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七节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0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的实质: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并不等于行为,能力。
老师对调皮的学生有回避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有正确的,错误的,理智考虑,情感冲动。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
理智,非理智。
3态度的行为成分:作出反应的意象,并不等于外显行为。
一般的。
上述3种一致,偶尔不一致。
%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核心)%2道德情感: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主要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义务,责任,事业,自尊,羞耻感。
有3种表现形式:1直觉的道德情感(直接感知,迅速发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爱国,集体主义。
以原理为中介,稳定,深刻)%3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包括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只有涉及到道德规范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品德。
(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不等于品德态度不良。
)2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由注重行为结果,到,主观动机。
的发展过程。
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
3水平,6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道德认知,认知失调,态度定式。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教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两方面来阐述这一过程。
首先是个人经历。
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
我自己就是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父母对我要求严格,但也给予了我很多爱和关怀。
他们从小就教导我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教育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我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同时,家庭环境也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我能够养成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品质。
其次是教育背景。
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环节。
在学校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相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在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我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有担当、有责任心,具有良好品质的学生。
除了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媒体影响、朋友圈子等都会对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对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如果一个人身处一个充满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中,他很可能会受到正面的影响,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相反,如果一个人身处一个充满负面影响和消极氛围的社会环境中,他很可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形成消极的态度和不良的品德。
因此,我们要积极选择自己的社交圈子,避免与不良的人群接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品德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背景也是培养良好品质的关键因素。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如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交圈等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4.个人经历: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悲喜交加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塑造。
5.个人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品德。
二、教学原则:1.个别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感知与体验原则:借助感官,使学生感知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情感教育原则: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5.鼓励与奖励原则: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6.个人和集体的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集体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态度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品德。
8.公平与公正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公平与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个别学生,保障每个学生的发展权益。
9.身心健康原则: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态度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4·7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概念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人感性~①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当个体参与比较具体的社会环境时,态度的情感成分起很大的作用。
③行为成分: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道德品质概念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倾向和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直接感知,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②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大的概括性、伦理性、稳定性、深刻性。
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最终环节)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十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能理解和重视承认或者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在游戏里时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原则。
如~儿童在打弹子游戏时,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唯一办法。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6~8岁)。
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
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不看主观动机。
把惩罚看做报应,不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行为的一种手段。
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合作道德阶段(9-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的遵守规则。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3.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态度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形成]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经验过程.环境形成对我们的经历,经历形成经验,经验经过思维的总结从而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我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反过来决定我们对人、观念或事物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倾向.因此,态度决定我们的判断和处事方法.因此,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验,从而形成态度的呢?一般有以下因素:1.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2.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潜在的影响.3.个人天质对心理的影响.据美国心理家庭辅导专家黄维仁博士的研究,一个人性格气质的形成(当然也包括了态度),有85%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其中最大的就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不管我们是否在心理上接受那个环境,比如是否爱戴我们的父母亲,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人性的弱点即使我们引以为戒,或者曾经嗤之以鼻,你都会有意无意间作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选择.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态度形成的另一个源头是后天的环境.同伴、老师和社会潮流、媒体等等,都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对此,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后果.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会逐渐成为他的信仰,从而养成其显性的态度.经历和经验形成态度.比如,经历过某种伤害的人,对那种东西就会敏感.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声音,一个单调的环境里,缺乏独立的思考,他就会被其经历洗脑,而成为一个没有价值,道德底线和定见的人.反之,如果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不同的意见建议和知识,就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见地.从而形成一个中和的态度.对此,奥斯古德提出了一致性理论,他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致性的原理下,试图通过彼此的改变来找到共同的,从而形成相互接纳与合作的关系.当我们寻找一致性的能力越强,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他就越有灵活性.无论是儿童时代的遭遇,还是后来有独立意识时的经历.相同的处境对不同的人依旧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或者形成不同的性格.各种因素取决于你的个人天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遭遇采取适应性的态度,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以逐渐适应.或者采取拒绝的态度,以至于与处境格格不入.各种因素是个复杂的现象,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揭示.这里已经让我们看到态度决定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二:[态度形成]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心理机制说服的目的通常是让人改变观点、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32.()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45.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7.( )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48.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9.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6岁B.7岁C.8岁D.9岁(三年级)52.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53.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行为处于( )。
A.他律阶段B.无道德规则阶段C.自律阶段D.独立阶段54.道德判断处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表明其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是(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55.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5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57.“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解析: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58.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9.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形成时期。
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60.(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A.直觉B.想像C.伦理D.主观6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
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多项选择题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B.人际关系C.个人信念D.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B.服从C.认同D.内化E.同化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义务感C.责任感D.羞耻感E.自卑感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
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E.价值的辨析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
A.自我中心阶段B.相对功利阶段C.权威阶段D.可逆性阶段E.公正阶段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A.权威B.民主C.放纵D.信任E.容忍11.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自发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灌输的道德情感E.伦理的道德情感12.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13.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