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哪些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一、观察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心感受。
比如,在描写春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了哪些变化,感受春风的吹拂,倾听鸟儿的歌声。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家人的表情动作、街头的热闹场景等。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观察任务、组织观察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观察方法,可以教给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等。
同时,提醒学生在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动物的外形、植物的生长过程、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观察之后,让学生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想象能力想象能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师要善于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比如,给出一个开头“假如我有一双翅膀……”,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还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或续写,让他们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情节。
在想象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但也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想象,使其更加精彩。
三、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可以多组织讨论、发言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字词的运用、语句的通顺、标点的正确使用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通过阅读、背诵优秀范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表达。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作者:曹丽霞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7期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写起作文来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不然,小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有“无米下锅”之感。
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只是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不注重积累。
学生只要有目的地感知事物——观察,就能发现并积累生活中的大量作文素材,就不会感到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如何有目的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观察事物呢?一、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观察的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动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中保持热情,诱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做到以趣引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观察欲望,才会积极主动而持久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感性知识,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写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作文教学中明确观察目标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
观察目的明确,就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物体上。
因此,在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
动物界里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跑、有的爬、有的游。
指导学生观察,就要注意发现特征,抓住特点。
如观察动物的“眼睛”,猫的眼珠是绿的,绿得发亮,同一只猫的眼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况下不相同,夜晚捕鼠时它睁得又圆又大,白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却眯成一条线。
又如兔子的眼睛是红的,像两颗红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一黑就看不清东西。
这样,学生在观察时通过比较分析不仅能着重地看清事物的主要部分,而且能看清事物的整体和各个细节。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细致观察能力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表达思想,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细致思考的能力。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写作方面遇到困难,缺乏细致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为了帮助小学生培养写作细致观察能力,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写作细致观察能力的第一步是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动植物等。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花草、建筑物、人们的行为等。
通过观察,小学生可以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引导细致思考观察只是一部分,小学生还需要学会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和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原因、结果、意义等。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观察之后进行简单的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思考,小学生可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3. 练习描述的能力描述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描述的能力,小学生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到的事物。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描述练习,比如描述一张图片、一幅画或者一个场景等。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观察之后描述所见所闻,可以使用形容词、名词等丰富句子。
通过练习描述,小学生可以逐渐提升写作的细致观察能力。
4. 提供写作的机会培养写作细致观察能力,离不开实际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主题和范围内进行写作。
家长可以提供写作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写一封家书、一篇日记、一篇游记等。
通过实际的写作,小学生可以运用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察到的事物准确地表达出来。
5. 提供反馈和指导写作过程中,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家长可以仔细阅读孩子的作文,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反馈和指导,小学生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提高写作的细致观察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细致观察能力需要提供观察机会、引导细致思考、练习描述的能力、提供写作的机会,以及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培养作文写作的观察力与感知力作文是学生们常见的写作任务之一,而培养观察力与感知力对于写作的优秀表达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观察和敏锐感知周围环境与人物,作者才能在作文中生动地描述事物,让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作文写作的观察力与感知力,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
一、拓展观察力的方法1. 多读书:阅读是拓展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书籍,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背景、故事和人物,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仔细观察作者在描写细节、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的技巧,可以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2. 视觉训练:观察力与视觉训练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练习捕捉细节和不同角度的观察。
比如,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幅画作中的细微变化,然后尝试将观察到的场景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能够提高自己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3. 实地考察:走出教室,亲自实地考察不同的地方,是培养观察力的好方法。
