =(m U -m Ba -m Kr -2m n )c 2. (2)因核电站发电效率为40%,故核电站消耗235 92U 的功率为 P ′=P 40%=1.00×10640% kW =2.5×106 kW.核电站每年消耗235 92U 的能量为W =P ′t =2.5×109×3.15×107 J =7.875×1016 J 产生这些能量消耗的铀核的数目: n =W ΔE =7.875×1016 J 2.78×10-11 J≈2.83×1027(个) 每年消耗235 92U 的质量为 M =nm U =2.83×1027×390×10-27 kg ≈1 104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