可以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公园等地方,观察不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与美好。
二、加强感知力的途径1. 听力训练:提高听力能力有助于加强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感知。
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听讲座、听朋友的倾诉等方式,训练自己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听取信息的能力。
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知人物情感、环境氛围等,从而在作文中做到生动描写。
2. 触觉体验:加强触觉体验可以提高对物体质地、温度、触感等的感知。
可以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感受其纹理和温度变化;也可以进行亲身体验活动,如操作机械、参与手工制作等,以提升对实际操作的感知。
3. 情感共鸣:增加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可以加深对人性的感知。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电影等方式,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描绘人物形象和刻画内心活动。
三、观察力与感知力在作文中的应用在作文中,观察力与感知力是展示作者才情和创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1. 描写细节:观察力与感知力使得作者能够捕捉到事物的细微变化和瞬间的美好。
2023《试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CATALOGUE目录•引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途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优化策略•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培养方法单一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一些成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观察能力培养的经验和做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看法和建议。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0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观察能力是写作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观察能力与写作兴趣的关联观察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主题,拓展思路,从而产生更丰富、更具有创造性的写作内容。
观察与写作的互动提升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关系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选材、构思和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其写作水平。
观察能力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在写作过程中,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到细节,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性观察力的基础地位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优秀小学生五年级作文指导培养写作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优秀小学生五年级作文指导:培养写作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作为优秀小学生的培养,五年级是一个关键阶段,尤其是在写作方面。
良好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培养观察力和描写能力是写作的基础,本文将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指导。
1. 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指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培养观察力有助于学生进行准确的事物描述,能使文章更富有细节和真实感。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多角度、多视角的观察来提升观察力。
例如,在校园中,他们可以观察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建筑物等。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以观察到人们的行为举止、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通过这样的观察,能够培养学生对事物细节的敏感性。
其次,学生可以进行观察练习,例如画画、摄影等。
通过绘画和摄影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观察细节,并将观察到的事物通过绘画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表达。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并培养他们独特的观察视角。
最后,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兴趣。
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耐心,学生在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时,会更有动力去观察和记录周围的事物。
2. 提升描写能力描写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的能力。
培养描写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写作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首先,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描写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散文或小说,仔细阅读并注意作家的描写手法。
通过阅读感受作家的用词、句式以及描述事物的方式,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描写技巧。
其次,学生可以进行写景练习。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场景或景物,要求他们进行描写。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
最后,学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复修改。
写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修炼,学生应该鼓励多写、多改,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提升描写能力。
写作训练中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学会悉心观察,写文章时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
家长您可能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蹲得腿疼。
这就是因为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
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
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
要教给孩子要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
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
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
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
所以,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
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
小学作文训练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时往往出现无话可写,言之无物记流水账的毛病,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他们的观察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应用,那么,怎样达到让学生创作作文言之有物,饱含真情实感呢?在作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能力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和我们对观察能力本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小学生作文要求我们写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学生们正是由于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缺乏观察与积累,并且又很少参与实践活动,写起文章来无灵感可取,即使勉强成文内容往往也是空洞,没有创新的。
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习作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融入生活培养兴趣
1.观察就在身边。
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事物。
2.积累语言文字孕育写作兴趣
多读书,在书中善于发现名词佳句,摘抄与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我所用,做到可举一仿三依葫芦画瓢,贴切的表达出内心的所感所想。
为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教师可以适当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
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并加以及时点评,指导应用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引用某些好词好段,便得心应手了。
3.组织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处处留心皆文章”认真的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和景,就会有所发现,手头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
如: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踏进校园,都会发现学校变了样,沿着校园墙角的花坛里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尤其是花坛里开得正欢的朵朵花儿,芬芳艳丽,香气逼人,它们正昂着头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更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面对此情此景,所有的人都感到为之清新。
上课第一天我就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校园春景。
观察后,再在课堂中让学生口头表达出来,篇幅不需要太长,但能深刻形象的表达出所看到的景物的特点及自己真情实感。
有一个同学这样说:“我最欣赏的是旗杆两旁花坛里面一大片鲜艳的一串红,叶子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花。
那鲜艳的小花,开得小巧别致,长在翠绿的茎上,就像一串串用绿线连起来的红铃铛。
”
二、身临其境指导方法
1.观察有目标,观察有方法
观察的目标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
因此,在课
堂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一般的方法观察事物,还注意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及其变化进行细致观察,从中获得写作素材。
如:一天下午正上课,天气异常闷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这时有部分同学开始蠢蠢欲动,小声的议论着,整个课堂陷入了一片混乱。
这时,我灵机一动,停止正在讲授的内容,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现在老师让你们感受一下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黑云压城城欲催”,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
”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即将来临的大雨,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一下冲出了教室。
我继续说:“同学们,快下大雨了,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不一会儿,粗大的雨点往下落,我又说“同学们,下大雨了,远处你看到了什么?近处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对这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远处模模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
”有的说:“那粗大的雨点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那雨帘就像珠帘一样。
”有的说:“操场上水汇成了一片汪洋。
”有的说:“好多天都不下雨了,今天,田里的庄稼一定会喝个痛快。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雨慢慢地小了,空气也不在那么闷热了,接着我又说:“同学们,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感觉,感觉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又有什么变化?”观察完后,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境写下来。
同学们能抓住“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变化写出各自的特点。
这样做,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多感官,抓特点
(1)指导学生运用耳、目、鼻等多感官去观察。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眼前的事物。
观察不等于只是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耳、目、舌、脑并用,用“耳”听其声,用“目”看其形“色”,用“鼻”闻其气味,用“舌”尝其味道。
例如观察“雨”时教师就要有目的的调动和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体会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变化。
如眼前景物的变化,所能听到的风声雨声和其他声音的变化,鼻腔所能感受到的气味的变化等。
从而能更深层次真切体味雨景的特点为自己笔下的传神描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各种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
观察人时,要重点观察其外貌、语言、行动等;观察一件事时,要注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观察景时,要抓住一年中春、夏、秋、冬景色的不同变化或者一天中的清晨、傍晚等的不同变化;而观察实物则可以从形状、颜色、用途等方面观察;观察动物时,可抓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作为重点来描写。
在指导习作《当老师不在时》,我故意创造了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当无教师的课堂进行到十多分钟的时候,我悄悄的从教室后门进入教室,当同学发现
我时,刚刚还喧闹异常、各行其是的场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地拿出课本正在漫无目的的翻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
我走到讲桌前放下课本,然后对大家说道:“同学们,刚才老师不在教室时,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做些什么?这可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完成的作文呢。
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况,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老师不在时教室里发生的事,想想老师不在时你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你身边的同学又在做什么?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重点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尽可能的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想到的都详细记录下来。
然后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在小组中交流后再写出来。
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俗话说得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老师不再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了。
听啊!有的再聊昨天晚上电影晚会上看得电影;有的在讨论英语课的;甚至有的在用纸团相互打闹的……唉,这下可忙坏了本班长了,刚刚让这边两位写会儿作业,另两个又无法无天了,劝好了这两个,刚才那两个又叽叽喳喳地讲起话来……实在制止不了。
没办法了,我就用教鞭敲打讲桌震慑一下,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丝毫没有改变,反而说的更变本加厉了……这个办法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正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语文老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了教室门口,一脸严肃地看
着那些各行其是的同学们,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唉!终于消停了。
”短短的小文章把教室里刚才的热火朝天的打闹场面描写的一览无余。
也将老师没在时和老师来了之后进行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真实的再现了这堂课中形形色色的同学们,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正是学生善于观察并能运用恰当的词句将所见、所感、所想刻画出来才能写出这样一篇生动形象的佳作来,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多么重要啊。
再比如让学生观察树叶时,可让学生多观察不同的树,引导学生说这些树叶的叶子各有各的特点,仔细看他们的形状,还要注意看它们在不同季节的变化。
这样学生也就发现树的叶子的形状千奇百怪,有掌形、针形、圆形、心形等,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有的叶子四季常绿,有的到秋季或冬季会落叶。
这不仅认识了自然科学知识,更为以后的习作积累了创作素材。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欲速则不达。
”对于观察能力的训练,主要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来安排实际的写作训练。
从方法到内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先观察大轮廓再观察小细节;先观察静止物再观察现象变化;先观察显著特点再观察一般特点。
对观察活动的指导,也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才能化难为易,真正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来。
总之,“写”得从观察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仔细观察生活,题材才不会显得单调,作品也就会拥有丰富的生活气息。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艰难的,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把培养观察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
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